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21
2 0 1 7—2 0 18学年第二学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业1、 切削用量三要素包含哪些 ?请分别解释它们得定义, 并说明 如何计算。
答: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 Vc 、进给量f 、背吃刀量ap 切削速度Vc :主运动得速度,大多数切削加工得主运动采用回 转运动。
进给量f:进给速度 Vf 就是单位时间得进给量,单位就是m m/s (mm/ m in )。
进给量就是工件或刀具每回转一周时两者沿进给 运动方向得相对位移 ,单位就是 mm/r.背吃刀量a p :对于车削与刨削加工来说,背吃刀量ap 为工件上 已加工表面与待加工表面得垂直距离 ,单位 m m .刀具前角与主偏角对切削力有何影响?切削力三个分力对 工艺系统各有何影响 ?刀具前角增大,切削力减小 .2) 主偏角增大,切深抗力减小,而进给抗力增大。
3) 主切削力就是最大切削力 ,直接影响机床主电机功率选择、 主轴 强度与刚度设计以及刀具强度设计。
4) 进给抗力直接影响机床进给系统得功率、 强度与刚度得设计。
5) 切深抗力就是造成让刀与细长工件变形从而引起加工形状与 尺寸误差得主要原因。
3、 刀具切削部分材料应具备哪些性能 ?为什么?2、 答:答:刀具切削材料应具备得性能:高得硬度与耐磨性;足够得强度与韧度;高得耐热性;④良好得工艺性;⑤满足良好得经济性。
原因:在切削过程中,刀具直接切除工件上得余量并形成已加工表面。
切削加工时,由于摩擦与变形,刀具承受了很大得压力与很高得温度,因此在选择刀具材料时应该要考虑材料得硬度、耐磨性、强度、韧度、耐热性、工艺性及经济性。
刀具材料对金属切削得生产率、成本、质量有很大得影响,因此要重视刀具材料得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4、切削热就是怎样产生?它对切削加工有何影响?答: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功几乎全部转化为热能,将产生大量得热量,将这种产生于切削过程得热量称为切削热。
其来源主要有3种:(1 )切屑变形所产生得热量,就是切削热得主要来源。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甘肃省白银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机械基础》期中考试试卷理论知识部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是用来减轻人的劳动,完成做功或者转换能量的装置 A .机器 B .机构 C .构件 D .零件 ( )2.普通螺纹的公称直径是指螺纹的 A .大径 B . 中径 C .小径 D 顶径 ( )3.下列表示屈服极限的是 。
A .σp B .σs C .σb D .σe ( )4.即支撑回转零件,又传递动力的轴为 。
A .心轴 B .转轴 C .传动轴 D 台阶轴 ( )5.加工容易,拆装方便,应用最广泛的周向固定是 A .平键连接 B .过盈连接 C .花键连接 D .楔键连接 ( )6.下列连接属于不可拆连接的是 。
A .焊接 B .销连接 C .螺纹连接 D .键连接 ( )7.滚动轴承钢GCr15的铬含量为 。
A. 0.015%B. 0.15%C. 1.5%D. 15%( )8.下列冷却介质中,冷却速度最快的是 。
A .空气B .油C .盐水D .炉内冷却( )9.转轴承受的是 。
A .转矩B .弯矩C .扭矩和弯矩( )10.对于高负荷、重要的转轴,应选用 材料。
A .45钢 B .20钢 C .Q235 D .40Cr ( )11.一箱体与箱盖用螺纹连接,箱体被连接处厚度较大,需要经常拆装,则一般宜采用 联接。
A .双头螺柱联接B .螺栓联接C .螺钉联接( )12.当轮毂轴向移动距离较小时,可以采用 联接。
A .普通平键 B .半圆键 C .导向平键 D .滑键 ( )13.键的长度主要是根据 来选择。
A .转矩的大小 B .轮毂的长度C .轴的直径( )14.中温回火的温度范围是 。
A .150~250℃ B. 250~350℃ C .250~500℃ D.500~650℃( )15.机械上采用的螺纹连接中,自锁性最好的是 。
练习三1、名词解释工序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工位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安装工步工作行程生产纲领2、何谓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3、试述图4-68(p212)所示零件有哪些结构工艺性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试选择图4-70(p213)中各零件的粗、精基准。
