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00.50 KB
- 文档页数:20
ICS 27.140P 55备案号:37611-2013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333-2013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urability on concrete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3-05-03发布 2013-07-30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江苏地处江淮,滨临黄海,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温正负交替频繁,水环境复杂,水利工程混凝土受碳化、冻融、氯离子侵蚀、化学侵蚀等劣化作用影响日益显现。
为提高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混凝土耐久性技术工作,参照国内相关标准,编制《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
本规范安装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排。
本规范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有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朱炳喜,顾文菊,王珍兰,梅国兴,肖志远,张福贵,章新苏,刘伟宝,翟高明,姚文泉,黄根民,蔡一平,陆明志,王小勇。
本规范主要统稿人:朱炳喜,周金山。
本规范主要审稿人:樊志远,黄海田,吴忠,周金山,王超俊,赵立华,张利昕。
本规范由江苏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负责解释。
目次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总则 (3)4.1 一般规定 (3)4.2 设计使用年限 (3)4.3 环境作用等级 (3)5 设计要求 (5)5.1 一般规定 (5)5.2 混凝土强度 (5)5.3 混凝土耐久性指标 (6)5.4 混凝土结构构造 (7)5.5 耐久性附加措施 (7)6 施工要求 (8)6.1 一般规定 (8)6.2 原材料 (8)6.2.1 胶凝材料 (8)6.2.2 骨料 (9)6.2.3 外加剂 (9)6.2.4 水 (9)6.3 混凝土配合比 (9)6.4 混凝土施工 (11)6.4.1 模板制作安装 (11)6.4.2 混凝土保护层 (11)6.4.3 混凝土制备 (11)6.4.4 混凝土浇筑 (12)6.4.5 混凝土养护 (12)6.4.6 混凝土温度控制 (12)6.5 混凝土缺陷处理 (13)7 检验评价 (13)7.1 检验 (13)7.2 评价 (13)8 运行检测维修 (14)8.1 运行 (14)8.2 检测 (14)8.3 维修 (14)附录A (15)参考文献 (15)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要求。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DB32/T 2334.1-2013)第1 部分:基本规定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水利工程项目划分的原则、方法与程序,质量检验的职责、内容,质量缺陷备案与质量事故检查的要求,质量评定的依据、次序、等级、标准、组织与管理,质量检验与评定的基本资料等。
本部分适用于江苏省境内水库工程、4 级以上堤防工程、Ⅳ等以上涵闸工程、Ⅳ等以上泵站工程、Ⅳ级以上船闸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
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可参照执行。
本部分未涉及项目或内容,由项目法人组织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与评定要求和方法,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备。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SL176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88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JG 1027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JJF 105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DB32/T 1267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水利工程质量hydraulic engineering qua1ity工程满足国家和水利行业相关标准及合同约定要求的程度,在安全、功能、适用、外观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性总和[SL26] 。
3.2质量检验quality inspection通过检查、量测、试验等方法,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的符合性评价[SL26] 。
3.3质量评定quality assessment将质量检验结果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所进行的比较活动[SL26] 。
ICS 27.140P 55备案号:43300―2014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708―2014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理检测规范Testing specification of supervision in hydraulic construction quality2014-09-15 发布2014-11-15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 2708―2014目次前言......................................................................................................................................................................... I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规定 (3)5 检测计划 (3)6 见证取样 (4)6.1 基本要求 (4)6.2 见证取样程序 (4)6.3 见证取样内容与数量 (4)7 跟踪检测 (5)7.1 基本要求 (5)7.2 检测程序 (5)7.3 检测内容、项目与数量 (6)8 平行检测 (7)8.1 基本要求 (7)8.2 检测程序 (8)8.3 检测内容、项目与数量 (8)9 检测成果分析与应用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监理检测计划 (12)表A.1 监理检测计划 (12)表A.2 监理检测工作量清单 (13)附录B(规范性附录)见证取样记录与汇总 (14)表B.1 见证取样记录 (14)表B.2 见证取样月度汇总 (15)附录C(规范性附录)跟踪检测记录 (16)附录D(规范性附录)平行检测汇总 (17)参考文献 (18)I前言为规范江苏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检测行为,依据SL 288《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GB/T 50319《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标准,编制DB32/T 2708《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理检测规范》。
