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
- 格式:docx
- 大小:14.71 KB
- 文档页数:6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行为1.1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分类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各种反应和活动。
人类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背景、行为表现等。
从生物学基础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传统行为和现代行为;从行为表现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等。
1.2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上)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生物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则强调个体的心理过程、动机和经验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理论则关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3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下)在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中,还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刺激的影响,通过强化、惩罚和模仿等机制形成的;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的思维、知觉和信念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潜意识、心理冲突和童年经历对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4 人类行为的特征人类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自主性:人类行为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目的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2. 多样性:人类行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可塑性:人类行为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和环境适应等方式进行改变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4. 目的性:人类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5. 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章社会环境2.1 社会环境的定义及分类社会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
第一章人类行为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关系老人:生态学、增权、毕生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超个人健康:系统、增权、心理动力、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超个人心理健康:系统、增权、心理动力、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救助站:系统、增权、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交换、超个人学校社工:系统、增权、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矫正社工:系统、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交换行政社工:系统、增权、符号互动、交换政策分析:系统、增权、交换国际社工:系统、增权、符号互动、交换、超个人第五节人类行为理论整合的实践案例美国医疗康复中心的案例(课本)CF囊肿性纤维化疾病一、个人问题取向生理层面,医学常识;社会关系层面,社会支持;心理层面,抵抗压力;精神层面,精神支撑二、环境问题取向物质层面,经济支持;宇宙论层面,社会环境重要性;意识形态,制度公正;本体论层面,宗教支持。
三、个人与环境整合明确优势和资源,探讨需求和环境,选择合适的平衡理论第二章·系统影响模式强调,社会工作者必须代表他们的案主,经常与现行的机构和组织协同工作,其目标常常是去改变或改进服务的提供和资源的分配方式。
这种改变或改进的目标也包括在一个社区内改善条件和服务第三节基本理论观点结构主义者–早期结构派(有机体、实体)孔德: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与生物有机体相似,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斯宾塞:社会是由“支持”、“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组成的结构。
涂尔干: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结构,AGIL模型)总体社会系统:社会结构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总体社会系统。
子系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的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的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的功能。
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节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个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
A.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B.人类成长只影响自然环境C.人类成长只影响社会环境D.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没有影响2、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BC )。
A.愚公移山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D.精卫填海2、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A B)。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生理环境D.心理环境3、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有(ABCD)等。
A.家庭B.社区C.文化D.社会政策三、简答题1、人的成长有什么特征?答:第一、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第二、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第三、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第四、人类的成长存在个体间差异第五、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第六、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第七、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第八、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第九、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答: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性组成,大体来说,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媒体、文化、制度等等。
四、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同样也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比如以“新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生活态度等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或文化的改变,又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乃至流行歌星,他们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相关特征的改变;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比如婚姻法的修订,国家在婚恋标准上的调整,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婚恋生活。
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的影响大致归结如下: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 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 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 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 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 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 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行为的类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习因素等。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因素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行为。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环境的类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三、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3.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适应、互动、影响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总分102,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 以下有关社会环境特点的正确说法是( )。
A.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区、社会和文化系统这几个层次B. 社会环境是稳定不变的,譬如学校,历久而弥新C. 社会环境并非死水一潭,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是一种动态平衡D. 社会环境并非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而是由人自身有意识创造的E.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2. 小明今年16岁,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
近两个月来他迷上网络游戏,经常请病假不去学校,甚至逃学。
请问,小明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异常行为,其评判标准是什么?( )A. 不是;社会规范与价值B. 是;社会规范与价值C. 不是;行为适应性标准D. 是;行为适应性标准E. 不是;统计规律3. 小文的母亲许女士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因为小文现在几乎都不怎么和她讲话,即使她写信留言给小文,小文也爱理不理的。
小文今年17岁,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在文艺方面很有天赋。
小文近半年来经常因肚子痛请病假,母亲每次都让她在家休息。
据许女士说,小文很像他父亲,因为小文的父亲在家也很少和她说话,她感觉自己在家都像面对两个木头人一样。
后据社会工作者了解分析发现,其实是许女士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沟通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许女士留言而其丈夫不做任何回应。
女儿小文则比较敏感,发现了父母之问这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而她认为很多时候是由母亲的错引起的,所以也就学习了父母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
以下这个案例分析中错误的观点是( )。
A. 目前对于小文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B. 家庭对于小文的影响,包含了家庭教养模式的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C. 纵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在原来家庭中的成长模式D. 横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的互动模式对于小文成长的影响E. 在这里,纵向与横向影响是相互作用的4. 颜先生,61岁,退休干部,大学文化程度。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第一章一填空题1 (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 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和(组织)。
3 根据行为的功能把行为区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和(社会行为)。
4 根据是否符合社会化标准,将人类行为区分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
5 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
6 医学模式把人类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概念化为两大类——(精神病)和(神经病)。
7 生态系统的方式同时注意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强调人及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机能失调,并把(治疗)和(变革)结合起来。
8 (理论支柱)是任何特定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9 (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
10 (角色)是一种根据个人地位确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以及特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的期望。
11 (事件)是人与人,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12 (同等结果)指的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事实。
13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某些物质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
14 (演变)是系统从简单状态向复杂状态运动的倾向。
15 (界面)是不同系统,组织或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确切点。
16 (关系)是两个或多个人或系统之间在亲感,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的实际联系。
17 (整体性)指的是由个元素组成的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大于由各元素简单相加所产生的效应。
18 (自动平衡)是系统的一种性质,是系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平衡状态的倾向。
19 (反馈)是输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接受到有关自身工作绩效的信息系统。
20(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某些物质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
第二章一、填空1、注意一般分为有意主义和无意注意两种2、在信念、理想的形成上,想象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3、儿童注意的发展受儿童主导活动的制约4、友谊的主要特征是友好和谅解9、感觉是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