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电路板结构
- 格式:pptx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0
硬盘主要由盘体、控制电路板和接口部件等组成,如图 1-1所示。
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
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是指盘体的内部结构;控制电路板上主要有硬盘BIOS、硬盘缓存(即CACHE)和主控制芯片等单元,如图1-2所示;硬盘接口包括电源插座、数据接口和主、从跳线,如图1-3所示。
图1-1 硬盘的外观图1-2 控制电路板图1-3 硬盘接口电源插座连接电源,为硬盘工作提供电力保证。
数据接口是硬盘与主板、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使用一根 40针40线(早期)或40针80线(当前)的IDE接口电缆进行连接。
新增加的40线是信号屏蔽线,用于屏蔽高速高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串扰。
中间的主、从盘跳线插座,用以设置主、从硬盘,即设置硬盘驱动器的访问顺序。
其设置方法一般标注在盘体外的标签上,也有一些标注在接口处,早期的硬盘还可能印在电路板上。
此外,在硬盘表面有一个透气孔(见图 1-1),它的作用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
由于盘体是密封的,所以,这个透气孔不直接和内部相通,而是经由一个高效过滤器和盘体相通,用以保证盘体内部的洁净无尘,使用中注意不要将它盖住。
1.2 硬盘的内部结构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专指盘体的内部结构。
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里面密封着磁头、盘片(磁片、碟片)等部件,如图 1-4所示。
图1-4 硬盘内部结构硬盘的盘片是硬质磁性合金盘片,片厚一般在 0.5mm左右,直径主要有1.8in (1in=25.4mm)、2.5in、3.5in和5.25in 4种,其中2.5in和3.5in盘片应用最广。
盘片的转速与盘片大小有关,考虑到惯性及盘片的稳定性,盘片越大转速越低。
一般来讲,2.5in硬盘的转速在5 400 r/min~7 200 r/ min之间;3.5in 硬盘的转速在4 500 r/min~5 400 r/min之间;而5.25in硬盘转速则在3 600 r/min~4 500 r/min之间。
硬盘几种结构硬盘是电脑中存贮数据的重要部件,可是由于它长期被封闭在机箱内部,属于那种“幕后英雄”,所以大部分用户可能对其了解不是很透彻。
没有关系,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去冒险,对它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吧。
由于SCSI硬盘平时我们接触较少,因此我们目前所提到的硬盘一般指的是IDE接口的硬盘。
这种硬盘多属于温盘(Winchester),由头盘组件(HDA,Head Disk Assembly)与印刷电路板组件(PCBA,Print Circuit Board Assembly)组成。
平时我们了解硬盘,多是从产品外观、产品特征及磁盘性能等方面去认识,那么硬盘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呢?相信许多用户都不太清楚,毕竟谁都不会去冒冒失失地将硬盘拆开来,所以了解硬盘内部结构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那么就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1、硬盘外部结构(1)接口:接口包括电源接口插座和数据接口插座两部分,其中电源插座就是与主机电源相连接,为硬盘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保证。
数据接口插座则是硬盘数据与主板控制芯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交换的通道,使用时是用一根数据线将其与主板IDE接口或与其他控制适配器的接口相连接,经常听说的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也就是指数据线,数据接口可以分成IDE 接口和SCSI接口两大派系(见图1)。
图1 SCSI接口(2)控制电路板:大多数的控制电路板都采用贴片式焊接,它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高速缓存、控制与接口电路等。
