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抗滑桩
- 格式:pdf
- 大小:7.94 MB
- 文档页数:48
2023年抗滑桩安全施工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抗滑桩施工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提高施工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抗滑桩施工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相关标准。
第三条抗滑桩施工应严格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四条抗滑桩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从业人员和技术设备,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五条抗滑桩施工前应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流程和安全措施。
第六条施工现场应具备足够的安全设施和标识,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二章施工准备第七条施工前,应检查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确保施工安全。
第八条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明确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
第九条施工前,应检查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的完好性和合格性。
第十条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工序和安全措施。
第十一条施工前,应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施工指导,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十二条施工前,应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第十三条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标识,明确施工区域和禁入区域。
第三章施工要求第十四条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执行,确保施工质量。
第十五条施工过程中应及时采取防止倒塌、滑动和坍塌的措施。
第十六条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第十七条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日志和施工记录,及时记录施工过程和施工品质。
第十八条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和事故预防工作。
第十九条施工现场应保持整洁,减少施工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十条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和安全评估,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二十一条施工现场应设有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施工现场应设置应急救援设备和应急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第二十三条施工现场应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十四条施工现场应建立安全档案,记录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和事故处理情况。
抗滑桩的设计原理一、抗滑桩设计的要求1。
整个滑坡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即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值,保证滑体不越过桩顶,不从桩间挤出.2.桩身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桩的断面和配筋合理,能满足桩内应力和桩身变形的要求。
3.桩周的地基抗力和滑体的变形在容许范围内。
4.抗滑桩的间距、尺寸、埋深等都较适当,保证安全,方便施工,并使工程量最省。
抗滑桩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以上要求,确定抗滑桩的桩位、间距、尺寸、埋深、配筋、材料和施工要求等。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常常要经过分析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方案。
二、抗滑桩设计计算步骤1.首先弄清滑坡的原因、性质、范围、厚度,分析滑坡的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
2.根据滑坡地质断面及滑动面处岩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滑坡推力。
3.根据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确定设桩的位置及范围.①根据滑坡推力大小、地形及地层性质,拟定桩长、锚固深度、桩截面尺寸及桩间距。
②桩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滑体的地层性质,选定地基系数。
③据选定的地基系数及桩的截面形式、尺寸,计算桩的变形系数(α或β)及其计算深度(αh或βh),据以判断是按刚性桩还是弹性桩来设计.4.根据桩底的边界条件采用相应的公式计算桩身各截面的变位(位移),内力及侧壁应力等,并计算确定最大剪力、弯矩及其部位.5.校核地基强度。
若桩身作用于地基的弹性应力超过地层容许值或者小于容许值过多时,则应调整桩的埋深或桩的截面尺寸,或桩的间距,重新计算,直至符合要求为止.6.根据计算的结果,绘制桩身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7.对于钢筋砼桩,还需进行配筋设计。
三、抗滑桩的要素设计当采用抗滑桩整治滑坡时,首先需要解决桩的平面布置与桩的埋入深度问题.这是抗滑桩设计的主要参数,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抗滑桩效用的成败.现将国内以往的做法和考虑的原则分述如下:1.桩的平面位置及间距抗滑桩的平面位置和间距,一般应根据滑坡的地层性质、推力大小、滑动面坡度、滑坡厚度、施工条件、桩截面大小以及锚固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a.滑体的上部,滑动面陡,拉张裂缝多,不宜设桩;中部滑动面往往较深且下滑力大,亦不宜设桩;下部滑动面较缓,下滑力较小或系抗滑地段,经常是较好的设桩位置。
抗滑桩方案(完整版)目录K179+465~+510左侧边坡抗滑桩工程施工方案第一章编制依据(1)K179+490左侧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图。
(2)国家和交通部的适用于本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等。
(3)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调研结果,施工时间的选择。
(4)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
第二章工程概况1、设计概况ZK179+490左侧边坡位于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境内。
此段为公路左侧为一路堑边坡,起始桩号ZK179+430~+510,沿路线方向长约80m,边坡后缘与剪出口高差约40m,ZK179+510为下坝隧道进口。
