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45
数学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实数系与复数系1.1 实数系的定义实数系是我们熟知的数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实数系满足加法、乘法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
在实数系中,每个数都可以用小数形式表示,例如π=3.1415926535…,e=2.7182818284…等。
1.2 复数系的定义复数系是由实部和虚部组成的数,常用形式为a+bi,其中a为实部,b为虚部,i为虚数单位,满足虚数单位的定义i²=-1。
复数系具有加法、乘法运算,也满足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
1.3 实数系与复数系的关系实数系是复数系的一个子集,所有实数可以看作复数系中的实部为零的复数。
实数系和复数系是数学分析中的基础,涉及了数的概念和性质,对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函数与极限2.1 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唯一确定的函数值f(x),那么称f是x的函数,在数学分析中,常见的函数有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2.2 极限的概念极限是数学分析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表现。
通俗地说,极限是函数在某一点上的“接近值”,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如果当自变量x趋近于a时,函数值f(x)趋近于L,那么称L是函数f(x)在x=a处的极限,记作lim(x→a)f(x)=L。
2.3 极限的性质极限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包括唯一性、局部有界性、保号性等。
同时,极限还具有四则运算性质,即两个函数的极限之和、差、积、商等于分别对应的函数的极限之和、差、积、商。
这些性质为求解极限问题提供了便利。
2.4 极限存在的条件函数在某一点处极限存在的条件有界性、单调性、有序性、保号性等。
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极限存在的条件来判断函数在某一点处的极限是否存在。
2.5 极限的计算方法极限的计算方法包括用极限的性质、夹逼定理、洛必达法则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求解复杂的极限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函数的性质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分析pdf数学分析是一种应用于数学研究的技术。
它使用精密的数学语言对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抽象世界的大量杂乱的事实、规律、关系、性质、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地描述、解释和预测。
数学分析技术围绕着许多学科展开,如概率数学、统计数学、动态系统分析、矩阵分析、拓扑学等。
一、数学分析的定义数学分析是一种专门研究函数、极限、积分、微分方程以及复杂几何体的数学技术。
它主要关注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并研究在特定条件下的函数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数学分析的用途数学分析有着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广泛,它可以被运用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如拟计划优化、精确测量、力学和热学等。
它还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可用于研究现实世界的有限变量的不确定性。
三、数学分析的内容数学分析含有诸多概念、定义和定理,主要包括下列几部分:(1)实数与有理数:实数和有理数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
(2)函数:定义、基本概念,多项式、参数方程和曲线的性质,例如局部极值、凹凸性等。
(3)微积分:求导数、积分、初等函数,定义和求证坐标系下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等内容。
(4)复数分析:复数的定义及其在极坐标、相位表达式和极角表示中的性质,以及与微积分相关的定理。
(5)线性代数:向量、向量空间、矩阵、特殊形式、行列式、线性等式组、变换和子空间等,还包括齐次线性方程组和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四、数学分析的应用数学分析也是物理学、工程学中数学运用的基础。
数学分析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品质管理、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经济学、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等。
它的理论和方法在许多实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如建模仿真、最优化解决方案、计算解析和数值计算等。
数学分析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实数一、 实数及其性质1. 实数的定义: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
2. 实数的六大性质:①(四则运算封闭性):实数集R 对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四则运算封闭,即任意两个实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仍然是实数。
②(有序性):实数集是有序的,即任意两个实数a, b 必满足以下三种关系之一:a<b 、a=b 、a>b 。
③(传递性):实数的大小关系具有传递性,即若a>b, b>c 则a>c 。
④(阿基米德性):实数具有阿基米德性,即对任何a, b ∈R, 若b>a>0,则存在正整数na>b.⑤(稠密性):实数集R 具有稠密性,即任意两个不相等的实数之间必有另外一个实数,且既有有理数也有无理数。
⑥实数集R 与数轴上点一一对应。
二、 绝对值与不等式1. 实数绝对值的性质: ①0;00a a a a =-≥==当且仅当时有 ②-a a a ≤≤ ③;a h h a h a h h a h <<=>-<<≤<=>-≤≤ ④a b a b a b -≤±≤+三角不等式⑤ab a b = ⑥(0)a a b b b=≠ §2数集·确界原理一、 区间与邻域1. 有限区间:开区间:{}x a x b <<记作(),a b ;闭区间:{}x a x b ≤≤记作[],a b ;半开半闭区间:{}x a x b ≤<记作[),a b ,{}x a x b <≤记作(],a b无限区间:(]{},a x a -∞=≤,(){},a x x a -∞=≤,(){},a x x a +∞=>,(){},x x R -∞+∞=-∞<<+∞=2. 邻域:设a R ∈,0>,满足绝对值不等式x a -<的全体实数x 的集合称为点a 的邻域,记作();U a 或写作()U a ,即有(){}();,U a x x a a a =-<=-+。
数学分析报告(3篇)数学分析报告(精选3篇)数学分析报告篇1动手做题巩固了基础概念后,就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了,也就是做题,做题是最好的检验基础是否扎实的方法。
做题可以掌握做题的方法,积累解题的思路,对所学内容逐步进行练习,最后达到看到题目就可以将步骤一字不差的解出来。
这个阶段做题主要做课本上的例题还有课后的练习题。
很多考生喜欢看题,对照着答案看了一遍觉得懂了,这样做是不对的。
不实际的做题是肯定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哪一步卡住而使题做不下去了。
所以一定要动手做题,“眼高手低”是复习中的大忌。
通过做题也可以透彻理解各章节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达到相辅相成的理想复习效果。
第一遍复习时,需要认真研究各种题型的求解思路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自己的强项和薄弱环节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在第二遍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不擅长的题型的练习了,经过这样的系统梳理,相信解题能力一定会有飞跃性的提高。
做历年真题在做真题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把每一年的真题当做考试题来做,把握好时间,将做每份真题的时间控制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做完之后按照考研阅卷人给出的评分标准对自己的试卷进行打分,记录并分析试卷中出错的地方,找出与阅卷人所给答案不符合的地方,逐渐完善自己的做题思路,逐渐向阅卷人的思路靠拢。
另外除了做真题之外大家还要学会总结归纳历年真题,将历年真题中的考点列成表格,这样可以有助于大家预测考点。
做全真模拟题与参考书基础题其次,要做典型题。
做题时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做题是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检验,在做题过程中不能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要积极、主动的思考,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知识,所学的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具有独立的解题能力。
从历年的考研真题来看,线性代数的计算量比较大,但出纯计算的可能性比较少,一般都是证明中带有计算,抽象中夹带计算。
所以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证明题的逻辑严紧性,掌握一些知识点在证明一些结论时的基本使用方法,虽然线性代数的考试可以考的很灵活,但这些基本知识点的使用方法却比较固定,只要熟练掌握各种拼接方式即可。
《数学分析》教学大纲《数学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旨在为学生提供深入的数学分析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高级数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
2、理解并掌握数学分析中的一些重要定理和公式,包括微积分基本定理、泰勒定理、格林公式等。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分析知识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新的数学分析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内容1、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连续函数、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级数、泰勒定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导数的应用、积分的应用、多元函数的微分和积分等进阶内容。
3、一些重要的数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包括无穷级数、瑕积分、傅里叶分析、微分方程等。
4、数学分析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为36个学时,每个学时为45分钟。
每周安排4个学时,共12周。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分析知识。
六、作业和考试本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
作业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练习和巩固。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的数学分析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试。
七、教师队伍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数学分析知识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支持和指导。
八、教学资源本课程将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上资料、教学视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分析知识和技能。
九、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作业、考试、课堂表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