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主体观念文化与审美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是文化的载体1、旅游是文化展示的平台2、旅游是文化交流的渠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1、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2、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3、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4、文化交流是旅游的重要功能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等人编著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
●书中指出:旅游文化“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文化的本质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演进与变迁1、先秦旅游观念:近游观、山水比德说、道法自然、逍遥游、神与物游旅游形式:皇帝巡游、游学、游说、平民郊游。
2、秦汉旅游观念:游观;旅游形式:黄帝巡游、出使他国、商贸旅游(丝绸之路)、学术游历(司马迁)、平民的春游和秋游。
3、魏晋南北朝旅游观念:澄怀味象、以形媚道;旅游形式:玄游、仙游、释游。
4、唐宋旅游观念:唐代开放、浪漫;宋代意在理趣、格物致知:旅游形式:帝王巡游、文人漫游、宗教旅游、平民旅游、理学之旅。
5、元明清旅游观念:寓游于学旅游形式:忧患之旅、考察之旅、游学之旅。
旅游文化学的概念: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组成、本质、使用价值和影响其价值实现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了解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并研究其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学则是旅游文化实践的科学总结,但它又高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
2、通过对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探究各类旅游资源文化,研究旅游企业文化品位和管理,能有效促进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加深人们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为旅游开发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持续健康发展。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旅游审美的三个类型
旅游审美的三个类型:
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
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
作品特点:
旅游审美的特点: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题目】:
旅游审美的类型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_______。
【答案解析】:技术美
【题目】:
旅游审美类型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和__________四类。
【答案解析】:艺术美。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摘要: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又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旅游已成为经久不衰的旅游资源,从而成为了旅游业的内核和本质。
文章就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旅游文化特征含义未来前景一.旅游文化的概念当下,我们本土的旅游文化研究已经轻车熟路,出现了很多关于旅游的书籍和剧作,而且有许多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是人们在一些场合或者一些地方上使用“旅游文化”或是“文化旅游”这一词汇的时候,对于它本身的定义或者外部意义都是不知道的,或者是说不清楚的。
笔者就就自身研究的和所查到的一些认识和大家研究研究。
闭上门,自己说国内的旅游文化大家对概念比较不清楚、国外的就更不知道了。
所以可以看出,国外旅游文化研究大都处于“先生下孩子,不给取名字”的一种情况,所以说绝大多数的论文虽然有旅游文化之实,但是却毫无旅游文化之名。
笔者觉得: 要是按照人类的说法,旅游文化是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全能性的综合性的系统。
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是广义的旅游主体,包括旅游者在内的一切旅游参与的人,通过他们一些五彩缤纷的快乐自在的旅游活动,旅游文化才能出现和生存。
我们将冻结在旅游和文化事件或形成阶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区别。
于是区分定旅游游文化就简单多了。
旅游文化是自己我发生的能够自我调节的一个系统。
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最初始的集体性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说它是独立的文化,尤其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第一,我们要注重旅游文化的内在发生。
这还得不包括他们借助的一些外界的东西,如一些名胜遗迹、烈士陵墓等有形文化和一些什么宗教信仰、舞台乐曲等无形的文化,因此不属于旅游文化。
第二,作为一个游客,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学(期末考试)1、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内在的及其互相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3、旅游消费行为:狭义的旅游消费行为,仅指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以及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
广义的旅游消费行为包括从旅游需要的生产、消费计划的制定到十几消费以及其后生产高手的过程。
4、旅游审美主体: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具有审美结构和功能,并与旅游审美对象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者。
5、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与主体结构成一定审美关系的广义的景观对象。
6、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联络柱、枋、梁的特有部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短形的拱、斜出的昂组合而成。
在木结构的横梁与立柱间的过度处,将横材方木互相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
7、台基:任何建筑都需要有一个赖以矗立的基础,基础越是深广,建筑物也就可以建的越高大,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
台阶基座,最早时为夯土台,以高度的不同来区分坐落于其上的建筑物的等级。
8、宫殿:宫殿式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
它们是历代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凭借利将大量的财富、最好的材料、最优秀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因此代表了中国古建筑基础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9、私家园林:多为贵族、官僚、文人、商贾等,所造园林多作为工作之余或隐退之后的恬养之所。
10、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其园主是帝王,规模上大多相当巨大,在制作手法上更注重于选址,因地制宜以真山真水作为造园的要素。
11、宗教祭祀园林:是宗教寺庙、道观、祠堂等的附属部分。
12、南方类型园林:集中于长江以南的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江北的扬州也很有名,而尤以苏州的私家园林为典型,太多体制精巧,风格秀丽。
13、北方类型园林: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西安、洛阳、开封、济南和华北的北京和承德等地,尤其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极至,大多规模宏大、风格雄壮。
摘要: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在创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扩大税收等方面发挥的经济作用不容各国政府忽视。
本文介绍了旅游文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对旅游文化学中的主体和客体文化及中介等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写下了自己对学习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关键词:主体;客体;旅游;文化;介体;作用与影响;感想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在旅游活动方式上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现象、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运用于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二是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即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三是具体的文化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文化学研究中使用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实地调查与观察法、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几种。
3、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①.旅游文化学研究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
②.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
④.旅游文化学研究将推动旅游科学的发展,丰富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旅游主体文化2.1 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旅游主体即通常所说的旅游者,是旅游客体的游览主体。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武汉科技大学曹诗图教授意识到“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一种大众旅游趋向,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方面的知识。
”,开创性地将《旅游文化学》和《旅游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出版发行《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
该书至今已出第三版,先后印刷10多次,印数高达数万册,2013年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三等奖。
对于该书,本人数次从校图书馆借阅查看,已至最后购买放在枕边不断翻阅。
关于该书的特点,本人有以下看法:一、内容丰厚,富于创新“该教材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整合,阐述了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对自然风景、古典园林、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饮食、宗教、地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审美鉴赏方法进行了简明而生动的论述,并进行了跨文化分析和旅游开发的文化分析。
”另外,许多章节编者精心编排了阅读材料,可谓内容丰厚。
