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1.67 KB
- 文档页数:2
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责任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仅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于是基层政府为了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将一些服务事项外包给第三方机构,从而提升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但是,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在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后,忽视了对其的监管,有的甚至出现了政府责任转移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但会降低政府服务水平,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应该明确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的责任问题,使服务外包为政府助力,而不是责任的转移。
关键词:合同外包、公共服务、责任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单一主体,在数量增多、形式多样的公众需求下,暴露出了供给水平不高、提供效率不足等问题。
于是,政府需要借助市场,通过购买第三方的力量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及质量,从而来缓解政府的压力。
公共服务外包,是把原来仅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状态转为可以交由其他独立机构生产或者提供,目的是为了避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低效率和浪费的问题。
政府由原来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为购买者和监督者,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也由权威治理转为合同治理。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政府提高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有效方式。
但随着实践的检验,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成为热点问题。
一、明确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责任(一)作为公共服务的购买者和监督者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模式是把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划分开来,政府是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过程的服务外包合同的制定者、供给的规划者、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第三方是公共服务外包合同中的生产者。
公共服务可以外包,但是政府责任不能外包。
[1]因监督不当导致出现各种问题是政府避责问题的现实体现,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本应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举措,但避责现象的发生,不但会损害公众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公众对于政府的评价。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理论框架、现实障碍与对策裴欣如,张崇康(山西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公共管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在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实践中却存在着如外包法制不完善、政府缺失相应能力、服务外包缺乏充分市场竞争、有能力承担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等诸多障碍。
为确保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顺利进行,要加强制度设计,实现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制度化、法制化;提高政府合同监管能力,构建多元主体监督体系;改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市场机制,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高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承接能力。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7 05 1191 引 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缩减公共财政开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英、美等国家在公共服务改革中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政府本应提供的非核心公共服务以“合同外包”的方式交由社会组织生产。
由此,公共服务改革浪潮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兴起,各国纷纷展开了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尝试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推进公共服务外包实践,以期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为公众提供更加高效质优的公共服务。
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实践最早出现在深圳市的环卫服务领域,逐渐延伸到其他地区和领域,合同外包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趋势。
然而,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实施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市场竞争、缺少政府监督管理、公共服务效率质量低下以及公众满意度不高等。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推行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应有什么样的前提?合同外包对政府能力和市场环境有着怎样的要求?合同外包在现实中面临着哪些障碍?面对这些障碍,政府应如何应对?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方式的这一趋势下,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章在研究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现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存在的障碍,进而提出了完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在我国顺利进行。
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一、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和背景公共服务外包是指政府将原本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向民间企业或其他机构委托管理或实施,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率,减轻政府负担的一种非常行为。
公共服务外包起源于20世纪以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核心思想是将政府的功能和服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组织,以确保服务的更高品质和更高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推进,公共服务外包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应对方式。
然而,公共服务外包涉及到复杂的法律规制问题,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以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责任的完成。
二、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规制问题1.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基础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及文件。
这些法律规定了公共服务外包的程序、条件、标准和限制等,对于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责任公共服务外包涉及到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如果服务外包方违反合同规定,导致用户利益受损,可能被追究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服务外包方违反法律规定,导致公共利益受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诉讼的风险。
此外,服务外包方也要承担由于服务不达标而造成的合同违约责任。
3.公共服务外包的管辖问题公共服务外包涉及到的管辖问题主要包括合同管辖权、争议管辖权和执行管辖权等。
具体而言,根据合同的不同,服务外包方和用户所属的地区、争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都将影响到管辖法院的确定。
因此,在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服务外包方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合理规划合同条款,明确约定合同的管辖权,提高合同生效和执行的效率。
4.公共服务外包的监管问题公共服务外包中涉及到的监管问题主要包括服务合同管理、监督检查、违法违规处理和异议投诉处理等。
