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典型与非典型症状的识别及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2022年第11期 13土肥植保·农技推广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控番茄灰霉病在湖南省发生频率高、危害越来越严重。
因该病易引起烂果,会给菜农(尤其是设施栽培的菜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这一病害的主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1.症状 番茄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受害,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
番茄幼苗染病,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渍状腐烂,然后干枯,严重时可扩展到幼茎,使幼茎产生灰黑色病斑,病部缢缩、腐烂折断,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产生灰霉(图1)。
成株期叶片染病,叶缘或叶尖感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多呈“V”字形(图2),并逐渐向内发展,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潮湿时病部长出厚厚的灰霉。
花期受害,常使花朵萎蔫枯死,花梗随之缢缩枯萎。
果实染病,多从蒂部残留的花瓣或脐部残留的柱头开始发病,后向果面和果柄发展,受害果实初呈灰白色水渍状,后逐渐软腐,湿度大时病部会出现灰色霉层(图3)。
2.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真菌,该病原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在气温18~23℃、相对湿度90%以上、长时间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较重;番茄最宜感病的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
通风不良、连作多年、种植密度过大、管理差、有机肥偏少、氮肥偏多等种植环境均会加重灰霉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降低田间湿度,提高大棚温度。
②及时清除病残体。
在蘸花后7~15天,摘除幼果上残留的花瓣和柱头是防治番茄果实灰霉病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含有病斑的花瓣、柱头、病果、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植株其他部位。
③化学防治。
点花时用药。
在配好的2,4-二氯苯氧乙酸或对氯苯氧乙酸稀释液中,加入浓度为0.1%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然后再蘸(喷)花。
发病前用药预防。
植株定植前,秧苗集中喷施代森锰锌等保护性药剂,用腐霉利等烟剂对设施种植棚进行熏蒸消毒处理。
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在灰霉病发病初期,可选用腐霉利、嘧霉胺、唑醚·氟酰胺、甲硫·乙霉威、啶酰·腐霉利、氟菌·肟菌酯、腐霉·福美双等药剂防治。
西红柿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摘要:西红柿的营养含量是非常丰富的,是当前蔬菜品种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因此选择西红柿进行种植的种植户也越来越多,西红柿种植过程中要想能够获得较高的种植收益,除了要不断对种植技术进行完善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各类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处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导致西红柿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
灰霉病是西红柿生长中感染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且该类病害的发生会对西红柿的产量以及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加强对于西红柿灰霉病的控制,对于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保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西红柿灰霉病的防治要求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西红柿种植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西红柿;灰霉病;综合防治西红柿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日常饮食食材,其内部含有的独特番茄素是为人们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基础,番茄素的食用能够起到抑制细菌作的作用,而柠檬酸、苹果酸以及糖类的支持,有助于提升人体的消化水平,具有非常优质的食用价值,灰霉病的发生会对西红柿的正常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要想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防治管理,需要对该病的发病原因以及病症状况等有一个基础的了解,来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处理。
1灰霉病发病原因及症状1.1发病原因灰霉病的病菌主要传播的环境为高湿、低温环境,因此每年的春季早期以及秋季晚期均是西红柿灰霉病发病的主要时期,此时期气温的温度一般维持在20℃左右,且空气的整体湿度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是西红柿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重要时期,且此时期的空气环境变化,也会加重西红柿灰霉病孢子的传播速度,大部分情况下,灰霉病病菌的侵入首选位置为开败的西红柿花朵,且该类病菌孢子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整个西红柿种植区域内进行大范围的漂移传播,如此时期存在强烈的空气流动或者有农事工作开展,则会加重其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1]。
