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
- 格式:ppt
- 大小:959.00 KB
- 文档页数:48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一、背景介绍
飞夺泸定桥,又称泸定桥之战,发生于1935年5月,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那时,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要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要克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为争取革命胜利艰苦奋战。
二、泸定桥的概况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横跨在大渡河上。
这座铁索桥在当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桥长约300米,由13根铁链组成,两侧设有桥栏,桥面铺有木板。
三、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1.红军决定夺取泸定桥: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红军领导层决定夺取泸定桥,打通前往陕北的革命根据地。
2.红军强行军:红军官兵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强行军近200公里,仅用两天时间就赶到了泸定桥。
3.激烈的战斗:红军兵分两路,一边作战,一边铺桥。
在战斗中,红军勇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激战。
4.胜利夺取泸定桥:经过艰苦努力,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并迅速打通了前往陕北的道路。
四、飞夺泸定桥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红军英勇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而且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场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
锁,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和后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飞夺泸定桥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英勇传奇。
这场战役展示了红军官兵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理解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描述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了解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飞夺泸定桥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
4. 案例分析法:以飞夺泸定桥为例,分析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朗读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案例分析:分析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红军的英勇事迹。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飞夺泸定桥》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理解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3)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定、团结、奋进的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和平,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要共同努力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理解其历史意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细节描述,如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
(2)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述。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1)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飞夺泸定桥事件的历史背景。
(2)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景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 拓展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拓展作业中的表现,鼓励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英雄本色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同学们能谈谈对“飞”和“夺”的理解吗?
张爱国:“飞”就是要和敌人抢时间,在对岸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先赶到泸定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对岸原有的守军,夺取泸定桥。
王国庆:从这个“飞”字可以看出,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敌我两支部队都赶往泸定桥,都走夜路,都沿河岸前进,但是遇到瓢泼大雨,敌人“停下来宿营”,而红四团“仍然抹黑冒雨前进”,可以看出红军的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
刘红军:一个“夺”,为我们再现了攻占泸定桥激烈的战斗场景。
因为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链,桥下是“叫人心惊胆寒”的急流,再加上两个团的敌人靠山凭险而守,还有早已“筑好工事”,从这些情势看,泸定桥简直无法拿下,硬要拿下,只能用“夺”字形容,可以想象战士们奋不顾身,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冯老师:是呀。
一个“飞”字写出了战士们与敌人抢时间,把增援的敌人抛在了后面,赢得了战机,一个“夺”又描绘出了战士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在这一“飞”一“夺”中,彰显战士们的英雄本色。
《飞夺泸定桥》课文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文《飞夺泸定桥》是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1.2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五年级,通过学习本课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2 教学难点: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回家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5.2 拓展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通过课堂问答、朗读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回家作业和拓展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飞夺泸定桥》是杨洪基主演的一部红色题材电视剧,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摆脱国民党封锁围堵的困境下,成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该剧展现了革命烈士们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故事背景设定在1935年四川毛儿盖一带,正值长征初期,中国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围剿。
泸定桥是红军通往四川最后一座桥梁,对于红军来说,它是连接生命线的关键。
然而,该桥由国民党军队拿下,成为红军前进的障碍。
