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练习题一【含答案】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练习题一【含答案】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练习题一【含答案】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练习题一【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

[综合探究]

一、从社会转型看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变化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执掌。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中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

1.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腐朽。

(2)政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3)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到文字狱;宋明理学活跃的儒家思想。

(5)科技:由宋元前领先世界到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

2.近代西方历史特征

(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完善。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科技:牛顿经典力学形成,近代科技发展。

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四点思考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国有制下,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的政治制度;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为维护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故要建立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人治大于法治:官僚的选拔任用体现了维护统治的目的,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3.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农业为主的政治文明,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一些制度对世界的贡献巨大,如科举制。

4.“为政以德”“政在得民”:统治者重视“民”“德”的重要性,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汉、唐统治者践行。“德政”“得民”措施多样,或政治上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文化上的开明。

[复习对策]

一、破解宗法制、分封制试题的思路

二、本专题内容为高频考点,需要特别关注考点的细节(时空),对历史概念把握要求全面到位。未考的知识点和考查频率高的知识点需要高度重视。同时特别要重视与其他(经济、文化、人物和遗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朝代(时间如秦朝、汉代、明清等)、区域(空间如西藏、新疆等)和内容(角度如民族问题、制度创新、大一统等)为线索寻找选考内容知识的交叉点。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

“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1.(2018年3月宁波适应)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

A.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B.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

C.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D.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分封的对象和封国都有其政治目的,选C。

答案 C

2.某学者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下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解析第三种情况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开辟荒地”,只有D符合。

答案 D

4.《墨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表明()

A.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B.地方权力已开始向天子集中

C.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大宗地位

D.诸侯要向天子提供军赋力役

解析根据所学,地方权力开始向天子集中是在秦朝以后,故排除B;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涉及的是宗法制,故排除C;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诸侯不对周王履行相应的义务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说明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正确。答案 A

5.(2018年1月杭州高三期末)符合下图所反映的王朝政治特点的是()

①宗法制盛行②分封制实施③郡县制推行④皇帝制确立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王朝为西周,西周实行宗法制,故①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故②正确;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③错误;秦始皇开创皇帝制,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2018年1月金华十校期末)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该材料反映了()

①世官制开始于西周,结束于秦王朝②西周开始实行家国合一的政治体制

③西周分封制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结合④执政集团权力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世官制夏商时期已出现,衰落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错误;家国合一的政治体制夏商时期已经形成,故②错误;由材料“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且互为表里等级森严,故③正确;由材料“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可知权力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7.西周时期,同一宗族内部的庶子,即使政治地位高于宗子,也只能参与宗子祭祀,不能成为主祭人。这一现象说明()

A.体现分封制的分封原则

B.表明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密切

C.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D.符合宗法制的基本精神

解析分封制虽然与宗法制关系密切,互为表里,但是,并非所有政治地位高的人都是宗族内部的宗主。在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时,宗子(嫡长子)的地位是最高的。故选D项。

答案 D

考点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8.(2018年3月温州适应)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

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C.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题目未涉及神权,与材料中“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

反映了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与“西周时期”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7年10月杭州高三期中考试)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解析“分封制”是西周时主要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可见其已经无法适应历史的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对于强化中央集权没有帮助,反而会影响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的内在因素为血缘亲疏,“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依然体现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是对相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答案 C

【名师点睛】“家国同构”的理解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考点3秦的统一(b)

10.(2018年3月温州)通过这条运河,从巴蜀一带出发的粮船被送到战争前线,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攻克了岭南。这条运河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

解析从空间地点“岭南”可知是C。

答案 C

11.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文字的统一D.大一统思想的出现

解析秦代没有郡国并行制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政府任由方言自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秦统一文字,建立了中央集权,所以才会“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不会对大一统形成实质的冲击,故C 项正确;大一统思想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4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12.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下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解析宰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务,故A项错误;元代实行一省制,故B项错误;县是古代社会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区划,县官则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故C项正确;秦代县令对郡守负责,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 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 项正确。

答案 D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并非从公元前就高度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从公元前到20世纪,即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央政府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的原因是秦朝开始逐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下才能对地方乃至最下层的农民实行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联系史实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并非一直都有比较完备的赋税政策,故C项错误;联系史实公元前到20世纪并非一直都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 B

【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易错点1不能深刻认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易错提醒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利的“等级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利的“血缘继承”。

【典例1】(2015年10月浙江学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

解析西周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即君臣之名分确定),天子的尊严因此确立。宗法制确立了君臣的名分等级,天子处在宗主地位,地位最尊贵,故A 项正确;分封制下天子“为诸侯之君”,但不是这种政治风格形成的制度基础,故B项错误;郡县制确立于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察举制开始于西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

