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9.41 MB
- 文档页数:21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概述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指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的综合症。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VTE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目标- 提高员工对VTE的认识和了解- 减少VTE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责任领导层责任- 制定并推广VTE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制度- 分配必要的资源来支持VTE预防和控制措施- 给予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监督和评估VTE预防和控制的执行情况员工责任- 遵循VTE预防和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及时报告可能存在的VTE风险和症状- 积极参与预防和控制活动- 合理利用提供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预防和控制措施评估风险- 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评估员工的VTE风险- 针对高风险员工提供额外的防护和控制措施促进活动- 提倡员工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减少长时间静坐或站立- 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设施,促进员工间的活动和交流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VTE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向员工提供有关VTE预防和控制的信息资料,增加他们的知识水平监测和报告- 建立VTE发生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及时收集和分析VTE案例,以便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附录- 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员工培训材料和宣传资料- VTE风险评估工具和检测方法- 紧急处理和救护程序以上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概览。
通过执行这些措施,我们将有效预防和控制VTE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1.目的为规范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评估、预防、诊断、治疗、随访、质控的全流程管理, 降低VTE的发生率和致残率、致死率, 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2.目标规范管理。
3.适用范围全院临床、医技科室4.名词定义5.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VT) 和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 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6.内容5.1组织架构5.1.1 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
职责: 制定院内 VTE 防治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制定院内 VTE 防治管理实施方案及防治工作手册;制定院内 VTE 防治的关键数据指标、监测指标及考核指标;制定院内 VTE 防治的计划, 定期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防治工作中的责任;建立 VTE 救治绿色通道;定期召开 VTE 专题培训和教育; 8每季度召开 VTE 防治管理委员会会议。
5.1.2 院内VTE防治管理办公室。
职责: 负责医院内 VTE 防治工作的具体执行, 对医院内 VTE 防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对 VTE 防治管理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 提出改进措施并指导实施, 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不断的评议和改进;定期评价改进后的效果;对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医院内 VTE 防治培训并考核。
5.1.3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职责:各科主任作为科室第一责任人, 全面负责本科室 VTE 防控管理的各项工作;对本科室的发生的 VTE 病例及 VTE 防控环节进行监测, 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本科室 VTE 发病率;发生院内 VTE 时, 及时采取措施, 将危害降低到最低, 24小时内填写院内VTE 事件上报表报送医务处和护理部, 并组织分析;对本科室医护人员医院 VTE 防治知识培训;每月对本科室人员落实 VTE 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和持续改进。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内血栓管理办法》《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2018 版》《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 版)》《静脉血栓栓塞机械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0 版》《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建议(2022 版)》等,为持续提升我院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结合《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与医疗安全报告学习平台》中关于《中高危风险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上报相关内容及实际操作相关要求,结合我院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委员会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如下: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委员会参照上述指南、共识等及时修订我院《住院患者VTE 防治处理程流程图图》,全院医护人员均须严格按照此流程图开展相关工作。
2.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委员会参照上述指南、共识等,拟定了我院住院患者VTE 相关风险评估工具(见附表),并置入了医师工作站,临床医师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对应的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完成患者相关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记录入病程记录及病案首页附件2 中。
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委员会拟定了《静脉血栓(VTE)预防知情同意书》,临床医师应根据评估结果拟定适合患者的相应防治措施,履行相关医患沟通,签署《静脉血栓(VTE)预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组织实施。
4. 执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措施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效果,有无相关并发症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一旦发生,及时按我院医疗不良事件管控要求逐级上报。
5. 若首次发现医院相关性VTE 必须及时执行院内多学科联合诊疗会诊(MDT),确保诊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6. 转科的中高风险VTE 患者,须与接诊医师做好持续实施VTE 预防措施的交接工作。
7. 出院的中高风险VTE 患者,须在出院嘱托中做好院外VTE 预防措施的指导工作,并完成VTE 防治管理满意度调查。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工作手册概述本手册旨在帮助医院内的医务人员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导致丧失生命,并增加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
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显著减少VTE发生的可能性。
分类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PE)。
DVT是静脉内形成血栓的过程,常见于下肢深静脉。
PE是由DVT血栓脱落并导致肺动脉阻塞的情况。
