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4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溃疡性结肠炎的概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征的疾病。
它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常见于年轻人和青壮年,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直肠和结肠下段,并且可以连续或间隙分布。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1. 腹泻和便血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患者可出现频繁排便,粪质稀薄,带有黏液和鲜红色血迹。
便血是由于结肠粘膜发生溃疡损伤引起的结果。
2. 腹部不适患者可能感到腹部胀气、腹胀或不适感,这些不适可伴随腹部绞痛或阵发性剧痛。
3. 贫血和乏力由于长期腹泻和便血,患者可能出现贫血和乏力的症状,这是因为失血和营养的丧失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4. 体重下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食欲不振、吸收障碍和消耗过多能量所致。
5. 败血症征象在严重感染或急性暴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可见全身性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等败血症征象。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这类药可以减轻肠道内黏液产生、抑制白细胞浸润,并具有抗菌作用。
(2)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在控制发作起到一定作用。
(3)类固醇激素: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可以应用类固醇类药物来抑制免疫反应和减轻炎症。
(4)生物制剂: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如抗TNF-α药物等。
2. 营养支持患者可能因为腹泻和吸收不良而导致营养不良。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必要的氨基酸等。
3. 外科治疗外科手术主要用于那些对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特殊情况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结肠切除术、造口术等。
4. 个体化管理与指导医生还会针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与指导,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压力,避免可能引发或加重溃疡性结肠炎的因素。
科普知识——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影响结肠,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虽然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但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UC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帮助患者和关心他们的人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第一部分:疾病概述1.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 Colitis,以下简称UC)是一种累及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非感染性、炎症性肠道疾病。
特点表现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为直肠与结肠中的连续黏膜溃疡,起始于直肠,不同程度地扩展,最长可以蔓延到盲肠。
属于常见炎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的一种。
UC的炎症主要影响结肠内膜,导致疼痛、腹泻、出血和其他不适。
2.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UC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有一些可能的触发因素,包括:•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攻击结肠内膜,导致炎症。
•遗传因素:UC在家族中有时会出现聚集性,表明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如感染或生活方式,可能与UC的发病有关。
第二部分:症状和诊断3. 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UC的症状可以因患者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异,但通常包括:•腹痛和腹泻:由于结肠内膜的慢性炎症,患者经常经历剧烈的腹痛和腹泻。
腹痛可能是隐匿性的,也可以剧烈到需要紧急就医。
•便血:结肠内膜的溃疡可能导致出现鲜红色的便血,这是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在排便时注意到血液,这通常是因为结肠黏膜受损引起的。
•贫血:持续的便血和营养吸收问题可能导致贫血,这会使患者感到虚弱和疲惫。
贫血是因为失血和营养不良引起的,需要特别关注。
•乏力:慢性炎症和贫血通常导致患者感到极度乏力和体力不支。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体重减轻:长期的症状可能导致体重减轻,这可能是因为患者食欲不振、食物不耐受或吸收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名词解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以下是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名词的解释: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一种以结肠黏膜的连续性、弥漫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肠病,通常表现为腹泻、便血、腹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2. 结肠(Colon):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位于盲肠之后,大肠中长度最长的一段。
结肠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盐类,形成及排除粪便。
3. 黏膜(Mucosa):多层复合组织构成的细胞层,覆盖在器官的内腔表面。
结肠黏膜的炎症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特征之一。
4. 炎症(Inflammation):机体对受损组织或病理刺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5. 溃疡(Ulcer):黏膜组织或表皮组织出现的局部溃烂和破损。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中常出现多个溃疡。
6. 弥漫性(Diffuse):分布或涉及广泛的意思。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常涉及整个结肠的黏膜、粘膜下组织和浆膜。
7. 非特异性(Nonspecific):不具备特异性特征的意思。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在病理学上没有特异性的特点,与其他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不同。
8. 腹泻(Diarrhea):从肛门排便时,排出水样便或稀便,次数明显增加,通常伴随着解不尽感。
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