具体而言,管辖机构通过对服务外包方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定期检查服务品质、违规情况和用户反馈,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和投诉,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品质。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困境分析摘要: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我国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时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面临着必须突破的困境,主要包括法律依据的缺失、过高的成本、政府角色的不当定位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素等。
关键词: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困境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13-02一、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含义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指政府将某些特定的公共服务采用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私营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由私营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在承包期限内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以达成行政目标有效实现的活动。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受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等的影响,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作为民营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是一种多元治理方式。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使许多国家从全能政府的角色中摆脱出来,解决了财政危机和后福利国家在国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是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国家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应用,使政府管理者重新认识到市场这一制度安排有时更适合解决政府所不擅长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为我国公共服务的供应机制增加了新的选择。
二十多年来,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为我国公共服务数量的增加,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过程中曾遇到的一系列困境逐渐开始在我国凸显,摆在我国公共部门面前的严峻问题同样不容小觑。
笔者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相应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面临着法律依据的缺失、过高的成本、政府角色的不当定位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素等困境,影响着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困境(一)法律依据缺失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在法律、法规层面上的缺失,使得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实践活动面临着缺乏法律准则规范的风险。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价值、风险及其法律规制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价值、风险及其法律规制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不仅可以增加公共服务数量,满足社会多元需求,而且还具有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缩减政府规模,减轻财政负担等多重价值。
但外包过程中产生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加剧、政府权力寻租、监管失效、形成新的垄断等风险,客观上制约了政府服务外包的良性运作与扩展。
为此,必须通过明晰公共服务外包的范围、导入正当程序、优化监管与评估机制、培育多中心供给主体、建立政府担保责任等方式,规制来自政府和承包方的双重风险。
(一)可能加剧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公平,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公众在同等条件下同等对待,为他们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然而,公共服务承包方为了节约成本,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会忽视公平,可能会选择性地提供服务。
统一价格是出租车服务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打车软件提供的“加价叫车,价高者得”却在打破这一标准。
尽管打车软件公司表示“加价叫车”只占所有用车申请的5%,但并没有主动取消该功能。
部分省市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立即取消“愿付(给)小费呼车”功能,严禁出租车司机“价外加价”。
本来政府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的时候就可能有失公平,而在服务外包以后,由于承包方的这种选择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可能会加剧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
(二)容易产生权力“寻租”,滋生腐败在政府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主动索贿或索要回扣;潜在的承包方也可能主动行贿。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一般要通过招标的方式,让符合资质的投标者相互竞争,以选择条件最优能最好提供所承包服务的投标人,此阶段至为关键,也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
在招标过程中,政府可能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隐藏一些本该在招标公告中公布的信息,使得企业或者非政府组织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样政府人为设置了一个信息盲点,企业或者非政府组织不得不通过一些非法的手段和途径来获取这些信息,那么那些最先获得这些信息的企业或者非政府组织在投标中胜出的希望就比较大,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招投标就只能流于形式。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研究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指将原本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活动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或企业进行运营和管理。
这一模式在我国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与此也暴露出了一些法律缺陷。
本文将从立法、监管和争议解决等方面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进行研究。
我国现行的法律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监管不够完善。
现有法律对于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导致监管部门在执法中存在困难。
监管部门在对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资质和信誉进行考核时,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和不合理的选择。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存在合同履行难的问题。
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履行义务的一方通常是政府或政府部门,但由于一些原因,政府无法及时履行合同,导致公共服务项目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相关方,因此如何确定各方的权益和责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涉及的争议解决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争议解决机制主要是通过诉讼和仲裁进行解决。
但对于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争议解决而言,往往需要更加专业的仲裁机构和程序,以适应争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涉及到公共利益,因此如何保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针对这些法律缺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立法机关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明确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范围和应遵守的法律规定,以加强对此类活动的监管。
监管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标准,加强对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资质和信誉的审查,确保其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诚信。
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争议解决机构,以提供更加专业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争议解决服务。