(图a 为齿轮零件,毛坯为模锻件;图b 为液压缸体零件简图,毛坯为铸件;图c 为飞轮简图,毛坯为铸件。
)5、何谓加工经济精度?选择加工方法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哪些?6、大批大量生产条件下,加工一批直径为0008.0-20 mm ,长度为58mm 的光轴,其表面粗糙度为R a ﹤0.16um ,材料为45钢,试安排其工艺路线。
C )B )7、图4-72所示的小轴系大批生产,毛坯为热轧棒料,经过粗车、精车、淬火、粗磨、精磨后达到图样要求。
现给出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公差如表4-23.毛坯尺寸公差为1.5±mm 。
试计算工序尺寸,标注工序尺寸公差,计算精磨工序的最大余量和最小余量。
8、欲在某工件上加工03.005.72+φmm 孔,其材料为45钢,加工工序为:扩孔、粗镗孔、半精镗、精镗孔、精磨孔。
已知各工序尺寸及公差如下: 粗磨:03.005.72+φmm ; 粗镗:3.0068+φmm ; 精镗:046.008.71+φmm ; 扩孔:46.0064+φmm ;半精镗:19.005.70+φmm ; 模锻孔:12-59+φmm 。
试计算各工序加工余量及余量公差。
9、名词解释 尺寸链 基准 定位工序基准定位基准装配基准封闭环 增环10、在图4-73所示工件中,mm 20L mm 60L mm 70L 15.0030025.0-2025.0-050.0-1+===,,,L 3不便直接测量,试重新给出测量尺寸,并标注该测量尺寸的公差。
11、图4-74为某零件的一个视图,图中槽深为3.005+mm ,该尺寸不便直接测量,为检验槽深是否合格,可直接测量哪些尺寸,试标出它们的尺寸及公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业简答:1、什么是工步?答:工步:同一道工序中,当加工表面不变,切削工具不变,切削用量(主要是切削速度v和进给量f)不变的情况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内容。
2、精基准和粗基准的选择原则是什么?答: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基准重合原则;统一基准原则;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则(只提高加工表面尺寸精度,不能提高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位置精度应由先行工序保证)。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保证相互位置要求原则,如果首先要求保证工件上加工面与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要求,则应以不加工面作为粗基准;合理分配加工余量的原则,选重要表面作为粗基准;便于装夹的原则,选大而平整的表面作为粗基准;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原则,粗基准只能使用一次。
3、机械加工过程中可以分为哪几个加工阶段?各加工阶段有什么特点?答:分为粗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三个阶段。
特点:粗加工阶段:高效地切除加工表面上的的大部分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接近零件成品。
精加工阶段: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零件图规定的加工质量要求。
光整加工阶段:对于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很高的表面,还需安排光整加工阶段,减小表面粗糙度或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但不能纠正表面间位置误差。
4、简述机床夹具的作用?夹具的作用:答:1)易于保证加工精度,并使一批工件的加工精度稳定;2)缩短辅助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3)减轻工人操作强度,降低对工人的技术要求;4)扩大机床的工艺范围,实现一机多能;5)减少生产准备时间,缩短新产品试制周期。
5、用夹具装夹时保证工件加工精度的条件是什么?答:用夹具装夹时保证工件加工精度的条件是:1)工件在夹具中占据一定的位置;2)夹具在机床上保持一定的位置;3)夹具相对刀具保持一定的位置。