灰霉病感染之后其果实会出现严重腐烂,无任何商业价值,一旦出现大范围发病,将会给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产生严重的影响。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药剂防治番茄灰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在番茄等蔬菜及水果上常见。
该病害的严重程度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且很难被完全控制。
采用药剂防治是降低病害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本文中将关注该病害的发生原因、特征及药剂防治方法。
一、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原因番茄灰霉病是由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引起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风、水、虫媒等。
由于该病菌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所以番茄灰霉病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多种有害影响。
此外,番茄植株的受损程度、果实的成熟程度都会影响番茄灰霉病的发生。
二、番茄灰霉病的特征番茄灰霉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病原菌在果实或植株水分丰富的部位形成灰白色霉斑,常出现在腐烂或破碎的部位。
在干燥的天气条件下,霉斑会蜕化并形成黑色肉质结构。
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还会通过感染茎、花和叶片等植物器官导致叶片的损伤、茎高部的腐烂和果实萎缩等问题。
因此,番茄灰霉病会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经济影响。
三、药剂防治方法为了控制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药剂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番茄灰霉病的初期阶段,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1.使用抗病毒品种。
扩大抗病品种的种植范围是减少番茄灰霉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2.合理的灌溉条件。
在生长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植物的水分,避免为病原菌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
3.切勿自己将病菌带入种植区,保持商品制品的高质量。
4.及时垃圾清理。
在生长季节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植株及周边垃圾,以避免引发次年发生。
此外,药剂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主要原理是在发病前或初期采取药物进行预防或控制。
4.常用的药品(1)腐霉灵腐霉灵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药物,能够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
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植物生长状态调整使用剂量和时机。
(2)硫酸铜硫酸铜可以对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正确使用硫酸铜可以有效地防止茎部受到病菌的感染,进而达到控制病害和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3)多菌灵多菌灵是一种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番茄灰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生,其使用方法也和其他药剂类似。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翟咏梅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9年第9期翟咏梅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在冬春茬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危害比较严重,一旦发生较难防治。
由于该病发生频繁和危害严重,所以菜农对番茄灰霉病的典型症状都比较熟悉。
但是,近几年出现的番茄灰霉病“鬼脸斑”症状,需要大家准确识别,及时防治。
一、发病症状番茄灰霉病为害果实时,症状比较多,病原菌能够引起多样性的果部症状。
灰霉病菌从番茄残留花瓣处侵染,在适合的条件下(主要是温室的湿度)向果面与萼片夹缝内发展,引起萼片及果蒂部发病,进一步发展到番茄果肩部,病果皮初呈灰白色软腐,最后落地腐烂。
番茄果实的柱头感染灰霉病菌后,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向果的脐部蔓延,再发展到果实的其他部位。
据田间调查,灰霉病菌引起烂果症状从这2个部位初侵染就占90%以上。
花脸斑灰霉病菌直接由果面侵入,在果实上形成外缘白色、中央绿色的圆形病斑,病斑直径为3~8?mm,俗称“花脸斑”。
引起该症状的原因是由分生孢子在未成熟果面上萌发,菌丝侵染到果实上不能继续生长所致,是番茄果实表面抗灰霉病菌侵染的表现。
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前期叶部或果实灰霉病发生严重的地块。
值得注意的是,菜农在生产中,经常将番茄溃疡病的“鸟眼斑”症状与番茄灰霉病的“花脸斑”症状相混淆。
番茄溃疡病的典型症状是果面上形成圆形的病斑,呈白色,有时隆起,单个病斑较多,中间为褐色,形似“鸟眼”,称为“鸟眼斑”。
二、综合防治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冬季气温低,如果棚室保温性能较差,造成棚内温度相对较低,尤其再遭遇连续阴雨、雾霾天时发病更加严重,所以为有效防治灰霉病的发生,应做好综合防治工作。
