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
- 格式:ppt
- 大小:616.59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四、课文主题《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诫子书诸葛亮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用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就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就会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的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说了并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听到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4、检测自学效果(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分)(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关键词语去带动阅读的方法。
3.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1. 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点引入,激发兴趣由社会当今热点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引出我国古代《吕氏春秋》这部作品中也记载到这样的造谣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理解题意,引发思考将这则寓言故事设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释题目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得”字的思考。
三、朗读课文,了解案件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案件的内容大概是怎样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吗?四、案件重播,抓住关键(1)学生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请学生说说以下画线的三句话的意思,再次引起学生思考:“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翻译课文,理解案情1.学生对照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自主串译。
2.小组讨论释疑,解决不懂词句。
六、整理词语,积累知识七、依文解言,判断案情小组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1.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总结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典型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穿井得人的故事,揭示了谣言的传播和相信谣言的危害。
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深刻,适合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增强诚信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诚信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领悟故事背后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相关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跟随课文进度,理解故事情节。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评课稿引言《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聪明才智的故事,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善于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本篇评课稿将从课文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一、课文背景《穿井得一人》是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第九十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聪明才智而被选中担任官职的经历。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旨在告诉读者,聪明才智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也要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把握故事的主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与智慧的关系。
第一步: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导入新课,例如:“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却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古人称之为‘穷则独善其身’,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第二步:讲解课文1.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其次,老师可以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接着,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引导他们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动机、人物感情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与思考1.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故事中的道德与智慧的关系进行探讨,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你们认为智慧和道德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智慧和道德的冲突?你们如何应对?”第四步:运用到生活中1.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如何运用聪明才智解决困难,并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20 )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则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穿井得一人之事,告诫人们要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还需加强。
学生对寓言故事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会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领悟故事背后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勇于实践、善于观察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故事背后的哲理;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4.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便于跟读、模仿。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
3.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随时巩固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先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启示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一. 课程背景和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此故事通过讲述主人公小仓和小袋一起完成挖井的故事,以引发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团结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通过简单的文字和情节,深入浅出地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穿井得一人》,了解小仓和小袋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故事,理解故事中的乡村风景描写,掌握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运用于实际会话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关注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习得待人友善、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故事主旨。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运用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四. 教学准备1.课程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课文。
2.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书籍和课件。
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片段或者为学生讲述一个简单的互助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之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小仓和小袋互相帮助的情景。
2. 课文阅读与学习1.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基本情节后,再分段组织学生进行仔细阅读。
可以将文章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带上问题,学生读完之后回答问题,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对生词进行讲解和操练,确保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3.教师主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整篇文章,帮助学生熟悉并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3. 文字理解与分析1.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给这样一个标题,展开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组织结构,找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互动小游戏:教师事先在纸袋里准备好一个苹果模型,让某一排的第一位同学触摸,然后这一排同学以悄悄话接龙的形式依次说出第一个学生摸到的是什么。
最后一位同学大声告诉大家第一个同学摸到的是什么。
教师过渡语: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就有不同的版本,愿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对聆听美的聪耳,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听,还需要亲眼见到,甚至亲手触摸,才能够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情的真相。
)解题,穿:挖掘、开凿。
教师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结合课下注释①,了解《吕氏春秋》及作者吕不韦。
二、朗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投影)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得通顺:强调字音“溉汲”(投影)划分节奏的基本方法:①主/谓:丁氏/对曰②谓/宾:得/一人之使③主/谓/宾: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古代两个单音节,现代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及/其家穿井⑤根据句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读准节奏(投影)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读出情感再读课文:个别读、齐读(说明:大声快速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形成文言文朗读的语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情感。
)三、翻译课文1.教师点拨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投影)六字诀窍:留、删、补、换、调、变,一个诀窍:结合注释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
)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一)故事的起因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
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
(二)故事的发展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部编本初中七上《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实词以下是部编本初中七上《穿井得一人》的文言文实词:
1. 宋之丁氏:宋国的一个姓丁的人。
2. 舍:安置。
3. 及:等到。
4. 家:定语后置,应为“于家”。
5. 人:别处的人。
6. 告:报告,告知。
7. 而:同“尔”,你。
8. 溉汲:打水浇田。
9. 并:连词,合,兼。
10. 溉:浇灌。
11. 亦:也。
12. 故:所以。
13. 苟:如果。
14. 干:求,索取。
15. 闻:听到。
16. 百:虚数,很多。
17. 道:讲述。
18. 身:自身,自己。
19. 妄:胡乱。
20. 若此:如此。
21. 耳:罢了,而已。
22. 吾穿井:我挖了井。
23. 但:只,仅。
24.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用。
25. 之:结构助词,的。
26. 省:明白,觉悟。
27. 道:道路,途径。
28. 若此:如此。
29. 于:在。
30. 何如:怎么样?
31. 其然乎?其不然乎?难道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