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 格式:doc
- 大小:804.50 KB
- 文档页数:11
强化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实现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贯彻落实“青海大学2010管理年活动工作方案”的要求,紧紧围绕“显著提高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工作重点,院科研项目部按照“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战略,抓住我省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主线,把突破制约青海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目标,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主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挥科研促进教学,协调科研与教学同步发展提高本科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是我们目前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一、强化教学与科研融合,实现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必要性1809年,洪堡就任普鲁士政府教育部长,他针对教师捧着陈旧讲义照本宣科而没有任何外在研究压力的情况,对德国的大学进行了历史性改革,要求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并按照这一原则建立新型的柏林大学[1]。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两大基本功能。
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成果或经验,以一种理论知识体系充实学生的头脑,并培养其创新能力。
科研,则主要是指人们根据已经取得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条件,去探求所从事工作领域内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知识。
首先,科研转化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上,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师把自己在科研中获得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形成资料丰富、观点新颖、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日常教学内容,这必然会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其次,科研转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术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平时在科研活动中所养成的认真的态度、严谨的学风、缜密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意识、探索的勇气等,于无形中传给了学生,使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术素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科研转化教学既通过教学实践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又适应教学需求而不断提出新的科研课题,激励教师继续创造更多更新的科研成果,这些不断形成的科研成果又反过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转化成教学内容,从而使科研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情系牦牛梦驻高原——记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晓林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2期本刊记者张姝专家简介:罗晓林,理学博士,现任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青海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四川省政协特邀委员,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养牛学会理事,中国牦牛育种协会常务理事。
200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畜牧业教学、科研等工作,在畜牧技术特别是牦牛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获青海省、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参与新遗传资源“金川牦牛”的发掘,获“大通牦牛”新产品及培育技术科技成果证书,第二届“青海省青年科技创业奖”,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论文获德国牦牛骆驼基金会二等奖,个人被评为青海省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它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
牦牛适应了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罗晓林从事牦牛科研工作30多年,取得了业界很高的声誉。
他长期在高原上专注牦牛研究,可谓情系牦牛,梦驻高原。
漫步走过青藏,伸手向天空1985年,踌躇满志的罗晓林走出西北农业大学(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门,由于所学专业是畜牧系,因此被组织安排到青海省畜牧兽医学院(今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从事“养牛学”教学工作。
那时他年轻有梦想,站在“世界屋脊”上仿佛伸手就能触到天空。
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1987年他选择进西南民族学院畜牧系读牦牛繁育硕士研究生。
牦牛专业无疑是个冷专业,知晓这一专业的人很少,罗晓林一扎进去就是三十多年的时光。
求学期间,硕士生导师们给罗晓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光是精湛的技术和高深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
金龙勇攀高原冻土高峰作者:余玮来源:《中华儿女》2024年第08期金龙(右)在青海省公路学会做学术报告他扎根高原,与冻土结缘。
从丝路起点到玉珠峰下,在空气稀薄、低压、强辐射的雪域高原,他拼搏奉献,探寻着冰与土的奥秘;从大雁塔下到三江源头,他重走唐蕃古道,执着坚守,只为早日实现高原冻土高速公路梦。
他就是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简称“中交一公院”)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寒区环境与工程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金龙。
金龙长期深入青藏高原一线,致力于公路冻土工程热融灾害机理、特殊结构路基设计方法、寒区工程试验测试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共和至玉树公路、花石峡至大武公路、青藏公路整治工程等项目得到应用。
身边人谈及他,纷纷竖起大拇指。
“我的父亲是军人,部队驻在陕西,我的本名叫金军秦,因为出生在陕西,又出生在部队,所以起了这个名字。
后来考虑到秦岭是中国的龙脉,又改名为金龙。
”接受采访时,金龙这样解释自己名字的来由。
高考时,金龙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大学学习了相关专业后,了解了国家当时的一些重点工程,特别是青藏铁路工程。
“这项工程当时正在建设中,是我们国家的世纪工程,其中的难点就是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
我就对多年冻土产生了兴趣,后来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从事冻土工程研究的权威机构,就想去那里继续读书,并有幸读了赖远明院士的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我得知中交一公院是国内从事公路冻土工程的主要机构,就决定来到这里工作。
”入职前,人力资源部的同志面试金龙时问到,你以后可能会去高原等环境恶劣地区工作,能适应吗?金龙爽快地回答:“我读书时候就是做冻土研究的,做这项工作有心理准备!”2008年7月,金龙到中交一公院工作。
接受采访时,他说:“刚入职时,我没有做与冻土相关的内容,而是做一些公路边坡、滑坡的勘察设计工作,印象最深的是从事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虽然不在高原,但是地处撒哈拉沙漠,条件也比较艰苦。
——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文/张 蕾作者简介 张蕾,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地震断裂作用研究。