还应加强公众参与,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一些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合同。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公共服务外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然而,公共服务外包在实践中也存在一系列法律缺陷。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进行研究。
第一,公共服务外包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我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共服务外包有一定的规范,但对于具体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关键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公共服务外包实践中常常存在法律空白和灰色地带,难以对相关企业和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和管理。
第二,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责任不清。
在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发生纠纷时,由于公共服务外包涉及到的服务范围广泛,责任主体不清、难以界定,导致纠纷难以解决。
在此基础上,相关企业和机构也难以确定自身的法律责任和应承担的风险,增加了公共服务外包的经营风险。
第三,公共服务外包中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
在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监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不足,没有专业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得公共服务外包存在滥用权力、违规操作等问题。
同时,监管机构也往往缺乏专业、权威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难以有效保障公共服务质量。
第四,公共服务外包中出现的不当竞争。
在公共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串通投标、垄断市场等行为,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破坏了公共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从而影响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克服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缺陷,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外包的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明确公共服务外包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标准、责任主体等关键问题,并加强对公共服务外包的日常监管管理,健全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和考核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机构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加强其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确保公共服务外包的质量和安全。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研究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指政府将本应由政府管理的公共服务项目或活动委托给社会力量(如企业、社会组织、个体)进行管理和运营的行为。
在中国,公共服务外包逐渐成为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城市质量、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
然而,与传统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同,公共服务外包涉及的主体更加多元化,难度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到法律问题,避免出现过多的法律缺陷。
1、委托方责任不清政府作为委托方,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管理、检查、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政府缺乏有效的制约力。
因此,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应该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失。
2、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委托方与承包方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因此,在经济利益分配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往往情况下,承包方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存在低价中标、降低服务质量等不良行为,而政府也需要优先考虑公共利益的保护,使得经济利益分配不公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
3、服务质量无法有效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承包方往往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低价中标等竞争策略,导致服务质量无法得以保障,影响合同的执行和公众的受益。
4、合同的制定与执行不规范公共服务合同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与合法度、缺乏可操作性及妥善等因素密切相关,没有关键性、合理、明晰的公共服务合同制度,很容易引发合同的漏洞和纠纷,同时也影响了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顺利以及公众的权益。
二、如何完善公共服务合同的法律制度?针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在实践中出现的法律缺陷,需要积极探索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下面列举几点建议:1、注重流程确立合同的制定应从规范机构的角度,明晰几个环节(合同签订、执行、等)确立过程的监管责任,以便合同的清晰引导以及争端的预防,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提供法律保障。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分析作者:高文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公共服务外包出发,一方面,公共服务有利于增加公共服务的数量,可以更好提高其效率;另一方面,可能有腐败问题的产生、监管的缺乏等问题,本文提出政府应当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加强监管,以此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大众的利益。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作者简介:高文玥,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2.065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以后,全世界开始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一新思想的影响下,部分西方国家的政府部门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政府以前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瑞典、英国、美国等国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改革,其中许多国家选择了将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个新的提供的选择,中标的私营企业由此变为了提供者,通过国家财政,向这一些机构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
这几年,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公共服务外包迅速发展起来,各级政府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外包实践,如进行采购、购买服务、某些岗位的服务出现社会化现象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切为了人民,要增加公共服务的数量,以此提高服务的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层面对这一领域的高度的重视,将此作为公众的基本权利,作为改善社会公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
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提出及范围界定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公共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一种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将某些具体的生产职能转到私营经济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通过签订合同的方法,由私营经济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
按照一些机构对其的定义是:政府与一些私营经济组织签订合同,由它们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美国学者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总结到,民营化可以说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最好方法,要把更少的政府作为理想目标,即政府应该改变自己,政府将主要角色留给私营部门。
公共服务合同范本外包的理论框架现实障碍与对策把公共服务的生产工作交给服务承包商,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责的减轻或转移。
