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
- 格式:pptx
- 大小:6.36 M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后记:
夏天对孩子们来说丰富多彩,学生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来理解课文,能自己找到文中的精彩的句子,词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反思第【2】篇〗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反思第【3】篇〗
《杞人忧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
中的一则寓言。
七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几课童话、诗歌、神话的学习过程中,已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练习和想象,学习本课,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通过快速阅读、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第24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选编在第六单元。
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
阅读课文,可以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读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感悟寓意。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读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感悟寓意。
播放电影《流浪地球》宣传片《新唐书·陆象先传》中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清朝李汝珍也在《镜花缘》第27回写到:“海外都说:‘杞人忧天,伯虑愁眠。
’”今天,我们就学习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品古文韵味,悟千年智慧。
加入古文阅读实践,开启精彩文化之旅。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古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家作品】《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智慧和启示。
《列子》中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寻杞人之忧,杞人所忧何事、忧成何状、何人解忧、如何解忧、解忧结果来梳理文章,反复品读二人对话,揣摩语气情感。
2. 品杞人之忧,展开想象翅膀,补白二人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品析人物。
3. 悟趣人,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拓展阅读了解杞人忧天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全方位阅读作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想象杞人和晓之者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析人物。
【教学难点】1. 拓展阅读寻觅杞人忧天背后的“秘密”,悟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互动导入1. 说文解字,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猜字:欢迎大家大家来到“神奇的汉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猜出来屏幕上的这一个汉字。
汉字的造字艺术真的是博大精深,看似一个小小的方块字竟然包含了如此多的的深意,古人造字的智慧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有着智慧光芒,而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探寻古人的另一束光芒,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对话列子,听听他究竟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设计说明】本环节说文解字,解“忧”字激趣导入,设下一个寻杞人之忧的任务,创设文学意趣,明确本课中心。
二、寻杞人之忧1. 教师围绕“忧”字出示相关问题,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杞人忧“天地崩坏”以至“废寝食”,“晓之者”前来解忧,劝慰“天,积气耳;地,积块耳”,最终“舍然”解忧。
2.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杞人和晓之者的语气语调。
3. 过渡:杞人话语里充满了忧虑,但是作者用“废寝食”就概括了他的全貌,想象如此忧虑的杞人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又会有怎样的动作?【设计说明】本环节请同学们梳理文章内容,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训练学生的信息梳理和整合能力,也为下环节奠定学习基础。
三、品杞人之忧1.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心理、神态、动作。
参考示例,杞人(眉头紧皱,不住地叹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杞人忧天》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选编在第六单元。
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
阅读课文,可以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忧”“亡”“若”“舍然”等文言词汇,把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等文言句式。
2. 理清文章围绕“忧”字展开的故事情节,揣摩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了解古人对自然的看法,从不同角度体会寓意,培养思辨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积累“忧”“亡”“若”“舍然”等文言词汇,把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文言句式。
揣摩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心理。
2. 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体会寓意。
3.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导入课题由字形演变猜字,引出杞人忧天的“忧”字,导出课题。
【媒体应用说明:导入自制flash,通过“忧”字的汉字演变,让学生了解造字的一些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文化的传承”这一理念。
】二、最美朗读,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后,分享需注意的读音、节奏,全班齐读。
需注意的读音、节奏杞(qǐ)人身亡(wú)所寄日月星宿(xiù)中(zhòng)伤躇(chú)步跐(cǐ)蹈舍(shì)然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 寻找最美朗读者利用转盘动画挑选三组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形式可以是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
(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3)奈地坏何?(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投影出示)六、拓展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七、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
《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3.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教学重点:1.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2.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教学难点:1.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2.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设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为响应这一倡导,本节课计划采用五步学习法,即:自学质疑、合作与探究、表达与交流、检测与巩固、提升与拓展。
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展示本节课目标,导入新课。
目标:1.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3.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二、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1.听范读,自己试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想想这则寓言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三、学习环节二:合作与探究L你觉得这则寓言中最容易读错的字音是哪几个?最容易理解错意思的词语是哪几个?小组内与同学分享。
2.练习朗读,读不准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3.小组合作,探究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四、学习环节三:表达与交流•L朗读。
比比哪组读得更好。
•2.小组合作,探究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五、学习环节四:检测与巩固结合语境,注音和释义:(具体检测内容用PPT展示)六、学习环节五:提升与拓展1 .屏幕显示《杞人忧天》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的辩证思维法。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七年级语文上册《杞人忧天》预习指导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字音宿(xiù)身亡(wú)所寄中(zhòng)伤躇(chú)步跐(cǐ)蹈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身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劝慰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当真是气体积聚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劝慰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
”那个人又说:“那地塌陷下去怎么办?”劝慰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面八方的空虚之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劝慰他的人也如释重负,非常高兴。
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列御寇,相传战国时期道家。
郑国人。
《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
”西汉刘向《列子序》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被道家尊为前辈。
今传《列子》八篇。
【列子名言】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列子.杨朱》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列子.说符》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
——《列子.说符》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