青藏高原爬地松 地震调查急先锋人物简介 李海兵,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自然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曾任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计划”总地质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第二梯队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地质人才等;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构造变形、活动构造、断裂作用与地震灾害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重点、重大国际合作等)、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课题以及地质调查等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64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2024年第1期>冰雪无痕灵气杳 吴 琼/摄他,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构造地质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大型断裂带的活动和变形机制,精准支撑和服务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足迹踏遍整个青藏高原;他,总是在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奔赴灾区,通过一次次精准的地震灾区考察,解决地震破裂与断裂变形过程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他,在地震断裂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提升了国家防震减灾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他就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李海兵,人称地质学界“拼命三郎”。
怀揣梦想 精耕细作李海兵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地质之家,父亲是一位从事钻探工作的地质工作者。
在父亲耳濡目染下,李海兵自小萌生了一颗热爱地质事业的种子。
1984年,他如愿考入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然而,命运多舛,入学后不久,深爱的父亲突然离世,噩耗令其伤悲、催其奋进,自此他便立下了“传承父亲的衣钵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的铮铮誓言。
“探界者”钟扬教材分析《“探界者”钟扬》是一篇人物通讯,报道了复旦大学教授、植物学家钟扬的事迹。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
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素养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把握人物通讯特点。
2.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以及衬托的写作手法。
3.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4.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1.人物介绍钟扬,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援藏学者,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扬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他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曾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到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他艰苦援藏16年,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的高原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连续17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深受欢迎的“科普明星”。
2017年9月25日,一场车祸让钟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3岁。
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钟扬曾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文章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成果简介地质科学是探索地球奥秘、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学科。
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作为我国地质界的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在地质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才俊。
本文将为您介绍近年来获得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的成果,展示我国地质科技事业的发展潜力。
一、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简介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设立于1990年,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是我国地质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奖项之一。
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主要面向45岁以下的地质科技工作者,旨在激励广大青年地质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二、获奖成果简介以下是近年来获得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的部分成果简介:1.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技术获奖者通过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发展规律和预警方法,开发了一套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技术。
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2.深部地质找矿理论与技术获奖者针对我国深部地质找矿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深部地质找矿理论体系,并成功研发了相应的找矿技术。
该成果为我国深部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资源勘探效益。
3.煤层气高效开发与利用技术获奖者围绕煤层气高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体系。
该技术已在多个矿区推广应用,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4.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获奖者针对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
该技术为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5.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地质环境研究获奖者对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地质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演化、冰川变化等地质过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该成果为青藏高原地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结语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奖成果反映了我国地质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青年地质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赖绍聪博士后,造山带火山岩与蛇绿岩研究工作,1994年到1996年在地质学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组长,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减灾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教授职称。
赖绍聪教授主要从事造山带火山岩与蛇绿岩研究工作。
在内蒙古中部及中国东部对中生代火山碎斑熔岩进行过探讨,提出了碎斑熔岩体为次火山—侵出—溢流三相一体的成岩模式认识。
对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阿尔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蛇绿岩火山岩及秦岭造山带蛇绿岩及区域构造演化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赖绍聪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多次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壹等奖(两项)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贰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