练习一1、名词解释工序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工位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安装工步工作行程生产纲领2、何谓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3、试述图4-68(p212)所示零件有哪些结构工艺性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试选择图4-70(p213)中各零件的粗、精基准。
(图a为齿轮零件,毛坯为模锻件;图b为液压缸体零件简图,毛坯为铸件;图c为飞轮简图,毛坯为铸件。
)5、何谓加工经济精度选择加工方法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哪些6、大批大量生产条件下,加工一批直径为0008.0-20 mm ,长度为58mm 的光轴,其表面粗糙度为R a ﹤,材料为45钢,试安排其工艺路线。
C )B )7、图4-72所示的小轴系大批生产,毛坯为热轧棒料,经过粗车、精车、淬火、粗磨、精磨后达到图样要求。
现给出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公差如表4-23.毛坯尺寸公差为 1.5mm。
试计算工序尺寸,标注工序尺寸公差,计算精磨工序的最大余量和最小余量。
表4-23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公差8、欲在某工件上加工03.005.72+φmm 孔,其材料为45钢,加工工序为:扩孔、粗镗孔、半精镗、精镗孔、精磨孔。
已知各工序尺寸及公差如下:粗磨:03.005.72+φmm ; 粗镗:3.0068+φmm ;精镗:046.008.71+φmm ; 扩孔:46.0064+φmm ;半精镗:19.005.70+φmm ; 模锻孔:12-59+φmm 。
试计算各工序加工余量及余量公差。
9、名词解释尺寸链基准定位工序基准定位基准装配基准封闭环增环10、在图4-73所示工件中,mm 20L mm 60L mm 70L 15.0030025.0-2025.0-050.0-1+===,,,L 3不便直接测量,试重新给出测量尺寸,并标注该测量尺寸的公差。
11、图4-74为某零件的一个视图,图中槽深为3.005+mm ,该尺寸不便直接测量,为检验槽深是否合格,可直接测量哪些尺寸,试标出它们的尺寸及公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业适用2013级填空题:第2章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1. 机械制造中加工方法的三种加工形式为( ) 、( )和( )。
2. 零件表面发生线的4种形成方法是:( )、( )、( )和( );3. 根据铣刀主运动方向与进给运动方向的关系可分为()和()4. 电解加工中,工件接电源的( )极。
5. 在钻床上钻孔时,( )是主运动,( )是进给运动;在车床上钻孔时,( )是主运动,( )是进给运动。
6. 常用特种加工方法有( )、( )、( )、( )、( )、( )等。
第3章切削过程及其控制1. 常见的切屑种类有( ) 、( )和( )。
2. 切削热主要来源是 ( )、( )和( );切削热传出的主要途径是 ( )、( )、( )和( )。
3. 目前比较成熟的测量切削温度的方法有自然热电偶法、()热电偶法和红外测温法。
4. 工件表面形状成型方法有:( )、( )、( )、( )。
5. 总切削力可分解( )三个分力。
第5章机床夹具设计1. 夹具由( )、( )、( )、( )和其他元件及装置组成。
2. 机床夹具的定位误差主要由( )和( )引起。
3.合理确定夹紧力的三要素:( )、( )和( )。
4. 一般大平面限制了工件的( )个自由度,窄平面限制了工件的( )个自由度。
5. 工件以内孔定位常用的定位元件有( )和( )两种。
6. 一般短圆柱销限制了工件的( )个自由度,长圆柱销限制了工件的( )个自由度。
7. 铣床夹具中常用对刀引导元件是( ),钻床夹具中常用的对刀引导元件是( )。
8. 不完全定位指的是( )一种定位方式。
9. 加工主轴零件时为使支承轴颈和内锥孔同轴,常采用( )原则来选择定位基面。
10. 根据六点定位原理分析工件的定位方式分为( )、( )、( )和( )第6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1. 生产类型是指:( ),分为。
) ( 、 ) ( 、 ) (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通常是由( )、( )、( )、( )和( )组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习题和答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习题第一章二、判断题1. 现代制造技术是一门信息、光、电学科融合的综合体。
