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的差异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3.88 KB
- 文档页数:5
就业与失业问题分析就业与失业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既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就业与失业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一、就业问题分析就业作为一个经济社会问题,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劳动力供需、人力资源分配、职业培训等。
以下是针对就业问题的分析:劳动力供需失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需严重失衡成为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些行业和地区存在就业困难,而其他行业和地区又面临人才短缺。
教育与职业培训不匹配: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与实际就业需求之间的脱节,也导致了就业问题。
某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某些就业热门领域缺乏人才。
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也给就业带来了压力。
某些传统行业的衰退和新兴行业的兴起,往往导致部分劳动者在转岗过程中遇到就业困难。
二、失业问题分析失业问题是一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个体经济困境。
以下是针对失业问题的分析: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某些行业或职位的就业机会减少,导致一些人长期失业,难以重新就业。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匹配问题导致的失业。
劳动者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时,需要时间和资源来与用人单位进行匹配,期间出现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或职位由于季节性需求的原因,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才有就业机会。
在非就业季节,劳动者面临失业的风险。
三、解决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策略与途径解决就业与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积极引导。
以下提出几项策略与途径:1. 加强教育与职业培训:加大对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使其更贴合实际需求,增加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实现就业机会的持续增长,提高劳动力供需的平衡。
3.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的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匹配效率,减少摩擦性失业。
中职生就业市场调查及今后几年就业形势分析近几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的确,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
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
有些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
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新疆外)的就业情况显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为364。
2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348.25万人,就业率为95. 60%。
《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职就业率连续三年一直保持在95%左右。
20 06年,中职的就业率又达到了95.6%.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255.04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3。
23%;合法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为36.19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0.40%;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为57. 01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6.37%。
各产业就业分布情况是: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为25.45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
31%;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数为134。
15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3 8.53%;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数为188。
64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54。
16%。
本地、异地和境外就业情况是:在本省(区、市)就业的毕业生数为219。
24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62.95%;到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27.20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36.53%,西部省份到异地就业,尤其是到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为70%左右;到境外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
81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0。
52%。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在收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后往往获得的收入较高。
而高中教育的毕业生则面临着相对较低的薪资情况。
这种收入差距主要受到就业市场需求、技能培训程度以及行业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竞争力,建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技能培训,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差距是存在的,需要通过合理政策和措施来缩小这一差距,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和收入。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收入差异、薪资差距、就业前景、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教育概念、研究目的、意义、分析、结论、建议。
1. 引言1.1 介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概念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能力的人才而设立的教育形式。
它注重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着重于培养学生具备特定技能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和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3年或4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职业方向进行深造。
而高中教育则是普及教育的一个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培养。
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为他们升入大学做好准备。
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会接受包括数学、语文、外语、科学、社会学科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特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每种教育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概念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1.2 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分别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就业需求。
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入差异,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提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失业问题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日益凸显。
失业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既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如何?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失业问题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就业机会不同在我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就业机会存在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因为发达的外贸和制造业,为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者;而农村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导致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年轻人普遍选择到城市或外地去发展。
