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赏析高考化学中的说理叙述题
- 格式:doc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9
C.片刻后甲池中c(SO42—)增大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9、解析:选A,Zn作原电池的负极,Cu作原电池的正极,Cu电极是发生还原反应。
B选项貌似正确,迷惑学生。
电子流向是负极到正极,但a→b这一环节是在溶液中导电,是离子导电,电子并没沿此路径流动。
C选项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D选项中是滤纸a点是阴极,氢离子放电,溶液中氢氧根暂时剩余,显碱性变红色。
这题是考查学生的电化学知识,装置图设计有些复杂,B 选项干扰作用明显,设问巧妙。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molO3与11.2L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B.25℃与60℃时,水的pH相等C.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所消耗的n(NaOH)相等D.2SO2(g)+O2(g)=2SO3(g)和4SO2(g)+2O2(g)=4SO3(g)的△H相等10、解析:选C,A选项中没有指明标况下,11.2L氧气不一定是0.5mol。
B选项中,水的电离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同,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不同,pH也不同。
D选项中△H数值是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有关。
这题考查知识比较基础简单,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
11.下列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的溶液能与NH4Cl反应生成NH3的是A.二氧化氮B.钠C.硫酸镁D.二氧化硅11、解析:选B,钠与水作用得到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铵反应放出氨气。
其它选项不正确。
这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简单明了,基础题。
12.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燃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右图所示。
下列判断判断正确的是A.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B.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小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D.在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 mol·L—1·min—112、解析:选A,从图像中可以读出pH=2时,曲线下降是最快的,说明溶液的酸性越强,降解速率越大,所以B项错误。
1、氯化铝的熔点为190℃,而氟化铝的熔点为1290℃,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为AlCl3是分子晶体,而 AlF3是离子晶体。
2、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氮元素,原因是:氮原子的2p轨道处于较稳定的半充满状态而氧原子的不是,氧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弱于氟离子。
3、稳定性H2S>H2Se的原因是:S-H键的键能比Se-H键的键能大。
4、P4O10的沸点明显高于P4O6,原因是:都是分子晶体,P4O10的分子间作用力高于P4O65、焰色反应发生的原因为:激发态电子向基态跃迁,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发射光谱)。
6、NF3的键角小于NH3键角的原因为:F的电负性比H的大,NF3中N上的孤对电子偏向N,而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力较大。
7、H2S熔点为-85.5℃,而与其具有类似结构的H2O的熔点为0℃,极易结冰成固体,二者物理性质出现此差异的原因是:H2O分子之间极易形成氢键,而H2S分子之间只存在较弱的范德华力。
8、H2SeO3和H2SeO4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的原因:第一步电离后生成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氢离子9、H2SeO4比H2SeO3酸性强的原因:H2SeO3和H2SeO4可表示成(HO)2SeO和(HO)2SeO2, H2SeO3中的Se为+4价,而H2SeO4中的Se为+6价,正电性更高,导致Se−O−H中O的电子更向Se偏移,越易电离出H+10、二氧化硅的熔点比CO2高的原因:CO2是分子晶体,SiO2是原子晶体。
11、气态Mn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Fe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原因是:由Mn2+转化为Mn3+时,3d能级由较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转为不稳定的3d4状态需要的能量较多,而Fe2+到Fe3+时,3d能级由不稳定的3d6到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需要的能量相对要少。
12、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原因为:氨气和水都是极性分子,相似相溶;氨气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评析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试题充分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引领课改。
试题的总体结构、试题内容及题型符合2021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在命题风格和特色上体现了近三年试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试题取材新、视角广。
主观题以能力立意,突出考查学生在情景陌生的背景下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凸现学科素养,明确减负导向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回归教材,立足基础,凸现学科素养,突出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如有些内容直接取自于教材,第8题中对于实验操作及实验安全的考查,第11、12题中的部分选项等。