易错点2不能理解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错提醒分封制下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诸侯王位世袭,容易造成诸侯割据;郡县制下的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典例2】《水经注·湘水》云:“秦灭楚,立长沙郡。”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县。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行政区域载入史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B.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C.郡守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

D.县令、县长也由皇帝直接任命

解析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是县令(县长)。故A、C、D说法符合郡县制的规定。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而不是皇帝,B说法错误,故B符合题意。

答案 B

【典例3】与分封制相比,秦朝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依据在于()

A.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B.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得世袭

解析郡县制下郡县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答案选D;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命题分析]

1.从本讲知识命题看,分封制的内容和宗法制的特点是考查的重点。

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看,具有细微性和综合性特点。

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记忆和识读能力。

4.从题型特点看,主要表现为图片型、史料型、特点型。

【典例】(2018年4月浙江选考)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解析从材料中表明分封制下“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说明的是受到了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选D。A和C属于史实性错误,B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题组训练]

1.(2017年11月浙江学考)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思是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材料同时提到了“周之子孙”和“诸侯”,故答案为D。A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项与西周政治制度不符。

答案 D

2.(2016年4月浙江选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A.①B.②C.③D.④

解析齐鲁是山东省的别称,其中鲁为今山东曲阜,地处山东中部,①应为齐,今山东临淄一带。

答案 B

3.(2016年4月浙江学考)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解析秦朝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了“五尺道”。

答案 A

4.(2016年10月浙江选考)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

解析根据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作者对分封制持否定,对郡县制持肯定态度。

答案 C

5.(2017年4月浙江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秦汉时期都实行的制度,体现了“汉承秦制”。

答案 A

6.(2017年4月浙江选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点1唐朝三省六部制(b)

1.《贞观政要》记载:“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这表明三省设立的目的是()

A.相互监督,实现合理分工

B.相互监督,巩固专制皇权

C.相互监督,确保民主施政

D.相互监督,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材料中“元臵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三省的设立是为了实行相互监督,材料中并未涉及其分工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得出是为了相互监督,最终目的是为巩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维护的是封建专制,不是民主施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中央设臵三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年3月嘉兴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

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

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

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

解析唐初门下省的封还敕书的权力只能对皇帝权力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故A项错误;尚书省在三省中负责执行,不具有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故B项错误;中书省具有决策职能,但皇帝才是最高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门下省通过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利于

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2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3.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解析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执政能力不断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3元代行省制度(b)

4.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解析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采取的是“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的按照山川地

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代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犬牙交错”的原则对经济发展并无任何作用,故C项错误;元代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会淡化和消弭文化认同,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8年3月浙江十校)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下列能佐证其观点的有()

①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②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③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④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④“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错误,“呈报枢密院”的是重大的军政要务。

答案 A

【概念区分】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考点4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6.(2018年3月浙江暨阳联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数字填写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A.①州②道③府④厅B.①道②路③厅④府

C.①州②道③路④府D.①路②府③道④厅

解析汉晋魏高层政区是州,唐朝的高层政区是道,宋朝的高层政区是路,元朝统县政区是路、府、州,依据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2018年3月台州模拟卷)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下列官职,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同平章事③卿大夫④司隶校尉

A.①④②③ 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

解析①最早出现在秦朝,②最早出现在唐朝,③最早出现在西周,④最早出现在汉朝,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④②,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 B

考点5(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8.(2018年3月温州适应卷)嘉祐元年(1056 年)八月,宰相刘沆因范师道(侍御史)、赵抃(殿中侍御史)“尝攻其短,阴上书出之”。范师道、赵抃被罢台职以后,御史中丞张昪抗议说:“天子耳目之官,进退用舍必由陛下,奈何以宰相怒斥之?愿明曲直以正名分。”宰相刘沆“亦力诋台官朋党”。张昪怒不可遏,“益论辩不已,凡上十七章,沆知不胜,乃请以本官兼一学士守南京”。十二月,刘沆罢相知应天府。据此可知()

①宰相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基本被剥夺②御史中丞一定程度上监督宰相规范执政③御史中丞的设立是为了分散宰相权力④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材料中“以宰相怒斥之”表明宰相有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故①错误;依据材料中“御史中丞张昪抗议”的信息可知,故②正确;御史中丞不仅仅是针对宰相监察,故③错误;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符合史实,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9.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

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

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央机构内部实行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君主,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监察是指对官员的监察,目的是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6(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

10.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项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材料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C 项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这一变化有利于()

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

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