在电路板上还有一块ROM芯片,里面固化的程序可以进行硬盘的初始化,执行加电和启动主轴电机,加电初始寻道、定位以及故障检测等。
在电路板上还安装有容量不等的高速数据缓存芯片。
读写电路的作用就是控制磁头进行读写操作。
磁头驱动电路直接控制寻道电机,使磁头定位。
主轴调速电路是控制主轴电机带动盘体以恒定速率转动的电路。
缓存(Cache)对磁盘性能所带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读取零碎文件数据时,大缓存能带来非常大的优势。
硬盘拆解图解1TB Seagate ST31000333AS这块绿色电路版,由SATA接头、电源接头组成的板子称为印刷回路板,简称PCB。
PCB内含电路零组件。
而黑色铝质外壳内部组件称为磁头和硬盘组件,通称为HDA。
而铝质外壳则称为硬盘基底。
现在拆卸PCB电路板并翻到反面,检视反面的电子零组件。
MCU控制器硬盘PCB上最大控制器为MCU (Micro Controller Unit),MCU主要功能:1、计算读写通道A/D,D/A2、掌控全盘硬盘运作状况。
3、MCU 另担当的Protocol 与控制器间的转换。
DDR DRAMDDR DRAM 32MB ,实际上32MB Cache 部份会被硬盘挪用放入硬盘运作程序。
前言已叙述,硬盘如同一个embedded system 。
需要加载OS运作。
VCM控制器下一个芯片是V oice Coil Motor controller,通称VCM控制器。
这是PCB板上最耗电的芯片,VCM控制器控制电机马达的转动及磁头移动及定位,VCM控制器可在高达工作温度Flash芯片Flash芯片储存部分的硬盘韧体与模块在盘片上位置DATA ,当你通电启动硬盘时,MCU芯片会读取Flash芯片内的数据到内存内并且开始编码。
如果缺少了这样的步骤,硬盘无法运转。
有时候,某些厂牌的硬盘PCB板上并没有Flash芯片,这表示原本Flash 芯片内的数据已存在MCU芯片内了。
震动传感器震动传感器可以感应硬盘多余的震动并且传送讯号给VCM控制器,VCM控制器接受讯号以后马上停止并复位磁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停止盘片转动,这个理论上会保护硬盘免于受损,但是实际上并无法达成保护的目的,所以请好好保护硬盘,别摔落、碰撞!在某些硬盘中,震动传感器可以感测轻微振动,而VCM控制器可以藉由震动传感器传送的讯号调整磁头的运动,这样的硬盘通常都会配有两组以上的震动传感器。
二级体另外一个保护的零组件是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 diode)或简称为TVS二极管。
硬盘的内部结构图解平时大家在论坛上对硬盘的认识和选购,大都是通过产品的外型、性能指标特征和网站公布的性能评测报告等方面去了解,但是硬盘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所谓的磁头、盘片、主轴电机又是长什么样子呢,硬盘的读写原理是什么,估计就不是那么多人清楚了。
所以我就以一块二手西数硬盘WD200BB为例向大家讲解一下硬盘的内部结构,让硬件初学者们能够对硬盘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在动手之前,先了解一些硬盘的结构理论知识。
总得来说,硬盘主要包括: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
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
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
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
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由于硬盘是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
现在先贴上今日的主角西数WD200BB硬盘的“玉照”,它是容量为20G的7200转的普通3.5寸IDE硬盘,属于比较常见的产品,也是用户最经常接触的。
除此之外,硬盘还有许多种类,例如老式的普通IDE硬盘是5.25英寸,高度有半高型和全高型,还有体积小巧玲珑的笔记本电脑,块头巨大的高端SCSI硬盘及非常特殊的微型硬盘。
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上图所示的就是WD200BB的产品标签。
在硬盘的一端有电源接口插座、主从设置跳线器和数据线接口插座,而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
从下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的位置。
总得来说,硬盘外部结构可以分成如下几个部份:一、硬盘接口、控制电路板及固定面板:(1)、接口。
