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题
- 格式:ppt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20
高中政治用公式解经济生活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一.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公式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2.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用除法)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3.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正比,用乘法)使用价值量=原来的使用价值量×(1±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4.单位商品价值量与货币本身价值的关系(成反比,用除法)单位商品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货币价值)(升值用加法,贬值用减法)5.单位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成正比,用乘法)单位商品的价格=该商品原来的价格×(1+通货膨胀率)二.高考题举例分析例1.(2011年全国新课标)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某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
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它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A.1452万元B.1320万元C.1210万元D.1100万元解析: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2011年该单位商品价值量=132÷(1+20%)=110元②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用乘法,根据公式3,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10(1+10%)=11万件。
③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总数量,根据公式1,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110×11=1210万元。
正确答案C例2.(2010年湖北文综)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
高中政治计算公式1、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①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人数变化以后的商品总量=原来的商品总量×(1+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或者=原来的商品总量×(1+变化的人数)(假定原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人数为1)。
②单位商品价值量=原来的价值量/(1+提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或者=原来的价值量/(1-降低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假定原来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
③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2.货币(纸币)发行量的计算: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外汇汇率的计算: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当100单位的外币能兑换更多的人民币时,说明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说明外汇汇率降低,人民币汇率升高,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用公式表示为:100单位外币=×××人民币。
4.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它是在将个人的工资、薪金的缴纳是月收入扣除3500后的余额。
它实行累进税率制,纳税人应交的纳税额为应税部分与相应税率之积,用公式表示为:纳税额=(月工资—起征点)×税率。
5.存款利息和银行利润的计算:利息是借款人因使用借入的货币而支付给贷款人的报酬。
它是根据利息率来计算的,一定时期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
用公式表示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6.恩格尔系数的计算: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额)×100%。
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基本理论:1、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例1、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9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其他条件不变,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计算方法:(10×6+8×10)÷(10+8)≈7.7小时。
例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8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9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分析: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即无论它的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其价值总量仍然不变,但使用价值总量发生变化。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发生相应变化。
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分子的变化情况。
两个企业的价值总量仍然为:(10×6+8×10)。
但是由于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使用价值总量也相应增加20%,两个企业的使用价值总量也发生相应变化。
即为:〔10×(1+20%)+8〕。
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0×6+8×10)÷〔10×(1+20%)+8〕=7小时。
后续分析:比较例1和例2,一定要注意,分子是没有变化的,即该行业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为价值总量只与劳动人数有关,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既然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甲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减少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减少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甲企业生产该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是甲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该企业生产该商品原用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6÷(1+20%)=5小时该企业的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5×10×(1+20%)=60万小时这个结果正好等于10×6即60万小时。
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整体上可归为两类:一是显形计算题,即进行详细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性计算题,即无需进行运算的计算题。
下面对经济常识几种常见的计算题进行归纳并举例分析。
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键要留意: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的”有关,和“个别的”无关。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同时,要留意对题中的数量进行视察、计算。
例1. 假如现在1只羊=2袋大米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那么,一只羊可以换()A.1袋大米B.4袋大米C.3袋大米D.2/3袋大米解析:例1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说明羊的价值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削减二倍,而且,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说明大米的价值量就不变,那么1只羊= 2/3袋大米。
正确答案是D。
二、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问题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不行以随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须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国家有权确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确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例2. 某国待售商品1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0元,据测定该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当年该国流通中须要货币量是______亿元,当年该国政府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____ __元纸币,这会引发______。
下列答案正确的是()A.4000、0.25、购买力降低B.2000、0.5、通货膨胀C.2000、2、纸币升值D.2000、0.5、购买力提高解析:流通中所须要的货币量公式:流通中所须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ⅹ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由此公式可知,这一年流通中所须要的货币量为(1000ⅹ10)/5=2000亿元。
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4000亿元,为实际须要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此时1元钱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0/4000=0.5元。
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基本理论:1、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例1、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9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其他条件不变,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计算方法:(10×6+8×10)÷(10+8)≈7.7小时。
例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8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9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分析: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即无论它的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其价值总量仍然不变,但使用价值总量发生变化。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发生相应变化。
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分子的变化情况。
两个企业的价值总量仍然为:(10×6+8×10)。
但是由于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使用价值总量也相应增加20%,两个企业的使用价值总量也发生相应变化。
即为:[10×(1+20%)+8]。
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0×6+8×10)÷[10×(1+20%)+8]=7小时。
