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4
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
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
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
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
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
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
印度教特点浅析内容概要: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人们的一种思想信仰,从广义上说,当然它也是一种风俗习惯。
它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最初的原始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等原始宗教的形式,到后来演变成今天的宗教无时不浸润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一点在印度尤为明显。
历史悠久、内容庞杂的印度宗教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了印度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俗等各个领域之中,因此,我们在研究、了解近现代印度的各种问题时,随时都可能遇到与宗教有关的内容。
本文试从历史与社会角度对印度教特点、哲学基础及其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印度教种姓制度多神论梵我合一一、扑朔迷离的“宗教王国”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素有“宗教王国”之美称。
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像一双无形的手,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假如你来到印度,就会发现,不管是在城镇,还是乡村,从几岁、十几岁的孩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与你交谈之前,一定会先问你:“信什么教?”若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都会感到惊奇,不可思议。
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也实在令人敬佩。
出行的人,不管有无急事,若遇到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祷祝片刻之后,才继续朝前赶路,前边再遇到一座庙,又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番。
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乡村路旁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再找到一个国家像印度这样如此长期地笼罩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
据印度政府1981 年调查,印度人口的99.36%是当今印度七大宗教的忠实信徒。
这些宗教按教徒多少依次为: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和帕西(旧译袄教或拜火教)。
此外,还有些印度人皈依了犹太教,一些部族民则在信奉着原始的萨满教。
在信徒眼里,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这块神秘的大陆上,几乎处处有神池,户户有神龛。
我对宗教的认识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我对宗教的认识提要:一、宗教意识和宗教是怎样产生的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原因和社会根源三、如何正确认识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关系(共性与差别)正文:宗教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崇拜对象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着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其中又有庙堂、法器、偶像、圣物等实体存在)、宗教活动、个人的宗教行为等一系列内涵。
但是,宗教意识却是产生宗教的思想根源。
如果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不存在宗教意识,宗教就无从产生。
然而,宗教意识并不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之一。
在远古的时候,当人们认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又找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时,就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这两种现象组合到自己的认识结果之中。
比如,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地泽、风云雨雪,为什么如此运行人们的狩猎,为什么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采集活动,为什么有时收获多,有时收获少人本身,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活人为什么有思维能力,人死后的思维能力——“灵性”到哪里去了动物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动物也有“灵性”吗植物也会开花结果,生长死亡,植物也有“灵性”吗那么自然万物呢如此等等。
对于这类问题,在没有科学知识的那个时代,都很难用经验知识进行回答。
可是,人们又迫切地希望知道它们的原因,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那些事项。
于是作出这样的推理:既然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告诉人们,原因发生在结果之前,那么,发生在这类结果之前的一切现象也都可以成为原因。
因此,人们就用幻想的思维形式构建了一系列因果联系的链条。
对超现实的神灵王国的崇拜和祈求,构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
这种宗教意识是对正在分化为等级社会的“世俗基础”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这个分化过程的辩护。
至于宗教本身,我们前面提到的它的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个人宗教行为等,当时还是同人们的社会行为合并在一起的,其中自然继承了以往的巫术行为,并在新的条件下增加了对神灵们的崇拜和祈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案一、导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无神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案旨在通过对无神论的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的存在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
在私有制社会中,宗教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同时也是被压迫阶级寻求精神慰藉和心灵寄托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颠倒的世界观。
它把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期望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和神秘的存在,从而阻碍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认识和改造。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强调,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批判的精神,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理解无神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宗教现象和社会现实。
3.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认识和改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学内容1.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观点: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宗教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宗教的虚幻性和颠倒性。