(一)从环境上进行调控增强棚室的保温性能,提高棚室温度;通过科学放风、膜下浇水,并根据土壤墒情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降低棚内湿度,这样能够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从侵染部位开始预防灰霉病菌易从残留的花瓣处进行侵染,所以在蘸花(喷花)时应加入防治灰霉病的药剂,如异菌脲或腐霉利等,对预防和延迟灰霉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番茄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发生多种病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现笔者根据实际经验,将其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脐腐病1、症状识别又称黑膏药、顶腐病,只发生在果实上,初期在果实脐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期变黑色或红色霉状物。
2、防治措施初花期叶面喷施1%过磷酸钙滤清液300倍液或氨基酸钙、腐殖酸钙等,每隔7―10天一次,连喷2-3次。
二、早疫病1、症状识别早疫病又称轮纹病,叶片发病,初期呈针尖大小的褐色小点,后期呈不规则的黑斑或褐色斑并有明显的纶纹,高湿条件产生黑霉(从下部开始)。
茎部发病,多发生在分枝处,多呈椭圆形病斑,具有黑霉和同心轮纹;果实发病,初期发病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病斑,后期果实开裂,上面有黑色霉层。
2、防治措施保护剂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治疗剂用10%的苯醚甲环锉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等。
三、番茄晚疫病1、症状识别番茄晚疫病又名番茄疫病,是番茄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
此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能为害茎和叶柄。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苗期染病,病斑由叶片的主茎蔓延,嫩茎部缢缩腐烂,病部以上枝叶死亡,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层。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清除病残体,发病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深埋,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用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000倍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四、叶斑病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叶面布满圆形或不正圆形小斑点,随后沿叶脉向四周扩大,中部渐成灰白或褐色,后期叶片穿孔脱落。
2、防治措施使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丙环唑3000倍液等。
西红柿苗期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西红柿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在苗期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防治,以预防和治疗苗期常见病害,保证西红柿苗期健康快速生长。
一、白粉病症状: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形、干枯。
防治措施:1. 干燥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叶间湿度。
2. 喷雾药剂:可选用50%的硫磺悬浮剂、70%多菌灵悬浮剂、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等,每7-10天喷一次。
二、根结线虫病症状:幼苗发育不良,叶黄、畸形、倒伏,壮苗上的叶片开始卷曲、变黄,根系发展不良。
防治措施:1. 种植前用生石灰、烧碱、甲醛等处理种子悬浮液。
2. 病株去除及消毒:将病株处理后的残余物全部扔掉,用百分之三的甲醛液剂灌根消毒,每平方米用5-6升,保持5小时以上。
3. 选用不易发生根结线虫的品种进行种植。
三、灰霉病症状:幼苗受寒害或气温、土壤湿度过高,幼叶受灰霉病菌感染出现水渍状斑点,后发展成灰色疫瘟,严重时叶片烂。
防治措施:1. 调整温度湿度:避免气温过低和土壤湿度过高。
2. 叶面喷洒有效杀菌剂:如1:1:500的福尔马林溶液。
3. 施用有机肥,增强植株免疫力。
四、病毒病症状:黄化、瘤状病斑、畸形、缩小、叶片翘曲、花器变形等。
防治措施:1. 种植健康苗,避免引入病毒。
2. 加强防治,及时消灭病毒带菌者和感染病毒植物。
3. 经常喷洒杀毒剂,如0.1%磷酸三氯米、0.1%过氧化氢等。
五、霜霉病症状: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斑点或黄色斑,逐渐扩大成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弯曲、枯死。
防治措施:1. 用雨布或草绳覆盖搭建防霜棚,在植株周围点燃柴火增加温度。
2. 提高栽培密度,减少留叶量,增加通风。
3. 预防优先,根据病情适量选用药剂喷雾,如50%苯醚甲环唑。
六、疫霉病症状:植株生长迟缓,幼苗叶片为淡黄色,向外弯曲。
发生疫霉病的苗子根颈部变黄、发黑,严重的根颈部就像腐烂了一样。
防治措施:1. 种子消毒:使用过氧化氢等药物进行处理。
2. 坚持旋作制度:严禁连续种植西红柿。
樱桃番茄灰霉病症状、产生规律及防治措施_樱桃番茄灰霉病樱桃番茄灰霉病症状、产生规律及防治措施_樱桃番茄灰霉病樱桃番茄灰霉病是大棚冬春天节种植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在阜城县蒋坊乡、阜城镇的老种植基地病害产生尤为严重,给樱桃番茄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几年来我们从生产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病害产生规律,经过不断改进种植技术,筛选适宜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病害产生症状樱桃番茄灰霉病是大棚种植的重要病害之一。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多从苗的上部或曾经伤害的位置开始,病部灰褐色,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成株期病菌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向叶内呈现“V”字形发展,初为水渍状坏死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快速发展成不规则形,有深浅颜色相间如轮纹的大病斑,表面生灰霉。
花期病菌感染多由开败的花萼或花托位置侵入继而向青果、果面、果柄扩展,致使染病青果呈现灰白色,软腐,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