()正确答案:错误2. 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只包括毛坯的制造和零件的机械加工。
()正确答案:错误3. 超声加工、电子束加工、激光加工都是特种机械加工方法。
()正确答案:正确4. 现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指用切削和磨削方法加工零件的过程。
()正确答案:错误5.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由工件、刀具、夹具和机床组成。
()正确答案:正确第二章制造工艺装备一、单选题1.定位基准是指()[A]:机床上的某些点、线、面[B]:夹具上的某些点、线、面[C]:工件上的某些点、线、面[D]:刀具上的某些点、线、面正确答案:C2.工序基准定义为()[A]:设计图中所用的基准[B]:工序图中所用的基准[C]:装配过程中所用的基准[D]:用于测量工件尺寸、位置的基准正确答案:B3.工件采用心轴定位时,定位基准面是()[A]:心轴外圆柱面[B]:工件内圆柱面[C]:心轴中心线[D]:工件外圆柱面正确答案:B4.机床夹具中,用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位置的元件是()[A]:定位元件[B]:对刀—导向元件[C]:夹紧元件[D]:连接元件正确答案:A5.工件以圆柱面在短V形块上定位时,限制了工件()个自由度。
[A]:5[B]:4[C]:3[D]:2正确答案:D6.加工大中型工件的多个孔时,应选用的机床是()[A]:卧式车床[B]:台式钻床[C]:立式钻床[D]:摇臂钻床正确答案:D7.在一平板上铣通槽,除沿槽长方向的一个自由度未被限制外,其余自由度均被限制。
此定位方式属于()[A]:完全定位[B]:部分定位[C]:欠定位[D]:过定位正确答案:B8.属于展成法加工齿形的刀具是()[A]:盘状模数铣刀[B]:指状模数铣刀[C]:成形砂轮[D]:滚刀正确答案:D9.多联齿轮小齿圈齿形加工方法一般选用()[A]:滚齿[B]:插齿[C]:剃齿[D]:珩齿正确答案:B10.布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支承板相当于的支承点数是()[A]:2个[B]:3个[C]:4个[D]:无数个正确答案:B二、判断题1.不完全定位在零件的定位方案中是不允许的。
------------------------------------------------------------------------------------------------------------------------------ (单选题) 1: 为了减小机床零部件的热变形,在零部件设计上应注意()。
A: 加大截面积B: 减小长径比C: 采用开式结构D: 采用热对称结构正确答案:(单选题) 2: 直线尺寸链采用概率算法时,若各组成环均接近正态分布,则封闭环的公差等于()。
A: 各组成环中公差最大值B: 各组成环中公差的最小值C: 各组成环公差之和D: 各组成环公差平方和的平方根正确答案:(单选题) 3: 直线尺寸链采用极值算法时,其封闭环的下偏差等于()。
A: 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上偏差之和B: 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下偏差之和C: 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上偏差之和D: 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下偏差之和正确答案:(单选题) 4: 重要的轴类零件的毛坯通常应选择()。
A: 铸件B: 锻件C: 棒料D: 管材正确答案:(单选题) 5: 自激振动的频率( )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
A: 大于B: 小于C: 等于D: 等于或接近于正确答案:(单选题) 6: 削扁镗杆的减振原理是()A: 镗杆横截面积加大B: 镗杆截面矩加大C: 基于再生自激振动原理D: 基于振型偶合自激振动原理正确答案:(单选题) 7: 工序余量公差等于 ( )。
A: 上工序尺寸公差与本工序尺寸公差之和B: 上工序尺寸公差与本工序尺寸公差之差C: 上工序尺寸公差与本工序尺寸公差之和的二分之一D: 上工序尺寸公差与本工序尺寸公差之差的二分之一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淬火钢7级精度外圆表面常采用的加工路线是()。