接口包括电源接口插座和数据接口插座两部份,其中电源插座就是与主机电源相连接,为硬盘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保证。
图1-1 硬盘的外观图1-2 控制电路板图1-3 硬盘接口电源插座连接电源,为硬盘工作提供电力保证。
数据接口是硬盘与主板、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使用一根40针40线(早期)或40针80线(当前)的IDE 接口电缆进行连接。
新增加的40线是信号屏蔽线,用于屏蔽高速高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串扰。
中间的主、从盘跳线插座,用以设置主、从硬盘,即设置硬盘驱动器的访问顺序。
其设置方法一般标注在盘体外的标签上,也有一些标注在接口处,早期的硬盘还可能印在电路板上。
此外,在硬盘表面有一个透气孔(见图1-1),它的作用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
由于盘体是密封的,所以,这个透气孔不直接和内部相通,而是经由一个高效过滤器和盘体相通,用以保证盘体内部的洁净无尘,使用中注意不要将它盖住。
1.2 硬盘的内部结构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专指盘体的内部结构。
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里面密封着磁头、盘片(磁片、碟片)等部件,如图1-4所示。
图1-4 硬盘内部结构硬盘的盘片是硬质磁性合金盘片,片厚一般在0.5mm左右,直径主要有1.8in(1in=25.4mm)、2.5in、3.5in和5.25in 4种,其中2.5in和3.5in盘片应用最广。
盘片的转速与盘片大小有关,考虑到惯性及盘片的稳定性,盘片越大转速越低。
一般来讲,2.5in硬盘的转速在5 400 r/min~7 200 r/ min之间;3.5in硬盘的转速在4 500 r/min~5 400 r/min之间;而5.25in硬盘转速则在3 600 r/min~4 500 r/min之间。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2.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5 000 r/min,3.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2 000 r/min。
有的硬盘只装一张盘片,有的硬盘则有多张盘片。
这些盘片安装在主轴电机的转轴上,在主轴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
每张盘片的容量称为单碟容量,而硬盘的容量就是所有盘片容量的总和。
这里给出一个完整详细的硬盘电路示意框图它由14 个小的部分组成:1.Buffer Memory,缓冲区存储器2.Interface Controller,接口控制器3.Micro-Controller,微控制器通常缩写为MCU U 是unit 的开头字母4.PRML Partial-Response Maximum-Likelihood ReadChannel, 部分回应最大相似读取通道5.Timing 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 定时专用集成电路6.Servo Demodulator, 伺服解调器7.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器8.Preamp,预放大器9.Positioning Driver,定位驱动器10.VCM(V oice Coil Motor),音圈电动机11.Magnetic Media Disk,磁介质盘片12.Spindle Motor,主轴电机13.Spindle Driver 主轴驱动器14.Read/Write Head,读/写磁头实际电路不会有这么多一片一片的独立芯片,硬盘生产厂家在设计电路时,都是选取高度集成的IC芯片.既减小了体积又提高了可靠性.当然这也正是芯片厂商努力的目标。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示意图中Spindle Driver 与Positioning Driver 这两部分被用虚线圈了起来并且标注了Servo/MSC Controller Combination 字样,其中MSC 是Motor Speed Control 的缩写,整个的意思是伺服/电机速度控制控制器组合。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硬盘电路板就有这么一块合并芯片,当然这片IC 内部还不止包括上述的两部分,还有个very very 重要的部分电源。
比如昆腾CX LCT 系列用的AN8428/TDA5247 ;老型西数用的L6256 ;西捷U8 U10 用的23400278 002 等都是这样。