《江苏公路水运工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关键指标控制标准》一、混凝土强度(一)控制标准1、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2、混凝土强度不超过设计强度的1.5倍;3、回弹值的变异系数不超过10%。
(二)检测方法根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采用回弹法进行混凝土强度的常规检测。
检测部位要尽量全覆盖。
如立柱要保证上中下的检测;箱梁要保证底板、腹板等部位的检测。
(三)控制措施1、重视原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拌和用水量、水胶比、外加剂等。
2、保证充分的拌和时间,防止混凝土强度不均匀。
3、浇筑时注意振捣均匀,避免产生离析现象。
4、现浇混凝土应有充分的潮湿养护时间。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
二、混凝土碳化深度(一)控制标准根据《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第3.3.4条的相关规定,采取抗碳化性能指标评定混凝土碳化深度。
(二)检测方法根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第4.3条进行碳化深度值测量。
(三)控制措施1、水泥应选用抗碳化能力强的硅酸盐水泥,要注意剔除骨料中的有害物质。
2、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水灰比。
3、保证振捣均匀和养护时间充足。
4、施工选择模板应尽可能选择钢材、胶合板、塑料等材料制成的模板。
三、混凝土外观质量(一)控制标准1、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应进行全面检查;2、外观质量检查前,结构混凝土的表面不得进行涂饰;3、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限制缺陷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7)附录P控制。
(二)检测方法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7),采取目测、尺量、裂缝宽度仪等必要设备进行检测。
(三)控制措施1、应保证充足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以满足混凝土和易性需要。
2、振捣时不得冲击振动钢筋、模板,以免造成模板移位变形或钢筋移位。
江苏地方标准-DB32水闸工程管理规程2017专业技术资格ICS07.060N93备案号: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 32/ TXXXX—XXXX水闸工程管理规程Code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f sluices(报批稿)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目次前言 ................................................................................................................ III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控制运用Control application (1)3.2水闸sluice (1)3.3节制闸regulating sluice (1)3.4排水闸drainage sluice (1)3.5引水闸Sluice gate (2)3.6挡潮闸tide barrage (2)3.7分洪闸flood diversion sluice (2)4总则 (2)5控制运用 (3)5.1一般要求 (3)5.2各类水闸的控制运用 (4)页脚内容I5.3闸门操作运行 (4)5.4冰冻期间运用 (5)6工程检查与设备评级 (6)6.1一般要求 (6)6.2日常检查 (6)6.3定期检查 (7)6.4专项检查 (8)6.5设备评级 (9)7工程观测 (9)7.1一般要求 (9)7.2观测项目 (10)7.3观测要求 (10)7.4观测资料整编与成果分析 (10) 8养护维修 (11)8.1一般要求 (11)8.2养护维修项目管理 (11)页脚内容II8.3混凝土及砌石工程养护维修 (12) 8.4堤岸及引河工程养护维修 (13) 8.5闸门养护维修 (14)8.6启闭机养护维修 (16)8.7电气设备养护维修 (18)8.8通信及监控设施养护维修 (19) 8.9管理设施养护维修 (20)9安全管理 (20)9.1一般规定 (20)9.2工程保护 (20)9.3安全生产 (21)9.4应急措施 (21)9.5安全鉴定 (22)10技术资料与档案管理 (22)10.1一般规定 (22)10.2技术资料收集整理与整编 (23)页脚内容III10.3技术档案管理 (23)附录A(资料性附录)控制运用记录表式 (24)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程检查记录表式 (29)附录C(资料性附录)设备评级表式 (42)页脚内容IV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
ICS ??.P ??备案号:-2011 DB32江苏省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耐久性规程Cord of concrete duarability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Jiangsu province2011-??-?? 发布2011-??-??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1-??-?? 发布2011-??-??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为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水工混凝土耐久性,实现水工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规定编写。
本规程共10章100条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招投标阶段;混凝土材料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其它防腐措施;混凝土耐久性检验与验收;检测、养护、维修;以及有关附录。
本规程附录A、B、C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建设有限公司、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朱炳喜,顾文菊,梅国兴,肖志远,王珍兰,张福贵,翟高明,姚文泉,章新苏。
本规程主要审稿人:本规程由江苏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负责解释。
目次1 总则 (1)2术语 (1)3 基本规定 (1)4招投标阶段 (2)5混凝土材料要求 (2)6 混凝土配合比 (4)7 施工 (8)8 其它防腐措施 (9)9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与验收 (11)10 检测、养护、维修 (13)附录A(规范性附录)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评定表 (15)附录B(规范性附录)混凝土耐久性质量评定表 (16)附录C(规范性附录)混凝土养护质量评定表 (16)本规程用词说明 (2)条文说明 (2)江苏省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耐久性规程1 总则1.0.1江苏省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有抗碳化、抗氯离子侵蚀、抗渗、抗冻、抗硫酸盐侵蚀、抗冲、抗磨蚀、早期抗裂等性能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和提高水工混凝土耐久性,实现水工建筑物设计使用寿命,现编制《江苏省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耐久性规程》。
