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作文水平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民族理论的作文咱今天来唠唠民族理论这个有趣又超重要的事儿。
咱这世界啊,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花园,而各个民族呢,就是这花园里盛开的不同花朵。
民族理论就像是园丁的智慧,告诉我们怎么让这些花朵都长得美美的,还能互相映衬。
先说说民族的多元性吧。
你看,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就像藏族的哈达,那是他们纯洁、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对客人最诚挚的祝福;再看维吾尔族的歌舞,那灵动的舞姿、欢快的节奏,仿佛把你带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域大漠。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都是他们独特的标识,就像星星一样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多元性啊,让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但是呢,多元并不意味着分裂,这就体现出民族理论中团结的重要性了。
民族理论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
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虽然各有各的性格和特点,但大家都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少数民族把自己独特的文化分享给其他民族。
就拿那些民族聚居地的旅游发展来说吧,汉族的朋友可能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金,而少数民族朋友提供了充满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些地方变得繁荣起来。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当各民族团结的时候,那力量可是无穷的。
就像建造万里长城,那可少不了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齐心协力。
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团结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说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各民族的救援力量都会迅速集结到受灾地区,大家不会分你是哪个民族,只会想着怎么救人,怎么重建家园。
在学校里也能看到民族理论的积极影响。
不同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学习、玩耍,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
汉族同学可能跟着回族同学学会了做一些清真美食的小窍门,少数民族同学可能跟着汉族同学提高了汉语水平,大家在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就像一个小小的民族团结的缩影。
民族理论还保障着各民族的平等权益。
不管这个民族人口多还是少,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情分析与对策作者:李建成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
希望能给身处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及教研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研究的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学情;对策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中国云南省普洱市下属的一个县。
面积1957平方公里,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一个以傣族、佤族、拉祜族三种少数民族为主,多种民族大杂居,总人口为13万多(2012年)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在成立孟连自治县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孟连都是由一个傣族土司管理,所以可以说孟连基本是一个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治县。
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原因,孟连的教育发展一直滞后于内地。
一、现象及问题在乡镇级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90%左右;县级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65%左右。
和少数民族学生十多年的接触和交往中,对他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①感觉傣族学生是这三个少数民族中最聪明的,他们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傣族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本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往往都是傣族民众的居住地,所以大部分傣族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是较为优越的。
可虽有先天的优势,傣族学生在学校能够拔尖的特少,好多学生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就不再继续升学学习。
②佤族文化也较为悠久,他们是这三种民族中最传统的,他们性情豪放、声音洪亮,但孟连佤族绝大部分身居山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纺织满足不了他们生活的需要。
长期以来,佤族缺衣少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这种现象至今犹存。
佤族学生在校表现较好,他们大部分憨厚本分、做事认真负责,很少招惹事端,而且好多学生英语学得较好,这可能英语的很多发音和佤语的发音很接近。
佤族学生虽有读书的欲望,但贫困的家境使很多学生中途辍学。
③拉祜族是这三种民族中胆子最小的、家庭最贫困的、意识最落后的,很多家长至今不会汉语,而且不支持孩子到校接受教育,在性格上显得较为懦弱,甚至有自卑心理,所以本县拉祜族学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与发展差距的问题作文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与发展差距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话题。
在回答时,我将从经济、教育和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如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对较少,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第二,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限制了经济增长。
少数民族地区多山丘陵地带多,土地资源有限,交通不便利,制约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其次,教育发展也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因素之一。
教育资源不足和不均衡分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地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这进一步导致了人才流失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滞后。
同时,政策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一直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和发展政策,但由于各地区的差异性和政策执行的不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政府需要更加有效地制定政策并加强执行,确保政策的落地。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
首先,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交通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政府应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专门政策,确保政策的执行效果。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与发展差距的问题复杂且长期存在。
除了经济、教育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全国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为建设多元文化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整理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质量,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了加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经费、免费赠送专业书籍、设立文化基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保护机构和民间组织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健全各种文化政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和发扬光大。
二、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
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学、中学开始普及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让年轻一代更好的了解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同时,应该加大对于专业文化保护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人才的来源。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可以做到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三、加强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边疆少数民族语言作为边疆各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应该加强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研究,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方言。
