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诗歌史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4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
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
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
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
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
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
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
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
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
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
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
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之作。
它是在唐朝(618年-907年)这一辉煌的时代中达到了巅峰。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是唐朝建立之初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以风格独特、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而著称。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有王勃、杨炯和卢照邻等。
王勃是初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滕王阁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壮丽的意境,表达了对滕王阁的赞美和对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情。
杨炯是初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深沉的意境,描绘了长江奔腾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卢照邻是初唐时期的女诗人,她的作品以清新、细腻而著称。
她的代表作品《长恨歌》以其婉约的笔触和深情的意境,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痴迷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二、盛唐时期(712年-755年)盛唐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以艳丽多姿、雄浑壮丽而著称。
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杜牧、杜甫和王之涣等。
杜牧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作品以婉约、细腻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意境,描绘了秋夜的凉爽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杜甫是盛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登高》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意境,描绘了登高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之情。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女诗人,她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而著称。
她的代表作品《登鹳雀楼》以其明快的笔触和婉约的意境,描绘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壮丽世界的向往之情。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是唐朝衰落时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以忧郁、哀怨而著称。
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有白居易、李商隐和杜牧等。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形成(618年-712年)唐朝初期,文人们开始借鉴古代文学的经验,形成了初唐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初唐诗歌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同时融入了汉乐府和魏晋乐府的元素。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第二阶段:盛唐诗歌的繁荣(712年-755年)盛唐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致力于追求艺术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第三阶段:中唐诗歌的变革(755年-820年)中唐时期,唐朝遭遇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元稹、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阶段:晚唐诗歌的衰落(820年-907年)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代表作家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
他们的作品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无奈。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形成于唐朝初期,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盛唐诗歌繁荣于唐朝的鼎盛时期,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中唐诗歌变革于唐朝社会动荡的时期,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晚唐诗歌衰落于唐朝逐渐衰落的时期,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
这些不同阶段的唐诗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初唐诗歌史初唐,从高宗武德时期到睿宗景云年间,约一百年,是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过渡阶段,也是唐诗兴盛的准备阶段。
唐太宗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奉命而作的应制诗和君臣之间的唱和之作,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表现宫廷生活和写景咏物。
虽文辞典雅、内容空洞,毕竟摆脱了齐梁诗歌轻靡浮艳的弊病,并且逐渐显示出开阔壮大的气势、生龙活虎般的节奏和庄严的宇宙意识,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初唐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宫廷诗人,前有上官仪,后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为太宗、高宗时显贵之臣。
其诗多奉和、应制、咏物之作,内容空泛,华丽精工,却名重一时。
《旧唐书》本传载:“(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仪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加以程式化,总结出“六对”(字词对)、“八对”(句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文章四友”主要活动于武后时期,位显名高,他们在诗的合律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其中又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最有诗才。
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写得极为真切。
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
宋之问、沈佺期并称“沈、宋”,主要活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并以他们工致细密、格律精严的创作,使这些规范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沈、宋前期多点缀升平的应制诗,后期贬谪远荒之地,生活经历给创作带来了变化,写作了一些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诗。
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简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 个阶段。
