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药技术 教案-煅制
- 格式:docx
- 大小:21.40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炮制技术-煅法思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掌握煅法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
学生能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煅法的操作要领。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中药炮制对药物质量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学生培养对中药炮制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煅法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
中药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煅法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中药炮制对药物质量的判断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中药炮制知识。
准备笔记本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性问题,引发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中药炮制的了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3. 实践操作:教师演示煅法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药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延伸1. 实践活动:学生参观中药炮制工坊或药店,观察和了解实际操作流程。
学生采访中药炮制师傅,了解传统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2. 跨界融合:学生探讨中药炮制技术在现代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学生研究中药炮制技术在其他文化中的发展情况。
七、课程思政1. 价值观引导:教师强调中药炮制技术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认识到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传承和发扬。
【炮制方法】1.白矾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捣碎或研细。
2.枯矾取净白矾,敲成小块,置煅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熔化,继续煅至膨胀松炮呈白色蜂窝状固体,完全干燥,停火,放凉后取出,研成细粉。
注意:1.生品半透明,煅后白色蜂窝状,无光泽,质地由硬脆变为轻松易碎2.自然煅化,不能搅拌注意事项:(1)一次性煅透,中途不得停火,不要搅拌。
(2)煅制温度宜控制在180~260℃之间。
(3)煅制时忌铁器。
白矾呈半透明结晶块状物,无色、乳白色或微带黄色,质坚而脆,气微,味微甜而涩。
枯矾呈不透明白色蜂窝状或海棉状固体块状物或细粉,无结晶样物质,体轻质松,手捻易碎,味酸涩。
【炮制作用】生品白矾:酸寒,解毒杀虫,清热消痰,燥湿止痒。
风痰雍盛所致癫痫—白金丸枯矾:酸寒降低,涌吐减弱,增强了收涩敛疮、止血化腐疮口不合—生肌散[炮制研究]白矾的炮制研究主要以煅烧失重率、抑菌作用,对粘膜刺激作用等指标,对其煅制工艺条件进行探讨。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1)白矾煅制时50℃开始失重,120℃开始大量吸热过程,260℃左右脱水基本完成,300℃以上开始分解,750℃大量分解。
煅制温度控制在180℃—260℃之间。
2)白矾煅制时不仅失去结晶水,晶型结构也发生转变。
3)弱酸性的硫酸铝钾与铁锅在加热时反应生成红色的三氧化二铁,因此枯矾应用非铁容器煅制为宜。
【来源】硫酸盐类矿物石膏,主要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历史沿革】汉代多见“碎”(《玉函》)的炮制方法。
这一时期石膏是生品入药。
唐代率先提出“煅”法(《心鉴》)。
现行生用较多,亦有煅用。
[炮制方法]1.生石膏——取原药材,洗净,晒干,敲成小块,除去夹石,碾成细粉。
2.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无烟炉火或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凉后,碾碎。
石膏不规则块状或粉末,白色、灰色或淡黄色,纵断面呈纤维状或板状,并有绢丝样光泽,半透明,体重,质坚硬而松,无臭,味淡。
煅石膏不规则块状或条状,洁白或粉白色,纹理破坏,光泽消失,不透明,表面松脆,易剥落,质地轻松。
中药炮制技术-煅法思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煅法的中药炮制技术和操作要点;(3)了解中药炮制过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药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对中药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煅法的中药炮制技术和操作要点;3. 中药炮制过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煅法的中药炮制技术和操作要点;(3)中药炮制过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煅法的中药炮制技术和操作要点;(2)中药炮制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法。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中药炮制知识;(2)准备相关的实践操作工具和材料;(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中药炮制的历史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教师讲解煅法的中药炮制技术和操作要点;(3)教师强调中药炮制过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中药炮制的实践操作;(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和规范;(3)教师指导学生解决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药炮制过程中的思政教育方法和实践;(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总结并强调中药炮制过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中药炮制技术》课程-微教材