图书编者曹诗图教授截止目前共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6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重要期刊全文转载和摘要选载。
如其部分代表性著作《旅游哲学引论》、《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三峡旅游文化概论》一样,《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编者勤于思考,富于创新,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融合作一门课讲授,极大减轻了学校课时的压力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第4章“风景与审美观赏”一章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容大漠荒原的美;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形容山林之野的美;以“走马穿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形容边塞之野的美。
编者用“高山流水,泉水丁冬,瀑落深潭,泉泻清池,惊涛拍浪,雨打芭蕉,风起松涛,幽林鸟语,寂夜虫鸣”形容声音美,用“梅花暗香浮动,丹桂飘香,风送荷香”描述嗅觉美。
编者这样描述四时之美不同:“春季繁花遍地、鸟语花香;夏季草木苍郁、生机盎然;秋季天高云淡,硕果累累;冬季银装素裹,琼楼玉宇。
旅游与审美(一)旅游审美及其类型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
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
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无所不包。
旅游者除了观赏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体察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品尝欣赏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和参与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还会搜奇揽胜,遍访文物古迹与建筑园林等众多人文景观,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可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社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炉,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人类审美的领域是逐渐展开的,旅游审美的领域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
总体上看,旅游审美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各自展开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各类旅游审美文化形态。
1。
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审美类型。
大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物态”存在,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旅游审美的载体,是由于它已经进入到人类的文化圈中,并且成为人类旅游的一种直接的享受对象。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化”的核心——精神层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国最早使用“旅游文化”这个概念是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中。
旅游文化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旅游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中层,精神文化潜沉于文化结构的里层。
旅游文化的结构1:旅游主体文化【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政治主张、思想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
】2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文艺文化、景观文化等。
】3旅游介体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教育文化、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行规制度等。
】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事象纷繁、特征多样,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旅游文化的功能:旅游文化具有10大功能:保存、认知、教化、启智、愉悦、凝聚、交流、经济、审美、规范功能。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系统分析法。
研究意义:1 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
2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4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
5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当代旅游文化特征:1旅游目的的多样化2文化动机、回归自然动机强化3参与意识不断增强4自助游、自由行渐成时尚。
旅游主体消费行为中的主要文化表现:1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生态环境、社会环境)2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活方式)3中西方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旅游动机强弱上的差异、在旅游需求心理上的差异、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方式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消费支出上的差异、旅游习俗的差异。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思考,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自然风光的欣赏与感悟、历史文化的探索与体验、建筑艺术的欣赏与鉴赏、风土人情的体验与感受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审美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旅行中的美丽风景、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艺术作品,以及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审美思考不仅能够提升旅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价值在于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的存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审美思考在旅行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能够带来对世界的更深刻理解和感悟,进而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关键词】旅游活动、审美思考、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建筑艺术、风土人情、审美价值、旅行体验、个人成长。
1. 引言1.1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是在旅行过程中对环境、景点、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审美评价和思考,从而提升旅行的品质和体验。
审美思考不仅仅是对景点的外表美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眼光去理解和体味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涵,从而深化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消遣活动,而是成为一种审美的过程和体验,让人们通过旅行来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美好之处。
通过审美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目的地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景观美景。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自然风光、探索历史文化、欣赏建筑艺术、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等多个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旅行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审美思考不仅让旅行增添了深度和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融入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
在接下来的将会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自然风光的欣赏与感悟、历史文化的探索与体验、建筑艺术的欣赏与鉴赏、风土人情的体验与感受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带领读者进一步了解和体验旅行中的审美思考。
2. 正文2.1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是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环。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2、旅游物质文化:也能称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指蕴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附加的必要的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设施。
3、旅游精神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反映出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
4、旅游制度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指旅游文化主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订的各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5、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6、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7、政治型旅游文化:是说旅游文化极其重视伦理道德、政治事功并且形成了主观修养和外在客观政治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传统。
8、历史名人级差:是指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大小,也即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把历史名人分成若干个级别。
而所谓历史名人级差效应,则是指利用历史名人的不同级别,获取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10、旅游消费文化:是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1、旅游审美: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一种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我们称之为审美欲求,或称旅游审美。
12、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你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13、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客体的未经文化及来自旅游主体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