1、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2、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
虽然盛唐的时间在四个时期中是最短的,但是成就是最大的。
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十分繁荣,与此同时,诗歌也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3、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4、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
如今,谈这个话题,着眼点也是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
这一点,比较唐代社会之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5、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
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占有重要地位。
在唐朝,诗歌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和风格。
下面将从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来探讨唐诗的发展历程。
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
这个时期,文人墨客纷纷从事诗歌创作,唐玄宗更是诗歌的提倡者和赏识者。
初唐时期的诗人以王勃、杨炯、崔颢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以政治才能、报国之志和感慨人生为题材,属于汉乐府风格,形式规整,情感沉稳。
随着时间的推移,盛唐时期(公元700年-900年)的到来,唐诗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诗人众多,如李白、杜甫、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同时表现了个体内心世界的狂热和社会现实的真实。
无论是李白的豪放风格,杜甫的忧国忧民,还是王之涣的抒怀哲理,都给人以深远的感受。
在盛唐时期,唐诗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高峰,种类繁多,形式丰富,艺术性大大提升,诗人将民间诗歌、乐府诗和楚辞的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使唐诗变得更具有抒情性和艺术性。
然而,随着盛唐时期的结束,晚唐时期的诗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晚唐时期(公元900年-1050年),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阶段,作为诗人的文人们,开始以独立的精神和开放的情感进行创作。
诗人李商隐、杜牧等成为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以咏史抒怀、对社会的批判为主题,倾向于感慨人生的苦短和社会的变迁,形式更趋于抒情和写景。
通过对唐诗的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进步和变化。
从初唐时期的严谨庄重,到盛唐时期的豪放激情,再到晚唐时期的自由潇洒,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体的成长和变化,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可以说,唐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宝贵教材。
它不仅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素材和借鉴,也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之处。
唐诗的发展历程是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诗人和文学爱好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是在唐朝(618年-907年)这一辉煌的时代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618年-626年)是唐诗发展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以王勃、杨炯、卢照邻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以政治抒怀为主题,表达了对乱世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期望。
初唐诗风朴实直接,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盛唐时期(627年-755年)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诗人众多,包括杜甫、李白、王之涣等等。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广泛涉及各个领域的题材,他们的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田园诗,也有描绘社会风貌的写实诗,更有表达政治抱负的辞章。
盛唐时期的诗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从五言绝句到七言绝句,从律诗到长篇叙事诗等等,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晚唐时期(756年-907年)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然而,晚唐时期仍有一些杰出的诗人,如白居易、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虽然数量上不及盛唐时期,但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却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
晚唐时期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世事的思考为主题,体现了诗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体来说,唐诗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个辉煌而多样化的时代。
从初唐的朴实直接到盛唐的繁荣辉煌,再到晚唐的思辨深邃,唐诗不仅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唐诗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时代,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约100年。
前50年的诗歌,基本上是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延续。
后50年的诗歌,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风的束缚;继有陈子昂高举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
扭转了当时诗坛的风气,显示了刚健的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2、盛唐:自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年(766),约50年。
这时期是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
充满了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3、中唐:自大历元年(766)——文宗大和九年(835),约60年,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诗人多、流派多),其作品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诗歌的主流有浪漫转向现实。
4、晚唐:自文宗开成九年(836)——昭宗天佑三年(906),约70年。
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二人有“小李杜”之称。
他们的创作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继有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的诗歌也揭露黑暗。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仿古风格到后期的自由创作,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才华与智慧。
以下是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13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仿古风格为主,受到古代诗歌的影响较大。
诗人们追求古风雅韵,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杨炯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二、盛唐时期(713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
诗人们开始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作手法,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的表达。
