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如何成为商品1
- 格式:ppt
- 大小:838.00 KB
- 文档页数:10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劳动分工。
1)因为某个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都是特定的,一般掌握一种技能,最多几种而已,不可能是全能劳动者;2)每个劳动者只能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只生产一道或几道工序,即单个劳动者的劳动只是社会化大生产劳动的一部分;3)劳动者的生活却需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
所以,劳动者需要先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参与大生产劳动换回工资,然后再用工资去交换各种消费品。
4)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者的劳动力自然地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注意,不是整个自然人全部变成商品)。
关键问题是劳动者要拿到足额的工薪(一般要占劳动总价值的六成左右),同时通过社会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这样才能避免遭到剥削。
只要存在剥削(不当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工薪福利就肯定是不足额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上的特点:1)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
2)但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计量。
3)可以间接用供养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4)“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4、劳动力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为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为提高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此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在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
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中实现的。
第一章一、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者的关系如何?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说,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二、为什么说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但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因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是指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怎样进行生产,由他们自己决定,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要内容:本章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主要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分割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阐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教学重点:货币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教学难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平均利润的形成、资本主义地租等。
关键词: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分配平均利润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自学)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第三节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节资本主义积累和两级分化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P62)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P62)(一)货币转化为资本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资本?例:今天中午,张三吃午餐花了5元钱(3元的肉,1元的饭,1元的素菜)。
这5元是否是资本?今天中午,食堂买菜、煤、开给师傅工钱以及固定资产分摊费等共用了2000元,卖给同学饭菜,营业额收入2500元。
这2000元是否是资本?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P62)流通的形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W1——G ——W2资本流通公式:G ——W ——G (起终点、顺序、媒介不同) 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为买而卖,通过买卖行为获得自己需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
(即“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资本流通:为卖而买,通过买卖行为取得更多的货币。
G ’——货币转化为资本■流通的限度不同:商品流通:有限的资本流通:无限的G ——W ——G ’——W ——G ’+△G’…W 1——G ——W 2 W 1——G ——W 2■流通的结果不同(抽掉媒介)商品流通公式:W 1——W 2 资本流通公式:G ——G G ——G’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其中G ’=G+△G △G= m 预付货币发生价值增殖——货币转化为资本■流通的限度不同——货币转化为资本结论:一般的货币只不过是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资本的货币则在运动中发生了增殖。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的几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劳动力是一种价值体现的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以商品形式存在,具有价值体现。
劳动力的价值体现在其生产力和创造力方面。
劳动力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可以为社会创造有用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能力和创造力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来进行交换,表现出其价值。
二、劳动力具有供需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市场调节的。
供给方面,劳动者通过自愿就业或创业来提供劳动力。
需求方面,企业和机构需要劳动力来提供劳动服务。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三、劳动力有价值的规律性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和价格受到一定的规律影响。
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变化,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会随之调整。
比如,在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会上升;相反,在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会下降。
四、劳动力的交易受法律保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买卖是受法律保护的。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并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法律规定可以避免劳动力的超负荷工作、低工资待遇等问题,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五、劳动力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流动性。
劳动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或创业地点,不再被地理和行政界限所限制。
这样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使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六、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信息获取和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者往往难以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价值,从而难以做出最优的决策。
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需要通过透明的信息平台和培训机构等手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
七、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劳动者购买劳动力的同时享受社会保障,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资本论》习题及答案(一)目录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1)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7)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十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作用,每个商品生产者盲目进行生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自己生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生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
因而,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很难一致。
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辨析题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劳动力商品与普通商品的辨析成为理解市场经济运作和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关键。
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交易对象、价值来源、交易方式和权益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对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与普通商品的区别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人的劳动能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其交易对象上。
普通商品的交易对象是物质产品,而劳动力商品的交易对象则是人的劳动能力。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能力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劳动所创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来源不同于普通商品。
普通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设备等物质资源的消耗,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则来源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劳动者对社会财富的贡献。
3.劳动力商品的交易具有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交易方式也不同于普通商品。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并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而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进行交易。
这种交易方式使得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受到劳动生产率、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力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1.交易对象的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交易对象是人的劳动能力,而普通商品的交易对象是物质产品。
这使得劳动力商品的交易更具特殊性,涉及到人的尊严、权益保障等问题。
2.价值来源的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普通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的消耗。
这意味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劳动者对社会财富的贡献。
3.交易方式的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交易方式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进行交易;普通商品的交易则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这种不同使得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4.权益保障的不同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权益保障问题尤为重要。
马原第四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知识点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知识点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5】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5章资本主义生产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是( D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2、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 D 】A、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D、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A.劳动力成为商品B.消费资料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过程和价格形成过程的统一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根本特征是( D )A、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过程B、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C、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D、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6、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 B )A、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剩余价值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C、全部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D、生产劳动中转移的旧价值7、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 C )A、利润率B、平均利润率C、剩余价值率D、超额利润率8、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 C )A.工人的劳动报酬B.工人的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D.工人的使用价值报酬。
