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液一般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二)引言: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等样本的分析和检测,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的五个大点,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检查、微生物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正文:一、血液检查1.全血细胞计数: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患者的血细胞情况。
2.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测定:用于评估患者贫血程度和血液稀释程度。
3.血液凝固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4.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用于手术前确定患者的血型和进行输血配血。
5.血液中特定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如白细胞计数和分类、C反应蛋白等,用于辅助诊断和监测疾病进展。
二、尿液检查1.尿液常规检查:包括尿液颜色、pH值、比重、蛋白质、糖等的检测,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排尿状态。
2.尿液沉渣检查: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有无异常表示存在潜在疾病。
3.尿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用于检测患者尿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确定针对该细菌的合适抗生素。
4.尿液中特定物质的检测:如尿蛋白定量、尿酮体等,用于评估患者肾功能和代谢状态。
5.尿液中特定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如尿肌酐、尿蛋白等,用于辅助诊断和监测疾病进展。
三、生化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肝功能。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排泄功能。
3.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血脂水平和代谢状态。
4.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糖代谢情况。
5.电解质检查:包括血钠、血钾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四、微生物检查1.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用于检测患者体液或分泌物中的细菌感染,并确定针对该细菌的合适抗生素。
2.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用于检测患者体液或分泌物中的真菌感染,并确定针对该真菌的合适抗真菌药物。
凝血2项检查凝血2项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
这两项检查分别是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通过这两项指标的测量,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PT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
它测量的是血液中血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 的值在11-13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APTT是另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活性。
它测量的是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激活和凝血级联反应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凝血抑制物质的增加,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2项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例如,在手术前进行凝血2项检查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以避免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此外,凝血2项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液凝固的疾病,如血友病等。
需要强调的是,凝血2项检查只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单独用来确定疾病的诊断。
如果凝血2项检查异常,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此外,凝血2项检查的结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药物使用等。
因此,在进行凝血2项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2项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
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值,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2项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2项检查只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单独用来确定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实验室检查包含哪些(二)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身体样本中的生理指标和病理标志物来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检查包含的五个方面内容。
正文:一、血液检查:1. 血红蛋白:测定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用来评估贫血程度。
2. 血小板计数: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用于评估凝血功能。
3. 血浆电解质:测定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如钠、钾、钙等,用于评估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4. 白细胞计数:评估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
5.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血液中的血糖控制情况,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二、尿液检查:1. 尿蛋白:测定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用于评估肾功能和筛查潜在的肾病。
2. 尿潜血:检测尿液中的隐血,可以用于筛查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肾盂肾炎等。
3. 尿比重:测定尿液的比重,可以评估肾脏浓缩功能和水平衡。
4. 尿白细胞计数:评估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用于检测泌尿系统感染。
5. 尿葡萄糖:测定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三、生化检查:1. 肝功能:检测血液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脏酶的活性,用于评估肝功能。
2. 肾功能:测定血液中的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的排泄和调节功能。
3. 血脂检测:测定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用于评估脂代谢状态和心血管健康。
4. 电解质及血糖:测定血液中的钠、钾、钙、血糖等指标,用于评估体内电解质平衡和糖代谢状况。