9. 便血(Rectal bleeding):粪便中带有鲜红色血液。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便血。
10. 腹痛(Abdominal pain):与胃肠道疾病相关的一种疼痛感觉。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
11. 体重减轻(Weight loss):体重明显下降的状况。
由于营养吸收减少,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
总结来说,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便血、腹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科普知识——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那么你对溃疡性结肠炎了解多少呢?一、溃疡性结肠炎是什么?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较高,属于消化系统疑难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也有部分患者会伴有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容易累及直肠,并且随着病情迁延,还会向全结肠蔓延,具有不易根治的特点,复发率高。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目前临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尚无统一认识,但是翻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此病有下列常见因素:第一,免疫因素。
即免疫细胞表达失衡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如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干扰素γ、T细胞亚群等,主要是因为上述因子与细胞能够维持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稳定性,所以若是其呈现不平衡状态,容易引起炎症,发生溃疡性结肠炎。
第二,饮食因素。
高脂饮食与基因多态性相互作用也会诱发溃疡性结肠炎,例如食用过量牛奶、巧克力、红肉、人造黄油等均会提升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但是积极补充深海鱼油、维生素、水果蔬菜以及益生菌等则能防治溃疡性结肠炎。
第三,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亦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当患者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时,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会随之变化[1],致使病情恶化。
第四,菌群失调。
胃肠道生理微生物能够对宿主发挥吸收、生物拮抗、消化等作用,对机体代谢、免疫均有重要影响,若是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
第五,遗传因素。
当一级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那么该患者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性会提升10-20倍;另外,较之异卵双生群体,同卵双生者更易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此外,溃疡性结肠炎还与种族、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关,例如城市高于农村、黄种人发病率低于白种人等。
三、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第一,药物疗法。
包括:(1)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以美沙拉嗪为代表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药物[2],其作为活性代谢物,可以络合肠壁结缔组织,并能长时间停留于患者肠黏膜,发挥免疫抑制、抗菌消炎效果,例如可以抑制炎症因子,也能减少梭状芽胞杆菌数量等,还能对中性粒细胞活性进行抑制,被广泛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同时临床实践研究指出,此药物单用疗效理想,也能与肠道益生菌联合使用,不过存在发生慢性肝炎或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尤其是长期用药容易导致肝坏死;(2)免疫抑制剂:若是遇到激素依赖、氨基水杨酸无效等情况,可以使用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环孢素、6-疏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与疏唑嘌呤相较而言,环孢素A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亦不会出现骨髓抑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针对轻中度且水杨酸制剂疗效欠佳者、中重度活动期患者,均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但是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有一定联系,所以不能将其作为维持治疗药物,应当遵循初始足量、逐步减量的使用原则,用药时间控制在6个月内;另外,也能结合患者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如灌肠、静滴、口服等;此外,此类药物疗效还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需要秉承个体化原则,进行对症治疗;(4)生物制剂类药物:例如赛妥珠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或是那他珠单抗、维多珠单抗等抗昆布多糖硫酸酯制剂,前者对免疫抑制剂、激素无法耐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效果确切,不过不良反应严重,后者亦因不良反应而应用受限;(5)微生态制剂类药物: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当使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产乳酸菌进行治疗,能够调节菌群,减少肠粘膜上细菌黏附。
《溃疡性结肠炎》PPT课件•溃疡性结肠炎概述•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生理•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策略目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管理与教育•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01溃疡性结肠炎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免疫、环境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导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发炎症过程。
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与地区分布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国家间存在差异,整体呈上升趋势。
年龄与性别分布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家族聚集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临床分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和全结肠型等。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需与克罗恩病、肠结核、肠道感染及肠道肿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02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生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受到持续性的炎症攻击,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肠道黏膜受损炎症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大量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肠道黏膜和固有层,释放炎症介质,加重炎症反应。