后续分析:比较例1和例2,一定要注意,分子是没有变化的,即该行业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为价值总量只与劳动人数有关,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既然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甲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减少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减少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甲企业生产该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是甲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该企业生产该商品原用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6÷(1+20%)=5小时该企业的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5×10×(1+20%)=60万小时这个结果正好等于10×6即60万小时。
一、选择题1.2016年某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200元。
假设201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同一时期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速度增加lOO%,其他条件不变,则2017年该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A.320元B.160元C.300元D.350元2.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生产W商品的劳动时间是6小时,用货币表示为30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 ,则今年W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分别为A.4小时 200元B.3小时 150元C.9小时 450元D.6小时 300元3.前不久,宁波一餐厅推出机器人送餐服务,既减少了服务人员和开支,新奇的创意又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体验。
可见①该餐厅机器人送餐服务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②新奇的创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③机器代替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④消费需求有助于创造生产的动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老张在国企做技术员,月工资7000元,以专利技术入股,年终获利3万元;今年投资股票又赚了2万元。
去年看中了标价5760元高配置品牌电脑,现在到商场发现价格已降为4 800元,老张立即用现金买了下来。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老张工资7 000元和技术入股所获3万元属于按劳分配收入②电脑标价5 760元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③老张投资股票赚的2万元必定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④若撇开其他因素,今年电脑行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应该是比去年提高20%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下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条件下,以下变量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的是①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数量受政策影响减少②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③受市场需求影响,该商品市场价格提高④受价值规律影响,该商品生产成本下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假设某国2015年一件N商品的售价为50元,2016年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同时该国货币贬值20%。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计算题攻略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计算题攻略--------------------------------------------------------------------------------第一课计算题精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首先估算:区分价值量(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价值;(个别或者全社会的)价值总量(交换价值量);使用价值量(一定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
特别注意个别生产率变化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与生产率成正比(获利)和社会生产率变化价值总量不变、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便宜)。
A价值量判断问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表现为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切忌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同于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
价值量内在表现为劳动时间,外在表现为价格。
例、生产同样一个茶杯,甲耗费3小时劳动时间,乙耗费2小时劳动时间,丙耗费1小时劳动时间,则三人生产出来的茶杯的价值量()A.同样大B.甲比乙大,乙比丙大C.丙比乙大,乙比甲大D.甲、乙、丙之间不能比较B生产率变化引起比例关系变化,最简单的办法是估算(便宜多少),分步计算。
A=xB,即B是A的交换价值,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A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则A=xB/(1+10%)1、假设1台手机与6辆自行车交换成功。
现在手机和自行车的生产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①手机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变,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
②手机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变。
③手机行业和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1倍。
则手机与自行车的交换比例发生的变化依次是()A.1∶3 1∶6 1∶12B.1∶6 1∶12 1∶3C.1∶12 1∶6 1∶3D.1∶12 1∶3 1∶62、(09江苏7)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2.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解析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撰写:概述部分旨在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念框架。
本文将探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
通过解析这两个概念的相互作用,我们希望尽可能清晰地展现劳动生产率如何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以及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如何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货物或提供的服务的数量。
它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经济体或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则表示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评估,它是由商品所具备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决定的。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进一步理解经济运行中的规律与机制。
通过分析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并在经济决策中提供参考。
此外,通过研究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深入理解价格形成的机制以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解释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探讨其如何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案例和实证数据支持。
最后,我们将总结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关系以及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对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意义进行讨论。
通过对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经济理论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参考以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以及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这两个主题展开分析。
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计算1、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考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理解上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在当时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其次,“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同样生产条件大多数生产者所能达到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这里,前一个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物的因素;后一个决定因素是主观条件,人的因素。
“两个决定因素”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二者共同参与平均的结果。
【典题剖析1】甲、乙、丙、丁都是独立经营的商品生产者,他们都生产布匹,当时绝大部分布匹都用织布机生产。
甲、乙、丙用织布机,丁用手工织布,生产同样一匹布,甲耗费10小时,乙耗费12小时,丙耗费8小时,丁耗费20小时。
则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6小时B. 8小时C. 10小时 D. 12小时【答案】C【典题剖析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14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15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5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 5小时B. 7小时C. 7.5小时 D. 8小时【答案】B【解析】在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要注意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2015年甲企业生产每件M商品所用时间为6小时÷(1+20%)=5小时;2015年甲企业所生产的M商品数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2015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小时×12万件+10小时×8万件)÷(12万件+8万件)=7小时。
专题十七经济生活常见计算题全新归纳近几年高考文综经常有一道计算题,尤其是组合型计算题。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见题型。
1、商品价值量的计算:a、公式:b、注意:必须区分题目中告诉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某个企业的)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整个行业的),是问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还是问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货币、物价的计算a、公式:b、注意:纸币发行量又称货币发行量(广义货币),通货膨胀率有时又称物价上涨幅,纸币贬值率以纸币为标准,通货膨胀率以流通中货币量为标准,二者不同。
3、股票价格的计算a、公式:b、注意:预期股息有两种形式,算法不同;股票面额与股票价格也不同。
4、经济效益的计算a、公式:b、注意:成本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是衡量经济效益的两个重要指标。
公式(7)是由公式(1)和公式(5)推导出来的,它揭示了经济效益和成本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利润与不同,前者是相对值,后者是个绝对值。