果实膨大时,病菌沿残留柱头或从脐部感染,初为凹陷的小黑点,逐渐呈现水渍状发展、发展、腐烂,并生灰色霉层,导致病果脱落。
茎受害时,初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高湿时病部出现灰色霉层,严重时病部以上植株枯死。
调查发现,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硬果型品种感染灰霉病的特点是病菌从果皮直接感染,形成外缘白色、中间绿色、直径3-8mm的俗称“鬼脸斑”的病果。
二、病害产生规律樱桃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其初感染主要从伤口、衰老的器官和花器侵入。
病原菌依靠气流传播和人为的农事操作进行再感染。
据调查病害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密切关系。
一是环境条件,该病菌具有很强的抗逆性,0-42摄氏度均可成活,最适宜温度是2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
当气温低于4摄氏度,高于30摄氏度时,病害即停止发展。
二是管理措施,凡是精心管理,能及时整枝打杈、及时清扫棚膜,放风及时的种植户病害产生就轻,相反则发病重。
番茄灰霉病典型与非典型症状的识别及防治
摘要主要介绍番茄灰霉病典型、非典型以及疑似症状的识别,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典型与非典型症状;防治技术
东海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万公顷,保护地栽培面积8 666.7hm2,其中番茄种植面积3 333.3hm2。
近年来,春季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受栽培、管理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病害症状不典型,往往在识别上易产生误判,从而导致用药错误,或者延误了防治的最佳时期。
因此,认识灰霉病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与疑似症状之间的异同,对及时准确用药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病害症状识别
1.1典型症状
叶片受害后,多自叶尖开始形成“V”字形病斑,向内扩展,初呈水渍状,边缘不规则,后期干枯,病斑表面生灰色霉层。
花期及未败落的花是灰霉病病菌侵染的入口,易造成落花、落果。
果实受害后,以青果为主,病果失绿呈水渍状,灰白色并软腐,表面生有大量灰色绒状霉层,后期病部产生黑褐色菌核。
茎受害后,初产生水浸状小点,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高湿条件下长出灰色霉层,严重时病部以上植株枯死。
1.2非典型症状
国外引入的硬皮番茄,感染灰霉病后病斑外缘白色,中间绿色,直径3~8cm,俗称“鬼脸斑”。
这与常规番茄品种感染灰霉病的典型症状有着很大的区别。
1.3疑似症状
(1)疮痂病病斑易与鬼脸斑灰霉病病斑、药害药斑相混淆。
疮痂病病斑周围有较窄隆起的白色小点,后中间凹陷呈暗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环斑,这是区别于
鬼脸斑灰霉病的主要特征。
(2)喷药形成的药斑是刚开始就成片,不存在发病过程,而灰霉病病斑只是局部出现发病中心。
(3)农户蘸花时,药液沾在幼果柄上形成类似灰霉斑,初为小点后扩展成条状斑,若是灰霉病侵染果柄时,番茄叶片则有受害症状,并有霉层产生,这是灰霉病与药斑的主要区别。
2病原及发病特点
番茄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葡萄孢菌。
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
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
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发育适温为20~23℃。
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
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
品种间抗病性尚待调查,已知双抗2号、中杂7号等杂交一代对灰霉病有一定抗性。
3综合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即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3.1生态农业防治
选择抗耐病品种,棚室高垄全程覆膜,膜下小水渗浇,加强通风,及时清除病果、病叶于室外集中处理;与非茄科作物实行轮作,避免带露水进行农事操作,合理密植,均衡施用氮、磷、钾肥。
3.2控湿升温技术
早春棚栽晴天上午,可清晨短时放湿气,尽快降湿,通常30min左右,然后
闭棚升温,当棚温升至33℃以上,再开始放顶风,从而可推迟产孢。
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当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阴天中午打开通风口换气。
3.3药剂防治关键
(1)第一次用药在定植前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淋番茄苗并淋洒地面。
(2)第二次在蘸花时加入1%的50%利霉康可湿性粉剂或施佳乐进行涂株,使花器均匀着药。
(3)第三次掌握在浇催果水前1d用药,正常年份可停药,如遇连阴雨天气,气温低,可再防1~2次,间隔7~10d。
(4)发病初期喷药。
喷药前摘除病果病叶集中带出棚外,药剂可选用3%多氧清水剂9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1 000倍液、25%阿米达悬浮剂1 500倍液、施佳乐1 200倍液等均匀喷雾。
4讨论
防治番茄灰霉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预防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好防治适期,花期是灰霉病的侵染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其次是以控制湿度为主,许多菜农认为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是由棚内温度过高引起的,因而形成认识误区,不能很好地防控灰霉病发生。
5参考文献
[1] 鲁素芸.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2] 李保聚,朱国仁.番茄灰霉病发展症状诊断及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1998(6):19-20.
[3] 杜晓莉.茄果类蔬菜灰霉病的识别和防治[J].河南农业,20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