肠道隐窝处炎症细胞聚集,形成脓肿,进一步破坏肠道结构。
030201肠道炎症过程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作用免疫调节失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失衡,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导致肠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细胞因子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参与肠道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黏膜损伤。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该病迄今病因未明,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一直很高,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被完全阐明,在治疗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癌变率[1]。
本文重点讨论祖国医学运用中药内服及灌肠等综合疗法在治疗本病上取得一些较好疗效。
二、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损伤、遗传、感染、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与血液高凝状态存在相关性,微血栓形成可能是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持续的高凝状态可能与患者的临床进展有关,具有促进炎症发生发展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有血栓形成的疾病的病理过程及临床并发症与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有密切的关系。
何灏澜等[2]研究发现组织因子多表达在溃疡周围粘摸组织中的胞膜和胞浆,呈现棕黄色为阳性,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
组织因子抑制剂多表达为溃疡周围粘摸组织中胞浆内棕黄色细小颗粒,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
祖国古医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症候学特点,应属“泄泻、“久痢”、“休息痢”等范畴。
《素问·太阴阳明》篇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腑,入五腑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中医较早认识到这一疾患,认为病位在大肠,但病理基础在脾虚。
其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密切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有内因和外因之分 ,内因主要为内伤七情、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外因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3]。
其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失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此病。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
但可夹寒、夹热、夹滞。
正如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中所云:“夫人饮食起居失宜 ,运动劳役过其度 ,则脾胃不充;饮食失度 ,过劳伤身 ,复感外邪所致。
”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脾肾虚弱 ,标实为湿、痰、热、瘀 ,主要为湿邪为患。
湿邪其性重浊黏滞 ,故本病发病多较缓慢 ,病程较长 ,反复难愈。
病位在肠 ,与脾、胃、肝、肾有密切关系。
《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中有论述:“凡里急后重者 ,病在广肠最下之处 ,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胃”。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主要是西医内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或便秘,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10~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
便血是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
一般为小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
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
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有骶部不适。
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质丢失、贫血、体重下降等。
其临床主要体征为左下腹或全腹压痛,可扪及降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呈硬管状,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
有者可触到肝大,此与脂肪肝有关。
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修订诊断标准进行。
1.临床表现有持续反复发作性粘液脓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血便的患者,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皮肤、肝、脾等肠外表现。
肠镜所见: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成弥漫性分布。
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质脆、易出血,或附着有脓性分泌物。
可见假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消失。
病理所见粘膜活检是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钡灌肠所见:①粘膜组彭粗乱及或细颗粒变化。
②多发性溃疡或假性息肉。
③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临床上可根据其主要症状特点,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血沉、免疫学检查、结肠镜、粘膜活检、钡餐灌肠及病理学检查可作出诊断。
(二)中医诊断1 中医疾病诊断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可资诊断。
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临床起病或急或缓。
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九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多有饮食不洁史2 中医症候诊断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认识具有软科学的特点,定性认识较多、主观性较强,在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目前中医行业领域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病、辨证、辨症等的关系与临床功能定位尚不清晰[4]。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