有些素材则是在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整合,体现了“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
如第26题等。
选择题和主观题第26、28题的综合性、难度与往年相比均有所降低,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2.重视信息处理,考查学习潜能试题中信息的呈现方式相当丰富,包括文字、方程式、关系曲线、实验装置图及有机物的转化框图等。
这些呈现形式对学生多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验。
如第27题,要求学生根据两个“温度、压强与H2、CO物质的量分数关系”图,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并画出“H2的物质的量与时间关系图”。
突出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第9题中从卤素阴离子X?到H+离子的迁移,从Na2O2到CaO2的迁移等。
考查学生提取统摄信息,重组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较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
3.突出化学实验,彰显学科特色试题突出考查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实验题的分值增加。
如第26题不同于前几年,以CuCl2?2H2O晶体的制备为素材进行命题;第28题考查实验的操作技能,关注实验细节问题等,如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蒸馏装置、实验中的安全装置的使用等;第8题中考查实验室一般事故的处理方法,突出安全意识,彰显了化学学科特色。
4.关注社会实际,体现学科应用试题关注了与现代化学研究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如选取太阳能利用、绿色化学、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有机分子结构的测定技术等,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以及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热点强化练11 表达说理题的规范答题1.石油产品中含有H2S及COS、CH3SH等多种有机硫化物,石油化工催生出多种脱硫技术。
工业生产中应用:COS的水解反应为COS(g)+H2O(g)CO2(g)+H2S(g) ΔH<0。
某温度时,用活性αAl2O3作催化剂,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发现相同时间内COS(g)的水解转化率降低,猜测可能的原因是(写出两条)。
解析: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最终导致COS(g)的水解转化率降低。
答案: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降低;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2.工业上,以煤炭为原料,通入一定比例的空气和水蒸气,经过系列反应可以得到满足不同需求的原料气。
回答下列问题。
在C和O2的反应体系中:反应1:C(s)+O2(g)CO2(g)ΔH1=-394 kJ/mol。
反应2:2CO(g)+O2(g)2CO2(g)ΔH2=-566 kJ/ mol。
反应3:2C(s)+O2(g)2CO(g) ΔH3。
水煤气反应:C(s)+H2O(g)CO(g)+H2(g) ΔH=+131 kJ/mol。
工业生产水煤气时,通常交替通入合适量的空气和水蒸气与煤炭反应,其理由是。
答案:水蒸气与煤炭反应吸热,氧气与煤炭反应放热,交替通入空气和水蒸气有利于维持体系热量平衡,保持较高温度,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3.(2023·湖北武汉二模节选)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NO2等大气污染物,可发生以下反应:①NO2(g)+CO(g)NO(g)+CO2(g) ΔS1=-13.2 J·K-1·mol-1;②2NO(g)+2CO(g)N2(g)+2CO2(g) ΔS2=-197.8 J·K-1·mol-1;③2NO2(g)+4CO(g)N2(g)+4CO2(g) ΔS3。
历年(2022-2024)全国高考化学真题分类(化学用语)汇编考点1 化学与STSE考法01 化学变化的判断1. (2024ꞏ湖北卷)2024年5月8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海试。
舰体表面需要采取有效的防锈措施,下列防锈措施中不形成表面钝化膜的是A. 发蓝处理B. 阳极氧化C. 表面渗镀D. 喷涂油漆2. (2024ꞏ黑吉辽卷)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发明关键操作化学原理A 制墨松木在窑内焖烧发生不完全燃烧B 陶瓷黏土高温烧结形成新的化学键C 造纸草木灰水浸泡树皮促进纤维素溶解D 火药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2022ꞏ湖北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B.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C.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D.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4.(2022ꞏ湖南卷)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考法02 化学与材料5.(2024ꞏ浙江卷1月)根据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变化可推测其性能变化,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材料组成和结构变化性能变化A 生铁减少含碳量延展性增强B 晶体硅用碳原子取代部分硅原子导电性增强C 纤维素接入带有强亲水基团的支链吸水能力提高D 顺丁橡胶硫化使其结构由线型转变为网状强度提高6 (2024ꞏ河北卷)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线型聚乙烯塑料为长链高分子,受热易软化B. 聚四氟乙烯由四氟乙烯加聚合成,受热易分解C. 尼龙66由己二酸和己二胺缩聚合成,强度高、韧性好D. 聚甲基丙烯酸酯(有机玻璃)由甲基丙烯酸酯加聚合成,透明度高7.(2023ꞏ河北卷)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化学简答说理题的解法简答题是近年化学高考中常出现的题型。
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
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在总分值中已占有一定的份量。
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确不易,学生多感到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
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