代表作品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三、中唐时期(755年-820年)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风格。
诗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真实感和情感的抒发。
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四、晚唐时期(820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流派多样,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疲软和颓废的风格。
诗人们开始追求虚无和超脱的境界,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失望和绝望。
代表作品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总结起来,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初唐时期的仿古风格,盛唐时期的多样化和高度成熟,中唐时期的自由开放,以及晚唐时期的衰落和颓废。
这些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展示了唐代诗人的创作才华和思想追求,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唐诗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它在唐朝时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唐时期(618年-713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也是一个积极探索的阶段。
唐初的诗人们主要受到古乐府诗和骚体诗的影响,他们追求韵律和音乐性,注重表达个人情感。
代表诗人有王勃、杨炯等。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初唐时期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它以雄浑豪放的笔调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人物形象。
第二阶段:盛唐时期(713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唐诗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追求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他们注重形式的完美和意境的深远。
代表诗人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李白则以豪放的诗风和神奇的想象力闻名,他的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采。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宏大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阶段: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阶段,也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对传统诗歌形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他们注重思想性和个性表达。
代表诗人有白居易、元稹等。
白居易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他的诗作充满了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量。
元稹则以豪放的诗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著称,他的诗作充满了哲理和深刻的思量。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是唐诗的起点,诗人们注重韵律和音乐性;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期,诗人们追求艺术性和表现力;晚唐时期是唐诗的衰落阶段,诗人们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水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唐代,诗歌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而多样化的发展历程。
从初唐的盛唐时期,到中唐的文人兴起,再到晚唐的变革与衰落,唐代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经历了多次变化。
初唐时期,由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影响,唐代诗歌呈现出较为奔放豪迈的特点。
诗人们以豪放、豪情激发而著称,表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豪情壮志和对世俗的不满。
他们以自然景物为素材,表达自我情感并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体现了时代特点。
而到了盛唐时期,诗歌风格开始多样化。
唐玄宗时期,宫廷诗人或贵族文人开始掌握了诗歌创作的主导权。
他们注重诗歌的修辞技巧与声音美。
王之涣、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诗作形式上更加严谨,表达细腻而含蓄,以及意境深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唐时期,士人文化渐渐兴起,诗歌开始出现大量私人创作。
这一阶段的诗作以个体情感和个体经历为主题,注重展示自身的感受和审美追求。
白居易、元稹等人以他们的诗作对中唐的文人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时的诗歌形成了一个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风格。
晚唐时期,诗歌开始呈现出变革与衰落的态势。
这一时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困扰,使得诗人更加关注于社会、政治以及自身处境的反思。
杜牧、杜甫等人以他们的诗作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与苦难。
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了较大的悲情与忧思,呈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总体而言,唐代诗歌历经起伏与变革,从初唐的豪放奔放到盛唐的修辞凝练,再到中唐的个性多样化和晚唐的衰落与变革,都展现了唐代诗歌丰富多元的发展历程。
这些诗歌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55年)1.1 唐初文风的形成:初唐时期,唐朝刚刚建立,文人士大夫多为北方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注重形式和格律,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1.2 杜甫的崛起:杜甫是初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受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1.3 王勃的“乐府体”创作:王勃是初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创作了许多乐府体诗歌,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而著称。
二、盛唐时期(755年-847年)2.1 诗人群体的兴起:盛唐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大批诗人涌现出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如王之涣、杜牧等。
2.2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爱情、友情、人生哲理等主题的思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
2.3 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盛唐时期,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注重形象的生动描绘和意境的烘托,以及对音韵和节奏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中唐时期(847年-907年)3.1 唐诗的政治倾向:中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的批评。