政府虽然不用担任公共服务供给的亲自“划桨”工作,但是要做好更重要的“掌舵”工作。
政府要时刻清楚地知道“外包什幺”“外包给谁”“如何外包”等重要问题,在准确把握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公共服务外包项目,发起外包选择最好的承包商并监督和评估承包商服务提供工作等。
另外,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决策实施前,政府还需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可行性分析、成本分析、合同规划与设计、风险预案等,同时要具备合同管理能力,全程监督承包商服务供给绩效表现,避免承包商因为利益的驱使和不对称而产生减少生产费用、降低服务质量的机会主义行为。
因此,要想公共服务外包顺利开展,必须有一个精明能干的政府。
22充分竞争的市场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原因在于市场机制能够带来竞争,竞争能够促使服务承包商想方设法地满足顾客需求,降低服务生产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和所需成本的降低。
在现有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理论框架中,充分的市场竞争成为外包成败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有些学者在合同外包之所以能够奏效或者的理论阐述和解释时,不自觉地假定了外包将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进行,他们认为只要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引入市场机制,就能够从众多承包商中挑选出成本最低或质量最优的承包商,进而实现政府改善服务供给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
实际上,公共服务外包出去和外包是否能成功是两回事。
因为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不是时时都可以奏效。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理论框架见下图。
3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现实障碍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现行理论框架看似合理,但在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实际推行中却遭遇了诸多障碍。
考察和分析我国公共服务在合同外包中存在的障碍,对于提出对策、推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31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法制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专门关于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成型,这导致服务外包实践没有强有力法律保障和依据,各地虽然制定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办法,但都不规范,随意性大、效力低,没有专门法律的规范对于长期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研究分析摘要:公共服务外包是对过去政府主导公共服务方式的一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也成为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还未成熟的模式,同时又存在一些风险问题,基于公共服务外包的背景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解决措施一、公共服务外包发展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对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形成一定影响,以及政府为了能更好的关注于国家发展,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需要也更加强烈,其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角色有必要进行重新定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行政改革的浪潮开始影响着全世界政府的发展,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模式越来越被欧美国家所认可。
公共服务外包就是指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并明确一定的准入资格,再把其承包给有资质的市场主体来完成,从而丰富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
二、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风险(一)隐藏成本风险政府部门在草拟公共服务外包项目时会对公共服务外包进行可行性分析,可是由于隐性过渡和管理成本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外包成本大于政府内部生产成本。
此外,在契约价格设计上,若契约标价过高,会对政府财政造成负担;若契约标价过低,承包商无法以低价供给高质服务。
最后,政府部门在进行分析时会逐渐导致形成合同逆向承包,即放弃外包形式变为内部生产服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挫败公共服务外包的积极性。
(二)寻租风险在政府寻找公共服务外包的承包商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行贿受贿行为。
少数政府官员利用手中发包权主动向承包商索贿,也有承包商主动向其行贿来谋求合同。
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承包商占有信息优势,其在利益的驱动下,通常会违背诚信,不惜牺牲服务质量、自身信誉等,来追求自身利益,包括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
(三)管理失控风险失控风险是服务外包中最基本的风险。
公共服务事业外包问题研究一、引言公共服务事业外包是指领导将原本由领导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事业委托给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来管理和运营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然而,公共服务事业外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服务事业外包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背景与现状1. 公共服务事业外包的背景公共服务事业外包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于领导财政紧张、效率低下以及对市场机制的信任而引发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
2. 公共服务事业外包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国家采取了公共服务事业外包模式,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这些国家在不同领域实施了外包,包括教育、卫生、交通等。
外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将整个服务交给私营部门,有的是将部分服务委托给非营利组织。
三、公共服务事业外包的优势1. 提高效率公共服务事业外包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各方面的活力,提高效率。
私营部门通常具有更高效率和更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 节约成本通过外包公共服务事业,领导可以将原本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来建立机构和设施的成本转嫁给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
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提升质量私营部门通常具有更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能够提供更好质量和更满意度。
这样可以提升公众对于领导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四、公共服务事业外包存在的问题1. 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领导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较高,私营部门不愿意承担这些地区的服务。
这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2. 监管不到位领导在外包公共服务事业时,需要加强对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的监管。
然而,由于监管机构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导致监管不到位。
政府公共法律服务合同外包问题研究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被西方各国广泛采用。
近些年,我国各个地方政府针对这种新的政府服务方式展开了一系列尝试,同时也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其中的各类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旨在总结当今我国在社会政府服务外包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突的出问题,并针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外包1.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在当前国外的学术界,对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
就我国学术界而言,学者们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也没有达到完全的一致,但是在本质上,其观点并无太大差异。
在表现形式上,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就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供给方式,是政府部门将公共事务交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
