给氧法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35
呼吸衰竭 ,给氧有讲究呼吸衰竭作为呼吸障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呼吸内科中最常见的危重症。
引发呼吸衰竭的因素有很多,可以由肺部疾病引起,也可以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临床中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或合并动脉血二氧化碳升高的临床综合征,其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自身以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临床中针对呼吸衰竭所带来的危害,研究出了许多有效治疗呼吸衰竭的方法,其都遵循统一的基础,即给氧。
给氧治疗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多种症状的患者,其中就包括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
鼻导管吸氧以及面罩吸氧都是传统的给氧方式,能够对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简便和舒适是鼻导管吸氧所具备的优点,但当其氧流量过大时,未达到理想湿化的干冷气体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鼻腔黏膜出血和干燥。
面罩吸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面罩的流量会受到限制。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呼吸衰竭患者,需采取的给氧方式也有所不同。
呼吸衰竭氧疗原则: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氧疗时,需要根据患者呼吸衰竭的分型来确定具体的给氧原则和方式,其中分型包括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氧疗原则Ⅰ型呼吸衰竭是低氧性呼吸衰竭,其是在各种疾病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肺部换气以及通气功能障碍,是一种单纯的缺氧现象,而不伴随二氧化碳潴留,但会造成患者部分生理特征发生改变。
在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吸氧治疗时,可以给稍高流量的吸氧,使用的氧气浓度可以大于35%,每分钟氧流量可以在5升以上,这样才能较快地缓解患者低氧血症,同时还不会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的现象。
Ⅱ型呼吸衰竭氧疗原则Ⅱ型呼吸衰竭与Ⅰ型呼吸衰竭相比,症状较为严重,其是指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以及低氧血症的一种呼吸衰竭,存在二氧化碳的潴留。
在对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吸氧治疗时,需要保持持续的低流量给氧,同时由于Ⅱ型呼吸衰竭存在二氧化碳的潴留,如果对患者进行高浓度的氧气输入,会在短时间内升高血糖浓度,从而导致出现呼吸抑制现象,而呼吸抑制现象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通气障碍,从而加重二氧化碳的潴留。
人体输氧的操作方法
人体输氧是指通过给予氧气来提高机体的氧气供应。
常见的人体输氧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集中供氧:使用氧气罩或鼻导管将氧气直接输送到患者的呼吸道,以提高体内氧气浓度。
2. 氧气滴入:用特殊设备将氧气气体通过一定的速度滴入患者的鼻腔或气管,使氧气充分吸收。
3. 氧气疗法:使用氧气设备将氧气流送到身体的不同部位,如肢体、胸部等,以提高局部氧气浓度。
4. 氧气吸入:使用鼻导管或面罩等装置,将氧气直接吸入患者的呼吸道,增加体内氧气摄入量。
在进行人体输氧前,应先了解患者的氧气需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确定输氧方式和氧气浓度。
同时,人体输氧需要使用专用的氧气设备和器具,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中的操作方法进行。
另外,输氧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氧中毒、气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若有不适或病情恶化,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氧气筒给氧法的操作流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氧气筒给氧法的操作流程,这可真是个重要的事儿呢!
你想想,要是有人呼吸困难,急需氧气,那咱可得知道怎么正确操作氧气筒,就像战士知道怎么拿好武器一样重要!