那么,怎样正确地解答说理题呢?一般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即从一般原理、定律出发,推导出特殊事物的结论。
由一般的判断(大前提)、特殊的判断(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的三段论法,是解答说理题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演绎推理方法。
这种推理过程首先要求前提正确、其次是推理过程应一贯,不矛盾,不模棱两可,每步都要有根有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正确。
下面通过举例向同学们加以说明。
例1.下列物质里各元素以游离态存在还是以化合态存在,为什么?①.氧气,②.二氧化硫,③.铁粉,④.硫粉,⑤.CaO解答:元素一般都有两种存在的形态。
以单质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化合态(大前提)。
因为氧气、铁粉、硫粉是单质,二氧化硫和氧化钙是化合物(小前提)。
所以,组成氧气、铁粉及硫粉的氧元素、铁元素,硫元素皆以游离态存在;而组成二氧化硫、氧化钙的氧元素、硫元素、钙元素均以化合态存在(结论)。
例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为什么?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前提)。
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小前提),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结论)。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运用“三段论法”时,大前提和小前提先后次序也可颠倒。
例3.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解答:一般天然水和汗水都是某些电解质的稀溶液(小前提);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大前提),所以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触电(结论)。
压轴题07说理叙述原因分析说理叙述原因分析题也称为简述题,说理以说明原因、目的、理由、解释疑问,叙述以描述现象、事实、设计操作等,是每年高考化学试题中必考的题型之一,具有一定的信度与区分度,是近几年江苏高考的重要考查形式,说理叙述原因分析题仍然是2023年江苏高考考查的必考重点难点。
所以要求考生了解题型的知识点及要领,对于常考的模型要求有充分的认知。
说理叙述原因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等综合能力。
说理叙述题要求高、难度大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考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因回答不能击中知识要点、逻辑顺序混乱、表述不清、表达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的失分较多,而在备考过程中却一直被忽视,成为知识点复习的“死角”,常见的考查角度涉及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说理叙述、涉及实验原理与操作的说理叙述、涉及电化学知识的说理叙述、涉及化学平衡图像及移动原理的说理叙述、涉及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说理叙述、涉及有机化合物性质的说理叙述等。
1.磷精矿湿法制备磷酸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已知:磷精矿主要成分为Ca5(PO4)3(OH),还含有Ca5(PO4)3F和有机碳等。
溶解度:Ca5(PO4)3(OH)<CaSO4·0.5H2O(1)H2O2将粗磷酸中的有机碳氧化为CO2脱除,同时自身也会发生分解。
相同投料比、相同反应时间,不同温度下的有机碳脱除率如图所示。
80℃后脱除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脱硫时,CaCO 3稍过量,充分反应后仍有SO 42−残留,原因是__________;2.以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 2O 3、Fe 2O 3、SiO 2,少量FeS 2和金属硫酸盐)为原料,生产氧化铝并获得Fe 3O 4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添加1%CaO 和不添加CaO 的矿粉焙烧,其硫去除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如题16图所示。
已知:多数金属硫酸盐的分解温度都高于600℃硫去除率=(1—焙烧后矿粉中硫元素总质量焙烧前矿粉中硫元素总质量)×100%①不添加CaO 的矿粉在低于500℃焙烧时,去除的硫元素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第I卷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会使溶液浓度偏高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7.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lmol FeI2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B.2 L0.5 mol • L-1硫酸钾溶液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 AC.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 AD.丙烯和环丙烷组成的42 g混合气体中氢原子的个数为6 N A体,故42 g混合气体中氢原子的个数为6 N A,正确。
【命题意图】考查化学常用计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综合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B.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C.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D.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1和KI9.右图是在航天用高压氢镍电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金属氢化物镍电池(MH-Ni电池)。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电时正极反应为:NiOOH+H2O+e-→Ni(OH)2+OH-B.电池的电解液可为KOH溶液C.充电时负极反应为:MH+OH-→+H2O+M+e-D.MH是一类储氢材料,其氢密度越大,电池的能量密度越高【命题意图】考查电化学原理,具体考查电极反应式、电解液、电容量等问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电化学的应用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