政府或第三方按照先前合同签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将一定的费用支付给第三方。
我们可以将公共服务外包划分为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的服务外包分别为:第一类为商务性外包,主要由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政府内部的服务。
第二类为特许性外包,主要由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
第三类为定制性外包,主要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政府内部的服务。
第四类为公益性外包,主要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这类服务的公共性最强。
2.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
在公共服务领域,以往的全能型政府往往是垄断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而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供给中起到掌舵者的角色。
政府可以适当将部分社会职能、经济职能下放,交由非营利组织或是私营部门承担,这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专业性,提高公共行政成效。
另外,公共服务外包也能让政府从繁重的公共服务供给中抽身,更好地做好服务性工作。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公共管理新政策的实行和政府体制改革的开始,我国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或者企业来提供,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转变为监督者,非营利组织或企业成为代理者,政府利用公共服务外包的这种形式,有效的降低成本并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这种新模式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经在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实行了外包制度,公共服务效率和品质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政府内部管理不当,引发的管理松散,腐败等行为;外包制度下政府和其他代理方签订合同存在的局限性;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缺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所以较为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出当前我国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可行性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企业;非营利组织AbstractSince in the 1970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operation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Government reform have begun torise globally, and the public sector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my country, has begun to make major changes.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is a new service concept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system in the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America and Sweden. The government has outsourced some of its public services to corporate 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a new model. Using the form of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while lowering thecos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public service, this has become a new service concep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ll have a long-term imp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nearly more than 20 c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outsourcing modelis introduced in the public service projects such as landscaping, sanitation, home-aged, public transport, and disability assistance. Corresponding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but also there are some new problem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internal management imbalance, the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approach is single, the appraisalincentive system is unclear, the oversight is inadequate, Theseissues will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Government's implementationof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Therefore, in-depth analysis of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o make rectification measur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Keywords: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Enterpris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目录 TOC \o "1-3" \h \z \u一、绪论 1(一)选题背景 1(二)研究意义 1(三)研究方法 1二、公共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2(一)公共服务外包相关概念解析 21.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 22.公共服务外包的类型 23.公共服务外包的途径 2(二)公共服务外包的理论依据 31.公共选择理论 32.新公共管理理论 33.委托代理理论 3三、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与问题 4(一)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 41.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 42.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成效 4(二)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5四、国外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及经验 6(一)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 6(二)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外包的经验 7五、完善我国公共服务外包政策 7(一)明晰公共服务外包的范围 7(二)改进服务外包的合同制度 7(三)强化政府内部管理 8(四)开展公开透明的外包活动 9(五)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9(六)完善外包监督体系 9六、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一、绪论(一)选题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逐渐兴起,政府开始意识到深化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改革的重要性,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必须找到另外的一种公共服务模式来改变现状,政府改变管理方法 (javascript:;),,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交给私营部门或者第三部门来承担。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研究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一种常见的公共管理模式,通过将公共服务交给私营企业或非营利组织来管理和运营,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随着公共服务外包的广泛应用,一些法律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些缺陷可能会给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问题。
有必要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及时加以解决和规避。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在于合同设计的不完善。