先把氧气筒推到合适的地方,就像把宝贝放到它该在的位置。
然后呢,得检查一下氧气筒,看看有没有啥毛病,这可不能马虎,就跟出门前得检查下钥匙带没带一样。
接下来,把总开关打开,“咔哒”一声,这声音是不是有点像打开宝藏的声音呀!然后装上氧气表,可要装得稳稳当当的哦。
再接着,湿化瓶上场啦!给它装上适量的蒸馏水,这就好比给人喝口水润润嗓子。
准备工作做好了,就该连接吸氧管啦。
这吸氧管就像是氧气的小通道,得让它通顺无阻才行。
然后,调节好氧流量,这可得根据实际情况来,不能多也不能少,就像做饭放盐一样要恰到好处。
现在,把吸氧管轻轻放到需要吸氧的人鼻子旁边,就像给人送上一份温暖的关怀。
看着病人慢慢吸着氧气,脸色渐渐变好,是不是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呀!就好像自己做了一件超级了不起的事情。
在操作的过程中,可千万要注意安全,别磕着碰着氧气筒啦。
而且要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要是有啥不对劲,得赶紧采取措施呀。
氧气筒给氧法,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关键是得用心,得有那份责任感。
这就像照顾一个小婴儿,得细心再细心。
总之呢,掌握好氧气筒给氧法的操作流程,在关键时刻真能救人一命呢!大家可都得好好记住哦,说不定啥时候就派上用场啦!。
肺心病伴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的给氧方法
肺心病是指由于心脏病变引起肺循环淤血和肺部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
其伴随的呼吸衰竭和呼吸困难是此类病症的常见症状之一。
为了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氧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给氧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面罩给氧法:将氧气通过面罩直接送入患者口鼻部,使其呼吸道周围的氧气浓度提高,从而缓解呼吸困难。
其中,面罩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选择,以保证氧气的吸入量符合患者的需要。
2. 鼻导管给氧法:将氧气通过鼻导管送入患者的鼻腔,也可以缓解呼吸困难。
相对于面罩给氧法,鼻导管给氧法的氧气浓度更加集中,而且更加舒适,许多患者也更喜欢使用这种方法。
3. 氧气胶囊给氧法:将氧气经由胶囊的连接管道送入患者的口腔中,患者通过嘴呼吸的方式吸入氧气。
这种方法适用于患者需要出院或短时间使用氧气的情况,便携性非常好。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给氧前应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监测,以避免过量给氧引起的高压氧中毒等不良反应。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增加或者减少氧气的浓度。
给氧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皮肤和黏膜的颜色等指标,及时调整给氧量和方式。
中心管道给氧法流程一、准备工作。
咱得先把要用的东西都找齐咯。
像氧气流量表、湿化瓶这些那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还有啊,检查一下氧气管道有没有漏气的地方,这就跟检查自家水管子漏不漏一样重要呢。
把湿化瓶里装上蒸馏水或者冷开水,可别乱装别的东西哈,这就像给氧气洗个小澡,让它变得润润的,病人吸着也舒服。
流量表也得检查检查,看看指针是不是指在零的位置,就像看手表是不是准点一样。
而且要确保流量表和湿化瓶连接得稳稳当当的,别让它们在半道上掉链子。
二、给氧操作。
三、观察与调整。
给氧的过程中,咱可不能当甩手掌柜。
得时不时看看病人的情况,就像照看小婴儿一样细心。
看看病人的面色有没有变好,呼吸是不是顺畅了。
要是发现病人有点不舒服,或者呼吸不太对劲,那就要赶紧检查一下是不是氧流量不合适了。
如果不合适,就赶紧调整。
这就好比你做饭的时候,要是发现菜有点咸了,就得赶紧加点水或者再放点菜中和一下。
而且要注意观察湿化瓶里的水,要是水快没了,得及时加上,不然氧气就没那么润啦。
四、停止给氧。
当病人不需要吸氧的时候,咱也得把这事儿办得妥妥当当的。
先把吸氧管从病人身上取下来,然后再把流量表和中心供氧管道分开。
这时候呀,要把湿化瓶里的水倒掉,把所有的设备都收拾干净放好,就像收拾自己心爱的小玩具一样。
最后再跟病人说几句暖心的话,像“大爷大妈,现在不需要吸氧啦,您感觉是不是好多啦?”中心管道给氧法虽然流程有点繁琐,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做,就像照顾自己家人一样细心,肯定能把这事儿干得漂漂亮亮的。
每一个小步骤都很重要,就像拼图的每一块,少了一块都不行呢。
中心给氧法操作流程
中心给氧法操作流程如下:
1. 确认病人信息:核对床位号、病人姓名、核对手腕带。
2. 准备吸氧装置:使用棉签清洁设备带上接头,将氧气装置与湿化装置连接,打开设备带上氧气阀外盖,关闭流量开关,将氧气装置插头插入与其配套的医用气源接头内,当听到“咔嚓”声响,试拉,确认接头已锁住(也可以装好流量表后再连接湿化装置)。
检查吸氧装置无漏气。
3. 检查通畅性:打开流量开关,检查通畅性,关闭流量开关。
4. 协助患者取适宜体位。
5. 用湿棉签清洁鼻孔。
6. 检查一次性吸氧管密封效果、有效期。
7. 将吸氧管与流量表相连接,调节氧流量。
8. 试气:将吸氧管鼻塞浸入冷开水中试气,检查吸氧管是否通畅。
9. 将吸氧管轻轻置入鼻孔,妥善固定(将氧管绕双耳至颏下,调至松紧适宜或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及面颊处)。
10. 询问患者对操作的感受,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告知注意事项(避免
自行调节或摘除,做好“四防”,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11. 评估用氧效果。
请注意,操作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单侧鼻导管给氧法
供给患者氧气,改善由缺氧引起的各种症状。
1,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
(四防,防火、防热、防油、防震动)
↓
2,核对床号,姓名,并解释。
↓
3,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护士一侧。
