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扇三角洲体系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3
扇三角洲详解地质矿业信息交流平台1周前地矿正版书城往期好书精选最全地质软件使用技巧:MAPGIS、CAD、Grapher ... 全在这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重磅推出:地球表层模拟研究专著!八旬院士深潜1400米!为你讲述他的“老人与海”...1、什么是扇三角洲扇三角洲是指由冲积扇(包括旱地扇和湿地扇)作为物源,在活动的扇体与稳定水体交界地带沉积的沿岸沉积体系。
这个沉积体系可以部分或全部沉没于水下,它们代表含有大量沉积载荷的冲积扇与海或湖相互作用的产物。
成因学上指由冲积扇入湖(海)形成的三角洲沉积。
2、形成原因(1)古构造造山运动强烈地区,大型冲积扇受山前大断裂控制,有多个山口地带可形成冲积扇群。
山前大断裂带对其形成有控制作用。
区域性挤压或拉张都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断陷盆地,而且边界大断层对湖盆发展演化有很强烈的控制作用,另外,地震,火山作用对湖底扇的形成也有很强烈的控制作用。
(2)古水流阵发性洪水:陆上牵引流与重力流双重水流机制。
靠近山区坡降大,水流急,能量大,陆上和水下牵引流和重力流双重水流机制。
洪水型:滑塌型或火山喷发型重力流水流机制。
3、扇三角洲形成特征扇三角洲就是高山与水盆地近邻,是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水中、水下冲积扇),有明显的陆上、过渡区和水下沉积部分。
(1)扇三角洲平原陆上部分为近源的砾质辫状河,以水流和重力流的粗粒(砂和砾互层)沉积物为特征,砂砾层具不明显的平行层理或交错层理,分选差,具砂质基质,砂砾比率向下增加。
(2)扇三角洲前缘(过渡带)以较陡的前积相为特征,牵引流为主,常见大、中型交错层理。
(3)前扇三角洲沉积(水下扇三角洲)以不规则分布的泥、砂和砾石的透镜状层理为特点。
自下而上为:前扇三角洲泥岩—扇三角洲前缘末端粉、细砂岩—扇三角洲前缘河道砂岩、含砾砂岩—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和砾岩。
扇三角洲平原在洪水期和风暴期侵蚀海底后,回流过程中迅速向海推进。
在扇三角洲平原产生从细粒的陆棚砂至粗砾石层的不规则的向上变粗的序列。
第六章 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Alluvial fan )是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的冲刷作用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它由山谷口向盆地方向呈放射状散开,其平面形态呈锥形、朵状或扇形(图6-1a );发育在那些地势起伏较大而且沉积物补给丰富的地区。
通常是许多冲积扇彼此相连和重叠,形成沿山麓分布的带状或裙边状的冲积扇群(图6-1b )。
在我国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界又将冲积扇习称为洪积扇,它有别于堆积在一些冲沟口的冲积锥。
后者是由降落在山坡上的雨水或融雪水所形成的片状水流,将山坡上冲刷下来的坡积物快速堆积在冲沟口而形成的一种小型沉积体。
冲积锥也可呈扇状(或锥状),但规模小,分布零散,多与抬升的剥蚀区相联系。
在地质时期,随着地壳上升和剥蚀区扩大,冲积锥保存下来的很少。
冲积扇是一种水道化的水流沉积,但从其发育的特定地质地理位置、典型的扇状外形和内部结构来看,与典型的河流相或冲积平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此外,冲积扇也不同于扇三角洲(Fandelta ),前者完全发育在地表,是一种纯陆上沉积体,而后者是由于冲积扇直接沉积到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水体(湖或海)后,遭受湖泊或海洋作用改造而成的一种陆上与水下过渡类型的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沉积相在我国东部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极为发育,常构成重要a b 图6-1 冲积扇与扇群的地貌特征的油气储集层。
第一节 冲积扇的基本特征、分类及其形态一、基本特征冲积扇的形成要求有充足的陆源碎屑供应和从山区向盆地过渡的高差悬殊的地形突变。
被峡谷所限的山区河流携带着从源区剥蚀的大量碎屑物质,一旦冲出谷口,因地势突然展开,坡降减缓,河道加宽变浅,流速降低,搬运能力骤然减弱,大量底负载迅速堆积下来,从而在谷口外形成一个以谷口为顶点向外辐射散开的扇状沉积体,即冲积扇。
因而,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不发育,物理风化强烈,降雨量虽少但多为暴雨,洪水短暂而猛烈,并可提供大量的近源碎屑物质;山口外开阔而平缓的地形是接受沉积的有利场所,这为形成冲积扇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扇三角洲一、肩三角洲概念及主要类型1.扇三角洲概念扇三角洲是成因类型名词,4;足指形状似扇形的扇状二角洲,而是二角洲的一种特殊类型01885年美国学者G.K.GiIbert根据湖滨的地貌特征提出了有名的吉尔伯持三角洲的沉积模式,被认为是第一个关于扇三角洲的描述。
A.Holmes(1965)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扇二角洲,并将其定义为“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沟、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McPherson等人(1987)从地貌和沉积学特征角度区别了粗被三角洲的两种主要类型:形成于冲积扇末端的有大量块体流沉积物的扇三角洲和与主要受河川径流控制或与辫状平原铸型相当的辫状河三角洲。
