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一)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生活技能,生活技能的水平方面,较低的是基本维持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较高的是“文体娱乐活动”的能力,以至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可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这些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地督促教导和训练,并可结合奖励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在2一3周内即明显改善。但这种力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至于其他未出现衰退的患者,由于急性发病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也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通常表现较为被动,懒散以及对事物缺乏情感关注等,则需进行督促和引导。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文娱体育活动的内容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除一般的游乐和观赏活动外,可逐渐增加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又如举行智力竞赛,音乐欣赏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在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而这项技能

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目前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已逐渐采取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以改善患者对付应激情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适当参与社会生活

(二)学习行为的训练

学习行为的训练是训练患者学会善于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教育性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两部分。

(1)一般性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以免过份脱离社会现实。

(2)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在社区康复中,应训练精神病残疾者重新掌握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布置、物品采购、食物烹该、钱财管理及社交礼节等

(三)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

(1)简单劳动作业:又称“工疗”,一般集体进行,工种较简单易做的,如贴信封、糊纸袋、拆纱团、参加病房卫生工作,帮助开膳等。

(2)工艺制作活动:内容包括

①各种编织:织毛衣、织网袋、编篮筐等;

②各种美术品: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

③布制或木制玩具,各种模型制作,书籍装订、园艺种植等。上述活动根据不同病程及病人要求指导参加训练。参加训练的病人,可

按其完成任务多少,给予适当的物质金钱奖励,以提高其参加操作的积极性。

(3)回归社会前职业训练:这是回归社会就业前对口的职业训练活动。

新精神康复治疗指南

精神康复治疗指南 精神科制 目录 1、精神障碍康复原则 2、精神障碍康复训练得措施 3、院内精神障碍康复流程 4、工娱治疗评估、实施方案表 5、精神康复者各项社会功能能力评定评分细则 6、精神疾病得康复指导 7、住院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登记本 8、康复治疗告知书 精神障碍康复原则 康复精神医学服务得主要对象包括各类精神病与精神障碍得残疾者,其中大部分就是重性精神病患者,且主要就是慢性精神病患者、精神障碍康复有三项基本原则: (1)功能训练。就是指利用各种康复得方法与手段,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躯体活动、语言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与社会活动等方面能力得训练、(2)全面康复、就是指康复得准则与方针,使患者心理、生理与社会功能实现全面得、整体得康复。

(3)回归社会。这一条就就是精神障碍者康复得最终目标与方向。 康复得准则就是使患者心理、生理与社会功能实现全面得、整体得康复、而让患者回归社会就就是精神障碍者康复得最终目标与方向。 精神病人得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一)生活行为得康复训练 生活行为得康复训练就是训练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生活技能,生活技能得水平方面,较低得就是基本维持日常生活活动得能力,较高得就是“文体娱乐活动"得能力,以至进行“社会交往”得能力。可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就是针对病期较长得慢性衰退患者。这些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地督促教导与训练,并可结合奖励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在2一3周内即明显改善。但这种能力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至于其她未出现衰退得患者,由于急性发病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也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通常表现较为被动,懒散以及对事物缺乏情感关注等,则需进行督促与引导、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一)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生活技能,生活技能的水平方面,较低的是基本维持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较高的是“文体娱乐活动”的能力,以至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可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这些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地督促教导和训练,并可结合奖励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在2一3周内即明显改善。但这种力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至于其他未出现衰退的患者,由于急性发病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也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通常表现较为被动,懒散以及对事物缺乏情感关注等,则需进行督促和引导。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文娱体育活动的内容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除一般的游乐和观赏活动外,可逐渐增加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又如举行智力竞赛,音乐欣赏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在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而这项技能

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目前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已逐渐采取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以改善患者对付应激情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适当参与社会生活 (二)学习行为的训练 学习行为的训练是训练患者学会善于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教育性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两部分。 (1)一般性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以免过份脱离社会现实。 (2)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在社区康复中,应训练精神病残疾者重新掌握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布置、物品采购、食物烹该、钱财管理及社交礼节等 (三)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 (1)简单劳动作业:又称“工疗”,一般集体进行,工种较简单易做的,如贴信封、糊纸袋、拆纱团、参加病房卫生工作,帮助开膳等。 (2)工艺制作活动:内容包括 ①各种编织:织毛衣、织网袋、编篮筐等; ②各种美术品: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 ③布制或木制玩具,各种模型制作,书籍装订、园艺种植等。上述活动根据不同病程及病人要求指导参加训练。参加训练的病人,可