二、技能水平差异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就业和失业情况。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并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也相对落后,缺乏更高就业能力的人才。
三、劳动力市场不同由于我国的地方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差异。
例如,发达地区的企业因为经济繁荣和较高的资金、技术等条件,能够提供更多的高薪工作;而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却缺乏足够的资本和技术支持,大部分的就业机会则是低薪职位。
四、社会保障不同在我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制度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就业和失业补助政策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失业率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地区的政策在失业人群的生活和就业方面给予了很好的保障,使得失业率相对较低;而一些地区的政策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政策阻挡,导致失业人群普遍较难得到政策保障。
总的来说,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问题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就业政策和制度的探究,努力消除地区之间的失业差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教育、技能和创业等方面的投资和支持,促进人才流动,缩小不同地区的经济和就业差距。
我国中职就业率高于高职
10月26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指出十年来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了就业能力,中职就业率达到95%以上,高职就业率达到87%以上。
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95%以上,2011年,中职毕业生享有劳动保险人数占80.86%,就业起薪高于1500元的占55.2%;近三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平均月收入为2171.3元。
专家认为,此现象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较为准确,而高职教育的定位就不那么清晰了,普通高校举办的高职教育容易流于普通高校的形式;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从中职转过来的。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有着明显的优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
许多职业教育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例如机械、电子、建筑等专业。
由于职业教育强调实用性,毕业生通常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他们的就业率较高,工资也相应较高。
而高中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技能培养较为有限,对于薪资的要求也会相对较低。
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对教育背景的要求也不同。
一些行业对高学历的需求较高,例如金融、法律等行业;而一些行业对技术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例如工程技术、机械制造等行业。
一些高中毕业生可能会进入高学历要求的行业,但由于教育背景较低,他们的职位和薪资水平可能无法达到本科毕业生的水平。
相应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可能会获得更高的薪资。
地区差异也是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在这些地区,即使是高中毕业生也可能享受到较高的工资。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中教育,地区差异都会对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育质量也是影响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保障,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先进,那么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也会相对较高,他们在就业时可能更具竞争力,也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薪资。
提高教育质量是缩小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收入差异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入差异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从就业能力、行业和地区要求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考虑,职业教育可能获得更高的薪资。
这并不意味着高中教育的价值被低估,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对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在教育程度和就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其中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而高中教育则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这两种教育体系对毕业生的收入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生在就业后收入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时存在差异。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多选择就业于技术性较强的职业领域,比如电子、机械、汽车、建筑等领域,这些职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市场需求,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收入相对较高。
而高中教育的学生更多选择就读大学,毕业后从事一般的文职工作,初始薪资相对较低。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生在技能和知识储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会学习到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比如焊接、机械加工、电子维修等技能,这些技能可以在工作中直接应用,可以让他们更容易找到高薪的工作。
而高中教育的学生则更多接受理论知识的培育,这些知识在就业岗位上可能不会直接应用,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转化为实际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生在就业机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会更有优势,就业机会更多。
而高中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选择考大学,而毕业后的就业竞争更激烈,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初始薪资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技能的积累和职业经验的增加后,往往会得到更多的职业晋升和加薪的机会。
而高中教育的学生可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获取更高的收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生在就业收入方面存在差异。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实际技能和就业优势,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初始薪资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高中教育的学生则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在职业生涯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摘要]:本文使用生存分析方法,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研究了我国城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搜寻时间(文中称待业时间)。
通过测算两类毕业生在不同时点的待业率、平均待业时间,以及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教育类型对毕业生待业时间的影响程度,文章得出结论,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待业时间上差异显著,职业教育是缩短青年待业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论文同时回应了发展中国家是否应发展学校形态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国际争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待业时间;生存分析一、研究问题对于是否发展中国家应发展学校形态的中等职业教育,国际上一直长期存有争议。
反对者以学者福斯特(Foster 1965)[1]、沙卡罗巴斯(Psacharopoulos 1985;Psacharopoulos 1987; Psacharopoulos 1994;Psacharopoulos 2006)[2]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为代表,这一派意见认为正规中等职业教育既没有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没有提高毕业生的收入或劳动生产率;而相比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却付出了数倍于普通高中的成本。