3.2 唐诗的主题转向:中唐时期,唐诗的主题逐渐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向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开始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3.3 白居易的诗歌成就:中唐时期,白居易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自然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晚唐时期(907年-960年)4.1 唐朝的政治动荡:晚唐时期,唐朝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这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生的迷茫。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在唐朝(618年-907年)这个辉煌的文化时期,唐诗经历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1.初唐诗歌的崛起(618年-713年)初唐时期,唐朝的建立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初唐诗人以王勃、杨炯、王之涣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为主,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2.盛唐时期的繁荣(713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众多,才华横溢。
代表性的诗人有王之涣、杜甫、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又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盛唐时期的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外,还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等。
3.中唐时期的变革(756年-821年)中唐时期,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这对诗歌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唐时期的诗人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
中唐时期的诗歌形式相对较少变化,仍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
4.晚唐时期的复兴(821年-907年)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但诗歌创作却出现了一股复兴的势头。
晚唐时期的诗人以杜牧、李商隐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晚唐时期的诗歌形式相对较为自由,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出现了许多新的诗体和诗种。
总结起来,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初唐的崛起、盛唐的繁荣、中唐的变革和晚唐的复兴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性的诗人,形成了唐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唐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一、初唐时期(618年-713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诗歌多以乐府诗为主,乐府诗是古代民歌的一种形式,以其朴素自然的风格和流畅的韵律赢得了广泛的欢迎。
著名的乐府诗集有《乐府杂录》和《乐府诗集》。
同时,初唐时期也浮现了一些优秀的个人诗人,如王勃、杨炯等,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突破。
二、盛唐时期(713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巅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诗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包括继承了乐府诗传统的律诗、以及新兴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盛唐时期的诗人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成熟,内容上更加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盛唐时期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量,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退阶段。
这个时期的诗歌受到了安史之乱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们的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然而,晚唐时期仍然有一些杰出的诗人,如杜牧、刘禹锡等。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灵便多样,内容上更加深入细腻。
晚唐时期的诗歌主题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内心的痛苦。
总体来说,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初唐的乐府诗到盛唐的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再到晚唐的灵便多样。
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初唐诗歌史初唐,从高宗武德时期到睿宗景云年间,约一百年,是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过渡阶段,也是唐诗兴盛的准备阶段。
唐太宗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奉命而作的应制诗和君臣之间的唱和之作,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表现宫廷生活和写景咏物。
虽文辞典雅、内容空洞,毕竟摆脱了齐梁诗歌轻靡浮艳的弊病,并且逐渐显示出开阔壮大的气势、生龙活虎般的节奏和庄严的宇宙意识,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初唐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宫廷诗人,前有上官仪,后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为太宗、高宗时显贵之臣。
其诗多奉和、应制、咏物之作,内容空泛,华丽精工,却名重一时。
《旧唐书》本传载:“(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仪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加以程式化,总结出“六对”(字词对)、“八对”(句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文章四友”主要活动于武后时期,位显名高,他们在诗的合律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其中又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最有诗才。
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写得极为真切。
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
宋之问、沈佺期并称“沈、宋”,主要活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并以他们工致细密、格律精严的创作,使这些规范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沈、宋前期多点缀升平的应制诗,后期贬谪远荒之地,生活经历给创作带来了变化,写作了一些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诗。
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王绩是隋唐之交独立于宫廷以外的诗人,在隋唐两朝都曾出仕,终因仕途失意而归隐。
其诗多写其乡居生活和隐逸情趣,风格淡远,在沿袭齐梁遗风的初唐诗坛独拔于流俗之外,使人耳目一新。
《野望》作于晚年归隐东皋之时,写薄暮观望山野秋色,抒发了无所依归的苦闷心情,平淡自然,是踵武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大体合律的五言诗。
稍后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天下,号为“四杰”。
卢、骆生年较早,约比王、杨长十馀岁。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心中充满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和现实人生,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诗歌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不仅推动了诗歌的健康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
四杰中卢、骆喜作五、七言长篇,尤擅七言歌行,王、杨则以五言律、绝取胜。
王勃的诗以五言和绝句居多,抒写情志境界开阔,刚健清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借临别劝慰表达了作者惜别的真挚情意和旷达开朗的襟怀,为初唐诗坛所少见。
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尤精练概括,格调高朗,为千古名句。
他另有《滕王阁诗》等名作,杨炯在“四杰”中作品数量最少,成就也相对较低。
但他的一些诗作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值得一读。
如《从军行》抒发了投笔从戎、慷慨报国的壮烈情怀和雄心壮志。
对偶工整,音韵铿锵,风格刚健雄浑,既是一首以乐府旧题写现实生活的古体诗,也可看作是一首臻于成熟的五言律诗。
