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互评法在《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应用的
- 格式:pdf
- 大小:652.49 KB
- 文档页数:2
团队项目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黄芳【摘要】[目的]探讨团队项目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效果.[方法]将护理专业3年级52名学生,按学习类型分为4组,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通过团队组建、制定规则、制订项目、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进行教学.[结果]教学结束后,4组在团队纪律、团队项目、团队领导方面表现较佳;学生对课程满意度为92.1%,较上一学年同期上升了11.05%,对教师满意度为95.3%,较上一学年同期上升了12.5%.[结论]团队项目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培养,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1(025)019【总页数】2页(P1769-1770)【关键词】团队项目;教学法;护理管理学【作者】黄芳【作者单位】318000,台州学院医学院,护理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临床护理的实施是以科室为单位组成团队进行有效工作。
而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团队概念,因此,如何加强护理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团队项目教学法(team teach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团队学习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线,以任务目标为使命,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
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目前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质量工程”也积极倡导“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2]。
因此,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团队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会计和机械设计等很多专业和课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探索。
它通过团队组建、制定规则、制订项目、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进行教学,强调团队项目的解决问题、专业技能、人际关系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孙小琼【摘要】为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8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连续2年在2组的实践教学中分别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2组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的差异,并调查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评价.结果为:实验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89.5%以上的学生赞成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研究表明,小组合作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可在护理学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3【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小组学习;护理教育;实践教学【作者】孙小琼【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黄石43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实践,强调动手能力,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1]。
护理实践教学是临床护理专业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护生能否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对其今后从事的临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传统的护理实践教学法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知识灌输,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因此,对传统的护理实践教学法进行改进势在必行。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
这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获得自主性发展为目的,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2]。
传统的实践教学法以个人为学习单位,而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在小组内展开一系列的讨论、沟通、评价、支持、合作、鼓励及帮助等活动,各成员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共享快乐,在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强化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的教学应用摘要:目前,小组合作是教育领域中比较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实训课程占据了总课时的一半,可见实践技能在此课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该课程的实践课中积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此,本文浅析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的教学应用策略,以期为护理专业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护理学基础;实践课;教学应用引言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在招聘信息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可见合作能力在如今的社会竞争中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护理学基础》的实践课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能够提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并提升其独立自主性,增强其实践技能,这对于其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广大护理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护理学基础的实践课教学时,应积极探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策略,大胆创新,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必要性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一些教学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以往的护理学基础实践课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进行示范,再由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但是组内成员之间不存在成绩上的关联,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无法有效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
因此,通过认真地分析实践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组织形式,改变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其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护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过关直接影响着其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因此,通过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接受不同的观点,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比个人的学习更加高效,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1]。
2012年12月第50卷第36期·医学教育·CHINA MODERN DOCTOR 中国现代医生《护理学导论》是护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护理学的任务与发展、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整体护理与循证护理理念、护理理论与护理模式、护理程序与健康教育方法、护理专业素质与角色功能、护理伦理与护理法律知识等,目的是使学生尽早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专业思想,建立现代护理观念,掌握护理基本知识,明确护理工作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护理学导论课程经过几年传统讲授式教学实践后发现:课堂气氛呆板、课后缺乏主动参与、被动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期末复习死记硬背、终结性考核反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缺乏、后续课程老师反映基础知识遗忘。
调查原因,学生普遍反映护理理论深奥难以理解,专业知识繁杂面广,教学“满堂灌”缺乏双边互动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理论性很强的知识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为了激发护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1,2],我校2011年9月~2012年1月,尝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于惠影辽东学院医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辽宁丹东118000[摘要]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设计2010级护理本科生1班(30名学生)为实验班、2班(29名学生)为对照班。
实验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对实验组学生发放问卷两种方法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实验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30名学生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持满意态度的占90%,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自学能力的占85%,调动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占77%,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的占81%,提高了沟通交往能力的占70%、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占80%。
小组讨论式教学在护理学中运用首先,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护理学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便在实际工作中与其他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其次,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由于小组讨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观点,学生往往会更主动地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见解。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相关内容。
另外,小组讨论式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护理学中,学生需要具备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合理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并在组内互相讨论和纠正。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式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而小组讨论则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互相交流和思考,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最后,小组讨论式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护理实践的理解和应用。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讨论和分析具体的护理案例,从中深入了解护理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学生还可以从小组讨论中获取实践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组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在护理学中非常有益的教学方式。
