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用水量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4
灌溉用水量计算范文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方法1.水分平衡法水分平衡法是利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关系来计算灌溉用水量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农田的土壤水分平衡应保持不变。
水分平衡方程可表示为:入渗量+灌溉量+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补给=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通过测量和估算灌溉前后的土壤含水量,可以计算出灌溉用水量。
2.蒸发散法蒸发散法是利用农田的蒸发散发量来计算灌溉用水量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农田土壤和作物蒸发量与灌水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蒸发散法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通过测量和估算农田的蒸发散发量,可以确定灌溉用水量。
二、影响灌溉用水量的因素1.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一般来说,在生长初期和幼苗期,作物的水分需求较大;在生长中期和末期,水分需求逐渐减少。
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类型和生长阶段来确定灌溉用水量。
2.土壤类型和质地土壤类型和质地对水分的保持和渗透能力有很大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具有不同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
在计算灌溉用水量时,需要考虑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影响灌溉用水量的重要因素。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间等气候因素会影响农田的蒸发散发量。
通常来说,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大、日照时间越长,农田的蒸发散发量就越大,灌溉用水量也应相应增加。
4.地理条件地理条件也会影响灌溉用水量的计算。
比如,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不同,地下水补给的情况也不同。
在计算灌溉用水量时,需要考虑地区的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情况。
三、灌溉用水量的管理和优化1.定期监测土壤水分定期监测土壤水分是合理管理灌溉用水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土壤水分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灌溉用水量。
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优化灌溉用水量的有效途径。
比如,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少水分的损失,提高灌溉的效率。
3.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频率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频率也可以优化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1 作物需水量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2、存在需水临界期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小麦拨节至灌浆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完整版)灌溉用水量计算灌溉用水量计算1.简介灌溉用水量计算是确定农田灌溉所需水量的过程。
正确计算灌溉用水量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灌溉用水量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灌溉用水量计算的基本步骤步骤1: 确定目标农作物和生育期首先,需要确定灌溉的目标农作物以及相应的生育期。
不同的农作物在生育期的需水量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步骤2: 测定土壤类型和蓄水能力土壤类型和蓄水能力是决定灌溉用水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土壤测试和分析,可以确定土壤的类型和蓄水能力,从而合理掌握灌溉用水量。
步骤3: 了解气候条件和蒸发散发量气候条件和蒸发散发量是确定灌溉用水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蒸发散发量数据,可以帮助准确计算灌溉用水量。
步骤4: 应用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在确定了目标农作物、生育期、土壤类型、蓄水能力以及气候条件和蒸发散发量后,可以应用相应的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常用的公式包括:累计蒸发量法、土壤含水量法等。
步骤5: 调整计算结果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考虑到降雨情况、农田的地形和排水情况等因素。
3.结论灌溉用水量计算是灌溉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计算和调整灌溉用水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田的灌溉效果,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请注意,本文档仅提供灌溉用水量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参数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结合专业人士的建议和经验进行计算。
灌溉用水量名词解释在灌溉领域,有一些关键的用水量名词,它们用于描述和量化灌溉系统中水的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灌溉用水量名词的解释:* 灌溉深度(Irrigation Depth):指每次灌溉中在单位面积上应用的水量,通常以毫米或英寸为单位。
灌溉深度是衡量灌溉效果和水的渗透深度的重要指标。
* 灌溉强度(Irrigation Intensity):表示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应用的水量,通常以毫米/小时或英寸/小时为单位。
灌溉强度用于确定灌溉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水分的输送速率。
* 灌溉水量(Irrigation Water Volume):是指灌溉系统中用于灌溉的总水量,通常以立方米、升、或加仑为单位。
它是评估灌溉系统整体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关键参数。