10.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选项被提纯的物质杂质除杂试剂除杂方法A CO(g) CO2(g) NaOH 溶液、浓H2SO4洗气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过滤C Cl2(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H2SO4洗气D Na2CO3(s) NaHCO3(s) —灼烧11.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A.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Ba2++2OH-+2H++SO42-=BaS04↓+2H2OB.酸性介质中KMnO4氧化H2O2:2MnO4-+5H2O2+6H+= 2Mn2++5O2↑+8H2OC.等物质的量的MgCl2、Ba(OH)2和HC1 溶液混合:Mg2++2OH-= Mg(OH)2↓D.铅酸蓄电池充电时的正极反应:PbSO4+2H2O-2e- = PbO2+4H++SO42-12.从香荚豆中提取的一种芳香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8H8O3,遇FeCl3溶液会呈现特征颜色,能发生银镜反应。
归类赏析高考化学中的说理叙述题作者:李宗来李小娟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自主招生》2019年第08期
说理叙述题也称为简述题,说理是说明原因、目的、理由、解释疑问,叙述是描述现象、事实、设计操作等,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等综合能力。
说理叙述题要求高、难度大,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考生在答题时普
遍存在因回答不能击中知识要点、逻辑顺序混乱、表述不清、表达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失分。
下面归类赏析近年高考中的说理叙述题,努力探寻解题规律、技巧及命题的方向,以期提高得分率。
一、涉及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说理叙述
例1 磷精矿湿法制备磷酸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1)H2O2将粗磷酸中的有机碳氧化为CO2脱除,同时自身也会发生分解。
相同投料比、相同反应时间,不同温度下的有机碳脱除率如图1所示。
80℃后脱除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2)脱硫时,CaCO3稍过量,充分反应后仍有SO42-残留,原因是______。
解析:根据H2O2的性质可得,80℃后,H2O2分解速率大,浓度显著降低,有机碳脱除率下降;由于CaSO4是微溶物,故CaCO3过量,充分反应后仍有SO42-。
【变式练习】
1.以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SiO2,少量FeS2和金属硫酸盐)为原料,生产氧化铝并获得Fe3O4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添加1%CaO和不添加CaO的矿粉焙烧,其硫去除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已知:多数金属硫酸盐的分解温度都高于600℃。
(1)不添加CaO的矿粉在低于500℃焙烧时,去除的硫元素主要来源于______。
(2)700℃焙烧时,添加1%CaO的矿粉硫去除率比不添加CaO的矿粉硫去除率低,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1)FeS2(2)硫元素转化为CaSO4而留在矿粉中
总结与预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是以化工流程题、实验题等为载体,是化学的重点核心内容,可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说理叙述题是其中必考的,答题时要充分解读题干信息,特别是能辅助思考甚至可以直接由此得出答案的补充提示信息,表述时要答出元素及化合物的特性,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通过题干把握物质发生的反应,分析反应的结果是什么。
同时利用物质间的性质差异进行分离、提纯等。
未来的试题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说理叙述依然是内容涉及面广,既可能考查熟悉的元素及化合物,也可能是陌生的但可以通过知识点的类推迁移及信息提示予以解答,将会继续与图形图像结合,回答图形图像变化背后的原因,同时考查的角度多变会涉及不同模块知识,复习备考时打
破模块的界定,注重知识点间的渗透和融合,尝试以某一物质为“主题式”复习,将不同膜块与之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并拓展延伸,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文字表达时要击中要点,言简意赅至关重要。
二、涉及电化学知识的说理叙述
例2 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人浓硝酸中组成原电池(图3),测得原电池的电流(I)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4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溶液中的H+向
______极移动,t叶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______。
解析: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1,Cu片插人浓硝酸,活泼金属Al作负极,Cu片作正极,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H++NO3-+e-=NO2↑+H2O,因消耗H+,H+向正極移动。
由图像得t1时刻电流方向改变,说明正负极发生变化,原因是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Al进一步反应,Cu片作负极。
例3 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
点评:这两道高考化学试题如一缕清新春风迎面吹来,说理叙述新颖的设问不落窠臼,体现了试题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创新的理念,力求达到对原理深人而透彻的考查。
试题综合了引起原电池中电流方向改变的两种特殊情况:反应机理的改变和因平衡移动而引起反应方向的改变。
颠覆了活泼金属一定作负极的片面认识。
可逆反应设计的特殊原电池的特点是平衡时电压为0,当外界条件打破平衡,引起平衡移动时,电极反应会发生互换改变,电流的方向随之改变以至达到新的平衡,电压为0,不再向外输出电流。
【变式练习】
2.氯碱工业以电解精制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氢气、烧碱和氯的含氧酸盐等系列化工产品。
图6是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示意图,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