卢照邻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反映都市社会的诗歌尤引人注目。
代表作《长安古意》描写帝王公侯、将相以及豪门子弟、任侠少年、倡家乐伎等各类人物的生活,展现了长安繁华兴盛的社会风貌,描写并批判了豪贵们的骄奢淫逸。
此诗以赋为诗,破奇为偶,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吸收了齐梁以来的歌行的特点,但思想情调却迥然不同。
它的出现标志着六朝宫体诗的告终,在七古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骆宾王也有与卢照邻《长安古意》内容相近的《帝京篇》,被当时誉为“绝唱”。
其《在狱咏蝉》借蝉自况,将蝉的艰窘与自己的身世遭遇融而为一,寄托遥深。
使得此前作为文人墨客使才逞博工具的咏物诗注入了新的活力,带上了诗人鲜明的个性。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的《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将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境界之中,充满了诗意的美。
同时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对生命的热爱。
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
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刘希夷的诗,颇多赏春、惜春之作,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
诗以落花起兴,借对自然周而复始而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感悟,以及红颜少年和白头老翁的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短促、青春易逝的悼惜。
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永恒生命力的向往。
全诗兴象鲜明而韵味无穷。
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包含了广泛深刻的人生哲理,千古传诵。
张若虚、刘希夷的诗中如梦如幻般澄澈优美的境界,略带凄凉感伤而绝不消沉颓废的音调,对青春年华和生命宇宙的理性思考,展示出清新健康的审美风貌,标志着诗歌发展距离盛唐高峰已经不远。
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陈子昂是初唐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继“四杰”之后,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的革新。
反对“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高倡恢复建安文人的慷慨意气和人生理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架起了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之间的桥梁。
他的功绩主要在理论上,著名的《修竹篇序》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诗歌主张的具体实践,三十八首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大体可分两类,或感慨时事,或感伤身世。
如其十九“圣人不利己”批评武后不恤民力建造佛寺佛像,指出这既不合贤君尚俭忧民的美德,也不合佛家清净为本的宗旨。
其二“兰若生春夏”用春兰、杜若比喻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出众才华,寄托了政治失意的感慨。
所谓“感遇”,即感于所遇,即事抒怀,与阮籍《咏怀》一脉相承.对张九龄《感遇》十二首、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均有影响。
《登幽州台歌》也是陈子昂的代表作,抒写了作者纵观古今的慷慨悲凉之情,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孤寂之情。
意境苍凉雄浑,感情深沉悲壮,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概括性。
虽只寥寥四句却成为千古绝唱。
与振聋发聩的《修竹篇序》一样,不仅震撼了初唐诗坛,而且以它要求突破现实的豪迈气概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呼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
总之,在这一时期,齐梁诗风逐渐改变,新的诗歌形式正在形成,为盛唐诗歌百花争妍局面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盛唐诗歌史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
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一)张九龄和王之涣张九龄是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
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
代表作《感遇》十二首,如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
诗风清淡,情景交融。
《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
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路诗风。
王之涣存诗只6首,但均为精品。
其吟咏从军出塞之作,在当时即“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描写塞外荒寒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厚同情。
诗意顿挫曲折,抒情含蓄委婉。
《登鹳雀楼》写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宽阔胸襟。
全篇对仗而自然流畅,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王维、孟浩然和其他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
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
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
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
《夜归鹿门歌》、《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是其代表作。
孟诗或气势雄浑,或语浅情深,显示了作者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多方面的才能。
孟浩然不论是对山水题材的开拓,还是笔墨清淡意境浑成的风格,在盛唐诗坛都可谓开风气之先。
其不足之处在于题材不够宽泛,内容比较狭窄,同时缺少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的光彩。
王维是享有盛名的盛唐诗人。
他出身世代为官的家庭,本人又多才多艺,21岁即中进士。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权奸李林甫当政,遂成为王维一生的分界线。
前期积极入仕,后期半官半隐,前后期的创作也因此而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存诗380多首,按题材可分为政治诗、边塞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最有创造性和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
他的游侠和边塞的题材多写于前期,代表作有《少年行》、《陇头吟》、《老将行》、《使至塞上》等。
如《少年行》(其一)表现了长安少年的任侠意气与豪迈气概;(其四)突出了咸阳游侠精于骑射、驰骋疆场的雄姿。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象刻画了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风光,意境雄浑,画面开阔,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后期多描写作者隐逸终南、辋川的自然景色和闲情逸致,由于他既精于诗道,又深于画理,因而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诗情画意,标志着这一题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笔下的山水景物多彩多姿,风格各异:有的气象雄伟,境界开阔;有的清新秀丽、优美静谧;有的色彩鲜明;有的萧疏简淡。
每一类诗都有不少佳作,如《终南山》、《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
然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意境冲淡空灵、禅理与诗情结合的作品,如《辋川集》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以画家所特有的艺术匠心将它们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意境,从而托物以寓情,立象以尽意,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是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细致入微地描绘山水田园中清灵、优美的境界,表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