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原发性纵隔肿瘤
- 格式:ppt
- 大小:974.00 KB
- 文档页数:62
原发性纵隔肿瘤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病理病因,原发性纵隔肿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原发性纵隔肿瘤病因上纵隔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
上自胸腔入口,下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
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上纵隔。
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脊柱之间称为后纵隔。
1.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或前中纵隔,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4~1/5,男女发病相等。
30%为恶性,30%为良性,40%为潜在或低度恶性。
良性者常无症状,偶在X线检查时发现。
若肿瘤体积较小,密度较淡,紧贴于胸骨后,X线检查颇难发现。
胸腺瘤多邻接升主动脉,故可有明显的传导性搏动。
按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淋巴细胞型、上皮网状细胞型、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型等。
常见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占优势的良性胸腺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复发和浸润转移之可能。
术后应给于放射治疗。
恶性胸腺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可发生程度不等的胸骨后疼痛和气急,晚期患者可产生血管、神经受压的症状,如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隔肌麻痹,声音嘶哑等。
约10%~75%胸腺瘤患者可有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仅有15%~20%有胸腺的病变。
切除肿瘤后约2/3患者的重症肌无力症状得到改善。
少数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质醇增多症、红斑狼疮、 -球蛋白缺乏症和特发性肉芽肿性心肌炎。
X线检查,在前上纵隔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块影,良性者轮廓清楚光滑,包膜完整,并常有囊性变:恶性者轮廓粗糙不规则,可伴有胸膜反应。
胸腺瘤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2.胸内甲状腺肿包括先天性迷走甲状腺和后天性胸骨后甲状腺。
前者少见。
为胚胎期残留在纵隔内的甲状腺组织,发育成甲状腺瘤,完全位于胸内,无一定位置。
后者为颈部甲状腺沿胸骨后伸入前上纵隔,多数位于气管旁前方,少数在气管后方,胸内甲状腺肿大多数为良性,个别病例可为腺癌。
肿块牵引或压迫气管,可有刺激性咳嗽,气急等。
什么是纵隔肿瘤?纵隔肿瘤的原因肿瘤分为恶性和良性,其对人们的生命有很大的危害,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往往就很快的失掉生命,而纵膈肿瘤是一种神经系统性的肿瘤,往往对人们的危害更大,那么有哪些表现呢?一、纵隔增宽和移位纵隔炎症、血肿、脓肿、气管旁淋巴结核、纵隔内肿瘤和囊肿、上腔静脉及奇静脉扩张、动脉瘤、纵隔胸腔积液等均可使纵隔影增宽,结合临床和病史,必要时做断层摄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以资确定其增宽原因。
而一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大量胸腔积液或张力性气胸,一侧肺气肿或巨大占位性病变可推挤纵隔向健侧移位。
反之,当一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纤维性变收缩时,如肺不张、胸膜增厚、肺内大量纤维性变,则牵拉纵隔向患侧移位。
当支气管发生部分性阻塞时,由于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可在呼吸时发生纵隔左右摆动(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吸气时移向患侧)。
二、纵隔肿瘤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
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种类很多,通常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
它们常以肿块性病变为其共同表现,不少肿瘤缺少特征性表现,鉴别较困难。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一般有其好发部位,根据肿块所在部位、形状进行分析,对诊断有一定意义,常可推测肿瘤的类别。
根据肿瘤的形态与密度可大致区分良、恶性表现。
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常为恶性表现。
边缘锐利、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多为良性。
畸胎类肿瘤的密度可不均匀,内含骨骼或牙。
沿肿块边缘的弧形或环形钙化说明肿块为囊肿性病变或实质性肿瘤已有瘤性退行性变。
注意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要意义。
起源于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气管旁的肿瘤常压迫气管使其变窄移位。
