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北师大版磁场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9.80 KB
- 文档页数:6
标题:磁场导学设计与实践导学目标:1.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磁场的表示方式和描述规律。
3.能够运用右手定则解决与电流和磁场相关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加深对磁场的理解。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关于磁铁的知识,让他们描述磁力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步:导入磁场的概念1.给出磁场的定义:磁场是磁物体产生的一种周围空间中存在的物理量,具有方向和大小。
2.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探究磁场的特点。
第三步:磁场的表示方式1.给出磁力线的定义:磁力线是表示磁场的直观图形。
2.利用实物磁铁和磁铁粉等辅助工具,让学生观察磁力线的形状和走向。
3.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绘制磁力线的技巧。
第四步:磁场中电流的作用1.让学生回忆电流与磁场相互作用的现象,引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2.给出安培环路定理的概念,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安培环路定理。
第五步:运用右手定则解决问题1.介绍右手定则:将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放置在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和力的方向上,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运用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运用右手定则求解问题的方法。
第六步:实验探究1.给出如下实验题目:探究电流对磁铁磁力的影响。
2.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讨论。
3.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总结实验规律。
第七步:小结通过讲解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回顾复习所学的知识,并总结磁场的基本概念、表示方式、电流影响以及运用右手定则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业布置:1.练习题集上选择题和计算题。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磁铁磁力与距离的关系,并写出实验报告。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电磁感应的知识和应用,了解电磁铁、发电机等实际应用中的磁场原理。
以上是一个大致的磁场导学设计,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4.2磁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磁场的概念与性质;2.掌握磁场的表示方法;3.理解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4.熟练运用磁场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1.磁场的概念与性质;2.磁场的表示方法;3.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4.磁场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磁场的概念与性质;2.磁场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难点1.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
五、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2.教具:磁铁、铁屑、指南针等;3.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4.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和引入问题(10分钟)教师先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好!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电流的概念与电磁铁的制作。
大家是否了解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呢?请思考一下,并回答以下问题:1. 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有什么特点?2. 我们可以如何表示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呢?”引导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再请其他学生补充。
2. 磁场的概念与性质(20分钟)2.1 磁场的概念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解释磁场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说:“磁场是指磁力的作用范围内的空间,它是特定物体周围的一种特殊氛围。
我们可以通过磁力线来表示磁场。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磁铁和磁铁周围的磁场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磁场线的形状和分布。
2.2 磁场的性质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解释磁场的性质。
教师可以说:“磁场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 磁场具有方向性;2. 磁场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 磁场线不受磁场作用力的影响。
”3. 磁场的表示方法(30分钟)3.1 磁场的单位和表示法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解释磁场的单位和表示法。
教师可以说:“国际单位制中,磁场的单位是特斯拉(T),简写为T。
我们通常用磁场线来表示磁场的分布情况,磁场线是用磁感线来表示的。
”3.2 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解释磁感线的概念和性质。
初三物理电磁现象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14章电磁现象(一)知识要点:1. 磁的基础知识:(1)磁性和磁性材料磁性永磁体磁性材料⎧⎨⎪⎩⎪(2)磁极和指向性磁极条形磁体的磁极分布指南针原理⎧⎨⎪⎩⎪南(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磁化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化⎧⎨⎩磁体 钢棒(4)磁场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磁场中的磁针产生磁力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5)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曲线。
(6)地磁场。
2. 电流的磁场(1)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2)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右手螺旋定则决定电流磁场方向的因素⎧⎨⎩(3)电磁铁及其应用电磁铁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继电器⎧⎨⎪⎩⎪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用左手定则判定。