第七章7-1 定位、夹紧的定义是什么?定位与夹紧有何区别?答:定位是使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据一个正确位置的过程。
而夹紧是对工件施加一定的外力,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后的正确位置且不发生变动的过程。
定位是确保工件的加工的正确位置,保证工件有好的定位方案和定位精度,定位后不能直接加工。
而夹紧是保证工件的定位位置不变,定位在前,夹紧在后。
保证加工精度和安全生产。
7-2 机床夹具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解:机床夹具由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对刀及导向装置、夹具体和其他装置或元件。
作用:(1) 定位元件定位元件的作用是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
(2)夹紧装置夹紧装置的作用是将工件夹紧夹牢,保证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位置不变。
(3)对刀及导向装置对刀及导向装置的作用是迅速确定刀具与工件间的相对位置,防止加工过程中刀具的偏斜。
(4)夹具体夹具体是机床夹具的基础件,通过它将夹具的所有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5)其他装置或元件按照工序的加工要求,有些夹具上还设置有如用作分度的分度元件、动力装置的操纵系统、自动上下料装置、夹具与机床的连接元件等其他装置或元件。
7-3 什么叫六点定位原理?什么叫完全定位?答:在机械加工中,用六个适当分布的定位支承点来分别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从而使工件在夹具中有唯一确定的正确位置,称为“六点定位原理”。
在工件实际装夹中,六个自由度被六个支承点完全限制的定位方式即为完全定位。
7-4 什么叫欠定位?为什么不能采用欠定位?试举例说明。
答:欠定位是由于工艺设计或者夹具设计上的疏忽,以至造成对必须加以限制的自由度而没有得到限制的不良结果,欠定位不能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所以,欠定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被允许的。
例如,书上P195的图7-13中,若去除挡销,则工件绕着Z轴转动的自由度没有被限制,就无法满足加工要求。
7-5 辅助支承的作用是什么?辅助支承统与可调支承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区别是什么?(课件有详细说明)解:辅助支承在夹具中仅起支承作用,用于增加工件的支承刚性和稳定性,以防止在切削时因切削力的作用而使工件发生变形,影响加工精度。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业1、切削用量三要素包含哪些?请分别解释它们得定义,并说明如何计算。
答: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Vc、进给量f、背吃刀量ap切削速度Vc:主运动得速度,大多数切削加工得主运动采用回转运动。
进给量f:进给速度Vf就是单位时间得进给量,单位就是mm/s (mm/min)。
进给量就是工件或刀具每回转一周时两者沿进给运动方向得相对位移,单位就是mm/r.背吃刀量ap:对于车削与刨削加工来说,背吃刀量ap为工件上已加工表面与待加工表面得垂直距离,单位mm.2、刀具前角与主偏角对切削力有何影响?切削力三个分力对工艺系统各有何影响?答:1)刀具前角增大,切削力减小.2)主偏角增大,切深抗力减小,而进给抗力增大。
3)主切削力就是最大切削力,直接影响机床主电机功率选择、主轴强度与刚度设计以及刀具强度设计。
4)进给抗力直接影响机床进给系统得功率、强度与刚度得设计。
5)切深抗力就是造成让刀与细长工件变形从而引起加工形状与尺寸误差得主要原因。
3、刀具切削部分材料应具备哪些性能? 为什么?答:刀具切削材料应具备得性能:高得硬度与耐磨性;足够得强度与韧度;高得耐热性;④良好得工艺性;⑤满足良好得经济性。
原因:在切削过程中,刀具直接切除工件上得余量并形成已加工表面。
切削加工时,由于摩擦与变形,刀具承受了很大得压力与很高得温度,因此在选择刀具材料时应该要考虑材料得硬度、耐磨性、强度、韧度、耐热性、工艺性及经济性。
刀具材料对金属切削得生产率、成本、质量有很大得影响,因此要重视刀具材料得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4、切削热就是怎样产生?它对切削加工有何影响?答: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功几乎全部转化为热能,将产生大量得热量,将这种产生于切削过程得热量称为切削热。