↓
4,检查鼻腔,并用湿棉签清洁鼻腔,备胶布2~3条。
↓
5,通过玻璃接管将鼻导管与氧气表上的橡胶管相连,打开流量表开关,确定氧气流出通畅后,调节好
氧流量。
↓
6,测量鼻导管插入鼻腔的长度,将鼻导管蘸水润滑,轻轻插入鼻腔,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并用别针将橡胶管固定于枕下。
(一般为鼻尖至耳垂的2∕3)
↓
7,记录、观察。
↓
8,停止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后关闭氧气筒上的总开关,无余气时再关闭流量表开关。
(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当压力表指针在0.5Mpa时即不可用,以防再次充气时引起爆炸)
↓
9,记录。
↓
10,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及用物。
氧疗的副作用及预防措施
1)氧中毒:患者吸氧浓度超过6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以上,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干咳、恶心、呕吐、
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
2)肺不张:烦躁、呼吸及心率增快、血压上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昏迷。
3)呼吸抑制:多见于慢性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之后反而出现呼吸抑制。
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5)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2013-02-25。
一、实训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氧疗法已成为临床护理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我们学院组织了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训课程,其中包括给氧法。
通过这次实训,我对给氧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习了给氧法的原理、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常用给氧方式、氧流量和氧浓度的计算方法等。
2. 操作技能训练:掌握了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储氧袋给氧等操作技能。
3. 案例分析:分析了临床实际病例,讨论了给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理论课上,我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对给氧法的理论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
2. 操作训练:在操作训练环节,我按照指导教师的示范,反复练习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等操作,逐步掌握了给氧技巧。
3.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我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分析了给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实训反思1. 操作技能方面:(1)在鼻导管给氧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插管过程中动作不够熟练,有时会导致患者不适。
反思后,我意识到需要加强手部操作的练习,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2)在面罩给氧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调节氧流量和氧浓度时不够准确,有时会导致患者吸入的氧气不足或过多。
反思后,我认识到需要加强对氧流量和氧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操作的精确性。
(3)在储氧袋给氧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连接储氧袋和面罩时不够稳定,有时会导致氧气泄漏。
反思后,我意识到需要加强连接操作的练习,提高操作的稳定性。
2. 临床思维方面:(1)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发现自己在分析病例时,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不够准确,有时会忽略患者的个体差异。
反思后,我认识到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2)在讨论给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时,我发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够成熟,有时会陷入误区。
气管插管后的给氧方法
一、给氧方法
1. 气管插管后可通过氧气面罩给予患者氧气。
将氧气面罩放在患者口鼻部位,调节氧流量,使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2. 可使用高流量鼻导管给予患者氧气。
高流量鼻导管能提供较高的氧浓度和流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3.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通过经鼻高流量给氧(HFNO)的方式给予患者氧气。
HFNO通过高流量的氧气混合空气,使患者呼吸时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二、注意事项
1. 气管插管后给氧时应确保氧气流量充足。
根据患者情况调节氧气流量,一般情况下成人可给予5-10升/分钟的氧气流量。
2. 注意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情况。