(2)通电导体或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直流电动机原理: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动的原理制成。
4. 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电磁感应的应用动圈式话筒发电机⎧⎨⎩【典型例题】例1. 如图所示,弹簧秤下挂一铁球,将弹簧秤自左向右逐渐移动时,弹簧秤的示数()A. 不变B. 逐渐减小C. 先减小再增大D. 先增大再减小分析与解:磁体上磁性强弱并不一样,实验证明,磁体两端(磁极)外的磁性最强,而中间的磁性最弱,因而铁球在条形磁体的N极和S极处受到的吸引力最大,在正中处受到的吸引力最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例2. 如图所示,在蹄形磁铁旁的a点放一小磁针,且指向如图所示,b点不放小磁针但有磁感线,c点既不放小磁针,也没有磁感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点有磁场,且方向向下B. b点有磁场,但其方向无法确定C. c点没有磁场D. 蹄形磁铁的上端是N极分析与解:小磁针N极静止时向下,根据磁场方向的规定,a点磁场方向向下。
《磁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教材要求】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建立磁场的概念,为学习“电生磁”“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磁生电”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感悟到像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著的物质,可以通过它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来认识,用实验来感知,用磁感线来描述。
本节内容由“磁现象”“磁场”“地磁场”【考试要求】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知道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知道地磁场。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一年多的物理学习经验,动手能力很强,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我们这个班上课一直才用小组互助的合作方式。
但是学习时间很紧张,所以本节课我还是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本节课。
能让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不好完成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个别学生可以让组长帮助完成。
本节课内容较多,书上从航海和罗盘说起,但是这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说是已有知识,所以我就没有在赘述。
直接从魔术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好的把学生带入到了课堂上来。
【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能说出磁体的各种性质2.通过实验,能画出条形磁铁的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分布3.通过现象,知道地磁场和条形磁场相似【学习重、难点】通过实验,能说出条磁铁两级强,中间弱。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通过实验,能用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教学过程】(可以是表格或文本形式)【作业设计】动手作业:课本123页第3题自制小小指南针。
课后123页,1、2、4完成【板书设计】(要求既突出主要内容,又新颖美观)20.1磁场磁现象一、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用实验证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二、磁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感线:一条带箭头的曲线特点:1.极出发,回到S极2.相互不交叉3.疏密表示强弱【教学反思】亮点:1.本节课我觉得利用魔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在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四个实验完成磁场的各种性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初三北师大版第十四章第二节磁场教学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端着磁针,站在远离讲台的位置,磁针指向南北。
【问题导引】: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差不多明白,磁体具有指南北的性质,现在请你们判定:教室的哪个方向是南?【实验演示】:教师把磁针放在讲台上,磁针赶忙发生了偏转,不再指南北了,在学生惊诧目光的凝视下,教师把讲台上的报纸掀开,发觉讲台上有一个大磁铁。
【问题导引】:磁针在刚才的那个空间里能够指南北,到了磁铁周围的空间就不再指南北了,那么磁铁周围的空间与其它空间有什么不同呢?在磁铁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叫做磁场。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场。
(二)新课教学【问题导引】:请同学们注意观看磁体周围的磁场是什么模样的?结论:磁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法直截了当观看。
【问题导引】:看不见摸不到的现象如何样研究呢?【实验演示】:拿出风力演示仪,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样确定是否有风、各点风的方向。
【问题导引】:你能否把风力演示仪中的风的状况描述出来?能利用图表示更好。
结论:我们能够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风的状况,每一根曲线的方向都代表风吹动的方向,在一些漫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如此的画面。
【方法启发】:假如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能够对某些对象施加阻碍,我们就能够通过这些对象来认识那个“奇异”的事物。
在物理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纳这种方法。
磁场能够对磁针发生阻碍,我们就能够通过磁针来认识磁场。
【实验演示】:把磁针放在磁场中的A点,观看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在A点放置不同的磁针,观看磁针的指向。
【问题导引】:观看实验现象,你发觉了什么规律?结论:我们发觉:磁场专门有“个性”,它把放在A点所有磁针的N极都“吹”向同一方向(见图1)。
【方法启发】:假如风把纸片吹向东方,我们就说风是向东吹的,同样,放在A点的磁针N极都被磁场“吹”向图示方向,在物理学中就把那个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问题导引】:我们利用磁针确定了A点的磁场方向,那么磁体周围B点、C点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呢?【实验演示】:在磁场的B、C点都放置磁针,观看磁针N极所指方向,每个磁针都显示了该点的磁场方向。
第十四章磁现象第二节磁场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二、过程和方法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认识磁场。