硬盘正面硬盘正面的面板我们称之为固定面板,它与底板结合成一个密封的整体。
由于硬盘内部完全密封,并不是有人说的“真空”,只是内部无尘而已,所以为了保证硬盘内部组件的稳定运行,固定面板上有一个带有过滤器的小小透气孔,该气孔主要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大气气压保持一致,这是让磁盘盘片和磁头在硬盘内部稳定工作的关键因素。
硬盘接口硬盘的外部接口包括电源线接口和数据线接口两部分,其中电源线接口与主机电源相连接,为硬盘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保证。
数据线接口则是硬盘与主板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交换的通道,常见的数据线接口有ATA接口、SCSI接口、SATA接口三类。
硬盘的背面硬盘的背面主要有控制电路板、接口及其它附件。
硬盘的控制电路板几乎都是采用贴片式焊接,它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控制与接口电路等。
电路板上主要的芯片包括主控制芯片、数据传输芯片、高速数据缓存芯片等。
探索硬盘内部固定面板下的硬盘这块硬盘用了10多颗特殊的六角型螺丝来固定,要花点大力气才能将固定面板揭开。
面板揭开后,硬盘的内部结构终于可以一览无余了,可以看见内部主要有磁盘盘片、磁头组件这两部分。
硬盘盘片硬盘内部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银晃晃的磁盘盘片了,有人戏称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镜子。
盘片是硬盘存储数据的载体,现在硬盘盘片表面大多采用金属薄膜材料,它具有高的存储密度高、存储容量大、存储成本低等优点。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玻璃材质的磁盘盘片。
将硬盘的固定面板取下后,就可以挪动最上面的一张盘片了,可以发现这块硬盘采用的是双盘,在两个盘片中间,有一个垫圈,取下后可以拿出另外一张盘片。
磁头组件磁头组件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件之一,它由读写磁头、传动手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
其中磁头是硬盘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块硬盘中的每张盘片都配有一个读写磁头,而这些磁头又连接在同一个传动机构上。
磁头加电后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上0.1~0.3μm的地方移动,磁盘的数据。
磁头驱动机构读写磁盘磁道的过程是靠移动磁头来完成的,而移动磁头则需要磁头驱动机构来实现。
硬盘的结构都有哪些组成硬盘基本上由控制电路板和盘体两大部分组成。
1. 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是由接口、DSP处理器、ROM、缓存、磁头驱动电路和盘片电机驱动电路等组成的:接口包括电源接口和数据接口及硬盘内部的盘片电机接口、磁头接口——电源接口提供硬盘工作所需要的电流。
数据接口提供与计算机交换数据的通道。
盘片电机接口提供盘片电机转动所需的电流。
磁头接口用于提供电路板到磁头和音圈电机的信号连接。
DSP处理器用于控制信号和数据的转换、编码等操作。
ROM中存储了硬盘初始化操作的部分程序,有的ROM为独立的芯片(可能是EPROM、Flash等),有的集成到了DSP中。
缓存用于暂存盘体和接口交换的数据,以解决接口速度和硬盘内部读写速度的差别。
缓存的大小对硬盘的数据传输速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硬盘的不断发展,缓存的容量也在不断增大。
磁头驱动电路负责驱动磁头准确定位和对磁头信号进行整形放大等。
电机驱动电路负责精确控制盘片的转速。
2. 盘体盘体由盘腔、上盖、盘片电机、盘片、磁头、音圈电机和其他的辅助组件组成。
为保证硬盘正常工作,盘体内的洁净度很高。
为防止灰尘进入,盘体处于相对密封的状态。
由于硬盘工作的过程中发热,为了保证盘腔的空气压力与外界平衡,在盘体上有呼吸孔,呼吸孔的内侧安装有一个小的空气过滤器,硬盘的设计不同,呼吸孔的位置和结构也有所差别。
同时由于盘体在装配完成后,要写入伺服信息,所以盘体上有伺服信息的写入口,在工厂无尘车间里将专用的写入设备从这个孔伸入盘体内写入伺服信息,写入完成后,会用铝箔将其封闭。
(1) 盘腔盘腔一般由铝合金铸造后机加工而成,盘体的其他组件都直接或间接安装在盘腔上面,盘腔上还有将硬盘安装到其他设备上的螺丝孔。