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资料

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与家属护理教育 精神病患者家庭是社会关怀中的主力军之一,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生活坏境和更多的关心,使他们降低了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潜在危害,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是精神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患者家属最为期盼的.然而,事实上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后,并非都随着住院病情的控制而同步恢复,他们出院后往往变得懒散,退缩,对社会交往缺乏信心.因此,家属如能给予全面、细致的家庭护理,帮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回归社会显得极为重要。 家庭支持系统是患者获得的支持系统中最直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干预,可以减轻精神病理过程带来的创伤,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 家庭康复技能训练 洗脸,洗脚,刷牙,整理床铺2次/天扫地,拖地,轻微家庭劳动 1次/天 剪指(趾)甲,洗澡1次/周理发1次/周 散步,看电视,听音乐1次/天 文体活动,如象棋、扑克、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1次/天 精神病复发的原因

停药或减药,最多见;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 因素等。 精神病复发的先兆 自知力动摇;睡眠障碍;生活能力减退;工作或学习效果下降;情绪不稳定;躯体不适;精神症状再现。 如何预防复发 坚持服药;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识别复发早期的“预警症状”;有效、便利的求助策略;保持良好的社会角色;避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毒品。 预防复发的训练 复发标记防复发训练 首先出现的征象 1担心人际关系 1 与社区医生联系 2感到嫉妒2用思想日记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合理 3变得多疑3花时间放松自己 4没有正规服药 4. 避免承担太多事务 5试图做很多事情来转移烦恼 中间出现的征象 1.感到恐惧和焦虑 1.拜访朋友和社区医生 2. 感到人们都和自己作对2.增加药物 3. 离不开房子 4. 变得重负荷健忘

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一.精神疾病康复概论 康复医学及康复精神医学的发展史 (一). 康复医学 1. 初创期(1910以前) 2. 形成期(1910—1940) 3. 确立期(1940—1970) 4. 发展期(1970以后) (二).康复精神医学 西方:70年代开放式管理→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中途宿舍、日间看护中心、庇护农场)→70年代后期家庭干预+心理教育→80年代广泛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历管理、职业康复方案。 国内:50年代末起步,主要有:音乐治疗社交技能、绘画书法训练、行为矫正训练、就业技能训练。 我区精分患者四级动态康复程序 社会中精神分裂症患者 ?? 新患者慢性波动病人 ?? 市级专科医院家庭病床 ?? 区级精神病医院日间农疗 农疗康复中心 ?? 镇村监护网

二.康复医学 1 精神病人 分为二大类:住院和社区 2 住院综合症 表现: 情感淡漠 始动性缺乏 兴趣丧失 顺从 不能表达感受 丧失个人的人格 个人的习惯、修饰及一般生活标准的退化 主要是住院环境和管理模式所致 产生的原因: 丧失与外在世界的接触 强加的懒散 暴行、恐吓和戏弄 病室的不良气氛 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 药物作用 丧失出院的指望 丧失个人的朋友、财产和个人的事物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原则 生理、生物、社会功能训练的巧妙结合: 1、药物: 维持量:该病人有效治疗量1/2—1/4 提倡逐渐晚上顿服 出院后服药原则:新发病6个月以上,第二次发病三年,第三次以上发病终身服药。减少复发1/3—1/4。 2、改善环境和管理模式 环境设施—社区化病房—家庭化 善病室的环境气氛:病人和病人之间 工作人员和病人之间 管理模式:分级管理安全第一 3、始终贯彻心理支持与心理教育: 阳性强化===行为疗法===认知训练 4、康复程序: 病人从住院开始进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把目标?制订康复训练计划?鼓励病人参加?记录?定期评估?总结 5 、争取家属支持: (三)医院康复的临床意义 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住院的精神病人与现实社会中人和事的接触机会,改善了精神面貌和心理处境,减轻精神症状,减慢了功能衰退。 (四)医院内的康复训练: 1、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行为疗法)—养成习惯 文体娱乐活动训练(工娱疗法)—培养兴趣 原则:症状缓解期的病人,内容因人而宜,循序渐进。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 施有哪些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一)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生活技能,生活技能的水平方面,较低的是基本维持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较高的是“文体娱乐活动”的能力,以至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可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这些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地督促教导和训练,并可结合奖励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在2一3周内即明显改善。但这种力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至于其他未出现衰退的患者,由于急性发病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也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通常表现较为被动,懒散以及对事物缺乏情感关注等,则需进行督促和引导。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文娱体育活动的内容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除一般的游乐和观赏活动外,可逐渐增加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又如举行智力竞赛,音乐欣赏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在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而这项技能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目前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已逐渐采取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以改善患者对付应激情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适当参与社会生活 (二)学习行为的训练