预防策略为了预防VTE发生,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1. 提供预防性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抗凝药物预防,如肝素或华法林。
这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医务人员决定。
2. 运动和活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和活动,减少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不动。
3. 弹力袜:对于高危患者,建议佩戴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血栓形成。
4. 定期翻身和活动:对于卧床患者,定期帮助翻身和进行肢体活动,以避免血栓形成。
5. 教育和宣传:向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VTE的教育和宣传,以增加对预防措施的认识和重视。
注意事项在执行VTE预防策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风险评估和预防。
- 预防性的药物治疗需要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以确保剂量和效果的合理性。
- 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更新,以了解最新的预防措施和指南。
通过遵循本手册中的预防措施,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VTE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预防是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将VTE 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确保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制度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是医院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DVT及PE的发生,医院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份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制度的草案,供参考。
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内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与管理,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住院科室的患者。
特殊科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细化措施。
三、管理责任1.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推广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要求,医院各科室设置专门的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管理人员,负责相关工作的实施和监督。
四、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评估1.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必须进行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2.风险评估应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类型、病史、家族史、肥胖程度等因素,可采用多种评分工具进行评估。
五、预防策略1.医院所有科室要建立并执行统一的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策略。
2.高风险患者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包括药物预防、机械预防等。
3.手术患者应在术前进行必要的预防,如术前洗肠、尽量避免长时间禁食、穿着弹力袜等。
4.术后高危患者应及时进行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并定期复查DVT相关指标,如D-二聚体、超声检查等。
5.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进行体位调整、被动活动、肢体按摩等预防措施。
6.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相关教育,了解DVT及PE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六、治疗措施1.对于已发生DVT及PE的患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凝治疗、血栓溶解治疗等。
2.医院应配备充足的药物和设备,确保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对于高危患者,如严重肿胀、疼痛明显的下肢患者,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DVT,以便采取及时的治疗。
七、监测与评估1.医院应建立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监测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和效果。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目录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的目的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体系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四、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抗凝后严重出血的处理流程五、附件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的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为了建立院内VTE防治综合管理体系,在全院开展VTE风险评估、VTE综合预防和规范化治疗等工作,指导临床科学有效进行VTE防治,达到有效降低住院患者VTE发生率,对VTE做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目的,制定本方案。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体系1.成立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组,人员组成包括院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
职责包括建立健全院内VTE防治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确定医院VTE防治工作流程;确定医院VTE防治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VTE防治工作的开展;定期对院内各科各级医护人员举办VTE 知识培训;将VTE防治管理纳入科室综合管理目标,完善院内VTE预防与管理体系;其他医院VTE防治管理的重要事宜。
2.以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为基础的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人员组成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其他人员。
职责包括科主任为科室VTE 防治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科室VTE防治管理的各项工作;对本科室VTE防治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科室VTE发生率;发生院内VTE病例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定期评测分析科室内VTE防治工作效果;对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VTE防治知识培训。
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1.对住院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
具体评估内容参照外科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表(Caprini评分)和内科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表(Padua评分)。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院内VTE的预防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预防建议:1.评估VTE的风险因素:医务人员应该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史、卧床时间等因素。
2.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该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比如使用肝素、弹力袜等。