通过监测患者的SpO2水平,及时调整氧气流量,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3. 定期检查气囊的充气情况。
气囊充气不足或过度充气都会影响患者的呼吸情况和氧气供应,应定期检查并调整气囊充气量。
4. 给氧时要注意避免氧中毒。
氧中毒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
因此,给氧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过量给氧。
5. 给氧过程中注意防止感染。
插管后的患者容易感染,给氧时要注意手卫生和消毒,确保给氧设备的清洁和无菌。
三、小结
气管插管后的给氧方法包括氧气面罩、高流量鼻导管和经鼻高流量给氧等方式。
在给氧过程中应注意调节氧气流量、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呼吸情况,定期检查气囊充气情况,避免氧中毒和感染的发生。
这些注意事项将有助于保证气管插管后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几种给氧方法及其评价用于缺氧伴有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及长期慢性缺氧病人。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由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减低,呼吸主要靠缺氧对周围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所以必须掌握低流量(1-2升/分)、低浓度(24-29%)持续给氧的原则,以免低氧状态骤然解除造成呼吸抑制。
1.鼻导管给氧法①深插法:自鼻孔插至鼻咽部、相当于鼻翼至耳垂的距离。
鼻导管给氧时氧浓度与流量大致呈如下关系: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升/分)。
此种方法使用简单安全,即能纠正缺氧,又不致引起PaCO2明显增高,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吸氧方法。
缺点:管端易堵塞,导管对鼻咽部的刺激性大,插入对能引起鼻腔酸、胀、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及粘膜损伤,故不易被患者所接受。
②浅插法:导管端位于前鼻腔内,插入长度约4-5cm。
浅插法对病人刺激小,患者易接受。
缺点:管端易堵塞,夜间睡眠时易脱出,吸入气体含氧量低于深插法。
2.鼻塞给氧法将鼻塞塞入鼻孔内,鼻塞的大小以恰能塞严鼻孔为宜。
该法适用于长时间给氧的病人,可避免导管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病人易接受。
经血气分析表明,鼻塞法吸氧较鼻导管吸入气体含氧量为高。
3.文丘里面罩法(可控吸入氧浓度面罩)是利用氧射流产生负压,吸入空气以稀释氧的浓度。
纯氧喷射管使用时直接与氧气表连接,改变壁侧孔口大小,即可控制空气混入量,从而达到调节吸入氧浓度的目的。
优点;①可以调节保持一定的吸入气氧浓度(自24%至50%),②吸入氧气浓度不受患者潮气量和呼吸类型的影响,③有湿化器连接管,可避免气体过于干燥。
文丘里面罩能保证吸入氧浓度的稳定。
无病人张口呼吸、鼻导管插入太浅或被分泌物所阻塞这些弊病,将在控制氧疗法方面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缺点:耗氧量大。
二、高浓度氧疗法1.面罩给氧此法较简便,且无导管刺激粘膜的缺点,适用于病情较轻,神志清醒的病人,用于严重缺氧但二氧化碳潴留不明显患者的短期和间歇的辅助呼吸。
临床常用的给氧方法
有:
①浅鼻导管或鼻塞法:将导管头放入鼻前庭,胶布固定,方法简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给氧方法。
新生儿,婴幼儿的氧流量为0.5-1升/分。
②漏斗法:整个漏斗扣在鼻子上面,边缘距面部皮肤稍有距离,婴幼儿又不易固定、氧气大部份被流掉,吸入不多,效果不佳,但对极度烦躁不安、不能接受鼻导管法患儿,此法可取。
③头罩法:用硬塑料头罩,氧流量3-5升/分。
最好通过雾化器。
头罩大小约40×40×40(cm)小的易有CO2存留。
④口罩雾化给氧:通过雾化器口罩给氧,小儿流量3-5升/min,氧深度40-60%,因为氧通过雾化器,部分雾粕可过到细支气管,高湿度可以防止氧气干燥,稀释痰液使其易于咯出,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⑤正压给氧法:危重病儿当发生呼吸衷竭时要予器械呼吸正压给氧,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持续正压给氧(CPAP),间歇正压给氧(IPPB)或呼吸终末正压给氧(PEEP)等也可采用高频通气法。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
氧气吸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鼻导管给氧法作为氧气吸入的一种常用方式,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参加了本次鼻导管给氧法实训。
二、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实训前,我们首先学习了鼻导管给氧法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操作步骤等相关知识。
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熟悉了实训设备,包括氧气筒、鼻导管、氧气流量表等。
2. 实训操作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鼻导管给氧操作:(1)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病情及氧疗指征;(2)备齐用物,检查氧气筒及连接管道是否完好;(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清洁鼻腔;(4)选择合适的鼻导管,插入患者一侧鼻孔,调整导管长度,确保氧气顺利流入鼻腔;(5)调节氧气流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调整至适宜的氧流量;(6)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氧疗效果;(7)操作完毕,拔除鼻导管,协助患者清洁鼻腔,整理床单位。