Nemec等(1988)在《扇三角洲:沉积学和构造背景》中指出:扇三角洲是由冲积扇提供物源,主要发育于水下或完全发育于水下的楔形沉积体.是活动的冲积扇与水体(湖、辫)之间的沉积体。
冲积扇进人稳定的水体后形成扇三角洲,因此其展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流和被浪的改造作用。
它们可以出现在从湖泊到开阔海等多种环境中,但大型扇三角洲最常发育在大陆裂谷盆地内和大陆与岛弧聚敛的板块边缘(Wescott and Ethridge,1980)。
2.扇三角洲主要类型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基本有以下三种模式。
(1)牙买加型牙买加型扇三角洲复合体陆上面积小,而水下面积较大,牙买加东南海岸的现代Yal2加扇三角洲是这种型式的典型实例。
该扇三角洲的形态一方面受山辫地貌的控制,另一方面其前缘还受大高差、陡坡度的滨外敛斜敛破碎浪的影响,具有陆上扇三角洲平原、辫岸过渡带、水下扇三角洲环境。
根据Ethridge和Wescott(1984)的研究,可以认为该扇三角洲属斜坡型模式,也可称其为陆坡型该式。
斜坡型扇三角洲形成于裂谷或离散板块边缘、聚敛板块碰撞前缘和大洋走向滑移断层边界。
(2)阿拉斯加型阿拉斯加型扇三角洲以阿拉斯加东南海岸的主要河流——Copper河向深水推进,在构造上活动的阿拉斯加辫北部大陆架上敛造的受海洋控制的Copper河扇三角洲为典型实例。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古代三角洲沉积。
目前,依据进人蓄水盆地(海或湖)中地表径流类型可划分出3种基本的三角洲类型,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
(l)扇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是源近流短,冲积扇直接入湖。
它既可以发育在断陷湖泊受同生断层所控制的湖盆边缘一侧,也可以发育在坳陷阶段,沿湖盆短轴方向湖侵范围逼近源区的近源陡坡一侧的湖岸地带。
实际上形成扇三角洲的关键性背景条件是湖泊水体逼近物源区且地形坡度陡。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
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
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辫状河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与扇三角洲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沿湖盆短轴坡度较陡和较近源。
同时,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需要的是坳陷型湖盆较陡边界,或断陷型湖盆较缓边界。
其次,与源区有一定距离。
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入湖的冲积体是辫状河沉积体而不是曲流河或冲积扇沉积体。
辫状河道向水下延伸,形成前缘亚相中占绝对优势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也同样发育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
(3)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是沿盆地长轴方向,在坡降缓、斜长的古地形等条件下,源远流长地巨大的定向曲流河携带大量泥砂进入湖盆,在河湖作用过渡带形成三角洲沉积体。
与浅水湖泊三角洲形成背景不同之处是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湖盆底床坡降偏大,水体偏深,湖泊水体对河流可形成明显的顶托作用,所形成的三角洲体系不单是有分流平原组成,而且发育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的沉积单元。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三角洲简述:三角洲, 即河口冲积平原, 是一个常见地表形貌。
江河奔流中所裹挟泥沙等杂质, 在入海口处碰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海水, 凝絮淤积, 逐步成为河口岸边新湿地, 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顶部指向河流上游, 外缘面向大海, 能够看作是三角形“底边”。
三角洲体系划分以及沉积体系简述即使影响三角洲发育原因很多, 三角洲类型又是十分复杂。
下面分三种三角洲沉积特征做分析。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河控取决于河口宽度, 河水流速及含砂量。
该地带为三角洲体系中砂质沉积物最为丰富、最集中地域, 砂成份关键是纯净石英砂, 分选磨圆都很好, 成熟度也很高。
河控、潮控、浪控三角洲平面组合及垂向层序特征颜色改变:(1)下部通常为暗色, 反应富含有机质泥岩特点(前三角洲沉积和浅海沉积); (2)向上微浅水、受海水扰动浅色前缘砂体;(3)最上部为夹有浅色砂体(分流河道)大量暗色层(深灰色至黑色), 为广泛沼泽发育三角洲平原环境。
粒度和沉积结构改变:(1)下部浅海陆棚和前三角洲泥岩, 水平层理及被生物强烈扰动而均化块状层理;(2)向上过渡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席状砂等沉积细纱和粉砂, 发育多种交错层理;(3)最上部为分流河道、天然堤等形成细纱、泥岩和煤等, 槽状、板状交错层理与块状层理交替出现。
(4)反应以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前缘再到三角洲平原水动力活动是从低能~高能~能量多变特点。