另外,从培训的效率来看,相比以企业为基础的培训形式,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也不是最有效的(Borus 1977;Cohen 1985;Fuller 1997; Ziderman 1989)[3]。
在此思想指导下,世界银行作为国际组织的代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将其投资重点从中等职业教育中转移出来,转而支持基础教育(Psacharopoulos 2006)[4]。
因为世界银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世界银行的主张对一些国家的教育投资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面对反对者的主张与行动,支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声音从理论到实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学者保罗.本奈尔(Bennell 1996a;Bennell 1996b)[5]挑战沙卡罗巴斯,指出职业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并非总是低于普通教育,沙卡罗巴斯在其研究中排出了那些与其结论不相符的案例,而且沙卡罗巴斯本人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可比。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职业选择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在职业选择中,收入是影响人们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教育领域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门类,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入差异是什么呢?本文将对两种教育门类的收入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收入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为适应社会对专门技能人才的需要,对普通中等教育毕业生进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该学历通常包含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397亿人,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57.7%。
从收入方面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相对于普通中等教育毕业生具有更多的实用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相对应的收入水平也更高。
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生对应的月平均工资也较高,约为4000-5000元。
其中技能型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月平均工资更高,约为5000-6000元左右,相比之下,高中学历的人员收入水平要低很多。
高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由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等组成。
高中学历是人们继基础教育学历之后的重要学历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高中在校生人数为4786.14万人。
高中学历相对来说已经比中等职业教育普及得多,相关专业和工作岗位也相应更多。
高中毕业生一般选择进入大学进行进一步学习,或者直接进入职场就业。
但是,从收入水平上来看,高中学历相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历水平略低,因此毕业生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7372元,而农村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3521元。
然而,这一数据中包含了各种行业产生的薪资水平的差异,因此高中学历的人员收入水平可能会有很大的浮动。
总的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就业市场的收入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学生在选择教育路径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兴趣和职业倾向,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和职业路线,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中职教育就业问题的相关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职教育就业问题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职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也成为了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必须共同解决的难题。
1. 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在当前各行业用工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虽有一定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不少就业难题。
许多中职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这也导致了中职教育学生就业选择面狭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
2. 就业质量有待提升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也面临较大挑战。
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中职教育毕业生存在着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较弱的情况。
相比之下,中职毕业生跟大学毕业生相比,就业市场的认可度和薪酬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提升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强其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也成为了当前中职教育就业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
二、中职教育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1. 产业结构不匹配一方面,中职教育就业问题的存在与当前产业结构不匹配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传统产业逐渐式微,而新兴的产业和服务业却面临着用工需求的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中职教育毕业生所受训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导致了他们就业困难的问题。
2. 职业技能不足中职教育就业问题还与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足有关。
当前社会,许多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中职教育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技能培训不足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也导致了许多中职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难以胜任。
3. 学校教育理念滞后学校教育理念滞后也是导致中职教育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许多中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教育与经济2008年第1期教育经济计量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的差异分析魏立萍1,肖利宏2(1.厦门大学财政系,福建厦门361005;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本文利用收集到的有关厦门市城镇调查失业登记的样本数据,应用生存模型中的非参数法和COX 半参数法,比较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失业者在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上的差异。
两种经验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二者的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具有显著的差异。
中等职业教育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持续时间比普通高中少4.4个月,其再就业机会是普通高中的3.29倍。
关键词:失业持续时间;非参数法;COX 半参数法;风险函数;生存函数中图分类号:F 08;G4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870(2008)01-0040-05收稿日期:2008-01-03作者简介:魏立萍,女,美国UIUC 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厦门大学财政系副教授,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财政宏观政策;肖利宏,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编审, 教育与经济 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一、研究背景长期以来,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失业不仅关系到失业者的物质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影响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危及社会的稳定。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把保障人类参加经济活动的权力,即就业权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把失业者获得保护和再就业的权力作为全球努力的目标。