磁场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多媒体课件魔术小车:水平桌面上一个无动力小车在教师的手靠近时会自动向前或向后运动。
提问:谁能猜出是什么魔力驱动小车运动?学生猜想后揭晓答案:小车暗处安装有磁铁,教师手里藏了一块磁铁,小车是在磁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
提问: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进一步引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磁场。
知识点1:磁场(1)磁场演示实验1:用铁架台吊起一块条形磁铁,用另一块条形磁铁与其靠近,再现刚才小车的受力情况。
学生观察后发现:同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排斥;异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吸引,解释了小车两次不同的运动原因。
思考:现在思考课前的问题,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演示实验2:向手里的一个纸条吹气,可以观察到纸条运动。
思考:纸条为什么会运动呢?学生回答:纸条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嘴里吹出来的风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看不到风,但是它真实存在,而且正是在它的作用下纸条发生了运动。
我们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
进一步引导:在上面的实验中,两个磁铁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力的作用,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
(2)磁场的基本性质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感知到它的存在呢?学生答:可以看到物体被吹得动了起来。
进一步思考:我们如何感知磁场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有磁体进入磁场时会受到力的作用。
《磁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磁体特性、感知磁场。
2、知道磁感线,初建模型思想。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1、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感知磁场,建立磁场模型。
教学难点:探究磁感线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磁性?磁体?2、什么是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怎样的?二、进行新课1、磁场演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提问:两个磁体并没有相互接触,它们怎么能发生相互作用呢?讲解:原来在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
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发现,在物理学中,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可以通过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来认识。
如空气的流动、电流等。
像磁场这种物质,我们用实验可以感知它,所以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想想做做:一根条形磁体外面包一块布放在桌面上,它的N极在哪端?用一只小磁针来探测一下。
2、磁场的方向如果把几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周围不同的地方,磁针所指的方向相同吗?通过实验认识小磁针在磁场中各点的指向不同的,这是因为磁场是有方向的。
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用为那点磁场的方向。
如果在磁体周围放许多小磁针,这些小磁针在磁场的作用下会排列起来,这样我们就能知道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了。
3、磁感线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形象地表示磁场呢?演示:(用铁粉演示磁场的分布)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粉,然后把条形(或蹄形)磁铁放在玻璃板下方,轻轻敲击玻璃板,观察铁粉的排列情况。
分析讨论观察到的现象:铁粉被磁化后变成了一个个小磁针,它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反映了磁场的分布情况。
教案名称: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磁场,掌握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磁场的表示方式和测量方法。
3.初步掌握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
教学重点:1.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磁场的表示方式和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
2.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教具、实验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磁场对铁石的作用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磁场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磁场现象,如磁铁吸引铁石等,并提问:a.你能解释为什么磁铁会吸引铁石吗?b.你能感受到磁场吗?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c.你知道磁场是什么吗?它有什么性质?二、理论讲解(20分钟)1.讲解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a.磁场是指磁铁或电流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是一种作用于磁铁和电流的力场。
b.磁场具有方向性,即磁场是由南极指向北极的。
c.磁场的强弱用磁感应强度表示,单位是特斯拉(T),常用的是高斯(G)和像素(T)。
d.磁场是无源的,磁感线形成闭合曲线。
2.讲解磁场的表示方式和测量方法:a.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磁感线从南极出发,经过磁场并返回北极,磁感线越密集表示磁场越强。
b.磁感线是磁场的一种图象,它不是实物,只是一种表示方法。
磁感线的方向与磁场线的方向相同。
c.磁场的测量方法有磁力计和霍尔元件等。
三、实验操作(40分钟)1.实验一:用磁力计测量磁场强度。
a.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磁场强度。
b.实验步骤:i.将铁石放在磁力计的磁铁上,记录下示数。
ii. 移动磁力计的磁铁,使其与铁石之间的距离变化,再次记录下示数。
iii. 分析实验数据,探究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c.实验总结:实验结果显示,磁场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2.实验二:用霍尔元件测量磁场强度。
a.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磁场强度。
b.实验步骤:i.将霍尔元件连接到示波器上,并用磁力计调节霍尔元件与磁场的相对位置。