目前边坡表面变形情况显著,二级坡坡面出现垮塌,并出现多条贯穿的横向裂缝,次生裂缝若干,边坡直接威胁到下方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
边坡区内交通条件便利,施工便道直通本工点,施工进场、材料运输条件比较便利。
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并结合相应的排水措施一级边坡坡面防护维持原设计方案,采用浆砌拱型骨架护坡防护,一级坡坡率为1:1;二级坡坡率为1:1.25,二级边坡坡面维持原设计,采用浆砌拱型骨架护坡防护,并在二级坡上部布置抗滑桩。
桩板墙:在ZK179+465~+510左侧边坡中部布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共12根,以抵抗边坡体的剩余下滑推力。
抗滑桩为1.6m×2.4m、桩间距为5m,桩长20~24m,桩身采用C30砼浇注,并在桩与桩之间放置2米高的挡土板,防止土体从桩间剪出;桩顶标高以地面实际标高为准。
根据开挖和钻探的实际情况,下部岩土体为强~中风化板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因此锚固段为整个桩长的1/3~1/2。
地表、地下排水措施:边坡边界外设置截排水沟,截水沟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
一级坡体设置坡体深孔排水管二排,以排除坡体内部积水。
2、工程地质概况2.1 地形地貌该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海拔高程一般约为425.0~534.0 m,在建边坡从山体坡脚经过,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波状起伏较大。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抗滑桩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财产安全,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工程所有抗滑桩施工活动。
第三条抗滑桩施工安全管理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施工安全、高效、有序进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成立抗滑桩施工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抗滑桩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安全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抗滑桩施工安全管理制度;2. 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培训;3. 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状况;4. 处理安全事故及事故隐患;5. 负责抗滑桩施工安全工作的总结和报告。
第六条施工现场设立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安全员职责:1.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2. 监督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3.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督促整改;4. 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5. 做好安全记录和资料整理。
第三章施工安全措施第八条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确保施工环境安全。
第九条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包括危险区域、施工区域、休息区域等。
第十条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安全规定:1. 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2. 施工机械必须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3. 施工用电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严禁私拉乱接电线;4.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安全通道,确保人员疏散畅通;5. 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规操作。
第十一条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安全措施:1. 钻孔施工时,必须做好孔口防护,防止坍孔;2. 桩基浇筑时,必须防止混凝土溅出,避免烫伤;3. 桩基施工过程中,必须防止高空坠落;4. 施工现场必须配备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维护;5. 遇有恶劣天气或紧急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确保人员安全。
第四章安全教育培训第十二条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了解抗滑桩施工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
抗滑桩(friction pile)是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
但对正在活动的滑坡打桩阻滑需要慎重,以免因震动而引起滑动。
使用抗滑桩,土方量小,施工需有配套机械设备,工期短,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抗滑措施。
根据滑坡体厚度、推力大小、防水要求和施工条件等,选用木桩、钢桩、混凝土桩或钢筋(钢轨)混凝土桩等。
抗滑桩对滑坡体的作用是利用抗滑桩插入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地层对桩的抗力(锚固力)平衡滑动体的推力,增加其稳定性。
当滑坡体下滑时受到抗滑桩的阻抗,使桩前滑体达到稳定状态。
根据滑体的厚薄、推力大小、防水要求及施工条件等选用木桩、钢桩、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桩。
抗滑桩埋入地层以下深度,按一般经验,软质岩层中锚固深度为设计桩长的三分之一;硬质岩中为设计桩长的四分之一;土质滑床中为设计桩长的二分之一。
当土层沿基岩面滑动时,锚固深度也有采用桩径的2~5倍。
抗滑桩的布置形式有相互连接的桩排,互相间隔的桩排,下部间隔、顶部连接的桩排,互相间隔的锚固桩等。
桩柱间距一般取桩径的3~5倍,以保证滑动土体不在桩间滑出为原则。
2023年抗滑桩安全施工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抗滑桩施工的安全性,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事故发生,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抗滑桩施工单位及从业人员。
第三条:抗滑桩施工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四条:抗滑桩施工单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严格执行。
第五条:抗滑桩施工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从业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且必须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七条:从业人员应保证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正确佩戴和使用。