同时,也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在教育、媒体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保护传统语言,保持地域特色,让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化和美丽。
四、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增强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
可以在不同年龄层次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文艺演出、运动竞赛、传统文化讲座和比赛、展览、民俗文化体验和考察等各种活动。
这样有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也有利于各族群之间的深入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浅谈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民族地区农村条件十分落后,学校里的小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很多家境贫寒,他们连县城都未去过,至使他们的视野受限、知识面窄、语言不通。
在学习汉语言时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汉语理解能力差,学习汉语文十分困难,小学语文教学很难打开局面。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相比之下比较困难。
边远地区,一时接受到发达、开放地区的先进文化,所以这一地区的文化较为落后;还由于外来文化融合,造成封闭的地区民族文化圈。
这些都对学生的语言素养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在学习在中遇到困难和不适应。
为了使教育者能更加深入的探讨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本人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体会到几点提高学生学习语方教学的方法。
一、文化差别的影响地处偏远,民族文化独特,所以地区的文化相对来说是较为封闭的。
如民族地区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字和语言,学生从小使用的母语是民族方言,与汉语上相通很少,所以,小学学习就给学习带来的不便,使得这些地区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使用民族语言学习。
这就造成了语言矛盾,给语文教学了的困难。
要解决好矛盾,就要加强边远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让儿童在学前就开始学习汉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
还有家庭教育的因素,边远民族地区的家长及监护人要以小对子女两种语言能力的教育,学习本民族语言,也要学习普通话,以小培养良好的汉语言能力;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双语教学为辅。
才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差别边远地区是各民族的聚居地,交通、信息不发达,以而造成了教学和教学质量的落后。
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通,所以教师不愿意到边远民族地区去教学工作,使这一地区的文化氛围不强,长期较为封闭的历史时期,受封建文化影响较深;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以前更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劳动挣钱才能存活,读书解决”食”的理由。
所以,家庭都把子女上学看成是义务,只要有点知识文化就行了,不管学习的好坏。
再者家长的文化都比较低,历史及社会条件的差别造成的,这就是边远民族地区与城镇发达地区的差别。
边疆农村初中少数民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项正文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1期摘要:边疆农村初级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是边疆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在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结合云南省麻栗坡县农村初级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最后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边疆农村初中云南省麻栗坡县少数民族学生作文存在问题原因对策边疆农村初级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作文现状如何,这是一个值得边疆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结合在边疆农村初级中学——云南省麻栗坡县民族中学任少数民族班级或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班级语文教学十多年的经验,现就边疆农村初级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作文的现状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边疆农村初级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边疆农村初级中学由于边远、落后、闭塞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加之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特别是初中低年级不少少数民族学生不太会说汉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差,导致了边疆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滞后现象,突出地表现为以下方面:1.审题不准。
边疆农村初级中学不少少数民族学生一看到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往往会不加思索地进行写作。
表面上看起来,写作的积极性还很高,但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偏离题旨,不扣要求。
审题只停留在了作文或是材料的表面上,没有深入地思考材料所要揭示的是一个什么道理,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2.内容杂乱。
经过十多年接触教学笔者发现,可以说,不少初中低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会写作文。
他们一般看到题目,就会不加思索,胡乱地写。
内容一下子写这,一下子写那,没有过渡衔接,没有主次之分。
一篇文章里,有多个不相干的故事或内容夹杂着,读后不知是写哪个方面,中心到底是什么。
总之,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缺少主旨等。
3.语言平淡。
边疆农村初级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作文,由于汉语表达能力相对差,导致语言苍白无力,似乎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波澜。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下面是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支持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
2.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在边疆地区,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推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3. 建立相关的文化机构和平台。
应该建立一些专门的文化机构和平台,如博物馆、文化中心等,用以展示和传播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4.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加强相关的保护工作,包括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展示,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5. 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了解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音乐、舞蹈、手工艺等,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6. 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
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共享。
7. 强化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在边疆地区,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引导人们树立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以促进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等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教学实施总结报告(通用5篇)教学实施总结报告篇1通过三周的学习实践,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首先,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提升,锻炼自我的机会。
三周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对于我们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正是这次教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让我们了解仅是死学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能够胜任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伟大称号的。
我们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不断优化的教育体制。
这次教学实践的几大重要环节:学习说课,了解教学环节,观看优秀教学录像,学写,组织课堂等,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要成为一名教师的不易,更让我们懂得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不断进取!通过学习查找资料,整理文件,做好充足的说课准备,让我们了解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是极其重要的。