西北大学赖绍聪博士后简介
青年教师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陕西青年科技奖;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贰等奖(两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贰等奖(两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赖绍聪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2014年入选中组部第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
为了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加强对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的规范管理,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经审定,准予下列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办理登记,特此公告。
注:现开展活动的实际奖项为204项,杜邦科技创新奖、刘永龄科学技术奖、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沙产业科学技术奖、食品药品质量监测技术基金科技奖、泰达华生生物园、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杜邦中国包装奖、广济药业科学技术奖、王忠诚神经外科科学技术奖11项已经注销。
四川大学科研情况简介一、科研概述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近年来努力构建科研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科研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
科研总经费实现了逐年增加,2003年为4.0475亿元,2004年为5.5111亿元,2005年为7.0154亿元,2006年为7.5亿,2007年学校科研总经费已达到8.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总经费超过8亿元,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达到4927.8 万元。
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
2003年、2004年、2005年,谢和平院士、魏于全院士、顾忠伟教授相继成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游志胜教授先后中标两项国防重大项目,左卫民教授、张衔教授、邓玲教授、蒋永穆教授先后获得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李天德教授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杜肯堂教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获准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总数达到35项。
2003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奖1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国家发明二等奖3项),其中,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是17年来四川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获得的该奖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17项,其中2004年获教育部一等奖8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并列第一;获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7项。
2003年以来,学校每年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和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均居全国高校前10位。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校在国际国内共发表论文6395篇,全国排名第9位;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4338篇,全国排名第6位;SCI收录总数1066篇,全国高校排名第12位(2005年第14位)。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文图/林 彬 王立强 孙 艳 李发桥 周敖日格勒 韩玲玲第一作者简介 林彬,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和综合研究。
高原雄鹰 为国找矿人物简介 唐菊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铜矿找矿首席科学家、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副主任、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长期坚守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矿产勘查评价;针对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能否形成和找到特大型铜矿这一重大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开展了找矿理论方法研究与勘探实践。
作为全国大宗急缺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和中国黄金、中国铝业、紫金矿业等企业找矿勘探攻关示范工程负责人,在西藏重要矿集区主持科研工作或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交铜资源量3 875万吨、伴生金671吨、伴生银超过15 000吨,改变了我国铜资源分布格局,在国家资源安全保障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首批创新争先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荣誉,其所带领团队“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和研究团队”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
62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2024年第2期红衣素帽,铁锤罗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
人称“高原红侠”的唐菊兴,投身地质事业30余载,调查评价数十个矿床,支撑国家建设多个大型资源基地,书写了新时代地质找矿人的宏伟篇章。
“鱼米之乡”走出来的农村娃唐菊兴,1964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南湖之滨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虽说嘉兴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但唐菊兴家中因兄弟姐妹众多,生活捉襟见肘,物质生活极度匮乏。
贫苦的生活环境令他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童年阶段便发奋学习、刻苦攻读。
1980年9月,时年未满16周岁的唐菊兴,肩担一根小扁担,筐里塞着被褥及少量的生活必需品,挤进了上海北站的火车,历时近70个小时的车程,抵达成都北站,来到了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唐菊兴事迹《榜样8》观后感范文3篇唐菊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全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家十四五规划102个重大工程之一)铜矿找矿首席科学家。
《榜样8》专题节目用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一幅幅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唐菊兴奋战高原寻矿报国的寻矿日常。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唐菊兴事迹《榜样8》观后感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唐菊兴事迹《榜样8》观后感篇1在2024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其中,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时间最长的一个。
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高原。
多吉院士感慨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每年都多次见到唐菊兴,他对地质工作的执著、激情和热情,在最艰苦、最危险、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值得所有地质工作者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不过,由于当时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因此先后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万吨后就再无大进展。