9、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利息率 D.年剩余价值率10、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 C )A.绝对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年剩余价值11、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条件下产生的剩余价值是( B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个别剩余价值12、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实质,是因为工资表现为劳动者的 ( A )A.全部劳动报酬B.部分劳动报酬C.必要劳动报酬D.剩余劳动报酬13、个别资本主义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的剩余价值是 ( C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社会价值1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指( A )A.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B.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1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是( A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16、以下公式中,作为资本流通公式的是( B )A.G—W—G B.G—W—Gˊ C.W—G—W D.W——W17、由于工作日的延长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 A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年剩余价值1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9、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因是( B )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求得绝对剩余价值D、获得相对剩余价值20、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 D )A、能转移自身价值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能转移和保持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1、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C )A、C+VB、C+V+MC、V+MD、C+M2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D )A、必须缩短整个工作日B、必须提高劳动强度C、必须缩短剩余劳动时间D、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23、劳动者用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而付出的劳动称为( D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剩余劳动D、必要劳动2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D )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25、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 B )A、cB、vC、mD、v+m2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B 】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27、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A 】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28、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D 】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9、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C 】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3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D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D对土地资本主义私有权的垄断31、通过G —W —G′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 B 】A G —W阶段商品的价值上B G —W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上C W —G′阶段商品的价值上D W —G′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上3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是它们【 D 】A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使用价值是否发生变化B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使用价值是否发生变化C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价值是否发生变化D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否发生价值增殖33、商品价值中(D )A、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B、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C、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D、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3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二、多项选择题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 BE )A.它的价值 B.它的使用价值 C.它的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D.它天生就是商品 E.它能创造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 AB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E.相对工资3、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看出( ABDE )A.它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D.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E.货币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4、关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观点正确的是( BDE )A.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新价值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等于它自身的价值D.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E.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能够生产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能够形成新的价值5、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有( ABC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E.年剩余价值/可变资本6、超额剩余价值是( ABE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 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E.只能为个别资本家获得7、相对剩余价值是( ADE )A、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B、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实现的C、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E、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8、剩余价值是( BDE )A、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B、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C、商品的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后的剩余部分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E、商品的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以后的剩余部分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ACE )A、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它们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D、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則不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E、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則不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10、剩余价值率表明( AB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被资本家占有的比例D、预付不变资本的增值程度E、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1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B D E)A、劳动者本人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为资本家提供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赡养家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E、劳动者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12、工人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A E)A、生理因素B、心理因素C、经济因素D、资本家的愿望E、道德和社会因素13、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BCDE )A.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B.劳动力价值降低C.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D.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相对延长E.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14、货币转化为资本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 CDE 】A在流通中能低价购买生产资料B在流通中能高价出售商品C在流通中能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D在生产领域中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E通过流通领域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15、年剩余价值率( ABDE )A.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B.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C.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D.与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E.一般来说大于剩余价值率16、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CD )A、具体劳动时间B、抽象劳动时间C、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E、个人劳动时间三、判断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雇佣劳动制度覆盖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货币2010/9/13 11:16:10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rinsè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题1、简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表示为: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使用价值的意义,在于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一切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排斥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使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与解决。
2、简述商业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一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节约流通资本;3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另一方面,商品资本对经济也有消极的影响。
当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时,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
3、简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市场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这种冲突时而激化,时而缓和。
只有它们处于激化状态时,经济危机才爆发出来。
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以缓解,逐步过渡经济危机,使市场和生产冲突得到一定的缓解,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进行,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又造成新的危机。
这就造成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4、简要说明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三者之间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论选读各章作业题1 •商品是价值和_______________ 的统一。
2•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 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由_______________ 时间决定。
4•由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中,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即W A —G—W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第一形态变化。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本的总公式是。
7. 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劳动力一无所有。
8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不管在怎样的社会里,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业资本循环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本流通时间等于生产时间与之和。
14. _______________ 的周期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剩余价值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4、借贷资本和利息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7、股份资本和股息8、土地价格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
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G'=G+△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