我国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再就业工作,把再就业问题放在!民生之本∀的优先位置加以考虑。
国外的经验表明,相对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是解决失业问题,特别是结构性失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职业教育被明确定义为就业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否具有这样的功效?相对于普通教育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机会?为此,本文运用生存模型,经验研究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失业者在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上的差异,从而为政府再就业政策选择提供可咨借鉴的经验数据。
二、文献回顾国外对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Ehrenberg and Oaxaca [1]是最早对失业者再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学者之一,他们的研究发现失业救济金延长了失业持续时间。
Mortensen [2]通过动态搜寻模型,分析了失业保险对再就业的影响,他认为由于失业保险降低了失业者工作搜寻动力同时提高了保留工资,因此延长了失业持续时间。
Atkinson and Micklew right [3]等计量出了失业持续时间相对于保险给付额度的弹性。
Katz and Meyer [4]证实了失业保险给付期与失业持续时间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Dynarski and Sheffrin [5]研究了受教育程度、配偶是否有工作、失业率、性别等因素对失业者再就业概率的影响。
Kiefer [6]分析了失业持续时间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Corak [7]研究了失业持续时间和过去失业经历的关系。
以上文献无疑为本文提供了可咨借鉴的分析框架。
然而,对中国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进行经验研究的文献还相当有限。
从所收集的文献上看,Simon Appleton 等[8]是最早对中国下岗职40工再就业影响因素进行经验研究的学者,他们使用1999年CASS的家庭入户调查的4000个样本数据,运用生存分析中的半参数方法,发现教育程度越低的下岗职工,其失业持续时间越长。
Benu Bidani 等[9]通过对再就业培训项目参加者与非参加者的比较研究,得出培训在沈阳市会削弱就业机会,但在武汉市会改善就业机会的结论。
马骏等[10]应用生存分析研究了北京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发现教育水平越低,失业的持续时间越长,实现再就业的机会越少。
杜风莲[11]分别分析了男性与女性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发现女性再就业概率是男性的0.54倍。
马驰骋[12]运用生存模型对青岛市失业者的经验研究表明,教育会缩短失业持续时间,提高再就业机会。
以上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对中国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进行经验研究仅有的文献,无疑这些研究具有开创性。
这些仅有的文献有的虽然分别研究了教育或是技能培训对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的影响,但是没有比较二者的差异,本文欲填补这一空白。
三、数据描述失业持续时间是指从进入失业状态到转入就业状态所经历的时间。
失业持续时间数据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失业持续时间数据的分布与常见的统计数据分布有明显的不同,常呈指数分布(ex ponential distribution)、威布分布(Weibull distribution)和对数log istic分布(Log logistic distribution)。
第二,失业持续时间数据常常包含截尾数据。
失业持续时间数据分为完全数据和截尾数据(censord)。
所谓完全数据是指能够精确获得的失业持续时间的数据。
如失业者张某,其在调查期间开始时失业,在调查期间失业结束,因此,该样本失业时间是一个完全数据。
所谓截尾数据是指不能够精确获得的失业持续时间的数据。
截尾分为左截尾数据和右截尾数据。
例如,失业者李某,他在调查开始以后进入失业,调查结束时并没有转入就业状态,对这个样本我们所能观察的失业持续时间只是到调查结束时他正在失业的时间,但这不是他精确的失业持续时间,因为在调查结束后他可能继续失业。
这种样本数据,我们称之为右截尾数据;又如还有失业者王某,由于在调查开始的时候其已经处于失业状态,但我们能观察的失业持续时间是从调查开始到调查结束其所经历的失业持续时间,故该样本失业持续时间也不是一个精确的失业时间,我们称之为左截尾数据。
当然,还有的样本数据的失业持续时间同时是左右截尾的,这也不是一个精确的失业时间数据。
第三,失业者的个人特征和社会环境在失业持续期间内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具有动态性。
针对失业持续时间的上述特点,经济学家常常采用生存模型(dur ation model)来研究失业持续时间问题,从而充分利用截尾数据所能提供的信息。
生存模型的方法有3种,非参数法、COX半参数法和参数法。
由于参数法要求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分布进行假定,一旦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假设有误,则计量分析的结果将不具真实性。
非参数法和COX半参数分析法不需要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分布进行假定。
所以,本文的经验分析采用非参数和COX半参数两种方法分别进行经验分析,以增强结论的可靠性。
本经验分析的数据来源是厦门市城镇调查失业登记的1261个样本数据,观察的起点和终点时间为2003年1月和2006年6月。
我们只考虑2003年1月以后进入失业的这些样本,从而避免了样本数据中的左截尾,使得样本数据只包含右截尾。
之所以把2003年作为考察的起点,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失业时间选择过长,失业者的个人特性及整个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估计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项积极的再就业优惠政策也是从2003年以后才开始逐步实施的,在这之前,主要是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特点的消极的收入支持政策,这样选择可以把政策变量也包括进来。
数据的总体样本具有如下统计特征:1.从性别构成看,男女比例分别为44.3%和55.7%。
2.从年龄构成看,30-44岁的失业者占全部样本的54%,40-44岁年龄段的失业者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样本总数的24%。
其中,女性最集中的年龄段是40-45岁,占女性样本总数的35%;男性最集中的年龄段是50岁以上,占男性样本总数的29%。
3.从失业前的企业性质看,48%来自于国有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二者合计占全部样本的72%。
4.从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上看,失业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8.7个月,其中一半以上的失业持续时间超过19个月,75%的失业持续时间超过7个月。
这些统计特征,与国内一些机构和学者的实地调查或问卷调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我们的样本数据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普通高中(e=0)与中等职业教育(e=1)这两组样本失业持续时间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41表1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统计特征均值方差中位数四分位数下限四分位数上限e=017.9119.618827e=113.5113.210520从表1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持续时间是17.9个月,中等职业教育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持续时间是13.5个月。
从直观的样本数据上来看,在劳动力再就业市场上普通高中的失业者具有更长的失业持续时间和更少的再就业机会。
下面将通过非参数法和COX 半参数法来检验这个直观的样本结论所具有的统计显著性。
四、理论框架及计量结果(一)非参数法假设失业持续时间T 的概率分布函数为F (t)=p (T <t),它代表失业持续时间T 小于t 的概率,则T 的密度函数为f (t)=dF /dt 。
假设S 代表T 的生存函数(suvivo r funtion),则S(t)=1-F(t)=p (T #t),它表示失业持续时间T 超过或等于t 的概率。
假设 (t )代表T 的风险函数(hazard funtion)∃∃∃即表示一个失业者失业时间T 已经持续到t 的情况下,他在短期dt 内实现再就业的条件概率,用公式表示为:(t)=lim dt %0p (t &T <t +dt T #t)dt=f (t)/S (t)生存模型中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可以用来对生存曲线S (t)和风险函数 (t)进行估计,并可以对两组不同生存曲线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对生存曲线进行估计的方法有寿命表法(Life Table M ethod,简称LT 法)和Kaplan M eier 法(Pr oduct Lim it Method,又称乘积极限法,简称PL 法)。
寿命表法适用样本数较多的生存分析资料,Kaplan M eier 法主要用于小样本,也可以用于大样本的生存分析资料。
本文采用Kaplan M eier 法来估计生存曲线,其估计方法如下[13]:将n 个样本的失业持续时间(包括截尾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成t 1<t 2<∋<t j <∋<t K <(。
由于某些样本可能具有相同的失业持续时间,故K <n 。
假设h j 代表失业持续时间为t j 样本个数,j =1,2,∋K ;m j 表示在t j 和t j +1之间被截尾的样本数;n j 表示在每个失业时间点t j 上的样本观察数,n j =)Ki #j(mi+h i )用Kaplan M eier 法估计的的风险函数 (t)为:^ (t j )=h jn j 对应的估计的生存函数S(t)为:S ^(t j )=∗ji =1(n i -h i)/n i =∗ji =1(1-^ i )估算出生存曲线以后,还可以通过Log Rank 和Wilcox on 秩检验来检验不同生存曲线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