5. 血清蛋白质:测定血液中的白蛋白、球蛋白等蛋白质含量,用于评估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四、免疫学检查:1. 微量抗原/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微量抗原或抗体的存在来判断某些疾病的感染、免疫状态和疫苗效果。
2. 免疫球蛋白检测:测定血液中特定免疫球蛋白(如IgG、IgM、IgA)的含量,以评估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血
液
一
般
检
查
一、名词解释:
1、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3、Auer小体
4、类白血病反应
5、网织红细胞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6、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提供营养
B 维持体温
C 运输激素
D 运输O2和CO2
E 提供铁
7、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A 90天
B 30天
C 100天
D 50天
E 120天
8、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
A 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B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C 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D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E 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
9、按贫血病因机制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A 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感染性贫血
B 红细胞生成减少——再障
C 红细胞慢性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
D 骨髓红细胞生成被干扰——伴随白血病的贫血
E 造血原粒缺贫——巨幼细胞性贫血
10、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现:()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C 大细胞性红细胞
D 镰形RBC
E 缗钱状
1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人为可划分为干细胞池、生长成熟池和功能池
B 从晚幼粒细胞起至成熟粒细胞不具有分裂功能
C 外周血中粒细胞增随血液循环运行
D 粒细胞的半衰期为6~7小时
E 剧烈运动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
12、粒细胞减少症是指:()
A 白细胞总数<4×109/L
B 中性粒细胞数<0.5×109/L
C 中性粒细胞数<1.5×109/L
D 中性粒细胞数<2×109/L
E 中性粒细胞数<1×109/L
13、以下可使ESR增快的是:()
A 纤维蛋白原
B 白蛋白
C 卵磷脂
D 镰形RBC
14、急性溶血时:()
A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B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C 脾脏显著增大
D 白细胞计数不变
E 外周血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15、30岁女性,头昏乏力2月,发热3天入院,体查:贫血貌,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
血象示Hb50g/L WBC50×109/L,异常细胞0.37 Pt 74×109/L,骨髓示增生极度活跃,可见Auer小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败血症
D 缺铁性贫血
E 血小板减少症
B型题
问题16-21 以下红细胞见于
A 球形红细胞
B 缗钱状红细胞
C 靶形红细胞
D 泪滴状红细胞
E 裂红细胞
16、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 )
17、多发性骨髓瘤( B )
1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 )
19、地中海贫血(C )
20、骨髓纤维化( D )
21 弥散性贫血内凝血( E )
问题22~25
A 中毒颗粒
B 嗜酸粒细胞增多
C 异形淋巴细胞
D 单核细胞增多
E 嗜碱粒细胞增多
22 支气管哮喘( B )
23 化脓菌感染( A )
24 流行性出血热( C )
25急性感染恢复期( D )
X型题
26 据国内标准,Hb测定值下列哪项可诊断为贫血:()
A 成年男性低于120g/L
B 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
C 妊娠期<100g/L
D 初生儿至3个月低于150g/L
27、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
A 红细胞生成减少
B 红细胞破坏过多
C 红细胞丢失过多
D 骨髓造血障碍
E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28、以下贫血属于生理性贫血的有:()
A 老年人
B 妊娠中后期
C 肺心病
D 高原地区居民
E 肾癌
29、以下哪些原因可造成中性粒细胞增多:()
A 化脓菌感染
B 急性心梗
C 急性溶血
D消化道大出血
E 非白血性白血病
30、ESR增快可见于:()
A 风湿热活动期
B 手术创伤
C心绞痛
D 恶性肿瘤
E 多发性骨髓瘤
31 缺铁性贫血时:()
A 红细胞是小细胞低色素性
B 治疗前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C 铁剂治疗有效时,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
D 铁剂治疗1周时,血红蛋白开始上升
E 铁剂治疗无效,说明患者有是缺铁性贫血
三、问答题
32、类白血病反应如何与慢粒白血病区别?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名词解释
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3、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
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5、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
这一现
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二、选择题
A型题
6、D
7、E
8、D
9、A 10、A 11、C 12、C 13、A 14、A 15、A
B型题
16、A 17、B 18、A 19、C 20、D 21、E 22、B 23、A 24、C 25、D
X型题
26、A B C 27、A B C 28、A B 29、A B C D 30、A B D E 31、A B C
问答题:
32、答: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急性感染、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或出血,有原发病症状,白细胞计数中度增高,多<100×109/L,以分叶核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少见原粒细胞,常有明显粒细胞中毒改变,嗜酸、嗜碱粒细胞不增多,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及骨髓象多无明显改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升高,无Ph染色体,治疗原发病为主。
慢粒白血病常表现为消瘦、乏力,脾肿大明显,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100×109/L,外周血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常增多,粒细胞无明显中毒改变。
早期病例轻或中度贫血,血小板数可增高,晚期均减少,骨髓增生极度,粒系常占90%以上,以晚幼、中幼粒为主,原粒+早幼粒<10%,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绝大多数病人ph染色体阳性,治疗以羟基脲、干扰素为主,亦可行联合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谢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