14.2 磁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磁体周围存在磁场2.知道磁感应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知道不同磁体周围及其相互作用时磁场的分布情况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位置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磁体周围小磁针或铁屑的分布情况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分布情况,从而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磁体周围小磁针或铁屑的分布情况等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2、难点:磁感线的分布。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复习提问: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当两磁极相互靠近时,其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二.新课引入两磁极相互靠近并未接触时,它们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放在磁体附近的大头针并未接触磁体却能被磁体所吸引,磁体又是怎样作用于大头针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探索这类问题。
三.新课讲授1.磁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的存在演示实验:首先在桌上放一圈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然后将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观察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变化;再拿开磁体,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提问:同学们刚才观察到什么现象?(当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时,小磁针的指向都发生了偏转,不再指南北了,拿开磁体,小磁针又恢复了原来的指向)教师进一步提问:当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时,磁体周围的小磁针都发生了偏转,说明小磁针都受到了磁力作用,这个力是磁体直接作用于小磁针的吗?为什么?(不是。
因为小磁针没有直接接触磁体)教师指出:由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磁体周围的空间一定存在着一种物质,磁体是通过这种物质对小磁针发生了磁力的作用,使它发生了偏转。
科学家把这种物质叫做磁场。
实验表明: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
讲述:同学们也许会问:我们并没有看见磁场周围的磁场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可以根据它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研究它、认识它,这正是科学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磁现象
第二节磁场
一、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第十四章第一节学习了简单磁现象,对磁体的吸铁性和指向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磁场是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要教给学生一种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的研究方法。
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认识磁场的存在;从磁体周围放置的小磁针的指向,表明磁场的方向性;用铁屑形象地显示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的磁场,从而引出了磁感线的概念;从磁针的指向性说明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磁针恒指南北就是由于地磁场的作用。
教学内容全部的概念、规律都是由实验观察归纳而来的,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很重要。
选用的实验,尽可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通过风对布条的作用和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进行比较,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能是存在的,且通过一定的方法也是可以认识的。
磁场是客观存在的却不能直接看到,所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
要通过用小磁针来研究磁场,教给学生一种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的研究方法。
在学习地磁场时,通过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事例,加深对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磁体对小磁针的作用,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知道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了解磁场是一种物质。
认识磁体通过磁场相互作用。
2.通过观察磁体周围小磁针或铁屑的分布情况等实验现象,知道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会画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的形状和方向,并且会根据磁感线的形状和方向确定磁极名称。
3.通过讨论磁体的指向性,知道地球是一个大磁体。
知道地磁场的南北极位置。
知道地磁两极和地理两极并不重合,存在磁偏角。
了解地磁场是生命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天然屏障,有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磁场。
教学难点:磁场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这一节内容的难点在于磁场概念的提出和磁感线模型的建立,磁场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通过利用学生很熟悉的“风”来类比磁场,可以使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的方式引入磁感线的概念,从而使磁场的理解更形象、生动。
同时,由于贴近生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间互相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魔术小车:
水平桌面上一个无动力小车在教师的手靠近时会自动向前或向后运动。
提问:谁能猜出是什么魔力驱动小车运动?
学生猜想后揭晓答案:小车暗处安装有磁铁,教师手里藏了一块磁铁,小车是在磁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
提问: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
进一步引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磁场。
2.“知识点”教学
●磁场
(1)磁场
演示实验1:用铁架台吊起一块条形磁铁,用另一块条形磁铁与其靠近,再现刚才小车的受力情况。
学生观察后发现:同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排斥;异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吸引,解释了小车两次不同的运动原因。
思考:现在思考课前的问题,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
演示实验2:向手里的一个纸条吹气,可以观察到纸条运动。
思考:纸条为什么会运动呢?
