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易寒 政治学原理 第2讲 政治权力
- 格式:ppt
- 大小:732.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二讲政治权力3.政治权力:(1)广义:政治权力就是权力现象与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2)狭义: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4.政治权力的特征(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2)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实用;(3)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5.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1)客观要素: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生产资料②物质财③暴力④其他要素(2)主观要素:指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能力素质②身份资格③理论与策略④组织6.权力与权威的关系(1)权力: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奖惩能力,来源于强制力。
(2)权威:影响他人的一种正当性,来源于理性的说服。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3)联系:⑴都要求服从,都有支配的性质;⑵权威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实现要依靠对于权威的运用;(4)区别:⑴对权威的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⑵权威通常是不可更改的;而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具体的情势,不断地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⑶权威的服从不要依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为后盾。
7.政治权力的合法性⑴外在客观的合法性,如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⑵内在主观的合法性,如被统治者发自内心的认为统治者有权指挥他们,而自己则有义务服从统治者;8.政治合法性的类型(1)传统型合法性(2)法理型合法性(3)克利斯玛型(个人魅力型)9. 政治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区别(1)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2)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精神上、信仰上的;(3)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则依靠悠久的历史传统第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1.政治文化: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第二章政治权力要弄清政治的性质,必须研究权力。
不管如何定义政治,离开权力就不能认识和解释政治。
因此,分析有关权力的基本理论以及权力分配制度,对认识“政治的性质”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节合法性的三个方面上节课我们讲的三个例子(一个国家的群众游行示威,另一个国家的恐怖爆炸,以及一个国家总统对政策的调整)从平时的新闻报道中摘选出来,它们说明了政治学中一些永恒的、基本的问题。
它们都属于几个世纪政治哲学家所提出的一个大问题:人们为什么遵从(服从)或不遵从(不服从)领导者的决定?政治哲学家喜欢问:人们为什么应当或者不应当遵从领导者的决定。
政治科学家则更喜欢问:人们为什么会服从或不会服从?抗议者、恐怖分子和美国总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些问题。
这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几个相关的概念:合法性(legitimacy)、主权(sovereignty)和权威(authority)。
一、合法性第一个例子中的抗议者显然不在遵从现行的体制。
这个体制丧失了合法性。
合法性是政治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
中世纪以来,合法性的意思增加了,它不再只是指“统治的合法权利”,而且指“统治的心里权利”。
现在的合法性是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人们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
因此,即使我们对政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我们通常也要服从它。
大多数人都不想交个人所得税,但我们基本上都交了,而且是老老实实地交的,因为我们觉得政府有向我们征税的合法权利。
当合法性受到侵蚀时,政府的麻烦事就来了。
人们感到没有太多的必要去交税和遵守法律。
不遵守法律不再被认为是肮脏的和不诚实的,因为政府本身就被看作是肮脏的和不诚实的。
更有甚者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内乱。
正如伊朗前国王巴列维、菲律宾前总统马克斯等所看到的,一旦他们政权的合法性不复存在,光靠高压是不能使人们服从的。
企图用暴力来控制不服从的人们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是对统治的同意。
第二章政治权力人是既有能力独居,又离不开公共生活的动物,适当的自由和必要的公共生活都是人们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从经济上来看,人类的分工和交换是人们集体地生活在一起的原因,因为交换能够实现剩余价值,通过互惠的交易,人们的福利都能够增加,这时只要任何人的福利增加均不以任何他人的福利减少为代价,而是以任何他人福利的增加为条件,人们就会和平地在一起合作。
但是,从政治上来看,一旦在合作中发生利益冲突,就会导致不合作,而当不合作变成普遍的人际关系模式时,人与人之间就出现战争状态,为了摆脱普遍的战争状态,使人们能够过上和平、合作、体面的高质量生活,政治上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共权力,通过公共权力来克服不合作的利益根源,从而使人类的其他一切形式的合作成为可能。
权力是一种能力,是对他人和资源的支配能力。
正由于此,它才具有极大的魅力。
表现在政治生活中,权力体现为对公共资源和组织成员的支配能力,它不仅成为获取和维护利益的手段,而且,本身就成为一种价值。
所以,个人之间、家族之间、王室之间、党派和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权力斗争。
在传统政治生活中,权力斗争缺乏明确规则,权力运行制度化程度低,使政治过程具有极大可变性和不可预期性的特点。
现代政治生活着力于规则和制度的公平性、透明化建设,并对权力运行给以多重限制,使政治生活走向文明化。
第一节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一、政治权力的理论及现实分析(一)理论上的分析1、生物学的最早提出生物学解释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可能也是最优秀的一个,他说:“人天生是个政治动物”,(有的翻译成社会动物。
古希腊人住在城邦里面,对他们来说政治和社会是一样的)他的意思是人就像海豚和鹿一样,有着群居的天性。
他们为获得食物、求得生存而本能地需要相互帮助。
他们也像其他群居动物一样,自动排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序列。
现代生物学的解释从亚里士多德那里获得灵感,认为形成一个政治系统并服从其领导者是人类天生的行为,是代代相传的。
04第二章政治权力★★政治学基础★★69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本质一、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的形成分析分析政治权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可以了解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
a.利益主体自觉能动,调动其有效资源,并将其有机地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此为凭借展开谋利活动,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b.并非任何利益主体,认识到利益所在,并且能够自觉调动,才会转变成为这种力量的主体。
(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利益关系。
a.共同利益:共同力量,基于共同利益主动或被动的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总和b.利益矛盾:力量对比,力量制约(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产生了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
a.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双方力量均衡,一是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并形成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
当后者出现时,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其主体也转变为政治权力主体。
b.从纵向力量对比关系来看,在社会生活中,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人力量,全社会的力量天然大于其他群体力量。
因此,在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时,相对于个人力量的群体力量、相对于个人和群体力量的社会力量这种公共力量天然地成为政治权力。
横向上,不同力量孰强孰弱则取决于各自力量的构成要素及及其组合方式。
实际中,纵横交汇点上必然是某种公共力量,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权力。
而就既定的社会来看,社会公共力量在常态下成为政治权力。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它社会和政治力量以及其它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1、客观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主要有:(1)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a.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历史前提,生产资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生产资料对于政治权力具有根本的意义,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使自己力量得到极大强化,为转变成为政治权力主体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