2024年起,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开展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加以佐证。
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的基础工作,认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随后,在2024年,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
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没有见矿就会放弃了,然而,当唐菊兴到现场看了岩芯,并认真研究分析后,他提出,角岩型矿体下面肯定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于是果断决定继续施工。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简介条例实施细则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印制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锻炼与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因此,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于全人类都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这种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延续,不断深化,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
为了使老一辈科学家所开创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后继有人,吸引一代又一代更多的年青科学工作者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来,鼓励我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于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于1995年决定设立“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并制定了该奖的条例和细则。
此奖项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的,由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的科学技术奖。
一、目的和宗旨
表彰思想进步,学风良好,在青藏高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和献身于青藏高原科技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
二、奖励范围及对象
从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
三、评审组织
本奖项设立评审委员会,目前评审委员会由孙鸿烈院士担任主任,委员有郑度院士、李文华院士、孙九林院士、李廷栋院士、滕吉文院士、肖序常院士、秦大河院士、姚檀栋院士、刘纪远研究员、格勒研究员、潘懋教授、宋长青研究员等。
四、评选办法
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出十人。
评选结果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审批。
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纪念品和奖金。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设立以来,已进行了七次评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条例
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献身于青藏高原科技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奖”相协调,特制订本条例。
第一条奖励名称:本奖项名称为“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第二条奖励性质:本奖项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由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的科学技术奖。
本奖项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
会负责管理。
第三条评选范围:在从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中涌现的,评选当年年龄在40周岁(含40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
作者。
第四条评选标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并在业务工作中具
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1.在科学研究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见解,论著发表后被公认为达
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具有国际影响者;
2.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做出重要贡献,并已取得较
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3.在科学普及工作中成绩显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的重要贡献者。
第五条评奖周期:本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六条授奖名额:每届授奖人数不超过10名。
第七条评选程序:通过推荐方式产生参加评奖的候选人,推荐人应为候选人所在的单位或不在同一单位的两名专家;奖励评审委员会对
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贡献评议和评审结果审核;评审出的获奖
者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并报送国家科技奖励
工作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奖励形式:对获奖者授予荣誉证书、纪念品和奖金,并通告获奖者所在单位和进行适当形式的宣传。
第九条评奖原则:本奖项在评选过程中严格把握标准,尊重专家意见,保持公正合理,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宁缺毋滥。
对推荐、评审中
发生的弄虚作假行为,经审查核实后取消候选人资格或撤消其奖
励称号,并追查有关责任。
第十条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从获奖者中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第十一条本条例解释权属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选实施细则
一、奖励宗旨:本奖旨在表彰热爱祖国,具有优良科学道德与学风,在青
藏高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得到同行认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二、人选产生:被推荐人由其所在单位或两位专家推荐产生。
三、评选要求:
1. 在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学风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事迹应附文字
说明材料;
2. 候选人取得的科技成果应以在国内开展的工作为主;
3. 提交的论文或著作必须已经在国内外正式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或正
式出版;
4. 证明被推荐人工作成绩的有关成果必须已经通过有关部门的正式
鉴定;
5. 论文、著作或成果应为第一作者或主要贡献者;
6. 填写专家推荐表的两位专家应是不同单位并对被推荐人及其成果
比较了解的、具有正高级专业职称的专家;
7. 各推荐单位和专家填写推荐意见后,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藏
高原青年科技奖”办公室。
四、评选材料:
1.被推荐人登记表一式二份(原件)
2.专家推荐表一式二份(原件)
3.代表性论著或成果2-3篇(册)
4.奖励证书、证明等材料复印件1份
五、评选程序: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领导下,聘请部分专家
组成“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对被推荐人进行资格审查和贡献评议,采用投票方式决定评选结果,经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审批确认,并上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六、奖励形式:本奖项为荣誉奖,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纪念品和奖金,
获奖结果通报其所在单位,并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七、评选周期:根据条例规定,“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逢单数年评选。
评选年的4—5月发出通知,6—7月要求被推荐人和所在单位报送有关推荐材料。
八、本实施细则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负责解释。
附件一:历届获奖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