(2) 上盖上盖一般由铝合金或软磁金属材料加工而成,有的是单层的,有的是由多层材料粘合而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与盘腔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整体,基本上都是用螺钉与盘腔连接,为了保证密封,上盖与盘腔的结合面一般都有密封垫圈。
计算机组装硬盘的结构在本节中,我们将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硬盘的组成结构进行展示,并对各个部件的功能进行简单介绍。
1.硬盘的外部结构从外观上来看,硬盘是一个密封式的金属盒,由电源接口、数据接口、控制电路和固定基板等部件所组成,如图3-1所示。
电源接口控制电路数据接口图3-1 硬盘的外部结构电源接口与数据接口电源接口与主机电源相连,为硬盘的正常运转提供持续的电力供应;数据接口则是硬盘与主板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纽带,通过专用的数据线与主板上的相应接口进行连接。
早期的硬盘主要采用PATA接口(并行接口)与主板进行连接,该接口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IDE接口。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的本意是指“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特点是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量与长度,并增强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生产和使用也变得更加容易,如图3-2所示即为采用了PATA 接口的IDE硬盘。
总体来说,PATA硬盘拥有价格低廉、兼容性好等优点,但随着Serial ATA硬盘的兴起,此类硬盘已经逐渐退出了硬盘市场。
PA TA接口电源接口图3-2 IDE硬盘提示在PATA 接口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Ultra ATA33、Ultra ATA66、UltraATA100、Ultra ATA133等多个类型的版本,其传输速率分别能够达到33MB/s 、66MB/s 、100MB/s 和133MB/s 。
如今,硬盘都采用SATA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串行ATA )接口与主板连接,其为SATA-1和SATA-2标准,所对应的传输速率分别是150MB/s 和300MB/s 。
SATA 接口最大的优点是传输速度快,而这也是PATA 硬盘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而且,SATA 接口还拥有安装方便、抗干扰能力强,以及支持热插拔等优点,如图3-3所示。
硬盘电路板简介硬盘电路板(Hard Disk Drive Circuit Board)是硬盘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它负责控制硬盘的操作和数据传输,以及连接硬盘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通信。
功能硬盘电路板承担着多项重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1.硬盘控制:硬盘电路板内部集成了控制器芯片,负责管理硬盘的读写操作、寻道以及数据缓存等功能。
控制器芯片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磁头的移动,使其能够准确地读写磁盘上的数据。
2.数据传输:硬盘电路板通过与计算机的接口连接,负责数据的传输。
它将计算机发送的数据转换成电信号,然后通过电缆传输到硬盘驱动器中。
3.电源管理:硬盘电路板上还集成了电源管理模块,负责监控硬盘的电源供应,确保硬盘正常运行。
它可以对电源进行稳压和过载保护等操作,以保证硬盘电路板和硬盘驱动器的安全工作。
4.错误修复:硬盘电路板内部还具有错误检测和修复的功能。
当硬盘出现故障或错误时,电路板可以检测问题并尝试修复,以提高硬盘的可靠性和数据完整性。
组成硬盘电路板由多个组件组成,包括:1.控制器芯片:负责控制硬盘的读写操作、寻道和数据缓存等功能。
它通常由一颗或多颗微处理器组成,具有运算能力和存储功能。
2.电源管理模块:负责对硬盘的电源供应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硬盘能够正常运行。
3.接口芯片:负责将硬盘电路板连接到计算机系统的接口上,通常包括SATA、SCSI、IDE等各种接口。
4.存储器芯片:用于存储硬盘的固件程序以及缓存数据。
存储器芯片通常由Flash存储器或EEPROM组成。
5.电容:用于存储电荷,提供给硬盘电路板在瞬时的功率需求时使用。
