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说明文的考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2017年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近几年,说明文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受命题老师的青睐。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试卷中考查了说明文阅读。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说明文阅读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要求学生指出文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辨析说明方法并能指出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层意、段意。
5.体味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捕捉文中重要信息。
7.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发现、创新或提出建议。
根据上述命题范围,教师在指导学生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可以从答题技巧上进行一些指导,以便学生能抓住重点,把握规律,准确表述。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也有些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极少数需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
2.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试卷中经常考查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引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紧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考虑这一说明方法所处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为首句),要重视该说明方法的前面的语句,要根据不同说明方法运用不同词语归纳表述。
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直观地说明了……“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把……的特征说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具体可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确切的信息。
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方面,都要求表述精确,避免模糊、含混。
3、结构的条理性说明文往往有清晰的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常见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二、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具体的事物,如建筑、动物、植物、日用品等,着重描述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功能等方面。
2、事理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抽象的事理,如原理、规律、关系等,旨在说明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三、说明方法1、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比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3、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像:“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比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6、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考点及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答复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防止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拟: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一、说明对象: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_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古—今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注意要抓住立足点)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用途、一般一个别、概括一具体、整体一局部。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
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初中语文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4.结构:(1)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5.方法: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考点要求:1、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2、说明方法的判断。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一下几种: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
3、说明顺序的辨析。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文章或段落中的层次。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指导:(一)、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二)、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等。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引用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数据、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三)、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1.说明文分类(1)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大自然的语言》。
(2)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用大量的数据对说明对象做了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大雁归来》里面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对象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判断方法:①看题目。
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在这些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2)说明对象特征定义: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
判断方法:①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如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抓关键词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
③从分析材料入手。
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说明对象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永定河发水时,来势······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特征:结构坚固)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语言标志: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
一、说明文的定义及分类▪说明文的定义: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的分类: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根据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以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二、了解中考说明文常见考点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辨识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理解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5、创新意识,答好开放性试题。
三、具体考点分析①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标题。
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答题策略: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说明抽象事理或事物。
(例如、比如、又如等)打比方:用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所说明的复杂抽象的事物。
(比喻词)▪作比较:用熟悉的事物比较,可比较相同点或不同点。
(***比***,***和***一样)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
(有几种:一种是***,另一种是***)▪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的最精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数据)下定义:用准确精练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是****)画图表:用图画或列表的形式说明事物特征,简单形象明了。
(表格、图形)引用说明:引用谚语、俗语、古诗文,引证事物特征。
(引号)⑤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下定义:简明科学地对X X(说明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X X(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X X(说明对象)的X X特点。
⑧引用说明:用引用的方法说明X X (说明对象)的X X 特点,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可以使文章语言富有表现力,更有文采。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一、要读出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1.事物的特征:是指事物说明文中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2.事理:是指事理说明文中所要阐明的事理的本质。
二、要读出如何进行说明的?
(一)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结构
总——分——总
总——分
2.递进式结构
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等等
3.并列式结构
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二)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现象到本质、
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特点到用途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三)说明的方法(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2017年中考语文说明文的考点总结
考点一: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
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它的特点是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结构上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考点二: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
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
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规律等的说明文。
如《向沙漠进军》阐释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
这类文章具有具体性、科学性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
如《中国石拱桥》。
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兼用描述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考点三:说明文阅读的步骤
1.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标志。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冷、热、硬、软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功用(用途)等。
2. 弄清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层次表现出来的。
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阅读说明文,要懂得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
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如《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构造。
(2) 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3) 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整体到局部,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②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如《向沙漠进军》中说明如何利用沙漠时,就先介绍沙漠日光照射告别强烈和日照
时间特别长的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来说明其用途的。
④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⑤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⑥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来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3. 掌握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主要掌握如下六种:
(1) 下定义。
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的说明。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2) 分类别。
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
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3) 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
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4) 列数字。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具说服力的依据。
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数字。
(5) 作比较。
是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6) 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说明。
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4.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特别注意表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准确运用以及下定义的恰当性。
如《向沙漠进军》中说,经过治理,已有一部分沙丘长了草皮和灌木,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这里,“过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而是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不能“任意”。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