肿瘤邻近骨骼处,可出现边界整齐的压迫性骨质缺损,这是良性肿瘤的表现,侵蚀性骨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纵隔肿瘤的病理分类与手术治疗选择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纵隔部位的肿瘤,其中包含多种类型的病理分类。
纵隔肿瘤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手术方法的选择一般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患者的临床情况。
本篇文档将介绍纵隔肿瘤常见的病理分类以及手术治疗的选择。
纵隔肿瘤的病理分类1. 胸腺肿瘤(Thymoma)胸腺肿瘤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发生在胸腺上皮细胞中。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行为,胸腺肿瘤可以分为A、AB、B1、B2、B3、C六个不同的病理类型。
其中,A、AB、B1型为良性肿瘤,B2、B3、C型为恶性肿瘤。
对于良性胸腺肿瘤,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
恶性胸腺肿瘤的治疗则需要结合术后放疗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2. 胸壁肿瘤(Chest wall tumor)胸壁肿瘤是发生在胸壁组织中的肿瘤。
根据肿瘤的来源和病理特点,胸壁肿瘤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胸壁肿瘤通常为良性或恶性的肿瘤,如骨源性肿瘤(如骨肉瘤、软骨瘤等)和非骨源性肿瘤(如纤维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继发性胸壁肿瘤则是指来自胸腔内其他器官的肿瘤转移至胸壁。
对于胸壁肿瘤,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
3. 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神经源性肿瘤主要源自纵隔内的神经组织,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性变化的可能性。
对于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常常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神经组织和血管,以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4. 淋巴瘤(Lymphoma)纵隔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纵隔肿瘤,主要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手术切除在治疗纵隔淋巴瘤中并不是首选方法,而是通常选择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
手术切除主要用于病理类型明确、肿瘤单发、且无系统转移的患者,以及对纵隔淋巴瘤伴有血管、心脏或气管食管受压症状的患者。
手术治疗选择对于纵隔肿瘤而言,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瘤【疾病概述】原发性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良恶性均有,种类来源复杂,病理类型与发生位置有关。
纵膈的范围与分区纵膈的范围,前为胸骨,后为胸椎,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经胸廓入口与颈部相连,下止于膈肌。
在此基础上划分为若干部分:1、以胸骨角到第4胸椎下缘的水平连线,将分成上、下两部;2、下纵膈以气管、心包为界,分前、中、后纵膈;3、上纵膈以气管为界,分前、后纵膈。
纵膈肿瘤多属良性,也有恶性。
各种类型的纵膈肿瘤各有其好发部位。
1.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tumour) 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良性为多,恶性占10%,良性者表面光滑,包膜完整。
2.畸胎瘤(teratoma)与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位于前纵隔,接近心底部,多为实质性,内含囊肿。
囊内有表皮、真皮、毛发。
实体部分有骨、软骨、肌等。
10%畸胎瘤类为恶性。
畸胎瘤破入肺内时咳出头发样细毛或豆腐渣样皮脂。
3.胸腺瘤( thymoma) 位于前上纵隔,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
多为良性,约1/3恶性,可合并重症肌无力。
根据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有无外侵可分为非侵袭性及侵袭性胸腺瘤。
4.纵隔囊肿(cyst of mediastinum) 常见有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多见于中纵膈。
5.胸内异位组织肿瘤胸骨后甲状腺肿可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淋巴源性肿瘤多系恶性,对放疗、化疗敏感。
6.其他肿瘤。
临床表现上不少患者无症状,体检或偶然X线检查时发现。
症状可有胸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压迫交感神经干时出现Horner综合征,压迫上腔静脉时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治疗程序】纵膈肿瘤开胸及脊柱手术【治疗方案】一、对于一些有特殊症状的患者对明确诊断有特殊的意义:1、如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前纵膈肿瘤应考虑胸腺瘤。
2、咳出头发样细毛或豆腐渣样皮脂的患者考虑畸胎瘤破入肺内。
3、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的患者考虑胸骨后胸骨后甲状腺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