3.加强宣传教育: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和患者家属宣传___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4.建立VTE预防管理体系: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VTE预防管理体系,包括设立防治管理委员会、质控办公室和各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等。
5.进行科研工作:医院应该加强VTE方面的科研工作,提高对___的认识和预防水平。
以上建议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院内___的预防工作。
院内VTE预防建议的基本原则预防___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需要进行个体化评估,权衡抗凝与出血的利弊,并认真阅读药物及器械相关说明书。
如预防过程中出现药物使用禁忌症或其他特殊情况,应及时邀请专业科室医生会诊。
即使采取VTE预防措施之后,仍有可能发生VTE,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预防性抗凝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出血并发症,一旦发生出血,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建议各临床科室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本科室已有专业指南(如骨科),请遵循该专业指南执行。
院内VTE预防措施介绍基本预防措施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患者教育。
积极的活动可以减少VTE的发生。
对于VTE风险为低危的内科疾病和活动不受限的小手术患者,仅需鼓励及早进行主动与被动活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一般无需应用药物预防措施。
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以及血脂。
机械预防措施机械性预防措施包括梯度压力弹力袜(GCS)、间歇气囊压迫(IPC)装置以及足底静脉泵(VFP)。
使用机械方法预防VTE发生的原理为促使静脉血流加速,减少下肢静脉血液瘀滞。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一)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原则
总体原则是在充分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
1.对每一位住院患者都应该评估发生VTE的风险,推荐使用风险评估量表,并在整个住院期间动态评估患者风险。
2.对每一位具有VTE风险的患者均应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进行动态评估。
3.根据患者的VTE风险及出血风险选择个体化预防措施,并根据动态评估结果调整预防策略。
4.预防使用抗凝药物后可能出现出血并发症,用药前应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
5.尽管给予积极预防措施,仍有可能发生VTE,一旦发生,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6.如发生出血,尽快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7.VTE高危患者如存在抗凝禁忌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及时邀请专科医生会诊。
8.做好VTE防治医护配合工作,医生负责风险评估、防治策略选择,护士根据评估结果配合医生进行健康宣教、基础风险预防和治疗,完成相关VTE防护护理工作,并将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反馈医生。
(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策略
1.患者风险评估及预防推荐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
注明:B和C预防时间—非手术患者:预防至制动因素消失或出院
—腹部或盆腔肿瘤手术患者:预防至术后4周
—骨科大手术患者:预防至手术后35天。
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实施方案为加强我院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防治工作,提高院内 VTE 评估和预防意识,构建院内 VTE 防治管理体系,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并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建立医院内VTE综合防治体系,在全院范围内开展VTE风险评估、高危因素及疾病早期筛查、VTE综合预防、VTE规范化治疗等工作,指导临床科学有效进行VTE防治,达到降低院内VTE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的目的。
二、组织管理(一)成立VTE防治管理委员会1. 组成人员组长:副组长:成员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不分先后):2. 工作职责(1)负责制定医院内VTE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流程并监督实施;(2)对医院内VTE防治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核;(3)制定医院内VTE防治工作计划并考核评价计划实施效果;(4)明确各有关部门在防治工作中的责任;建立VTE救治绿色通道;(5)组织培训、教育,开展科研工作。
VTE防治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医院内VTE防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具体职责包括:开展日常的院内培训;定期评价血栓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定期对医院内VTE预防实施整体情况进行监督反馈。
其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副主任:成员:秘书:(二)成立医院VTE防治专家组1. 组成人员组长:副组长:成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不分先后):2. 工作职责对医院VTE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国家规范和指南指导医院VTE诊疗流程的修订和实施;(2)协助建立和完善多学科参与的高危急性病例诊治绿色通道;(3)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和救治;(4)对各级人员开展VTE相关培训和教育。
(三)成立高危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1. 组成人员科主任、护长、联络员组成本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VTE防控具体实施。
2. 工作职责(1)各科主任为本科室内VTE防治管理第一负责人;(2)各高危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负责在科主任领导下,根据本科特点制定VTE管理制度,对所有住院病人实施血栓风险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对高危患者制定预防策略和实施预防措施;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血栓预防知识宣教和指导;对血栓事件及早识别和及时处理。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仅次千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住院患者医院内可预防的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各级医院逐渐加强对预防护理的关注,但国内外相关调查表明,VTE防护理与管理仍存在缺陷。
因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血栓预防医护专家依据国内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对VTE预防护理与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形成专家共识。
执笔作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构建基千循证的VTE预防护理方案的基础上拟定共识初稿,通过专家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终稿,旨在为提高VTE预防护理与管理临床实践的规范性提供参考依据。
风险评估血栓风险评估1.1.1评估工具正确的血栓风险评估有利千VTE的早期预防。
目前,较为成熟的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主要包括Caprini评估表、Autar评估表、Padua评估表等,不同评估表应用范围各有侧重,国内较为常用的血栓风险评估表均由上述国外评估表翻译或改良而来。
针对不同患者,运用对应的血栓评估工具才能有效预防VTE的发生,可采用Caprini评估表对外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采用Padua评估表对内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采用Wells 评估表或Geaneva评估表对疑似急性PTE患者进行评估。