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加强学生对护理实践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在护理学中应该广泛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小组讨论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李小寒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护理学院,沈阳 110001 关键词:本科,护理专业; 课堂教学; 小组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424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4152(2002)07053402 传统教育主要功能在于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鉴此,我院自1996年开始,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分别尝试了情景教学、自学2辅导式教学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社会化教学法范围内的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实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现将小组讨论教学法用于《护理学导论》(下称《导论》)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1 对象1998~2000届护理本科生78人,均为女性,年龄18~21岁。
于第2学期讲授《导论》Ⅰ(12学时),第6学期讲授《导论》Ⅱ(32学时)。
112 授课方法根据《导论》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后留相应的分组讨论时间;按决定讨论问题、分组、分配工作、讨论、综合报告和评价6个步骤实施教学。
①决定小组讨论的问题。
大多为教材的重要内容,可以给学生广泛的思考空间。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提出,也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
我们通常选用后一种方法。
例如,在护理学《导论》Ⅰ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护理学的4个基本概念”、“由南丁格尔对护理专业的贡献所想到的”等题目作为小组讨论的问题。
②分组。
通常由学生自行分组,如学生缺乏分组经验时,教师给予指导。
分组方式有机械分组(按学号)、友谊分组(自愿组合)、兴趣分组(对讨论问题的共同兴趣)、成绩分组(成绩好坏的学生搭配)4种。
组数根据讨论问题的多少决定。
例如,学习护理学的4个基本概念时,我们从总学时(6学时)中拿出2学时用于讨论;将学生按兴趣分组的方式分为4组,分别讨论“人”、“环境”、“健康”和“护理”4个基本概念。
小组讨论式教学在护理学中运用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主要课题。
近年来,情景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小组讨论、问题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已广泛用于教学改革中,尤其是小组讨论法在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护理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并首次被应用于护理临床专业课程《内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
根据实施的情况,结合学生反馈的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该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局限性,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重视和改进。
1调查资料在小组讨论教学课程结束后,对全班83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且全部为有效问卷,表1~2。
2结果2.1表1显示学生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方面提出学生花费的时间增加,69.67%学生反映安排的课时不足;73.24%的学生提出教师应多增加兴趣性的讨论题,重点突出护理方面的知识;63.72%学生提出覆盖面小掌握的知识局限;75.53%学生提出教师应加强指导;95.38%学生提出应增加临床实践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形式大于意义。
2.2表2显示此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进其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提高。
3存在的问题3.1课时不足表1显示69.67%的学生反映课时不足。
例如:在乳腺癌这堂课的应用过程中就能体现。
一般乳腺癌是3学时,开展小组讨论式就在原课时的基础上增加2学时;而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指导30min,学生自学4~5h;小组讨论2学时;而后写出讨论稿选出中心发言人;集中后每位学生代表发言15min,6~8位代表至少需90~120min(2~3学时);学生提问及教师总结至少需45min。
由上述得出课时安排至少需增加一倍以上,才能完成教学计划。
3.2讨论主题不明确表1显示62.65%的学生反映有些讨论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这些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相关的都不宜做为讨论题,如“胃癌有哪些临床表现”等,学生讲解不透彻;学生提出需多增加兴趣性的讨论题,并且与护理方面相关,希望老师要集中讲解重点点评。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当中的重要的实践课程,并且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
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教学的综合水平,同时与学校的教学方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相关分析,并结合实际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小组验中心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改善队伍结构,逐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4.将实验教学、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有机结合,保证实验中心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验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师资力量,进行实验设备的自主研发,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
实验中心的教师可将在研究或结题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性实验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进一步改善实验环境和条件。
实验中心根据学科和专业方向的不同,构建了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实验中心通过学科建设、省部共建实验室、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更新和补充设备仪器,保证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需求;同时,加强实验设备的使用管理,不断改善实验环境和条件。
四、结语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不断建设与改革,构建“材料全寿命过程”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基础类、综合类、设计类和创新类层次化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平台;突破专业与课程的界限,加强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将科研项目和工程实际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丁守成,袁桂慈,杨世洲.加强示范中心建设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92-96.[2]邹建新,徐慧,孙常清.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08-112.[3]刘占文.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1):10-12.[4]曹广胜,王志华,胡绍彬.基于示范中心建设改革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123-124.[5]王佳,侯其考,孙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5):155-157.[6]何晓凡,秦晓群,杨绿化,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辐射方式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21-24.[7]朱志松,严晓照,徐海黎.机电专业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8,(6):141-143.[8]闫小青,张纯,黄模佳,等.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01-104.[9]陈江薇,林杨,杨玉荣.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5(2):95-98.[10]王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34-13.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3017)作者简介:林万明(1970-),男,副教授。
学生互评在护理实验室开放中的应用
护理实验室的开放,提供了学生们一次评价自我的机会,即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是通过学生间的自我评价,对对方的评价,以及护理学的价值观来判断自身和对方的能力和行为的一种手段。
学生互评可以强调双向交流,鼓励学生同学们认识自己与他人成长的方法和态度,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护理实践,在未来的实践中更加经济、可靠、实用和精细。
首先,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们不断提高护理实践能力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护理水平。
学生之间通过自我评估,进行认真的反思,认识自己在护理实践中的不足,并且从他人的评价、实践的体会中学习到新的护理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其次,学生互评可以能通过自我及对方的反思,培养学生们具有更强的理论和护理实践能力,为护理实践能力提供量身定做的训练,使学生们可以在护理实践中更了解各个护理理论的关联性,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些病例的处理,达到更强的护理实践能力。
此外,学生互评也有助于护理实践的标准化,为达到统一的评价标准,实践的监督。
由于学生互评的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及对方的评估,以学生的意见做为依据,就能使评价更加有底蕴,更具参考性,从而为护理实践达到一个统一,客观评价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护理实践质量的控制和保证。
总之,学生互评在护理实验室的开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护理实践能力,为护理实践质量达到统一,客观的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学生们在校园护理实践中更容易接受护理学的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之一。
因此,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间的互评,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护理学的价值观,提高护理实践质量,促进学生在社会上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83DOI:10.16660/ki.1674-098X.2019.22.183“互为评价法”在护理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①张红伟 牟钟晶 毛芳(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 要:探讨互为评价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方法:选取2013级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学生90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互为评价法”教学,对比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在护理教学中应用“互为评价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教学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互为评价法” 护理教学 护理质量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a)-0183-02①作者简介:张红伟(1964,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教学。
护理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医院护理人才的质量,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更好的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直是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1]。
护理教学评价是从设定护理教学目标入手,并以护理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
其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护理教学目标;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互为评价法”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相评价,彼此做出点评,从而不断改变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适应护理事业发展的新需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护理教学中应用师生互为评价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级护理学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名学生, 实验组男性4名、女性41名,平均年龄(19.13±0.53)岁;对照组男性5名、女性40名,平均年龄(18.45±0.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