ICS 27.140P 55备案号:37611-2013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333-2013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urability on concrete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3-05-03发布 2013-07-30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江苏地处江淮,滨临黄海,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温正负交替频繁,水环境复杂,水利工程混凝土受碳化、冻融、氯离子侵蚀、化学侵蚀等劣化作用影响日益显现。
为提高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混凝土耐久性技术工作,参照国内相关标准,编制《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
本规范安装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排。
本规范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有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朱炳喜,顾文菊,王珍兰,梅国兴,肖志远,张福贵,章新苏,刘伟宝,翟高明,姚文泉,黄根民,蔡一平,陆明志,王小勇。
本规范主要统稿人:朱炳喜,周金山。
本规范主要审稿人:樊志远,黄海田,吴忠,周金山,王超俊,赵立华,张利昕。
本规范由江苏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负责解释。
目次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总则 (3)4.1 一般规定 (3)4.2 设计使用年限 (3)4.3 环境作用等级 (3)5 设计要求 (5)5.1 一般规定 (5)5.2 混凝土强度 (5)5.3 混凝土耐久性指标 (6)5.4 混凝土结构构造 (7)5.5 耐久性附加措施 (7)6 施工要求 (8)6.1 一般规定 (8)6.2 原材料 (8)6.2.1 胶凝材料 (8)6.2.2 骨料 (9)6.2.3 外加剂 (9)6.2.4 水 (9)6.3 混凝土配合比 (9)6.4 混凝土施工 (11)6.4.1 模板制作安装 (11)6.4.2 混凝土保护层 (11)6.4.3 混凝土制备 (11)6.4.4 混凝土浇筑 (12)6.4.5 混凝土养护 (12)6.4.6 混凝土温度控制 (12)6.5 混凝土缺陷处理 (13)7 检验评价 (13)7.1 检验 (13)7.2 评价 (13)8 运行检测维修 (14)8.1 运行 (14)8.2 检测 (14)8.3 维修 (14)附录A (15)参考文献 (15)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大型、中型和小(1)行水利工程。
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可参照执行。
混凝土耐久性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级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GB8076 混凝土外加剂GB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6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367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496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T 1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4902 预拌混凝土GB/T 1804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736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50733 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SL 27 水闸施工规范SL 75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 19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214 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L 234 泵站施工规范SL 255 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 316 泵站安全鉴定规程SL 35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 5144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207 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JGJ/T 259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DB32/T 2334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环境条件直接与混凝土表面接触的周围环境3.2 环境作用温度、湿度及其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氧、盐、酸等环境因素对结构的作用3.3 环境类别按不同环境条件对钢筋和混凝土的腐蚀作用机理所进行的环境分类。
3.4 环境作用等级每一环境类别下,不同的环境条件对混凝土腐蚀作用的程度。
3.5 耐久性混凝土在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随时间变化而仍能满足预定功能要求的能力,3.6 设计使用年限作为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的依据并具有足够安全裕度或保证率的目标使用年限。
3.7 胶凝材料混凝土中起胶凝作用的水泥和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3.8 掺合料掺量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质量与胶凝材料质量的百分比。
3.9 大掺量掺合料混凝胶凝材料中含有较大比例的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需要采取较低的水胶比和特俗施工措施的混凝土。
3.10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从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对后张法预应力筋,为套管或孔道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3.11 耐久性附加措施在改善混凝土密实性、增加保护层的厚度等常规手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所采取的混凝土表面涂层、防腐蚀面层、表面浸渍、透水衬里模板和钢筋阻锈剂等补充措施。
3.12透水衬里模板内侧设置专用织物,以引排出混凝土表面的多余水分和裹入的气泡并保湿,可提高表层混凝土密实性的专用模板。