2.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对宗教现象的分析和评价,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改造。
五、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浅论世界三大宗教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世界宗教多种多样,目前广为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创始人释加牟尼,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
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
目前信徒约2.4亿人,主要流传在亚洲,如日本、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和中国(喇嘛教也属佛教,圣地在拉萨)。
基督教于公元一、二世纪开始流传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东部、巴勒斯坦一带。
信仰上帝创始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
目前信徒约10亿人。
主要流传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
内部又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
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主要信徒分布于南欧、美洲各国;正教(或称东正教)信徒以苏联、东欧为主;新教(也称“基督教”)以北欧、北美、大洋洲为主。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七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建。
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
目前信徒约6亿人。
主要流传在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
圣地是麦加和麦地那。
宗教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甚大。
有些国家宗教地位十分重要,例如,有的国家政教合一(伊朗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伊朗总统是没有实权的,实际的权力在宗教领袖那里。
关键是军权和革命卫队的指挥权和国家安全机构的控制权在宗教领袖那里。
宗教领袖由专门机构推举,终身任职,所以是最顽固最保守的势力。
总统实际是受宗教领袖的制约。
如果总统比较开明,比如过去的阿塔米,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如果总统比较顽固保守,比如现在的内贾德。
就放任他在前台表演。
万一砸了还有宗教领袖维持。
宗教领袖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影响总统选举。
第七章宗教、民俗与社会生活一、填空题1、宗教产生和发展一般经历了自然宗教、古典宗教和现代宗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类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发展到新人阶段之后,才出现了宗教的萌芽。
3、自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4、古典宗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5、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6、民俗指的是文化积淀,他是在社会中“约定成俗”的。
7、使用工具获得产品的习惯、社会生活的习惯、语言交流的习惯的形成,是个体习俗化的三个主要方面。
8、在社会生活中,民俗提供了人们所要遵守的一般性的行动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加以控制。
9、节庆民俗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历史积淀。
10、游艺民俗的范围很广,包括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民间工艺美术等。
他的最大特征是娱乐性。
11、衣、食、住、行等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既满足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交互作用,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较大差异。
二、选择题1、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
A.崇拜自然B. 崇拜偶像C. 崇拜神灵D. 崇拜祖先2、古典宗教产生的更本原因是(C)A.阶级的出现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人类抽象思维力的提高3、世界三大宗教是(D)。
A.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B.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C.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C.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名词解释1、自然宗教:P188 自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宗教信仰的当代反思【摘要】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站在当代的角度对宗教信仰的本质及内涵进行探讨反思。
【关键词】宗教信仰;当代;超越理性宗教信仰,是指人们信奉某个宗教,对超自然的神灵、神学理论和宗教教义的认同和崇拜,同时,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绝对依附的态度对该宗教全身心皈依。
这种认同感、崇拜感体现在宗教的仪式、活动中,并指导、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
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一、宗教信仰是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的皈依和崇拜宗教信仰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又是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一种独特形态,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不是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它是在一定的环节过程中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是人们超乎自身异化表现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原始时代,人们没有办法脱离自然的压迫,于是把自然力量上升为神的帮助,由此产生了宗教。
在阶级对抗的文明社会,宗教信仰的对象开始发生转变,人们将平常生活中的社会力量异化,将其想像成超乎人间的力量,然后就形成了神学宗教。
所谓的“万能之神”,究竟是是原始时代的自然力量?还是文明社会的社会力量?这两者均不是,而是人们将其本质加以神化,并付诸于自然和社会,形成脱离实际的人,将人的实质与自然和社会融合,演化为一种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神秘力量。
因此,恩格斯以反映论的角度揭露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二、宗教信仰的基础不在理性而在意志启蒙哲学家康德通过对理性的批判阐明了宗教信仰的超越理性的本质,于是,宗教信仰就变成了一种实践理性在道德规范上的价值诉求。
因此,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试图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宗教信仰的种种努力都被康德斥之为理性主义的独断论,不能成立。
康德以后,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则通过对宗教经验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宗教信仰的意志本质。
我对宗教问题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我对宗教问题的初步认识与心得体会》引言:宗教是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之一,它贯穿与人类的历史与文明,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群体认同和社会秩序的支撑。
从探讨宗教起源、发展和影响的角度出发,人们能够深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