维护与故障排除硬盘电路板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硬盘无法正常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故障和故障排除方法:1.电源问题:硬盘电路板上的电源管理模块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硬盘无法正常启动。
可以检查电源连接和电源线是否正常,并使用电压表测试电源输出是否正常。
2.控制器问题:控制器芯片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硬盘无法正确读写数据。
让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硬盘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及逻辑结构。
1、硬盘的外部结构:硬盘是一个集机、电、磁于一体的高精密系统。
图(一)对上图(一)的解释:1、缓存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缓存,缓存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盘内部交换数据,我们平时所说的内部传输率其实也就是缓存和硬盘内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2、电源接口和光驱一样,硬盘的电源接口也是由4针组成。
其中,红线所对应的+5V电压输入,黄线对应输出的是+12V电压。
3、跳线跳线的作用是使IDE设备在工作时能够一致。
当一个IDE接口上接两个设备时,就需要设置跳线为“主盘”或者“从盘”,具体的设置可以参考硬盘上的说明。
4、IDE接口硬盘IDE接口是和主板IDE接口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
我们通常说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缓存和主板IDE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外部数据传输率)为33.3MB/s,目前的接口规范已经从UDMA/33发展到UDMA/66和UDMA/100。
但是由于内部传输率的限制,实际上外部传输率达不到理论上的那么高。
为了使数据传输更加可靠,UDMA/66模式要求使用80针的数据传输线,增加接地功能,使得高速传输的数据不致出错。
在UDMA/66线的使用中还要注意,其兰色的一端要接在主板IDE口上,而黑色的一端接在硬盘上。
5.电容硬盘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传输时的安全,需要高质量的电容使电路稳定。
6.控制芯片硬盘的主要控制芯片,负责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是硬盘的核心部件之一。
硬盘的电路板可以互相换(当然要同型号的),在硬盘不能读出数据的时候,只要硬盘本身没有物理损坏且能够加电,我们就可以通过更换电路板的方式来使硬盘“起死回生”。
2、硬盘内部结构:硬盘内部结构由固定面板、控制电路板子、磁头、盘片、主轴、电机、接口及其他附件组成,其中磁头组件是构成硬盘的核心。
详细如图(二):图(二)对上图(二)的解释:磁头头组件如图(三):磁头组件是硬盘最精密的部件之一,主要包括读写磁头、传动手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
硬盘电路板什么是硬盘电路板?硬盘电路板(Hard Disk Drive 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HDD PCB)是硬盘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由一层或多层的玻璃纤维层板组成,上面有许多电子元件,包括集成电路、连接器、电容器等。
硬盘电路板在硬盘中起着连接和控制硬盘各个组件的重要作用。
硬盘电路板的功能硬盘电路板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控制硬盘的读写操作:硬盘电路板上的控制器芯片(Controller Chip)负责控制硬盘的读写操作。
它接收来自计算机的指令,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连接器传递给磁头和磁盘,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2.硬盘各组件的连接:硬盘电路板上有多个连接器,用于连接硬盘的主轴电机、磁头马达、磁头等各个组件。
这些连接器通过导线将不同组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和控制。
3.电源管理:硬盘电路板上的电压和电流管理模块(Voltage and Current Management Module)负责控制硬盘电源的供应和管理。