剧中主要情节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展开。
剧中的主要角色有贺龙、叶挺、杨洪基等,他们通过充分的踩守侦察,最终找到了攻击泸定桥的良机。
在副指挥员肖塘的指挥下,王蒙带领着一个小分队奉命突袭泸定桥,他们凭借意志坚定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成功夺回了泸定桥。
整个剧情紧凑、扣人心弦,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素材。
通过该剧,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展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既有坚定的信仰,又有人性的柔情。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
此外,《飞夺泸定桥》还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这是一个时代的照相,保守的封建观念,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剧中的红军官兵坚持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信念,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尤其是在泸定桥上,红军官兵面对敌人的围攻和炮火,坚决顶住了压力,最终达到了胜利的目标。
总的来说,《飞夺泸定桥》不仅是一部有关历史事件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
从中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可以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和伟大。
这部电视剧旨在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事业。
课文飞夺泸定桥一、课文背景1. 历史时期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处于长征途中。
2. 战略意义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它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夺取泸定桥,红军就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打开通往川西的通道,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课文内容1. 起因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国民党军队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
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才能继续北上。
2. 经过行军红军接到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路程却有120公里。
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冒雨行军。
他们克服了饥饿、疲劳等重重困难,与敌人的援兵赛跑。
战斗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桥身木板被敌人抽掉,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
红军战士们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毫不畏惧。
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伍,手持短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后面的战士们则边冲边铺木板。
敌人在桥头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阻止红军,红军战士们英勇战斗,经过激烈的交火,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3. 结果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粉碎了国民党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继续向川西进发。
三、人物形象1. 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红军战士们在面对泸定桥险恶的环境和敌人强大的火力时,毫不退缩。
22位勇士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明知冲在前面危险重重,却毅然决然地攀着铁链冲向对岸。
坚韧顽强: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山路崎岖、饥饿、疲劳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夺取泸定桥而努力。
团结协作:突击队员在前面冲锋,后面的战士则忙着铺木板,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
四、写作特点1. 情节紧凑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接到命令、急速行军到激烈战斗、夺取泸定桥,情节一环扣一环,没有多余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气氛。
2. 描写生动环境描写:对泸定桥的描写,如“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7篇《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求: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及本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二)、学习第三段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
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4、显示:虽然,但是。
他们啊!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
(显示:英勇机智)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学习第四段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
(一:天险;二:人险)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话说当年,红军战士们可真是豁出去了,一路长征,历经千山万水,啥苦头没吃过,啥难关没闯过。
但要说其中最惊险、最刺激、最让人热血沸腾的一仗,那还得数“飞夺泸定桥”。
那时候啊,红军得赶紧过河,追上逃跑的敌人,可那泸定桥,孤零零地悬在湍急的大渡河上,桥身是十三根铁链,底下就是奔腾不息的河水,看着都让人肝颤。
桥上还有敌人的机枪阵地,那火力,跟下雨似的,密密麻麻,想要过桥,简直是难如登天。
可红军不怕啊,咱们有信仰,有毅力,更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领导们一合计,决定:干!必须干!于是,战士们就出发了,他们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无论如何,都得拿下泸定桥!这一路,他们可是拼了老命了。
白天黑夜地赶路,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河水;累了,就靠着树歇歇脚。
可谁也不敢停下来太久,因为时间紧迫,敌人就在前面,晚一步,就可能全军覆没。
终于,他们赶到了泸定桥前。
一看那桥,战士们心里都咯噔一下,这也太险了吧!但没人退缩,都瞪圆了眼珠子,准备冲锋。
这时候,团长站了出来,他扯着嗓子喊:“同志们,咱们是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了胜利,为了人民,咱们啥都不怕!现在,我命令,大家组成敢死队,冲过去!”战士们一听,血性都上来了,纷纷报名要当敢死队。
最后,挑出来二十多个身手最矫健、胆子最大的战士,他们每人拿着一把大刀,背着几颗手榴弹,准备桥上一决高下。
冲锋开始了!敢死队的小伙子们,一个个跟下山猛虎似的,嗷嗷叫着往前冲。
敌人的机枪阵地开火了,子弹嗖嗖地飞,可他们就像没看见一样,还是往前冲。
有的战士被打中了,可他们还是咬着牙,往前爬,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无数战友和人民期盼的目光。
终于,敢死队冲到了桥上,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
大刀一挥,敌人的脑袋就搬家了;手榴弹一扔,敌人的机枪阵地就哑火了。
战士们越战越勇,很快就占领了桥头。
后面的红军战士一看,也都跟着冲了上来。