精神病人外出活动及康复计划

精神病人外出活动及康复计划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就是利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改变病态的精神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社会能力。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患病后遗留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功能缺陷,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行为异常,因此怎样促进其恢复精神健康,防止衰退和人格改变,尽可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也成为考验医务人员的一项重大挑战。首先: 1、住院期间,病人感到生活苦闷、单调,,相对于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可以适当带病人进行外出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心情,扩展思维,另一方面可以陶冶性情,适应外界能力。.各病区可以进互相协调,每天组织10-15个病人,上午、下午都可以带出活动。但应加强防范,尽量减少安全隐患,外出活动时人手一定要充足,四个角落及每个危险关口均应有医护人员看守,病人活动范围应在医务人员视线之内。 2、对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着重训练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等项,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督促教导。大多数病人在2到3周可以显示效,但必须持之以恒,应多加督促与引导。 3、对住院病人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性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学习内容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的科普知识。

4、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时,尽量提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内容,让病人从活动中体验责任感及其所起的作用。例如让一些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帮助护士做一些事情,如送血、取药等。 5、鼓励和帮助病人在各项活动中加强与他人良好合作,协调各方面关系。 6、利用家庭进行干预,努力促使其进行角色的转换。 在进行综上所述的各项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安全性的原则,有监护及防范措施,未雨绸缪,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

社区服务中心精神病人管理计划

社区服务中心精神病人管理计划根据卫生部提出的社区对精神病人管控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现就我社区开展精神防治康复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及做法。 一.任务目标。 在全社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精神病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康复、治疗,尤其是重性精神疾病的建档、随访和信息报告工作,逐步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率,逐步实现由基础管理转为个案管理目标,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并接受上级机关检查验收。 二.主要措施。 1.建立精神病防治小组,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同志任组长全面开展工作。 2.搞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康复治疗指导工作。 3.完成年度下达的新增筛选、复核和登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指标任务,进行危险性评估,签署参加“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建立健康档案、立卡。 4.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帮助尊重精神病人,管好精神病人的生活和治疗。 三.具体做法。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日常工作,摸底调查,建档立卡。配合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送往医院诊断及治疗、康复训练。 2.建立社会化工作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为精神病人提供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3.做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全面准确掌握社区精神病患者基本情况,重症、轻症、阵发性、先天性、后天性病人,因疾病或家庭遗传性引起精神病和各种疾病引起的病史调查,并按规定时间填写各种调查报表。 4.筛查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签署参加“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并登记、上报当地疾控中心;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将随访结果上报卫生部区疾控中心;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疾病复发患者;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5.完成年度下达的对有危险行为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并由上级精神科专科医生每月1次开展服药后免费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案调整;在免费服药治疗患者中至少选择

精神科护理病人康复计划

精神科护理病人康复计划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PICU精神病人康复计划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就是利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改变病态的精神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社会能力。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患病后遗留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功能缺陷,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行为异常,因此怎样促进其恢复精神健康,防止衰退和人格改变,尽可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也成为考验医务人员的一项重大挑战。首先: 1、住院期间,病人感到生活苦闷、单调,,相对于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可以适当带病人进行外出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心情,扩展思维,另一方面可以陶冶性情,适应外界能力。.各病区可以进互相协调,每天组织10-15个病人,下午都可以参加公娱乐活动。但应加强防范,尽量减少安全隐患, 2、对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着重训练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等项,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督促教导。大多数病人在2到3周可以显示效,但必须持之以恒,应多加督促与引导。 3、对住院病人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性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学习内容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的科普知识。 4、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时,尽量提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内容,让病人从活动中体验责任感及其所起的作用。例如让一些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帮助护士做一些事情,如送血、取药等。 5、鼓励和帮助病人在各项活动中加强与他人良好合作,协调各方面关系。

