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 格式:docx
  • 大小:25.52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和发展。

2、学制度、体制:①学西方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启蒙思想家洛克、伏

尔泰、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度。

②学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学习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度。③学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中国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学思想、观念:①学民主和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②学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进行探索。

4、以俄为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5、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①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实践。②建设道路:从探索时期到新时期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三、发展阶段和主要史实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19世纪40~60年代)

背景: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向西方学习。

内容:林则徐在广州设译馆,编译的《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造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这些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

洪仁玕通过《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1901年)背景: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民族危

机加深。

内容: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进行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在经济上商战(市场竞争)、在文化上建立新式学校,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核心)。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核心主张是君主立宪。

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

内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内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新文化运动兴起。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