5、国民收入的计算a、公式:6、GDP与GNP的计算公式:7、税收的计算a、公式:8、财政状况的计算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则为收支相等;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略>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略<财政支出,则为收支平衡;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则为财政赤字。
9、利息和银行利润的计算a、公式:10、汇率的计算a、公式:11、外贸状况的计算(1)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2)若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则为顺差(又叫出超);若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则为逆差(又叫入超);若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则为贸易平衡。
12、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的计算a、公式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数值越大,消费水平越低;数值越小,消费水平越高。
因此可用以表明生活富裕程度,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50—60%者为温饱,40—50%者为小康,30%以下者最为富裕。
一.去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为1元。
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1、试计算:今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应为多少?2、这道题证明了马克思的哪一个原理?题解:根据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力=1/单位商品价值量∵去年劳动生产力=1/1=1∴今年劳动生产力=1·(1+25%)=125%∴今年大米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125%=0·80元二.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为1元。
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货币币值仍然没变,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5,000件,而社会需要为1,0000件。
试计算:(1)该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2)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背离是多少?根据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力=1/单位商品价值量∵去年劳动生产力=1/1=1 ∴今年劳动生产力=1·(1+25%)=125%∴今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125%=100/125=0·80元根据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原理:∵社会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为5000件,社会需求商品使用价值量为10000件∴社会必需的价值量为10000×0·80元=8000元∴单位商品价格=0.80 ×5000/10000=1.60元单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1.60元-0.80元=0.80元答:1、该商品的单位价格为1.60元;2、价格高于价值0.80元三.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
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元。
试计算: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提示:1、按货币流通公式计算所需要的货币量2、按流通需要货币量与纸币发行量之比求纸币每元值多少。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公式1: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二上一年度商品数量X (1 +本年度劳动者增加幅度(%))X (1 +本年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公式2 :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二上一年度商品价值量/ 1+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 )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二价值总额/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公式3 :价值总额二单位商品价值量X商品数量价格总额二单位商品价格量X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二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公式4 :单位商品价格二单位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公式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生产某种商品总时间/商品数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交换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额(量)、价格总额(量)、的计算。
(一)、使用价值:一般是计算商品的总件数。
与劳动生产率呈(二)、价值:一般是单位商品的价值。
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假设原来M商品价值为x元/件,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M商品的价值二x/ (1+50% )(三)、交换价值:由于价值与交换价值大小相等,因此计算交换价值,就是变相计算,因此,只要计算出价值,也就计算出交换价值。
(四)、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的大小与价值大小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价格二单位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
(五)、价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二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X单位商品价值量(六)、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X单位商品价格典型例题:(一)2007-2009各地高考题1、(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 24T)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
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解析:1克黄金=8克白银5件A商品二2克黄金=16克白银。
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问题所用原理:(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表现为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切忌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同于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
数学公式为价值= 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总量/劳动生产率。
(2)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表现为数量)越高,平均到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数学公式为价值=1/生产率。
(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理论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价值量相抵消,所以价值总量问题不考虑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公式为使用价值量=数量=生产率*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企业价值总量成正比(公式为价值总量=数量*价值量(不变)=生产率*时间*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币值变化(商品价值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货币用来表现商品价值),公式为商品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商品增减值时价格变化为商品价值=货币价格* (1±变化);币值变化时为商品* (1±变化)=货币价格。
例1:(08全国一卷)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 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
如果2008 年生产M 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 年一单位M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B)A . 12 元B . 12.5 元C . 18 元D . 18.75 元解析:本题把数学知识与政治经济学知识做了有机的结合。
这是今年高考中考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道选择题。
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两个百分数所表达的含义。
在此题中,2007 年该商品用货币表示,可以简单地表示为1M=15 元。
假定单位时间内生产该商品 1 件,那么当2008 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该商品用货币表示为1*(1+50%)M=15元,通过计算可得出此时M 商品用货币表示为10元,即M=10 元。
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基本理论:1、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例1、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9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其他条件不变,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计算方法:(10×6+8×10)÷(10+8)≈7.7小时。
例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8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9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分析: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即无论它的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其价值总量仍然不变,但使用价值总量发生变化。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发生相应变化。
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分子的变化情况。
两个企业的价值总量仍然为:(10×6+8×10)。
但是由于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使用价值总量也相应增加20%,两个企业的使用价值总量也发生相应变化。
即为:[10×(1+20%)+8]。
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0×6+8×10)÷[10×(1+20%)+8]=7小时。
后续分析:比较例1和例2,一定要注意,分子是没有变化的,即该行业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为价值总量只与劳动人数有关,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既然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甲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减少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减少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甲企业生产该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是甲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该企业生产该商品原用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6÷(1+20%)=5小时该企业的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5×10×(1+20%)=60万小时这个结果正好等于10×6即60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