6、利用家庭进行干预,努力促使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进行综上所述的各项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安全性的原则,有监护及防范措施,未雨绸缪,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

重症精神病的康复指导

重症精神病康复指导 精神病人往往表现为情感淡漠、自理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明显的影响了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此时,家属如能做到护理恰当,可消除或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生活及工作能力。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家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病人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性格也变得暴躁。对此,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病人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于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病人对病态的认识,帮助他们从矛盾意向中解脱出来。 二、生活技能训练精神病人彻底治愈后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在学习、工作、家务劳动、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能适应,有的病人甚至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但部分病人由于长期住院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技能缺损,影响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需要对其生活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日常生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饮食、洗漱、更衣、大小便自理、洗澡、家务劳动及外出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应遵循病人参与和自理的模式,由家属协同病人制定治疗及康复计划,培养病人的兴趣,让病人讲出自己的价值观、经验、想法、目标,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的某一阶段;指导病人自我照顾,使病人了解家属对他的期望,克服生活上的懒散、终日卧床等做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容如饮食起居、广播操、听音乐、看电视、家务劳动等,增强生活情趣,培养生活能力。与此同时家属应肯定成绩,给予鼓励,使病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1、个人卫生自理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属可给予督促实施。督促病人自己整理被褥、床铺和打扫屋内卫生。培养其良好洗漱习惯,早晨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梳理头发,睡前洗脚,不随地吐痰。保持衣着整洁,督促其每周洗澡,更换衣服、床单、被套,督促其理发及修剪指甲。2、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是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量,并注意营养搭配。暴饮暴食者应控制进食量,定量供给食品,督促病人细嚼慢咽。拒绝进食者应积极督促病人进食,实在有进食困难应给予鼻饲。兴奋躁动的病人应诱导病人在安静时单独进食。老年病人应在家属照料下进食。对有异食症状的病人如吃土、墙皮、树根者,应注意加强护理,不让病人有接触这些异食的机会。3、睡眠护理精神病人睡眠正常与否,与病情好坏或波动有密切关系。家属应经常向病人讲解有关睡眠的科普知识,帮助病人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和意义。教育和督促病人逐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并为其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帮助病人制定合理

精神科患者康复训练

精神科患者康复训练 概念:精神疾病的康复,与躯体疾病康复相一致,即运用一切可采取手段,尽量纠正精神障碍的病态表现,最大限度地恢复适应社会生活的精神功能 目的: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善其职业功能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意义: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精神疾病康复原则及内容 精神疾病康复的三项基本原则 功能训练是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全面康复是康复的准则和方针 回归社会是康复的目标和方向 精神康复的内容: 医学康复祛除症状防止复发 心理康复认识疾病调整心态 社会康复能参加社会活动 职业康复能参加职业工作 一、精神疾病各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1 急性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技能训练包括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教会患者应对症状的技巧,提高和恢复人际交往能力等 2 巩固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独立生活技能训练如药物治疗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为出院后的康复做准备 3 维持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生活、学习、就业行为的康复技能训练,社会交往及业余活动安排等训练 二、精神疾病的康复程序和步骤 (一)精神康复的评估 1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目前的主要症状,以及其对患者行为影响的评估 临床中常用的症状评定量表有:简明精神病量表、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等 2 社会功能的评估 Hall和Baker的康复评估量表主要用于住院患者的评估 独立生活技能调查表主要用于评定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康复状态量表评定精神疾病的康复效果 社会功能量表评定家庭干预效果 3 躯体障碍和人际关系评估 (二)制定康复计划包括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具体实施步骤。康复目标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最终目标要与患者达成共识 (三)确定康复进程 1 制定康复干预措施措施不宜过多,四至五项为合适,并具有可行性 2 订出具体康复步骤定出实现长期和短期康复目标的时间表 3 康复疗效评估通过临床观察、量表复评和阶段性的小结,确认康复目标,计划是否合理,是否需再次修订或进行完善等 4 确定新的康复目标 三、精神康复的基本内容 (一)始动性缺乏的行为训练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 一、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生活技能,生活技能的水平方面,较低的是基本维持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较高的是“文体娱乐活动”的能力,以至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可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这些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地督促教导和训练,并可结合奖励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在2一3周内即明显改善。但这种力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至于其他未出现衰退的患者,由于急性发病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也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通常表现较为被动,懒散以及对事物缺乏情感关注等,则需进行督促和引导。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文娱体育活动的内容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除一般的游乐和观赏活动外,可逐渐增加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又如举行智力竞赛,音乐欣赏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在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而这项技能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目前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已逐渐采取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以改善患者对付应激情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适当参与社会生活 二、学习行为的训练 学习行为的训练是训练患者学会善于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教育性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两部分。 1、一般性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以免过份脱离社会现实。 2、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在社区康复中,应训练精神病残疾者重新掌握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布置、物品采购、食物烹该、钱财管理及社交礼节等 三、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

