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运用简笔画教《绝句》
- 格式:docx
- 大小:13.36 KB
- 文档页数:2
《春晓》教学内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了解诗配画这种艺术形式,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审美情感。
了解诗配画的特点,激发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用学过的技法去表现诗的意境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2、学具准备:古诗、绘画工具及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配画《春晓》。
〔板书课题〕二、初步感受1、中国的古诗短小精悍,简洁抒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胸怀志向及他们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它犹如一杯醇香的老酒,只有耐心品读、背诵,才能品出其中的甘醇。
老师这里有一首特别喜欢的诗。
〔出示课件《春晓》〕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它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3、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三、欣赏作品1、你觉得哪一幅配画你最喜欢。
为什么?请从画的色彩、用笔、构图等方面加以讨论。
2、你准备用怎样的给它配画?3、刚刚同学们看到的都是用儿童画的方法表现出的作品,其实诗配画除了用儿童画的方法表现,还有其它的表现方法,请看:〔课件出示诗配画作品,有国画,儿童画,卡通画,手工制作等〕小结:从这里我们看出诗配画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想让你的画面洋溢诗情画意,首先选材要精准,把古诗当中的关键词当做主景,其次构图要恰当,色彩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四、学生创作1、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诗配画是不是特别想自己亲手画一幅。
老师想搞一个画展叫做《诗情画意作品展》,下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配上画,赶快动手吧!〔板书〕诗配画小提示:〔1〕构图。
杜甫的《绝句》诗意如下: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整首诗描绘的是以作者家为事件发生的中心地,时间在春末夏初的六月,家旁的柳树上成双结对的黄鹂鸟在卿卿我我地鸣叫,预示着什么事要发生。
果不其然,作者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有船来接作者与一群高洁之士要同去做官了。
事件脉络表达的非常清晰明确。
时间、事件、地点、情节、故事表述完满。
并且互相印证、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感知、感怀、感恩还注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类最伟大的人生理想。
更体现了文化人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做人境界。
表面看上去写的是优美的景物,实际上则寄托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志趣情操。
全诗以赋的方法写作,且浑然天成,而又恰到好处不露痕迹。
以至于外行人以为杜甫这首诗是在描写自然风景。
上下两句,两两相对,且那些明比、暗喻让人浮想联翩。
是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
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诗的语言。
读这样的作品几乎是与读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诗词之妙莫过如此。
杜甫再一次向人们述说:诗是不可翻译的。
绝句僧志南的诗的简笔画。
哎呀呀,你知道僧志南的那首绝句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哇塞,这诗简直太美啦!
想象一下,要是把这首诗用简笔画表现出来,那会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呀!就像我们在一个奇妙的绘画世界里遨游。
古木阴中系着一个短篷,那短篷就像是一个可爱的小房子,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
这不就像是我们小时候搭的秘密基地吗?杖藜呢,就像一个忠诚的小伙伴,扶着诗人过桥东。
嘿,这不就跟我们和好朋友手牵手一起过马路一样嘛!
那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哇,细细的雨丝纷纷扬扬,就像一群小精灵在空中跳舞。
画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一些淡淡的粉色来表现杏花呀?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就像是温柔的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们的脸庞。
可以画一些弯弯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呢!
要是我来画这幅简笔画,我肯定会把古木画得粗壮又有沧桑感,短篷画得小巧又精致。
杖藜就画得有点歪歪扭扭的,这样才更真实嘛。
杏花雨我会用点点的粉色来点缀,让整个画面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杨柳风呢,就用一些曲线来表示,让风仿佛在画面中流动起来。
我觉得呀,用简笔画来展现僧志南的这首绝句,真的是超级棒的主意!它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美好意境,也能让我们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简直太有趣了,不是吗?我们都可以试着去画一画呀,说不定会画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古诗词目录1惜阴2采莲童曲3江南4小儿垂钓5长安听百舌6、春望词7、出塞8、竹里馆9、照镜见白发1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1、峨眉山主人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3、早梅14、渔歌子15、农家望晴16、寒食17、客至18、南池19、惠崇春江晚景20、嘲稚子21、题花山寺壁22、虎使君23、即兴绝句24、岁暮到家25 、长相思26、长相思秋27 、月下独酌28 、浪淘沙29 、青溪30、塞上曲31 、枫桥夜泊32、竹枝词33、石头城34、春日35、邯郸冬至夜思家36、泊秦淮37、过华清宫绝句38、乐游原39、嫦娥40、春望1惜阴晋代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2采莲童曲南朝乐府民歌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3《江南》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4、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长安听百舌韦鼎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做故乡声.6春望词唐代薛涛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7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8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9、照镜见白发唐代张九龄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1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2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3早梅唐代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4渔歌子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看图速记:一图胜千言(红色为关键字,在手绘图中寻找对应图像)
请根据文章后的古诗速记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用心体会,一定会有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接下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三年级上册绝句诗配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诗句解析(可帮助作画理解)1. “两个黄鹂鸣翠柳”- 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有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枝条间欢快地鸣叫。