4 总则4.1 一般规定4.1.1混凝土耐久性包括抗碳化性能、抗冻性能、抗渗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化学侵蚀性能等。
4.1.2 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和重要性,论证、确定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
依据工作所在地的气候、水质、土质等环境条件,确定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类别及环境作用等级。
4.1.3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类别及环境作用等级进行耐久性设计,提出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和结构构造、施工措施、检查维护等要求。
4.1.4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对混凝土耐久性进行试验和论证。
4.1.5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是,应验证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4.1.6 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50年的混凝土,应在现场留置并保存专供耐久性能检测用的试件。
4.1.7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定期对混凝土耐久性能进行检测评估。
4.2 设计使用年限4.2.1 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分为100年、50年、30年等3级。
4.2.2 新建工程的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按表1选用。
4.2.3扩建、改建、加固工程的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宜选择30年或50年。
4.3 环境作用等级4.3.1环境类别分部为I (碳化环境)、Ⅱ(冻融环境)、Ⅲ(氯化物环境)、IV(化学侵蚀环境)等4类,环境类别划分见表2。
4.3.2 环境作用程度分为A(轻微)、B(轻度)、C(中度)、D(严重)、E(非常严重)等5级。
4.3.3环境作用等级分为I-A、I-B、I-C、Ⅱ-C、Ⅱ-D、Ⅲ-C、IV-C、Ⅲ-D、IV-D、Ⅲ-E、IV-E等11级。
碳化、冻融、氯化物等环境作用等级按表3 确定,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按表4确定。
表3 碳化、冻融、氯化物等环境作用等级4.3.4当有多种化学物质共同侵蚀时,应取其中较高的环境作用等级。
长期浸没与地表水或地下水中的混凝土,环境作用等级可降低Ⅰ级,但应不低于IV-C级;当构件处于弱透水土体中时,土中2SO-、水中Mg2+、水的PH值、水中的CO2的环境作用等级可4降低Ⅰ级,应不低于IV-C级。
表4 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5 设计要求5.1 一般规定5.1.1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包含下列内容:a)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b)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类别及环境作用等级;c)混凝土强度等级;d)混凝土抗碳化、抗冻、抗渗、抗氯离子渗透、抗化学侵蚀等耐久性能指标要求;e)结构构造要求;f)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浇筑、养护等施工要求;g)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h)混凝土防腐蚀附加措施;i)运行期检测维护要求。
5.1.2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能指标、结构构造等,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进行设计。
5.1.3当混凝土受到多种环境共同作用是,应满足各种环境作用等级下的耐久性要求。
5.1.4受高速水流冲磨、空蚀作用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符合SL191、DL/T 5207的要求。
受机械磨耗、碰撞作用的构件,设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5.1.5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考虑发生碱骨料反应的可能性。
5.2 混凝土强度5.2.1 混凝土强度应同时满足承载能力和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5.2.2钢筋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钢筋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5.2.3素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碳化环境宜按表5中的Ⅰ-A环境作用等级确定;氯化物环境宜按表5中的Ⅲ-C环境作用等级确定;冻融环境、化学侵蚀环境宜按表5中的相应环境作用等级确定。
5.3 混凝土耐久性指标5.3.1 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等级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长期处于水下或土中的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可不作要求。
5.3.2 混凝土抗冻性能等级应不低于表7的规定。
性能等级宜不低于W8,环境作用等级为ID-D、Ⅳ-E的混凝土抗渗性能等级宜不低于W10。
表8 混凝土抗渗性能等级5.3.4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5.4 混凝土结构构造5.4.1混凝土结构构造应符合SL191的规定。
5.4.2相应环境作用等级下基桩、底板、墩、墙、梁、柱等构件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10的规定。
板、墙的薄壁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减少5mm~10mm。
预制构件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比现浇构件减少5mm。
表10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单位:mm5.4.3 混凝土中钢筋的布置应便于混凝土浇筑振捣。
5.4.4混凝土构件表现形状和构造应有利于排水,避免水、汽和有害介质在混凝土表面积聚。
5.4.5采用合适的结构构造和温度控制技术措施,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
5.4.6 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值应符合SL 191的规定。
5.4.7止水材料性能应与相应部位混凝土的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条件匹配。
5.4.8应考虑运行阶段混凝土检测、维修、构件更换的构造设施。
5.5 耐久性附加措施5.5.1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50年的混凝土,宜采取耐久性附加措施。
5.5.2 不同环境作用等级下混凝土耐久性附加措施可按表11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