精神病管理工作制度

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制度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加、不同阶层利益格局变化,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也为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切实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的领导 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镇重性精神疾病的线索,采取分片包干、进村入户的方式,逐一排查确认后,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 二、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访视评估工作 严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观者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做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随访工作。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应定期与患者接触,了解患者近期情况,特别是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状况、药物治疗情况、药物副反应,并及时进行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对危险行为级别较高者,应迅速按照服务流程逐级处理,同时加强防范。 三、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管理 对已确诊为重性疾病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有危险行为的患者,协助民政部门送往精神卫生机构住院治疗;对处于稳定期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制定院外康复计划,由卫生院定期随访。

排查人员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必须掌握摸底调查的目的、任务、要求、疾病的识别与确定、统计报告方法等。 1、发现线索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镇重性精神疾病的线索。 2、确定病例对于已掌握的线索,调查者必须登门与患者接触,用精神病诊断学的方法进行确诊登记建档。同时,加强精神卫生机构与社区精防康复机构的联系,建立转诊制度。 3、建立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档案,排查摸清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底数,进行危险性评估,开展分级随访管理,并将病患者信息及时向社区管理部门通报。对摸排出的重性精神病人,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动员、督促送医治疗。

精神病的康复指导

大业中心卫生院--- 精神病的康复指导 姓名: 精神病人往往表现为情感淡漠、自理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明显的影响了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此时,家属如能做到护理恰当,可消除或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生活及工作能力。 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家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病人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性格也变得暴躁。对此,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病人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于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病人对病态的认识,帮助他们从矛盾意向中解脱出来。 二、生活技能训练精神病人彻底治愈后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在学习、工作、家务劳动、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能适应,有的病人甚至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但部分病人由于长期住院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技能缺损,影响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需要对其生活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饮食、洗漱、更衣、大小便自理、洗澡、家务劳动及外出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应遵循病人参与和自理的模式,由家属协同病人制定治疗及康复计划,培养病人的兴趣,让病人讲出自己的价值观、经验、想法、目标,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的某一阶段;指导病人自我照顾,使病人了解家属对他的期望,克服生活上的懒散、终日卧床等做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容如饮食起居、广播操、听音乐、看电视、家务劳动等,增强生活情趣,培养生活能力。与此同时家属应肯定成绩,给予鼓励,使病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1、个人卫生自理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属可给予督促实施。督促病人自己整理被褥、床铺和打扫屋内卫生。培养其良好洗漱习惯,早晨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梳理头发,睡前洗脚,不随地吐痰。保持衣着整洁,督促其每周洗澡,更换衣服、床单、被套,督促其理发及修剪指甲。2、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是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量,并注意营养搭配。暴饮暴食者应控制进食量,定量供给食品,督促病人细嚼慢咽。拒绝进食者应积极督促病人进食,实在有进食困难应给予鼻饲。兴奋躁动的病人应诱导病人在安静时单独进食。老年病人应在家属照料下进食。对有异食症状的病人如吃土、墙皮、树根者,应注意加强护理,不让病人有接触这些异食的机会。3、睡眠护理精神病人睡眠正常与否,与病情好坏或波动有密切关系。家属应经常向病人讲解有关睡眠的科普知识,帮助病人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和意义。教育和督促病人逐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并为其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午休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