第八条: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应及时上报,并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二章: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第九条:抗滑桩施工单位应中标后,及时召开施工方案会议,明确施工方案和安全要求。
第十条: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周边环境等,确保施工安全。
第十一条:确保施工机械设备、工具和材料的合格性,经过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第十二条: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施工设备和施工道路等进行检查,确保安全。
第十三条:制定施工安全计划,明确各项安全措施和工作任务。
第三章: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第十四条:施工前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了解施工风险和控制措施。
第十五条: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明确施工区域,防止他人误闯。
第十六条:施工现场应有专人负责监督施工,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监控。
第十七条:施工现场应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八条: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管理,保持工地整洁,预防滑倒和坍塌事故。
第十九条:操作人员应确保操作台稳定,防止发生坠落事故。
第二十条:操作人员应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操作,确保施工安全。
第四章:施工后的安全监督第二十一条:抗滑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验收,并出具相应的验收报告。
第二十二条: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撤离施工现场,清理施工设备,做好消防工作。
第二十三条:抗滑桩施工单位应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保存。
抗滑桩类型、设计及计算一、概述抗滑桩是将桩插入滑面以下的稳固地层内,利用稳定地层岩土的锚固作用以平衡滑坡推力,从而稳定滑坡的一种结构物。
除边坡加固及滑坡治理工程外,抗滑桩还可用于桥台、隧道等加固工程。
抗滑桩具有以下优点:(1)抗滑能力强,支挡效果好;(2) 对滑体稳定性扰动小,施工安全;(3) 设桩位置灵活;(4) 能及时增加滑体抗滑力,确保滑体的稳定;(5) 预防滑坡可先做桩后开挖,防止滑坡发生;(6)桩坑可作为勘探井,验证滑面位置和滑动方向,以便调整设计,使其更符合工程实际。
二、抗滑桩类型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滑坡类型及规模、地质条件、滑床岩土性质、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等因素具体选择适宜的桩型。
三、抗滑桩破坏形式总体而言,抗滑桩破坏形式主要包括:(1)抗滑桩间距过大、滑体含水量高并呈流塑状,滑动土体从桩间挤出;(2) 抗滑桩抗剪能力不足,桩身在滑面处被剪断;(3) 抗滑桩抗弯能力不足,桩身在最大弯矩处被拉断;(4) 抗滑桩锚固深度及锚固力不足,桩被推倒;(5)抗滑桩桩前滑面以下岩土体软弱,抗力不足,产生较大塑性变形,使桩体位移过大而超过允许范围;(6)抗滑桩超出滑面的高度不足或桩位选择不合理,桩虽有足够强度,但滑坡从桩顶以上剪出。
对于流塑性地层,滑体介质与抗滑桩的摩阻力低,土体易从桩间挤出。
此时,可在桩间设置连接板或联系梁,或采用小间距、小截面的抗滑桩,因流塑体的自稳性差,当地下水丰富时,开挖截面过大的抗滑桩易造成坍塌,对处于滑移状态的边坡,还可能会加速边坡的滑移速度,甚至造成边坡失稳。
四、抗滑桩设计01基本要求抗滑桩是一种被动抗滑结构,只有当边坡产生一定的变形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抗滑桩宜用于潜在滑面明确、对变形控制要求不高的土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和碎裂状、散体结构的岩质边坡。
抗滑桩宜布置在滑体下部且滑面较平缓的地段;当滑面长、滑坡推力大时,可与其它加固措施配合使用,或可沿滑动方向布置多排抗滑桩,多排抗滑桩宜按梅花型布置。
3.抗滑桩设置在滑坡前缘,对于浅层或中厚层滑坡,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钻孔桩;对于大型滑坡,宜采用大截面的挖孔桩,采用分排间隔设桩或与抗滑挡土墙结合的形式。
抗滑桩可依据桩的变形系数及其计算深度,采用刚性桩或弹性桩设计。
作用于抗滑桩上的滑坡推力宜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
抗滑桩的桩距应为桩径的2~4倍。
桩的锚固深应通过计算确
定。
抗滑桩的设计及计算分为刚性桩和弹性桩,其中刚性桩又分为桩身置于均质岩土中和桩身置于两种不同地层中等6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弹性桩亦按不同的边界条件为普通法和简单法(无量纲解法)的m法、K法计算。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参阅《公路设计手册《路基》及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路基》等有关资料。
若采用抗滑桩时,其桩位处的孔深应钻至设计锚固深度以下2~3m。
边坡防护之抗滑桩类型、设计及计算一、概述抗滑桩是将桩插入滑面以下的稳固地层内,利用稳定地层岩土的锚固作用以平衡滑坡推力,从而稳定滑坡的一种结构物。
除边坡加固及滑坡治理工程外,抗滑桩还可用于桥台、隧道等加固工程。
抗滑桩具有以下优点:(1) 抗滑能力强,支挡效果好;(2) 对滑体稳定性扰动小,施工安全;(3) 设桩位置灵活;(4) 能及时增加滑体抗滑力,确保滑体的稳定;(5) 预防滑坡可先做桩后开挖,防止滑坡发生;(6)桩坑可作为勘探井,验证滑面位置和滑动方向,以便调整设计,使其更符合工程实际。
二、抗滑桩类型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滑坡类型及规模、地质条件、滑床岩土性质、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等因素具体选择适宜的桩型。
三、抗滑桩破坏形式总体而言,抗滑桩破坏形式主要包括:(1)抗滑桩间距过大、滑体含水量高并呈流塑状,滑动土体从桩间挤出;(2) 抗滑桩抗剪能力不足,桩身在滑面处被剪断;(3) 抗滑桩抗弯能力不足,桩身在最大弯矩处被拉断;(4) 抗滑桩锚固深度及锚固力不足,桩被推倒;(5)抗滑桩桩前滑面以下岩土体软弱,抗力不足,产生较大塑性变形,使桩体位移过大而超过允许范围;(6)抗滑桩超出滑面的高度不足或桩位选择不合理,桩虽有足够强度,但滑坡从桩顶以上剪出。
对于流塑性地层,滑体介质与抗滑桩的摩阻力低,土体易从桩间挤出。
此时,可在桩间设置连接板或联系梁,或采用小间距、小截面的抗滑桩,因流塑体的自稳性差,当地下水丰富时,开挖截面过大的抗滑桩易造成坍塌,对处于滑移状态的边坡,还可能会加速边坡的滑移速度,甚至造成边坡失稳。
四、抗滑桩设计01基本要求抗滑桩是一种被动抗滑结构,只有当边坡产生一定的变形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抗滑桩宜用于潜在滑面明确、对变形控制要求不高的土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和碎裂状、散体结构的岩质边坡。
抗滑桩宜布置在滑体下部且滑面较平缓的地段;当滑面长、滑坡推力大时,可与其它加固措施配合使用,或可沿滑动方向布置多排抗滑桩,多排抗滑桩宜按梅花型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