3. 实训总结实训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掌握了鼻导管给氧法的操作技巧。
然而,在实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反思。
三、实训反思1. 操作技能方面(1)操作熟练度:在实训过程中,部分同学对操作步骤不够熟悉,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例如,插入鼻导管时力度过大,使患者感到不适;调节氧气流量时,未能准确掌握流量值,影响氧疗效果。
(2)操作规范: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同学对无菌操作原则把握不够严格,如未进行手部消毒、未按要求佩戴无菌手套等。
2. 沟通协调方面(1)与患者沟通: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同学与患者沟通不足,未能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导致操作过程中患者感到不适。
(2)与同事协作:在实训过程中,部分同学未能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配合不默契的情况。
3. 安全意识方面(1)无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同学无菌操作意识不强,如未按要求进行手部消毒、未佩戴无菌手套等。
单侧给氧法操作流程一、操作前准备。
咱得先把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呢。
这就像是出门旅行得先收拾好行李一样重要。
要准备好氧气装置,包括氧气瓶或者中心供氧设备,可不能到时候要用了才发现东西没齐呀。
还有吸氧管,这就像是氧气的小通道,要确保它是干净、通畅的,没有破损哦。
再就是湿化瓶啦,湿化瓶就像是给氧气做了个小加湿器,能让氧气变得湿润一些,这样病人吸起来会舒服很多呢。
准备的时候还得检查一下这些设备有没有漏气的情况,要是漏气了,那氧气可就不够用啦。
二、评估患者。
在给患者用单侧给氧法之前呀,得好好评估一下患者的情况。
看看患者的病情,了解一下患者为什么需要吸氧呢。
是因为呼吸困难,还是其他的原因呀?再看看患者的鼻腔,要是鼻腔里面有很多分泌物或者有鼻息肉之类的,那可能会影响吸氧的效果呢。
而且要跟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好好沟通,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吸氧,怎么吸氧,让他们心里有个底。
毕竟这是在给患者做治疗,得让他们放心呀。
比如说,有的患者可能会担心吸氧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这时候咱就得耐心地解释,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告诉他们吸氧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呼吸,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是很安全的。
三、操作过程。
开始操作的时候啦。
先把氧气瓶或者中心供氧设备的阀门打开,这时候就好像打开了氧气的大门呢。
然后把吸氧管和湿化瓶连接好,要连接得稳稳的哦。
接着调节氧气流量,这个流量可不能随便调,得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定。
如果流量太大,患者可能会觉得不舒服,要是流量太小呢,又起不到吸氧的作用了。
一般来说呢,医生会告诉咱们大概的流量范围,咱们就得按照这个来仔细调节。
调好流量之后,就可以把吸氧管轻轻插入患者的鼻腔啦。
插的时候要温柔一点,就像对待小宝宝一样,可不能弄疼患者了。
把吸氧管固定好,确保它不会轻易掉出来。
这时候要再检查一下患者的吸氧情况,看看患者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反应。
要是患者觉得吸氧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比如说觉得氧气太冲了或者鼻腔有点疼,咱们就得赶紧调整一下。
护理小知识常用的给氧方法护理小知识常用的给氧方法你知道常用的给氧方法有哪些吗?你对常用的给氧方法了解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常用的给氧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常用的给氧方法有哪些?一、无创伤性给氧1、鼻导管或鼻塞(1)临床最常用的给氧方法,具有简便、价廉、舒适,不影响病人咳嗽、咳痰、进食和谈话等优点。
双侧鼻导管使用比单侧鼻导管方便和舒服,导管插入双侧鼻腔的深度约2cm。
(2)鼻导管吸氧浓度与氧流速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公式简单计算:FiO2(%)=21+4x氧流速(L/min)。
该公式也是粗略估计,实际上它还受到患者潮气量和说话频率的影响,患者呼吸、咳嗽、说话和进食时,即使吸入氧流速不变,吸入氧浓度也会降低。
(3)鼻导管和鼻塞吸氧浓度不稳定,且氧流量在5L/min以上时刺激较大,7L/min以上时多数患者不能耐受,因此使用鼻导管和鼻塞时氧流量不应超过6L/min。
2、普通面罩(1)普通面罩一般用塑料或硅胶制成,重量较轻,无单向活瓣或贮气袋,氧气的输入孔一般位于面罩的底部,呼出气通过面罩上的小孔排出。
即使氧气供应暂时中止,患者也不会窒息,因为空气仍可从面罩上的`小孔和面罩周围的缝隙流入。
这种面罩的死腔及“贮袋效应”影响了氧流量和吸入氧浓度之间的关系,上述鼻导管的公式不适合面罩吸氧时的计算!这点必须指出。
(2)普通面罩吸氧时,氧流量在5—6L/min以上,才可将面罩内的呼出气(包括CO2)冲洗排出。
若给氧流速太低(如2—3L/min),不仅吸氧浓度下降,还导致呼出气的CO2在面罩积聚,促使CO2重复吸入。
(3)由于结构本质所限,普通面罩氧浓度最大为50%~60%,氧流量>8L/min时吸入氧浓度也不会进一步升高。
3、附贮袋的面罩(1)普通面罩的升级版。
在普通的面罩上装配了一个乳胶或橡胶制的贮气袋(一般为600~1000ml),为没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输送高浓度的氧(FiO2>60%)。
(2)附贮袋的面罩分为两种:①若面罩和贮气袋之间没有单向活瓣,称为部分重复呼吸面罩;②若面罩和贮气袋之间设有单向活瓣,称为无重复呼吸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