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为______。
混合发生爆炸
3.铁炭混合物(铁屑和活性炭的混合物)、纳米铁粉均可用于处理水中污染物。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总质量相同、铁的质量分数不同的铁炭混合物对水中Cu2+和Pb2+的去除率,结果如图7所示。
(1)当铁炭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时,也能去除水中少量的Cu2+和Pb2+,其原因是______。
(2)当铁炭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大于50%时,随着铁的质量分数的增加Cu2+和Pb2+的去除率不升反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1)活性炭可以吸附CuZ十和Pb z十
(2)铁的质量分数的增加,炭质量分数减少,微电池的数目将减少,Cu2+和Pb2+的去除率下降
4.某混合物浆液含有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
考慮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
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8),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
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
总结与预测:近年高考中电化学的试题以新颖的形式与题材呈现,体现了高考命题在加强基本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试题的情景化、生活化、实用化,强化知识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有关电化学的说理叙述题考查对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的认识与准确理解,内容涉及构成条件、两极反应及变化、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动、离子膜的选择和使用等。
同时注意对一些特殊的新型原电池和不同用途电解装置的关注。
在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的前提条件下,透彻理解原理,回答时才能击中要点。
预测今后依然会对电化学原理及装置、现象变化等细节进行考查。
三、涉及化学平衡图像及移动原理的说理叙述
解析:根据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应随温度升高变小,因此曲线为a。
点评:近几年全国卷有关平衡的说理叙述题的特点是:根据提供的图像、表格及相关信息,比较物理量的大小及变化并说明理由,选择并评价条件的优劣等,强化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平衡移动(或反应)后的结果分析,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原理的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并表达出所以然。
表述时将条件间的相互关系理顺,围绕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如何移动,导致什么的结果展开描述。
总结与预测:化学平衡是水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基础,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考点,有关平衡移动的说理叙述的考查结合生产生活中真实的应用情景设问,主要涉及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反应条件的控制、反应的限度、速率、能否自发进行的判定。
解答时利用勒沙特列原理,理清不同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结合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如使用催化剂虽然并不影响平衡的移动,不提高转化率,高温对于放热反应是不利的,但
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一种廉价原料的量来提高另一原料的利用率、转化率。
要权衡利弊,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条件。
预测今后有关平衡的说理叙述题将继续与平衡图像、生产实际相联系,依据平衡图像等相关信息,推导出改变条件,导致平衡如何移动,移动将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或根据结果说出理由,因此注重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至关重要。
四、涉及有机化合物性质的说理叙述
例7 2-氨基-3-氯苯甲酸(F)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其制备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程未采用申苯直接硝化的方法制备B,而是经由①②③三步反应制取B,目的是______。
(2)写出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该步反应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解析:(1)如采用甲苯直接硝化的方法制备B,硝基可取代甲基对位的H原子,经由
①②③三步反应制取B,目的是避免苯环上甲基对位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减少副产物。
(2)由有机物结构上的变化可知反应⑥为取HCl,该步反应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氨基被氧化,相当于保护氨基。
【变式练习】
A为甲苯,步骤I中B的产率往往偏低,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反应中有一氯取代物和三氯取代物生成
总结与预测:高考中有关有机化学部分的说理叙述题并不多见,但时有出现,由于考生复习中缺少关注和准备,致使答题时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失分较多。
有机合成题中设问角度有设置某些步骤的原因、目的或者会导致什么结果。
解题时要观察每步反应中有机物结构上的变化,结合反应条件判断反应类型,同时结合提供的补充信息,分析反应的先后顺序,推理过程的前提要求是正确,其次是推理的每步都要有根据,不矛盾,不模棱两可,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正确。
预测今后有机题中说理叙述将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有机化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围绕官能团的保护、取代基定位效应及有机副产物的产生与避免的途径、反应的先后顺序和目的等角度设问。
(责任编辑谢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