一、必备知识
(一)含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耐火容器内高温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根据煅烧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明煅”和“闷煅”(扣锅煅或称密闭煅)。
有些药物煅红后还要趁炽热时投入一定的液体辅料中浸“淬”,故而又称为“煅淬”法。
(二)历史沿革
煅法的起源甚早,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燔”法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有“燔治”血余炭、煅铁落等,《金匮玉函经》指出:“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其中的烧、炼就是煅法的操作,“雷公炮炙十七法”中也有煅、炼等方法,以上都属于明煅法的范畴。
同时由于魏晋时期金丹黄白术的影响,从唐代开始炼丹服食之法逐渐引入中药煅制工艺,开始采用密闭煅法,并沿用至今。
(三)煅制的目的
药物经300℃~800℃高温煅烧后,改变了其原有的物理性状,不同药物组分在不同方向上的
胀缩不同而产生裂隙,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调剂、制剂。
因此煅法主要用来加工质地坚硬的矿物药。
药物高温煅烧后发生氧化、分解反应,除去吸附水和部分砷、硫等易挥发物质,可以降低毒性或副作用,提高疗效,甚至产生新的功效。
白矾煅枯增强收敛作用,炉甘石煅后药用。
(四)煅制分类
1、明煅技术
(1)定义将净制并适当破碎的矿物药,置于无烟炉火上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不隔绝空气高温煅烧的方法称为明煅法,又称为直火煅。
(2)操作方法明煅法加工的药物按照其性质可分为:
A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如白矾、硼砂等。
B动物的贝壳、化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石决明等。
C质地坚硬,不含或少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如石膏、寒水石、花蕊石等。
(3)明煅的原理
矿物药由于质地坚硬,一般无法切制,多采用碾捣法制成颗粒状药物,便于调剂和煎煮。
但是由于其质地比较坚硬难碎,直接碾捣亦不便操作,因此多先煅烧使之质地变得酥脆,从而利于粉碎。
明煅后矿物药质地酥脆的。
(4)注意事项
明煅法在操作时药物应一次煅透,中途不得停火,以免夹生。
含结晶水的矿物药,一般采用敞锅煅法,在炉口上煅至水汽散尽。
动物的贝壳、化石类药物,一般置于加盖的耐火容器,如坩埚中,在炉口上煅至变色。
质地坚硬,不含或少含结晶水的矿物药,一般直接置于炉火中武火煅至红透。
2、煅淬技术
(1)定义
将净制破碎后的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火上或置于耐火容器内,在炉火中武火煅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为煅淬法。
将煅至红透后的药物立即投入液体辅料中使之骤然冷却的操作工艺称为淬,所用的液体辅料称为淬液。
常用的淬液有米醋、黄酒、水和药汁等,各按临床需要而选用。
(2)目的
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
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
(3)煅淬的原理
煅淬的原理:药物在受热膨胀后立即投入淬液中迅速冷却,则药物表面的晶格迅速缩小,晶格继续处于膨胀状态,从而产生晶格间的裂隙。
再煅再淬,淬液浸入裂隙继续冷却,产生新的裂隙,经过反复煅淬,晶格间完全裂解,因此达到质地酥脆的目的。
一些矿物药煅淬前后,矿物组成或化学成分发生多方面的变化。
(4)注意事项
煅淬的质量要求为反复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全部酥脆为度。
3、扣锅煅技术
(1)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密封的加热容器中,在高温缺氧的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又称为密闭煅、闷煅、暗煅等。
(2)目的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刺激性。
(3)操作方法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均匀铺放于煅锅内,上覆盖一个较小的盖锅,两锅的接缝处用衬纸和黄泥或盐泥(六一泥)严密封固,盖锅上压一重物,待封泥稍干后,武火加热煅烧2~5小时,火候足时放冷打开。
(4)注意事项
A煅锅内的药物不宜放置过多过密,否则难以煅透,一般放煅锅容积的1/3量为宜,且应铺放疏松,留出空间,以利于热空气自由流通煅制均匀。
B在两锅的接缝处封泥时应加衬纸,防止封泥落入锅中污染药物,接缝处大量漏烟时应及时用湿泥封堵,以免空气进入使药物灰化。
C在盖锅上压覆重物,以免气体膨胀冲开盖锅。
D待封泥稍干后再加热,防止湿泥开裂漏气。
E药物煅透后宜放冷再开启煅锅,防止热锅开启,药物遇空气后燃烧灰化。
(5)判断煅透的标准
、、、。
二、实训工具、设备、辅料
煅药炉、煅药锅、钳锅、钳锅钳、烧杯、量筒、乳钵、电炉、大小瓷蒸发皿、搪瓷盘、台秤等。
盐泥、白矾、石膏、石决明等。
三、实训方法
(一)明煅法
1、枯矾:取净明矾,敲成小块,秤重,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熔化,继续煅至无气体放出,呈白色蜂窝状固体时,取出,放凉,秤重。
2、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耐火容器内或直接置火源上,用武火加热,煅至灰白色或青灰色易碎时,取出,放凉,碾细,秤重。
3、煅石决明:取净石决明,秤重,置耐火容器内或直接置火源上,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细,秤重。
(二)煅淬法
煅炉甘石:取净炉甘石,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立即倒入水中浸淬,搅拌,倾取混悬液,残渣反复煅淬2-3次。
合并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干燥,研细。
(三)扣锅煅法
血余炭:取头发除去杂质,反复用稀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置适宜容器内,上扣一较小容器,两容器结合处用盐泥封固,上压重物,并贴一块白纸条或放大米数粒,用武火加热至白纸或大米呈深黄色时,离火,待凉后,取出。
四、注意事项
1、煅制白矾时中途不得停止加热,不要搅拌。
2、煅淬药物时,火力要强,并趁热淬之。
3、扣锅煅时,药料不宜放得过多,过紧;应随时用湿泥封堵两容器结合处的盐泥裂缝;煅透后应放冷才能打开。
五、思考题
1、什么是煅法,煅法的分类?
2、三种煅制方法有何不同?
3、实训各药物炮制时应注意什么?
4、实训各药物炮制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