其来源主要有3种:(1)切屑变形所产生得热量,就是切削热得主要来源。
(2)切屑与刀具前刀面之间得摩擦所产生得热量。
(3)零件与刀具后刀面之间得摩擦所产生得热量.传入零件得切削热,使零件产生热变形,影响加工精度,特别就是加工薄壁零件、细长零件与精密零件时,热变形得影响更大。
磨削淬火钢件时,磨削温度过高,往往使零件表面产生烧伤与裂纹,影响零件得耐磨性与使用寿命。
传入刀具得切削热,比例虽然不大,但由于刀具得体积小,热容量小,因而温度高,高速切削时切削切削温度可达1000度,加速了刀具得磨损。
5、试描述积屑瘤现象及成因。
积屑瘤对切削过程有哪些影响?答:在切削速度不高而又能形成连续切削,加工一般钢材或其她塑性材料,常在前刀面切削处粘着一块剖面呈三角状得硬块,称为积屑瘤。
其硬度很高,为工件材料得2—-3倍,处于稳定状态时可代替刀尖进行切削。
成因:在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刀—屑接触表面由于强烈得挤压与摩擦而成为新鲜表面,两接触表面得金属原子产生强大得吸引力,使少量切屑金属粘结在前刀面上,产生了冷焊,并加工硬化,形成瘤核。
瘤核逐渐长大成为积屑瘤,且周期性地成长与脱落。
影响:积屑瘤粘结在前刀面上,减少了刀具得磨损;积屑瘤使刀具得实际工作前角大,有利于减小切削力;积屑瘤伸出刀刃之外,使切削厚度增加,降低了工件得加工精度;积屑瘤使工件已加工表面变得较为粗糙. 由此可见:积屑瘤对粗加工有利,生产中应加以利用;而对精加工不利,应以避免。
6、金属切削过程得实质就是什么?哪些指标用来衡量切削层金属得变形程度?由此如何减少切削变形?答:金属切削过程形成过程得实质:就是如果忽略了摩擦、温度与应变速度得影响,金属切割过程如同压缩过程,切削层受刀具挤压后也会产生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晶格剪切滑移直至破裂,最终完成切削,完成切削过程。
切削层金属得变形程度指标:相对滑移ε、变形系数Λh。
切削变形程度主要受到前角、剪切角得影响.如果增大前角与剪切角,使ε与Λh减小,则切削变形减小。
只能近视地表示切削变形程度。
因为Λh主要从塑形压缩方面分析;而ε主要从剪切变形考虑.所以ε与Λh都只能近似地表示剪切变形程度。
7、分别说明切削速度与背吃刀量得改变对切削温度得影响?答:(1)切削速度v 得影响随着切削速度得提高,切削温度将显著上升。
这就是因为:切屑沿前刀面流出时,切屑底层与前刀面发生强烈摩擦从而产生大量切削热;由于切削速度很高,在一个很短得时间内切屑底层得切削热来不及向切屑内部传导,而大量积聚在切屑底层,从而使切屑温度显著升高。
另外,随着切削速度得提高,单位时间内得金属切除量成正比例地增加,消耗得功增大,切削热也会增大,故使切削温度上升. (2)进给量f得影响随着进给量得增大,单位时间内得金属切除量增多,切削热增多,使切削温度上升。
但切削温度随进给量增大而升高得幅度不如切削速度那么显著。
这就是因为:单位切削力与单位切削功率随增大而减小,切除单位体积金属产生得热量减少了,同时增大后切屑变厚,切屑得热容量增大,由切屑带走得热量增多,故切削区得温度上升不甚显著. (3)背吃刀量ap 得影响背吃刀量对切削温度得影响很小.这就是因为,增大以后,切削区产生得热量虽增加,但切削刃参加工作得长度增加,散热条件改善,故切削温度升高并不明显。
切削温度对刀具磨损与耐用度影响很大。
由以上规律,可知,为有效控制切削温度以提高刀具耐用度,选用大得背吃刀量或进给量,比选用大得切削速度有利。
8、说明高速钢刀具在低速、中速产生磨损得原因,硬质合金刀具在中速、高速时产生磨损得原因?答:低速、中速高速钢磨损得原因:磨粒磨损对高速钢作用较明显.在切削过程中有一些比刀具材料硬度更高得碳化物、氧化物、氮化物与积屑瘤碎片等硬颗粒起着磨粒切削得作用,造成磨损,就是低速时磨损得主要原因。
粘结磨损,由于接触面滑动,在粘结处产生破坏造成得。
在低速切削时,温度低,在压力作用得接触点处产生塑性变形;在中速切削时,温度较高,促使材料软化与加速分子间运动,更容易造成粘结。
相变磨损:在中速切削时,温度较高,当超过相变温度时,刀具表面金相组织发生变化。
中速、高速硬质合金磨损得原因:粘结磨损,在高温作用下钛元素之间得亲与作用,会造成粘结磨损.扩散磨损:在高温作用下,切削接触面间分子活动能量大,合金过元素相互扩散,降低刀具材料力学性能,经摩擦作用,加速刀具磨损.氧化磨损:在温度较高时,硬质合金中WC、Co与空气中得O2化合成脆、低强度得氧化膜WO2,受到氧化皮、硬化层等摩擦与冲击作用,形成了边界摩损。
9、试分析下图中各定位元件所限制得自由度数.10.什么就是定位?什么就是夹紧?定位与夹紧得区别什么?答:定位就是指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准确加工位置得过程。
夹紧就是指工件定位后用外力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得操作。