在作画时,可以先画一棵垂柳,柳树枝条细长且柔软,用翠绿色彩笔或颜料来表现柳树的翠绿,然后在柳枝间画上两只黄色的小鸟,它们的嘴巴张着,像是在鸣叫。
2. “一行白鹭上青天”- 在第一句画面的基础上,往上的天空中画一行白色的鹭鸟。
鹭鸟的腿比较细长,身体洁白,它们朝着天空飞翔。
用淡蓝色来画天空,与白色的鹭鸟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鹭鸟飞翔的高远。
3. “窗含西岭千秋雪”- 在画面的一侧画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远处的西岭雪山。
西岭山的积雪终年不化,用白色颜料堆积出雪山的样子,表现出雪的厚重和时间的久远(千秋)。
可以在山上画一些阴影部分,让雪山看起来更有立体感。
4. “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画面的下方靠近房屋(有门的地方)画几艘船停靠在岸边。
船的样式可以是古代的木船,船帆可以半卷着。
用淡蓝色表示水面,体现出船是停靠在水边的,东吴距离此地非常遥远(万里),可以通过在水面上画一些淡淡的波纹来表现水的流动感。
三、绘画步骤示例。
1. 构图布局。
- 用铅笔轻轻地画出画面的大致布局。
先确定主体物的位置,比如柳树可以画在画面的左边,占据画面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天空在柳树的上方,占画面的上半部分;窗户和门所在的房屋画在画面的右边,占画面的四分之一左右;水面和船画在画面的底部。
2. 绘制主体物。
- 按照诗句解析,先画柳树。
用绿色彩铅或者水彩颜料仔细地画出柳枝的形状,再添加两只黄鹂鸟。
然后画天空中的白鹭,用白色颜料或者白色彩铅绘制。
接着画房屋的窗户和门,窗户可以画成方形,门画成半开的样子。
最后画水面上的船,注意船的形状和细节。
3. 添加细节和色彩。
- 给柳树的叶子添加更多的绿色层次,让它看起来更翠绿。
给黄鹂鸟和白鹭鸟的眼睛、嘴巴等部位添加细节。
运用简笔画教《绝句》运用简笔画教《绝句》篇一《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诗中描写了他的住所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整首诗意境优美,一句一景,犹如一幅风景画。
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展示草堂附近的美丽春色,使学生将欣赏画面与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学得主动、愉快的目的。
1.理解《绝句》所描绘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色,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
2.通过反复吟诵,体会《绝句》的诗情意境。
改变以往逐词逐句提问讲解的古诗教法,依靠电教媒体的作用发挥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电教生动形象的画面,由总到分再到总地展示草堂附近清新明丽的春景,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诗情意境;二是利用电教直观鲜明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以弥补个别诗句本身并不具备的美感,激发学生的赞美之情。
本课建议安排一教时。
一、学生初读诗歌,了解主要内容1.读题后,教师简介绝句是诗的体裁,作者是杜甫。
2.学生自读诗歌。
了解写什么。
3.教师介绍诗中杜甫描绘了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景,并出示整个画面。
二、指导学生细读诗歌,理解诗意,指导吟诵,表达诗情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画面(演示黄鹂的动态),要学生观察黄鹂是什么样子的,柳树是什么色彩,以及黄鹂在柳树枝头干什么。
2.把“鸣”字和“啼”、“叫”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它既把黄鹂写活了又引发出美感。
3.请学生想象黄鹂会歌唱什么。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5.出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展现白鹭飞翔的姿态),问学生是如何欣赏这幅画面的。
6.找出哪个字突出了白鹭的姿态美,帮助学生体会“上”字用得好,把天地间的情景组合在一起了。
7.有感情地朗读。
8.再出示天地组合的画面,教师小结:整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天地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后两句诗。
1.先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中“西岭”、“千秋雪”的含义,知道诗句字面意思怎么讲。
运用简笔画教《绝句》
三年级语文教案
哈医大附属逸夫学校李晓密
简笔画,线条直观、简洁,处处留白。
巧妙运用简笔画辅助古诗教学,能突破课文插图的局限性,给学生以形象、鲜活的记忆;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
杜甫的《绝句》时代流传,脍炙人口。
运用简笔画教这首古诗,可以分以下六个环节:
1. 配乐作画,初识意境。
选用古筝乐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教学时,我当堂提笔在黑板上作简笔画,按诗句的顺序展现“垂柳啼莺”、“高空白鹭”、“山峦积雪”、“小河轻舟”、“杜甫草堂”、“门庭闲阶”等景致。
随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再朗读诗句。
开场作画,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诗句意境会有初步的认识。
2. 着色添彩,体会情景。
让学生找寻简笔画于是局、插图的异同,然后请学生上台将简笔画添画成彩图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山峦积白雪”、“青山环绿水”……
学生亲手着色添彩,领略当时诗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能更好的感受到诗中蕴含的色彩美、动态美,品味到诗歌语言的凝练以及诗人当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3. 图文对照,即景译诗。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再让学生静观一下黑板上的画面。
然后挑几个学生起来看着黑板灵活的翻译全诗。
提示他们不必死扣诗歌字句,而要努力体现诗句的韵味和意境,话语长短随意。
学生口译时面对黑板上的画面,易于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
这种口译能展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法,对活跃全体学生思想、提高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4. 图文结合,品评诗句。
这首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
我在分析这些特色时,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画面讲一讲诗句中哪些字眼用的特别好。
诗中难点“含”字,我予以重点指导,可在黑板上草堂之外的景致上添加一个画框,与草堂窗户相对应,为“含”字找到分析的立脚点,使学生易于理解。
以黑板上的画面作为操作界面,学生既能对诗意加深理解,又能更好的体会到诗句的浓缩美。
5. 看图诵文,活记古诗。
经历了上述几道环环相扣的教学之后,学生对诗句的熟悉程度已大大提高。
此时可再让学生默背一下诗句,然后请几个学生起来面对黑板背诵全诗。
黑板上的画面对学生有提示作用。
这样背,既可降低难度,又可加深记忆,因为这是形象记忆、情景记忆。
6. 看图畅想,编织故事。
我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然后请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内容和黑板上的画面,适当发挥想象,围绕这首古诗编织讲述小故事。
这样做,既可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这首诗的内涵及言外之意,又可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采取这种形象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黑板上只见图画,不见文字。
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再是“局外人”。
他们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中,吟诵诗文,理解诗句,欣赏诗的意境,自然兴趣高涨,学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