想要上好一堂课,除了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技能之外,我们更要重视起课堂前的教学准备,要知道,一份完整合理的说课稿,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安排得更加合理。
当然,我们还应该重视起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课堂进行的更生动流畅。
另外,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录像,让我们学习到各种教学技巧,学习各位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不断提高个人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要领。
所以,作为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除了要掌握本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多多涉猎其他知识,并将它们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丰富课堂,活跃气氛。
组织课堂和学写教案更是让我们意识到,21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学工作也要适应时代需求,紧跟科技步伐。
当代教育已经告别了单纯依靠书本的教育时代,要想课堂教学的环节紧密相连,我们必须设计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写清各个教学步骤和各环节所需时间,同时还要充分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让课堂更加生动活跃,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懈的奋斗,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总之,是这三周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是老师不厌其烦的教导,帮助我们及时改正问题,也是这次教学实践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自己真正走入课堂,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培养教学能力,并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大潮。
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作文水平
作者:茶国涛
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的特点,阐述了课外资源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的作用,提出了开发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的主要措施。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作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增强课外资源开发的意识。
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课外资源,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作文课堂。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的特点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分布广阔,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大致可分为自然性资源、社会性资源和人文性资源。
这些丰富的资源主要具有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民族文化的广泛性。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自然风光,还有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包括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服饰、教育、饮食、民族节日等等各方面,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
第二、民族性格的隐蔽性。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隐藏于民族环境、民族文化之中,这些资源通过具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以暗示、比较婉转的形式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信息,并影响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
第三、民族教育的情境性。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并非像显性课程那样有计划、明显地、直接地呈现,它更多地是依赖主体本身置身于具体的情景、情境之中所体悟到的知识、感受、态度和情感。
例如:傣族地区的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他们会亲身体验傣家人的热情好客,感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真正情谊。
到佤族的“摸你黑”节日他们会感受到佤族人民的粗狂、豪放的性格。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对作文教学的作用
充分利用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课外资源进行作文教学,会给学生作文中引入许多鲜活的内容,注人许多真情实感,它成为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自古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主要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儒家传统文化,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不断被汉化,民族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不断被忽视,失去了应有的民族特色。
为此,我们有必要利用课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隐性课程资源,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学习本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这说明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源头。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性和民族传统习俗等等。
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摸你黑狂欢节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特质,从崇拜火的彝族中看到了刚韧强劲的民族特质,而从崇尚水的傣族中看到了阴柔之美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独特的优势,还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观察事物、口语交际、社会实践活动和分析社会的能力。
如引导学生观察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环境、少数民族制作的实物和劳动场景,可以锻炼其观察力;组织学生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访、调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洞察社会的能力。
三、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的主要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要自觉承担起开发与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服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的重任。
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教学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出一条符合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的道路。
(1)树立生活即课堂的大作文教学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理念,构建大作文教育观。
这样才能将生活有意识地结合语文教学,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外资源,才能使作文教学密切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联系,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更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的挖掘、整合、开发与利用。
(2)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回归生活。
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脱节。
语文教师应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把作文课堂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回归生活。
积极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课外资源,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资源,并通过开展
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醒和引导学生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世界,留意观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物,自觉地去感受大自然、体验生活,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主有意识参与课外隐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有作文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3)把少数民族文化科研日常化、生活化。
身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要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主动了解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的道路。
总之,要想全面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体师生充分意识到这些课外资源的重要性,并共同努力去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