但根据医院临床评估便捷和应用需求的不同,也可所有住院患者均采用Caprini评估表进行血栓风险评估。
通过血栓风险分层确定患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以保证VTE的有效预防。
1.12评估时机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血栓风险评估。
手术(含介入手术)患者术后6h 内、转科患者转入6h内及患者出院前应再次评估,当患者VTE危险因素变化时随时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血栓形成中、高危风险患者的主要预防和治疗手段,为预防过度抗凝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在抗凝治疗前平衡血栓形成风险和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VTE预防与处置方案第一章院内VTE预防建议一、院内VTE预防建议的基本原则院内VTE预防的基本原则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评估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手术史、肥胖程度、静脉曲张等。
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二、院内VTE预防措施介绍一)基本预防措施基本预防措施包括床位转换、早期行动、保持水分平衡、使用弹力袜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血液淤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VTE的发生率。
二)机械预防措施机械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使用压力袜、间断充气压力装置等。
这些措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机械预防措施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预防措施。
三)药物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肝素等,可以抑制血液凝结,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住院患者VTE预防流程一)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Caprini评分表)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主要用于评估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程度。
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二)外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外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
在制定预防方案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三)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Padua评分表)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主要用于评估非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程度。
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四)内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内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史、药物使用等。
在制定预防方案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第二章院内DVT的诊治建议一、DVT的诊断流程DVT的诊断流程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
在进行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防治管理制度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分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DVT指深静脉内形成血栓,PE则是由DVT引起的血栓脱落到肺动脉系统。
防治管理制度的目的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制度旨在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医疗机构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
防治管理制度的内容1. 预防措施- 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加压袜、早期活动等。
- 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宣传预防知识和方法。
2. 诊断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
3. 护理管理-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伤口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支持等。
- 教育患者和其家属,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和管理要点。
4. 强化宣教-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提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知。
- 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相关的宣教活动,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
总结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全面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加强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治疗患者,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损害。
vte防治质量管理制度VTE 防治质量管理制度一、引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 VTE,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VTE 防治质量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提高医务人员对VTE 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降低VTE 的发生率。
2、规范 VTE 的评估、预防和治疗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3、建立健全 VTE 防治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VTE 防治水平。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成立 VTE 防治管理小组组长: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负责全面统筹和协调VTE 防治工作。
成员:包括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医生和护士代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二)职责分工1、医疗质量管理部门(1)制定和修订 VTE 防治质量管理制度和相关流程。
(2)组织开展 VTE 防治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3)对 VTE 防治工作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2、临床科室(1)负责本科室患者 VTE 风险的评估和筛查。
(2)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对患者及家属进行 VTE 防治的健康教育。
3、医生(1)准确评估患者的 VTE 风险,填写评估表。
(2)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并记录在病历中。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护士(1)协助医生进行 VTE 风险评估。
(2)落实预防措施,如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正确使用抗凝药物等。
(3)观察患者有无 VTE 的症状和体征,及时报告医生。
四、VTE 风险评估(一)评估对象所有住院患者,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重症患者、长期卧床患者、肿瘤患者等 VTE 高危人群。
(二)评估时机1、新入院患者 24 小时内完成首次评估。
2、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 24 小时内分别进行评估。
3、病情变化或治疗方案调整时随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