自下而上沉积相标志:(1)沉积物颜色由暗变淡(青灰—灰)再变褐黄;(2)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粗;(3)沉积物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4)粘土矿物、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由多变少再变多;(5)结构由水平变波状和交错再变水平;(6)海相生物向上变少, 陆相生物向上变多;(7)生物钻穴见于三角洲层序下部, 植物根系出现于顶部;比如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缓慢沉降地形十分平缓, 盆地气候相对干旱湖面快速大规模收缩水体很浅水深通常不超出10m。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特征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是两个地貌术语,用于描述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的沉积物形成的地形特征。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形状和沉积物的特征。
扇三角洲是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地形特征。
它的名称源于其形状,看起来像一个扇子或三角形的形状。
扇三角洲通常形成在河流流域斜坡陡峭或由于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坡的地区。
当河流到达海洋或湖泊时,它会减速并开始沉积悬浮的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包括河流中携带的沙粒、泥沙和碎屑。
在扇三角洲的中心,通常是在河流入水体的位置,沉积物最多。
由于河流的水量和速度在入海口或湖泊处减小,沉积物开始沉积,并随着时间逐渐形成陆地。
扇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包括宽阔的沉积平原、分支河道和泥沙丘等。
与之相比,三角洲是由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时形成的沉积平原。
它的名称源于其形状,看起来像一个三角形。
三角洲通常形成在河流速度减慢和沉积物开始沉积的地方。
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包括细粒的泥沙和粉状的沉积物。
由于这些沉积物的沉积,河流在入海口或湖泊处形成一个扩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包括三角形的形状、河道的通道和多条支流。
虽然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它们在形状和沉积物的特点上有一些不同。
扇三角洲通常是在高坡度的河流流域中形成的,而三角洲则通常在低坡度的地区形成。
扇三角洲的形状更广阔而不规则,而三角洲则更狭长且形状较规则。
此外,扇三角洲的沉积物通常包括更大的颗粒,如沙粒和碎屑,而三角洲的沉积物主要是细粒的泥沙和粉状沉积物。
总的来说,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是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处形成的地貌特征,区别在于形状和沉积物特征。
学习这些地貌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水文循环和地形变化。
伊通盆地梁家地区奢岭组混源扇三角洲内幕结构伊通盆地梁家地区位于中国吉林省伊通县境内,是一个典型的混源扇三角洲。
该区域的主要地层是奢岭组,其沉积环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低位黄色泥岩相、高位红色粉砂岩相和高位混源扇三角洲相。
本文将重点介绍奢岭组混源扇三角洲的内幕结构。
混源扇三角洲指的是一种由多个源区向周围的三角洲前缘输送物质的三角洲。
在奢岭组混源扇三角洲中,主要的输送源是伊吾拉河和新立河两个河流,分别来自于西北和东南方。
当河流流经该地区时,它们会携带各种物质,如石屑、砂质物和泥质物等。
这些物质在河道流速减慢、河水深度减小时,便开始沉积。
奢岭组混源扇三角洲根据结构特征分为两个分区:前缘分区和后缘分区。
前缘分区位于最前部,沿着挟源河道分布,它是通过三角洲前缘,即冲积扇中心向外发展的。
后缘分区在前缘分区的背后,并向上侵入侧源卵石层岩体。
这两个分区的沉积结构和物质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别。
在前缘分区,沉积物主要由泥质物、砂质物和卵石组成,并以沙质岩为主。
其中,沙质岩的厚度和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水力和泥质物的影响。
在河流水流速度较高时,沙质岩的厚度通常较大,颗粒较大,垂向分布趋势与河流的沉积模式相吻合;而当水流速度变慢时,由于泥质物的作用,沙质岩的大小和垂向分布趋势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后缘分区,沉积物主要由泥质物和卵石组成,其中卵石主要分布在底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的厚度逐渐增加,河流的最大流量也逐渐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沉积物的厚度、粒度和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总之,奢岭组混源扇三角洲的内幕结构非常复杂。
沉积物的大小、排列方式和粒度分布等特征,均受到河流水动力学和泥质物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沉积物的结构特征和河流的沉积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优化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