它确保硬盘电源的稳定和适配,同时通过电源管理功能实现硬盘的省电和自动休眠。
硬盘电路板的重要性硬盘电路板在硬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连接和控制硬盘的各个组件,还负责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操作。
一块好的硬盘电路板可以提供高速、稳定和可靠的数据传输和储存。
而一旦硬盘电路板发生故障,硬盘就无法正常工作,数据也有可能会丢失。
硬盘电路板故障的原因硬盘电路板故障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1.电压问题:电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硬盘电路板产生损害。
例如,当电压突然变化时,硬盘电路板可能无法承受过高的电压冲击,导致损坏。
2.静电放电:静电放电是另一个常见的硬盘电路板问题。
当人体带有静电时,触摸硬盘电路板可能导致放电,从而对硬盘电路板造成损坏。
3.过热:如果硬盘长时间运行并且散热不良,硬盘电路板可能会过热,从而造成损坏。
4.其他因素:硬盘电路板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湿度、灰尘、物理损坏等。
硬盘换电路板[硬盘的电路组成部分知识]
一、硬盘电路组成
硬盘电路板是将硬盘内部和电脑主板相互连接的中介,它将接口传送过来的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到硬盘盘片上(写操作),反过来也可以将硬盘盘片上的磁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接口(读操作)。
硬盘电路板是裸露在外面的,因此也是比较容易出现故障的地方。
硬盘电路板上焊接有各种各样的集成芯片和电子元件,由它们共同完成数据的交换操作。
主要的芯片及电子元器件有主控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驱动芯片(在硬盘电路板上工作负荷最大,出现损坏情况最多的芯片)、缓存芯片、晶振、集成场效应管等。
二、硬盘的主控芯片
主控芯片是整个硬盘电路板上面积最大的芯片,它控制着个芯片协调工作,负责数据交换和处理,可以说是硬盘的中央处理器。
三、硬盘的驱动芯片
驱动芯片主要负责主轴电机和音圈电机的驱动。
早期的盘主轴电机驱动和音圈电机驱动是由两个芯片完成的,现在都已集成到了一个芯片中。
它是盘电路板上工作负荷最大,最容易烧毁的芯片。
四、硬盘的缓存芯片
缓存芯片与内存条上使用的芯片是一样的,用来为数据供暂存空间,提高硬盘的读写效率。
目前常见的硬盘的缓存芯片容量有2MB和8MB,最大达到16MB。
一般情况下,缓存容量越大,硬盘性能越高。
相关热词搜索:硬盘知识,硬盘的电路组成部分知识,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电路组成部分,。
带你看看台式电脑硬盘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这是一块台式机的硬盘,500G的容量,7200的转速,已经是六、七年前的配置了。
硬盘背面的控制电路板。
硬盘电机和控制电路板之间用班马纸联接。
内凹比较深,一看就是单碟片的。
外壳的侧面。
外壳的前端。
外壳后端,SATA的接口。
接口的金手指还很新。
先把控制电路板拆掉。
拆下来的电路板和外壳。
这个位置的三颗螺丝都用了圆形的透明塑料片封住,这些螺丝是固定磁头总成的。
数据传输接口,是靠螺丝压紧后和电路板上的触点接触的。
取下的控制电路板。
最下侧是三星的缓存芯片,中间是LSI 的主控单片机,最上侧是硬盘驱动芯片。
背面,空无一物,只有数据接口触点。
电路板上面几颗大的钽电阻、贴片电感还可以拆下来加以利用。
铭牌贴纸,原产地为台北。
上盖密封螺丝孔的细节。
这颗螺丝也有透明塑料片保护。
拆开的样子,需要说明的是:硬盘的数据恢复开壳拆解必须在无尘操作间进行,在一般环境开壳基本就是废了。
碟片静静地躺在里面,光可鉴人。
碟片密封盖,上面有一圈密封胶圈,一块简单的金属盖板,却是硬盘上最重要的部件。
取下碟片压盖。
拿出碟片,看份量感觉是铝基片。
粗略量一下尺寸,直径约95mm。
磁头无声地躺在泊靠区。
要取下这三颗螺丝才能拿掉磁头总成。
螺丝很紧,扭下来很吃力。
翻过来,再取下数据接口固定卡的螺丝,然后从底部往上推数据接口,就可拿下整个磁头总成。
拿掉磁头,就只剩下电机了,听说这东西可以拿来做电磨。
取下的磁头驱动机构总成,这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位,由电磁线圈、驱动磁体、传动轴、传动手臂、读写磁头等组成。
翻过来看看另一面。
磁头细节图。
磁头部件和驱动磁铁是可以分离的。
磁头轴承和线圈。
看一下侧面。
取下卡环,就可拿掉轴承。
圆型的线圈,很少见,可以DIY一个电动牙刷的充电座?分解后的部件。
驱动磁体,也叫驱动小车,其实是两半可以分开的。
背面的样子。
分开看看,磁力还真不小。