由于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合同中的约定往往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以确保各方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保障。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公共服务外包合同存在着约定不清晰、权责不对等、风险规避不足等问题,这给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需要加强对公共服务外包合同的设计和约定,使其更加符合公共服务的特殊要求和运作规律,以保障公共服务的正常进行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还体现在合同履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由于公共服务外包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管理和监督的难度较大。
如果合同履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成本增加、风险暴露等问题。
在这方面,有必要加强对公共服务外包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风险管控、投诉处理等机制,以确保合同按期履行、服务质量达标,并有效规避可能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外包的运行效率和成果。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还表现在合同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备。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或矛盾冲突,如果合同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备,容易导致合同双方难以协商解决争议,甚至出现法律诉讼,进一步延长争端解决的周期,加剧合同履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需要加强对公共服务外包合同纠纷解决机制的规划和设计,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裁决、诉讼解决等,以便及时快速解决合同纠纷,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和公共服务的正常进行。
浅析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问题——以XX区污染普查为例摘要:公共服务外包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此手段一方面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政府公共支出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但是,公共服务外包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晚,因此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理及归纳,通过案例研究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以此来构建解决外包风险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服务外包;政府;外包风险;解决路径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因此中国政府借助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部门当中,通过政府服务外包更好的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但由于政府的特殊性以及政府部门与乙方之间对于公共服务的目标理解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性,造成许多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项目的效果不甚理想。
2.研究意义从国外公共服务外包经验中得到启发,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当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对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能够深入分析剖析其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从而为改善我国公共服务外包机制创造条件。
(二)国内外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1)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内涵的研究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公共服务服务外包是从外部购买产品和服务二不是在政府机构内部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
”也就是说,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服务不是政府直接进行的过程,而是以政府和企业进行的一项递盘行为,或许这样说有失偏颇,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公共服务外包的管理和供应过程体现的是直接民营化的方式,即政府进行公开招标,而服务供应商之间会进行竞争来进行投标。
这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公共服务传统的“管制”转向了“契约合同”的方式,而这样一来,社会资源和池昌资源就被充分的运用到政府的资源分配中。
[1]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的界定离不开理论的支持。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研究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指政府将原本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业务委托给民间
机构或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公共服务外包已成为一种
常见的管理模式,因其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也存在一些法律缺陷,这些法律缺陷可能会影响公共服务的持续性和稳
定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
有必要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其合理规范和监管提供参考。
一、法律监管不足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政府与民间机构或企业之间的一种合同关系,其涉及到的服务项
目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并且涉及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目前我国对于公共服务合同外
包的法律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存在着监管不足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和行业,缺乏有效的
监督和制约机制,导致一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项目中存在乱收费、服务质量不达标、失职
渎职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侵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公信力
和形象。
二、管理权责不清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一大问题是管理权责不清。
一方面,政府与服务外包方在合同中
对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各执一词、推诿责任,无法落
实具体责任。
由于公共服务外包属于政府委托性质,民间机构或企业并没有执政的职能和
义务,因此其在服务质量、公平竞争、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题。
由此,管理
权责不清给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带来了严重的管理混乱和安全隐患。
三、公共利益保障不足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项目涉及到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公众,其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应
当得到充分的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规范不够细致,导致一些服
务外包方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违规违纪、脱离监管等行为,对公共利益的保障不足。
一些
服务外包方为了谋取暴利,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忽视质量和安全,甚至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给公众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害。
四、法治意识不强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缺陷的根源还在于社会法治意识不够强。
在一些服务外包方
和公共管理部门中,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不够到位,一些人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不高,行为便会偏离法治轨道。
一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项目中,服务外包方对合同中相关的
法律规定了解不清、不深,导致对法律规定的遵守不够到位,容易产生法律风险。
在加强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法律监管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大众和从事公共服务外包工作人员的法治
意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提供便利的也存在一些法律缺陷。
为
了确保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合理、规范和安全,有必要加强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管理权责,加强公共利益的保障,提高社会大众和从事公
共服务外包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等。
只有这样,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为公众切实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