他们一边跑,一边喊着口号:“红军万岁!人民万岁!”那声音,跟打雷似的,响彻云霄。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当阅读了一本《飞夺泸定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课文解析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篇1一、说教材《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其二,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沪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
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沪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夺”中见勇则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险”中见勇。
“沪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飞夺泸定桥》是何其励志的投机大作、奇迹争夺战,以难以想象的毅力、智慧和胆识,鲜活地展现了人类的勇气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首先,这部小说教会我们不要因现实中的困难与束缚而放弃梦想。
小说中,主人公是一群下岗工人。
面对失去工作、没钱生活的困境,他们不仅没有放弃努力,而且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术,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最终实现了飞夺桥的目标。
这真正让人惊叹,也鼓舞了我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决心。
我们应该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始终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这部小说也强调了人类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巨大的困难,但他们瞄准共同目标,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
正因为有了团结合作,他们才能克服无数的困难,克服了自己身上无数次放弃的念头。
这让我想起一个成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只有与他人合作,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这部小说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主人公们面对生活中一切挫折,可是他们没有丧失心中的人生目标。
通过不懈努力和团结合作,他们不仅成功地飞夺了桥梁,还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人的荣誉和财富,而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他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总之,阅读《飞夺泸定桥》让我收获颇丰。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困难永远都会存在,但只要我们坚信自己并与他人通力合作,我们就能超越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这部作品也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梦想,帮助他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保持这样的信念和行动,我们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飞夺泸定桥》这部小说不仅令人感动,而且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人类拥有无穷的潜力和勇气,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总能化挫折为动力,攀登人生的巅峰。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面临着失业的威胁,生活陷入困境。
1935年5月,红军向大渡河挺进,奋勇闯关。
大渡河波涛汹涌,水流湍急,被视为“天险”。
河面上,仅有几根晃动的铁索,这就是“泸定桥”。
桥上,红军冒着弹雨,英勇地向前冲。
冲在最前面的是红四团二连连长“大个儿”。
他身材魁梧,英勇善战,正紧握手榴弹,怒视前方。
紧跟其后是“大个儿”的好搭档——“石头”。
他是三连的连长,刚满20岁,个子不高,但聪明灵敏。
看,他端着机枪,一阵扫射,为冲锋的战士做掩护。
就在24小时前,这支队伍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
首长接到紧急任务,发布命令:“24小时内,我们夺下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顺利北上!”任务艰巨,但战士们并未退缩,纷纷喊道:“保证完成任务!”战士们喊起口号,沿着山路,跑步前进。
首长提醒大家:“谁赢得时间,谁就赢得了胜利。
我们必须赶在敌人的增援部队达到前,夺下泸定桥!突然,天空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
崎岖的山路充满泥泞,更加难走了。
战士们冒着大雨,咬紧牙关,继续前进。
“对面有火把!”侦察兵小黑前来报告。
“原地隐蔽!”首长立即下达命令。
战士们隐蔽起来,牢牢抓住手里的枪,进入戒备状态。
一直举着火把的队伍,正往泸定桥的方向行进。
“是敌人的增援部队!我去把他们打掉!”大个儿一激动,端起机枪就要往前冲。
“傻大个儿,别耽误时间!夺桥最重要!”石头赶紧把他拉了回来。
“喂,你们是哪部分的?”敌人高举火把,高声呼喊。
“糟糕,我们的队伍被发现了!我还是去把他们灭了吧!”大个儿起身往外冲,却被石头一把拉住。
石头果断地对战士们说:“打起火把!”大家举起火把,火光照亮了河面。
石头沉着地向对面高喊:“我们是刚与红军交手的川军,已歼灭大半敌军,正向泸定桥增援!”战士们屏住呼吸,紧张地等待回应。
大个儿一手举着火把,一手紧握机枪。
小黑半跪着,准备开火射击。
石头也屏住呼吸,紧盯对岸。
短短几秒钟的寂静,就像一场无声的战斗。
“我们也是增援部队的!”敌人的回答,令战士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大个儿锤了石头一拳,说:“哈,他们信了!兄弟,你可真行!”石头笑着说:“记住我们的任务不能硬拼,要智取!”天空渐渐变暗,石头看看怀表,说:“还有8个小时,我们一定得比敌军快才行!”大个儿点点头,大喝一声:“兄弟们,冲啊!”大家加快了速度,恨不得一下飞到泸定桥上。
飞夺泸定桥故事梗概700字嘿,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飞夺泸定桥这特惊险又特牛的故事呀。
那是在红军长征的时候呢,情况可紧急啦。
国民党军啊,把泸定桥看得死死的,觉得只要守住这桥,就能拦住红军前进的脚步了。
这泸定桥可不是一般的桥哦,它是用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汹涌湍急的大渡河上,铁索晃晃悠悠的,下面那河水奔腾咆哮着,看着就让人心里直发怵呀。
当时呢,红军接到命令,必须得夺下这泸定桥,为大部队开辟出一条生路来。
战士们那叫一个斗志昂扬,二话不说就往泸定桥赶去。
我记得我之前去参观泸定桥的纪念馆呀,看到一幅画,画里的红军战士们那一个个都是脚步匆匆,眼神里透着坚定呢。
他们一边赶路,一边还得应对敌人时不时的骚扰和阻拦,可就是没一个人喊累、喊退缩的。
战士们那一路可不容易了,有的鞋子都磨破了,脚底板被石头硌得生疼,一瘸一拐的也还接着往前走;有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就随手抓把野菜往嘴里塞两口,又继续赶路,就想着能快点到泸定桥呀。
等好不容易赶到了泸定桥边,那场面更是紧张到了极点。
敌人呢,早就把桥上的木板抽掉了好多,只剩下光溜溜的铁索,对面还架着机枪,火力可猛了,子弹“嗖嗖”地飞过来。
但咱红军战士可不怕呀,22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伍,毅然决然地攀着铁索就往前冲,那手抓着铁索,被磨得鲜血淋漓的,可他们咬着牙,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心就想着冲过去消灭敌人呢。
后面的战士们也没闲着,一边铺木板,一边用火力掩护着突击的勇士们。
在枪林弹雨中,勇士们就这样一步步地往前挪,一点点地靠近敌人,最后成功地冲过了泸定桥,消灭了守桥的敌人,为红军大部队打开了通道。
哎呀,每次想到这画面,我都佩服得不行呢,咱红军战士可太英勇无畏啦,靠着这股子劲儿,才能在那么艰难的长征路上不断前进呀,这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可真得一直铭记在咱们心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