一、宗教的基本概念宗教一般被理解为一个由信仰、实践和社区构成的一套复杂体系。
它广泛涉及对超自然力量或神圣事物的敬畏和崇拜,这些力量或实体往往被人们赋予创造、指导或审判的权威。
二、宗教的多样性全球各地有着众多不同的宗教,包括但不限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教义、仪轨和实践方式。
它们或信奉单一的神祇,或强调多种神灵及超越性的宇宙法则。
三、宗教的历史演变宗教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不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交互作用,展现出动态的发展特征。
古时代的宗教信仰往往与早期社会的巫术和神话紧密相连,现代宗教则往往融合了哲学、伦理和科学的元素,显示出更为复杂和综合的结构。
四、宗教的社会作用1. 道德教化:宗教往往提供一套完整的道德标准,教导人们区分善恶、规范行为,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心理慰藉: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困境时,宗教提供安慰和战胜逆境的信念。
3. 社会团结:宗教品牌为个体提供共同的身份和社群,促进跨家族的团结以及社会凝聚力。
4. 文化保存:通过仪式、节日和传统,宗教显著保存和传递文化价值与知识。
五、对宗教的现代挑战和适应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宗教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世俗化、科学与宗教间的对话、全球化的影响等因素。
宗教团体和信仰者也在努力适应变化,接受科学知识,创新传播宗教教义的方式,同时也寻求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兼容与和谐共存。
结论:宗教问题复杂多面,它反映了一个社群的精神需求、文化遗产和社会结构。
正确理解宗教,需要客观、周全和细致地考察宗教的多维度本质,尊重个体与群体的差异,进行明智且充满同理心的交流。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当然首先要了解何为宗教,何为社会。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宗教的学科是宗教学。
而社会一词并没有太正式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由于社会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社会和人类社会一般具有相同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
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
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那么宗教与社会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宗教由来已久,从14世纪开始至今,宗教在历史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就拿欧洲的宗教改革来说吧!这是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产阶级对罗马教皇的神权统治日益不满,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权制度,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宗教是一种文化
——读高三政治第四课第二节有感“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这是高中三年级政治书对宗教给出的定义。
作为一名在读高三的学生,我的任务是把这段黑体字背熟、理解,不应该在进行什么评论了。
然而,我却妄图凭着自己对宗教的一知半解对这段话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说我对政治书这一框题的内容很是不屑一顾,理由就是我认为书上所说有误,或说太笼统。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话不错,它是由人所创,是人类意识的反映,但却不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因为它并不像镜花水月那么虚幻,更不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如果一定要按书上所说,那么我就不禁要问一问:什么是宗教?书中的“宗教”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组织才算宗教?
书中认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等是宗教,那我们不放一个一个地讨论一下。
先说说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吧。
政治书上认为道教就是巫术和求长生的神仙方术,这种理解恐怕太狭隘了,据我所知,道教所供奉的太上老君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老师级人物。
当时中国百家争鸣,道家和儒家、法家、墨家等
同为一派学说,为何道家算是一种宗教而儒家不算?无非儒家的信徒可以做官罢了,而道家修行的道士仅仅是修自身,没有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那样的野心罢了。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并非修道成仙。
如此看来,同样都是一种文化,为何道家是宗教,就是唯心,而儒家却不是宗教,反而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最需要的精神文明?难道董仲舒的那些废话真的把中国人都蒙骗了么?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其教义也不是让人忍受现世苦难,来世享福,释迦牟尼作为一位伟大的印度思想家绝不会教唆世人这些歪理邪说的,如此理解佛教教义简直是对佛教的侮辱!佛教中却是提到过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可是稍作深入研究之人不难发现,所谓的极乐世界与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一点,圣贤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释迦牟尼和马克思差者几千年,而且一个在印度一个在德国,不可能商量好吧?再者,大乘佛教与基督教都要求信徒去无选择地爱其他人,当然这个爱并非情爱,而是以一颗仁慈的心去包容、宽恕别人,佛教讲是发菩提心去普度众生,基督教则是认为世人皆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这种思想与墨家的“兼爱”好像看不出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嘛!为什么墨家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而不是宗教?它是唯心的么?它对社会有害么?它对现代一些见利忘义的人不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么?
基督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基督教的传入是中国见到了近代西欧的文明,若是没有基督教的传入,恐怕中国人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还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呢!难道它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了?有人会说,宗教都要立庙,比如白马寺、真武观、米兰大教堂和清真寺,都是这些宗教活动的场所,耗费人力财力,对社会还没什么用。
试问儒家不立庙么?无非儒家的庙古时叫“书院”,里面教授的是四书五经,供奉的是孔孟、董仲舒罢了,有什么区别么?
更不可理喻的是书中认为所谓的雷公电母,风神雨神,竟是宗教产物,简直可笑,据我所知这些所谓的神仙我只在《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神话小说里见到过,我不记得《道德经》、《瑜伽论》、《圣经》或是《可兰经》中提到过刮风下雨还要有神。
恐怕只有那些不懂科学的文人们才想得出什么雷公电母吧。
我认为我们现代人不应该把这些所谓的宗教当成宗教,它们是一种文化,不管是印度的释迦牟尼、欧洲的耶稣、中国的老子,甚至德国的马克思,他们都是人类中富有智慧的优秀的思想家,后人对他们的思想结晶应该是怀着崇拜、敬仰的态度去学习,取其精华为己所用,而不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歪曲,随意评头论足,更不能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与封建迷信混为一谈。
其实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规定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文化
呢?为什么不能打破这种世俗的看法,不管是什么,只要有利于整个社会,有利于人类发展,有利于个人进步,就是好的。
先人的思想肯定不会太容易理解,但我们后人可以慢慢学习,不要歪曲它们,不理解是允许的,但妄加评论,胡言乱语,未免误人子弟,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