其中各个证型一般都具有泄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和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等共同症候。
除此以外,在辨证分型时,还要抓住各证型的特殊症候。
历代医家主要将本病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症候。
2.1活动期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积毒内蕴证型。
主症:①腹泻便澹;②乱液脓血便;③腹痛;④里急后重;⑤舌质红,舌苔黄腻;⑥脉滑数或濡数。
次症:①肛门灼热;②身热;③下腹坠痛或灼痛;④口苦,口臭;⑤小便短赤。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
2.2恢复期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癖阻证型。
主症:①腹泻便澹;②钻液脓血便,血色紫暗;③腹痛;④里急后重⑤舌质淡、胖、黯或齿痕,苔薄腻或黄腻;⑥脉沉或沉滑。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纳呆;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
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
2.3缓解期中医辨证为脾气亏虚,疲阻肠络证型。
主症:①腹泻便塘;②大便夹有钻液或少量脓血;③食少纳差;④食后腹胀;⑤舌质黯或有疲点、察斑,苔薄白;⑥脉细涩或濡缓。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晦暗;⑥肌肤甲错。
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
四、治疗【本书亮点和核心内容】(一)中药治疗1 中药内治(具体有多少内治方法待讨论)近 20 年来,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不少学者对其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中药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现代研究已证实,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失调,尤其对于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呈现为多环节、多方位、多靶点。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首重辨证论治,分型包括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等六个证型,在证型确定时,还可出现复合证或兼证型。
根据其临床分型,常用的内治法有健脾疏肝法、消痈生肌法、清热祛湿法、温下法等。
顾缨等[5]应用仙石汤治疗本病,主要药物为炒白术、炒白芍、获荃、炮姜、仙鹤草、石榴皮。
实验分为中药组即仙石汤组28人和对照组即得舒特(苏威制药厂)20人。
治疗方法:中药组:每次100ml,每日2次,饭后口服,1个月为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1个月为个疗程。
得出结果:中药组28例中,总有效率为89.2%。
对照组20例中,总有效率为85%。
可见仙石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周天羽等[6]应用消痈生肌方治疗本病的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0例。
治疗组予消痈生肌方治疗。
处方黄茂、黄连、苦参、白及、浙贝母、乌贼骨、蒲公英、丹参、甘草、三七。
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
对照组予胃热清胶囊治疗。
每次4粒,每日3次。
两组均治疗1月为疗程,同时加服西咪替丁片,每日三次口服。
得出:两组病例经两个月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
治疗组为18例,对照组为13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
可见消痈生肌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张海燕等[7]采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1例,治疗组给予肠炎清一号方(黄芩,黄连,白头翁,秦皮,木香,芍药巧,蛇舌草,炒当归,元胡,甘草等)口服和肠涤清保留灌肠,对照组选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公认的柳氮磺毗咤肠溶片口服和柳氮磺毗陡水溶剂灌肠,治疗组及对照组4周为个疗程,均观察1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从临床症状、舌脉、大便常规及肠镜四个方面来评价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31例,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73.3%;经Ridit 分析,u=-2.086,p=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宋秀江等[8]采用温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组采用温脾汤方药及加减。
药物:生大黄12g,炮附子10g,炮姜6g,党参10g,炙甘草6g。
对照组应用柳氮磺胺吡啶每日4~6g,分4次口服。
疗程一个月。
同时予补充叶酸,予叶酸片5mg,每日三次。
得出临床综合疗效结果为:临床综合疗效分析经过 4 周的治疗后,判定综合疗效,经统计学检验,温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温下法疗效满意,优于柳氮磺胺吡啶。
席军生等[9]将所观察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黄芩汤组作为治疗组,药物组成为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口服一日三次,20毫升/次。
柳氮磺吡啶组为对照组,口服一日三次,20毫升/次。
每组各30例,30天为一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
得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6.67%。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临床治愈上可见黄答汤疗效更好。
1.1 中医辨证治疗(必有内容)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大肠湿热、寒湿凝滞、食滞胃肠、毒热壅盛、瘀阻肠络、肝郁脾虚、脾气虚弱、脾虚湿困、寒热错杂、气阴亏虚、脾肾阳虚等几种。
(1)大肠湿热: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本方重在清化肠中湿热,升清止泻,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则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
如发热较著者,可加柴胡、银花、连翘;如为暑热作崇,可用六一散解暑清热,利湿止泻;如湿邪偏重,胸脘痞闷,渴不欲饮,苔腻时,宜酌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薏仁;若热邪偏重,发热,口渴喜冷饮,苔黄厚,可选加银花、白头翁、秦皮、黄柏等;伴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陈皮、半夏;大便下血者可用当归、赤小豆、白头翁等以养血祛湿,清热解毒,或可用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炒荆芥以清血中之风,还可加参三七、三七粉、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或可用白及粉以泄血分之热并助生肌止血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