学生回答:纸条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嘴里吹出来的风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看不到风,但是它真实存在,而且正是在它的作用下纸条发生了运动。
我们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
进一步引导:在上面的实验中,两个磁铁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力的作用,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
(2)磁场的基本性质
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感知到它的存在呢?
学生答:可以看到物体被吹得动了起来。
进一步思考:我们如何感知磁场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有磁体进入磁场时会受到力的作用。
总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会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这是磁场的基本性质。
(3)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磁体周围的磁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有没有强弱之分?请学生自己进行探究。
学生实验1:用条形磁铁和大头针研究磁场的强弱。
学生实验后发现,条形磁铁两端吸引大头针比较多,而中间几乎没有吸引的。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磁场在不同位置有强弱的区别,那磁场有没有方向呢?
思考:我们如何探究磁场的方向?
引导: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风向哪儿吹?
学生回答:可以根据风中纸条的运动方向来判断。
探究:我们如何探究磁场的方向?提供器材:条形磁铁、一盒小磁针。
学生实验2:将条形磁铁放在白纸中央,利用小磁针来研究磁场的方向。
学生发现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规律,引导学生用小箭头画出不同位置小磁针N极的方向。
画完之后请学生观察,发现箭头都是从N极出发而指向S极。
总结:磁场不同位置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不同,磁场中某点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即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思考:磁场的分布情况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3:条形磁铁上水平放一块玻璃板,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分布。
请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先在纸上用曲线画出铁屑的分布情况,然后在曲线上标出磁场方向。
●磁感线
为了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人们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将小磁针的排列情况表示出来,这样的曲线就是磁感线。
思考:磁感线真实存在么?
学生回答:磁感线并不存在。
展示标准条形磁铁和U形磁铁磁感线分布图,让学生对比刚才自己的探究结果,总结磁感线的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磁铁外部磁感线总是从N极出发指向S极;磁感线密集的地方磁场强,磁感线稀疏的地方磁场弱;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请学生为同名磁极、异名磁极的磁感线分布图(未标箭头)标上箭头,说出分布特点。
●地磁场
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演示实验4:周围没有磁体时,无论如何拨动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指向地理的北方。
请同学们思考,小磁针之所以静止时N极总指向北方,说明它肯定是受到了某一个磁场的影响,这个磁场是哪儿产生的?
引导学生得出:使小磁针受力的磁场是由地球产生的,即地磁场。
展示地磁场图片。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你能说出哪儿是它的N极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那么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的N、S极是否正好对调呢?
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早在很早以前就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在《梦溪笔谈》
中记录了这个现象: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四百多年。
3.课堂小结
(1)磁场的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2)磁场的大小:磁场中不同位置磁场强弱不同,靠近磁极处磁场最强。
(3)磁场的方向:某点的磁场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
(4)磁感线是为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并不真实存在。
(5)磁感线特点:
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N极出发指向S极;
磁感线密集的地方磁场强,磁感线稀疏的地方磁场弱;
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6)地磁场: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对调,但并不完全重合。
4.小练习
(1)下列关于磁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磁场是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
B.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实现的
C.磁场是人们在研究磁体时假想的一种特殊物质
D.确定磁场是否存在,可以用小磁针是否受力来判断
(2)如图14-2-1是U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
根据磁感线的方向,下列对磁极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N极,乙是S极
B.甲是S极,乙是N极
C.甲、乙都是S极
D.甲、乙都是N极
图14-2-1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以一个简单、有趣的小魔术引入,从解释实验现
象,探索实验原理展开。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类比,逐层递进,将教学难点化解。
最后学生通过研究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学以致用,锻炼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了磁场特点从而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所以在
磁场和磁感线的辨析上认识不到位,这也是我们教学中要注意的,后期还需要不断进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