* 灌溉频率(Irrigation Frequency):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灌溉的次数。
灌溉频率的设置会受到土壤类型、植物需水量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 作物系数(Crop Coefficient):是一种无量纲系数,表示实际作物蒸腾和参考作物蒸腾之间的比值。
作物系数用于调整植物对水分需求的估算,以更好地确定灌溉量。
* 灌溉效率(Irrigation Efficiency):衡量灌溉系统将用水量转化为有效植物生长的能力。
高效的灌溉系统应能最大程度减少水分的浪费。
* 蓄水层(Root Zone):植物根系所占据的土壤层,灌溉应该使得这个区域得到适量的水分。
了解蓄水层对于制定合适的灌溉计划至关重要。
这些名词和概念在设计和管理灌溉系统、保护水资源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灌溉专业人员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这些指标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管理。
节水灌溉标准
节水灌溉标准主要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水量、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因素来制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一般而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节水灌溉标准:
1. 花草灌溉:每次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即可,避免过度浇水。
通常每周灌溉一次,每次水量为每平方米10-20升。
2. 蔬菜灌溉:根据不同蔬菜种类的需水量,通常每周灌溉两到三次,每次水量为每平方米20-40升。
3. 果树灌溉:根据果树的生长阶段和需水量,通常每周灌溉一到两次。
初次灌溉后保持土壤湿润,后期灌溉量逐渐减少。
每次灌溉的水量为每平方米30-50升。
4. 农田灌溉: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水量,通常分为不同的灌溉阶段。
灌溉量要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和农作物需水量进行调控,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
除了以上的常规节水灌溉标准,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溉系统的优化设计,比如使用滴灌、雨水收集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的流失和蒸发。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前面介绍了灌溉制度,但还有两个问题未解决。
(1)水库兴利调节需要用水过程,因此存在一个如何确定灌区灌溉用水量的问题。
(2)设计抽水站、引水闸等,应以用水流量为依据,因此还存在一个如何确定灌区灌溉用水流量的问题。
本节的任务就是讨论如何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
一、灌溉用水量(一)直接法直接利用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来计算。
一般以旬为时段来计算。
若有K种作物,则某时段的灌溉用水量为式中Wi--第i时段灌区用水量;Mij--第i时段第j种作物的灌水定额;Aj--第j 种作物的种植面积;η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全生育期或全年用水量:直接法适用于小型灌区。
例题:某小型灌区作物单一为水稻,某次灌水有1000亩需灌水,灌水定额为40mm,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试计算该次灌水的净灌溉用水量和毛灌溉用水量。
(二)间接法利用综合灌水定额来计算,综合灌水定额:是某一时段内各种作物灌水定额的面积加权平均值,称为该时段的综合灌水定额.式中α1、α2、α3、αn--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之和为1),mi,1、mi,2、mi,3、mi,n--第i时段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
某时段的灌溉用水量:m综:1 它是衡量全灌区用水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2 若全灌区种植比例相似,可用综合灌水定额方便地计算出某一局部的灌溉用水量;3 在供水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可用综合灌水定额计算保灌面积,即。
间接法适用于大中型灌区。
例题:某灌区A=20万亩,A水田=16万亩,A棉花=4万亩,m水田=45mm,m棉花=40m3/亩。
求m综。
二、灌溉用水流量(一)直接法直接根据灌溉制度或灌溉用水量计算。
式中T--时段内天数;t --1天灌水时数,自流为24h,提灌为18~22h .适用于小型灌区。
例题:某小型提水灌区,作物均为水稻,面积1000亩,用水高峰期最大灌水定额为100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灌水延续4天,每天灌水20小时。
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一、基本概念。
1. 灌溉定额。
- 灌溉定额是指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或某一时段内各次灌水量的总和(通常以立方米/亩或毫米为单位)。
它是衡量作物需水和灌溉用水量的重要指标。
- 例如,某作物全生育期内的灌溉定额为300立方米/亩,表示在该作物整个生长周期内,每亩地需要灌溉300立方米的水量。
2. 灌溉面积。
- 灌溉面积是指实际进行灌溉的土地面积,单位为亩或公顷等。
在计算灌溉用水量时,准确确定灌溉面积是非常重要的。
1. 以灌溉定额计算。
- 当已知灌溉定额M(立方米/亩)和灌溉面积A(亩)时,灌溉用水量W (立方米)的计算公式为:W = M× A。
- 例如,某灌区的灌溉面积为500亩,该作物的灌溉定额为250立方米/亩,则灌溉用水量W = 250×500=125000立方米。
2. 根据作物需水量计算(考虑灌溉水利用系数)- 首先要确定作物需水量ET(毫米或立方米/亩)。
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棵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
- 设灌溉水利用系数为eta(eta取值范围在0 - 1之间,反映了灌溉水被有效利用的程度),灌溉面积为A(亩)。
- 则灌溉用水量W(立方米)的计算公式为:W=(ET× A)/(eta)。
- 例如,某作物的需水量为400毫米,换算为立方米/亩(1毫米的水量相当于0.667立方米/亩,所以400毫米相当于400×0.667 = 266.8立方米/亩),灌溉面积为300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则灌溉用水量W=(266.8×300)/(0.7)≈114342.86立方米。
3. 时段灌溉用水量计算(考虑时段内的多次灌溉)- 如果在某一时段内进行了多次灌溉,每次灌溉的定额分别为M_1,M_2,·s,M_n,灌溉面积为A(亩),则该时段内的灌溉用水量W(立方米)计算公式为:W=(M_1 + M_2+·s+M_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