11、加工阶梯轴如下图,试列表制订加工工艺过程(包括定位)。
单件小批生产。
答:加工工艺过程如下:工序号工序内容设备1车端面、打顶尖孔、车床车全部外圆、切槽与倒角2铣键槽、去毛刺铣床3 磨外圆外圆磨床12、试确定在批量生产条件下,下图所示阶梯轴得加工工艺过程。
材料为45钢,表面硬度要求35—40HRC.请拟定工序,定位粗基准与精基准,工序内容,加工方法.13、选择下图所示得摇杆零件得定位基准。
零件材料为HT200,毛坯为铸件(提示:考虑铸件毛坯一般具有哪些可能得缺陷),生产批量5000,单位:件答:毛坯为铸件,且两孔得中心距有公差,故小孔φ12不用铸出。
选择粗基准:对于同时具有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得零件,为了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得位置精度,应选择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φ40无表面要求,故不加工,φ40为粗基准,加工φ20H7,及端面A。
选择精基准:从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出发,同时考虑装夹方便、夹具结构简单。
、两孔得中心距有公差,应选φ20H7为精基准,加工φ12H7,面C。
、B面、C面有公差,应选C面为精基准,加工B面。
14、试分析钻孔、扩孔与铰孔三种加工方法得工艺特点,并说明这三种孔加工工艺之间得联系。
答:钻孔它就是用钻床进行加工得,工艺过程包括:确定孔位置、样冲做标记、在钻床上装夹、根据要求选钻头.扩孔就就是在前面得工艺基础上增加了一定得孔径,但就是扩孔要比钻孔得孔壁表面粗糙度好。
铰孔得作用在于使孔得精度与粗糙度达到生产要求,工艺过程也就是在前面得基础之上得。
它们之间有先后,麻花钻先加工出孔,然后再视其要求选择其它工具,再加工扩孔、铰孔。
但就是它们得精度要求也就是不同得,要求就是越来越高.15、车床结构形式有哪些?试列举3种车床类型,并说明各自得加工特点.答:(1)车床主要分为卧式车床与落地车床、立式车床、转塔车床、单轴自动车床、多轴自动与半自动车床、仿形车床及多刀车床与各种专门化车床. (2)举例:仿形车床:能仿照样板或样件得形状尺寸,自动完成工件得加工循环(见仿形机床),适用于形状较复杂得工件得小批与成批生产,生产率比普通车床高10~15倍。
有多刀架、多轴、卡盘式、立式等类型。
自动化车床:按一定程序自动完成中小型工件得多工序加工,能自动上下料,重复加工一批同样得工件,适用于中、大批、大量生产.数控车床:数控机床就是一种通过数字信息,控制机床按给定得运动轨迹,进行自动加工得机电一体化得加工装备。
这种类型得车床高度自动化,加工可重复,能精确确保所需尺寸,并降低工人得技术要求。
它们适合中、小批量生产。
16、对比周铣与端铣、顺铣与逆铣,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如何应用?答:(1)端铣:同时工作得刀齿比较多,铣削力波动小,工作比较平稳;周铣:同时工作得刀齿较少,铣削力波动大,工作不够平稳。
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圆柱铣刀一般做成较大得螺旋角。
两种铣削方式相比,端铣具有铣削较平稳,加工质量及刀具耐用度均较高得特点,且端铣用得面铣刀易镶硬质合金刀齿,可采用大得切削用量,实现高速切削,生产率高.但端铣适应性差,主要用于平面铣削。
周铣得铣削性能虽然不如端铣,但周铣能用多种铣刀,铣平面、沟槽、齿形与成形表面等,适应范围广,因此生产中应用较多. (2)顺铣:铣削力得水平分力与工件得进给方向相同,如果丝杠螺母副存在轴向间隙,当纵向切削力大于工作台与导轨之间得摩擦力时,会使工作台带动丝杠出现左右窜动,造成工作台进给不均匀,严重时会出现打刀现象。
在铣削铸件或锻件等表面有硬度得工件时,顺铣刀齿首先接触工件硬皮,加剧了铣刀得磨损。
粗铣时,宜采用逆铣方式加工。
逆铣:可以避免顺铣时发生得窜动现象。
逆铣时,切削厚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因而刀刃开始经历了一段在切削硬化得已加工表面上挤压滑行得阶段,加速了刀具得磨损.同时,逆铣时,铣削力将工件上抬,易引起振动,这就是逆铣得不利之处。
17、拉削加工方法有何特点?其主要应用范围与限制如何?试分析成形式、渐成式、轮切式及综合式拉削方式所用拉刀得切削部分得设计特点。
1.拉削得加工范围①圆孔②方孔③长方孔④六角孔⑤三角孔⑥鼓形孔⑦键槽⑧尖齿孔⑨内齿轮⑩外齿轮2、拉削特点拉削就是利用一种带许多刀齿得拉刀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固定得工件,切下一层薄薄得金属层,从而使工件表面达到较高精度与光洁度得高生产率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