电脑硬盘电路板故障维修实战第一篇电路板是为各种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提供固定、装配的机械支撑,是实现电子元器件间电气连接的组装板。
电路板亦称印制线路板或印刷电路板,英文称为 PCB。
电路板本身是一种绝缘的基板,在电路板上有元件安装孔、连接导线(铜箔)、装配焊接电子元器件引脚的焊盘。
在电路板一面安装电子元件,另一面用来焊接元件引脚。
在焊接面往往人刷一层绝缘漆。
正规厂生产的电路板正反面都有电子元件的图形符号及编号,但有一些厂家生产的电路板只在元件安装面提供图形符号及编号。
如图 1-1 所示。
图 1-1 硬盘电路板印刷电路板的出现,给电子工业带来了重大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
印制电路板 PCB 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和优点,概括起来有:(1)可以实现电路中各个元器件间的电气连接,代替复杂的布线,减少了传统方式下的接线工作量,简化了电子产品的装配、焊接、调试工作。
(2)缩小了整机体积,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电子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3)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它可以采用标准化设计,有利于焊接的机械化,提高了生产率。
(4)印制电路板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使电子设备实现单元组合化,使整块经过装配调试的印制电路板作为一个备件,便于整机产品的互换与维修。
1.2 硬盘电路组成结构硬盘的电路板在硬盘的反面,上面有很多的芯片和分立元件,大多数的硬盘控制电路板都采用贴片式焊接。
硬盘的电路板中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高速缓存、控制与接口电路等,主要负责控制盘片转动、控制磁头读写、控制硬盘与CPU 的通信等等。
其中,读写电路的作用就是控制磁头进行读写操作;磁头驱动电路的作用是直接控制寻道电机,使磁头定位;主轴调速电路的作用是控制主轴电机带动盘体以恒定速率转动的电路。
硬盘的电路板主要由主控制芯片(即CPU)、电机驱动芯片、缓存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硬盘的 BIOS 芯片(一般集成在主控芯片中)、晶振、电源控制芯片、三极管、场效应管、贴片电阻电容,另外在硬盘内部的磁头组件上还有磁头芯片等组成,如图 1-17 所示。
硬盘内部结构硬盘内部由头盘组件和前置读写控制电路组成,其中头盘组件属于机械装置部分,组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由高度精密的机械零件组装而成;前置读写控制电路由一组复杂电路组成,负责调制硬盘与中央处理器之间交换的信号类型并将其放大。
下面以实物图与示意图相结合的形式详细介绍这些结构组成。
1. 头盘组件头盘组件是硬盘的核心部分,包括盘体、主轴电机、读写磁头、寻道电机等主要部件,打开密封的外壳即可看到其内部构造,如下图所示。
因为这个体腔是非常干净的,而且里面都属于高度精密机械配件,所以万万不可开启外壳。
生产硬盘的车间对无尘度要求非常严格,平均每平方米不超过十粒尘埃。
虽然有相关文章谈到过开盖除尘,坏盘复用的实例,但这仍然是下下策,除非是一块烂盘或是扔货,否则……了解了硬盘内部头盘组件的总体结构以后,再来看看每个组成部分的详细结构。
z z盘体:硬盘的盘体由单个或多个盘片重叠在一起组成,是数据存储的载体,也就是保存文件的地方。
由多个盘片组成的盘体,可以形象的理解成一个圆柱,每个盘片与其他盘片之间都有垫圈隔开。
这些盘片是一些表面极为平整光滑的金属圆片,并涂有记录数据的磁性物质。
组成盘体的金属盘片多为铝制品,不过早期的盘片也有用陶瓷制成的,而现在则有用玻璃材料来充当盘片基质的,比如IBM的腾龙二代产品玻璃之星Deskstar 75GXP (DTLA-307030,30GB)硬盘。
下面以实物图与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来认识盘体的详细内容。
注意提示盘体从物理的角度分为磁面(Side )、磁道(Track )、柱面(Cylinder )与扇区(Sector )等4个结构。
磁面也就是组成盘体各盘片的上下两个盘面,第一个盘片的第一面为0磁面,下一个为1磁面;第二个盘片的第一面为2磁面,以此类推……。
由于每个磁面对应一个读写磁头,因此在对磁面进行读写操作时,也可称为磁头0、1、2……。
磁道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盘时盘片上被划分出来的许多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