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sw16传染病及其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44
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非典、禽流感)。
2.过程与方法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点。
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三、课前准备学生: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准备艾滋病的资料。
教师: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准备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准备乙型肝炎、淋病、禽流感、蛔虫病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点评本次课程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对健康定义的探讨、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关键环节,以及如何有效预防传染病。
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这些知识,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通过精心设计本课程,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资料,从而获得新知识,再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例如,在讨论传染病预防时,我们首先让学生回顾了“非典”期间采取的预防措施,然后引导他们从这些措施中总结出控制传染病的通用策略,并进一步讨论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于预防特定的传染病。
此外,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不仅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且使课堂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
这种教学策略有效地将课堂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初二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初二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按病原体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
2.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接触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传染病按传播途径分为四种类型:呼吸道传染病(空气)、消化道传染病(饮食)、血液传染病(生物媒介)、体表传染病(接触)。
5.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遗传和性接触等。
对艾滋病人不要心理恐惧,歧视,一般握手、拥抱、共用餐具、蚊虫叮咬不会被传染。
6.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填埋、焚烧等。
(2)切断传播途径:如打扫卫生(个人、环境)、在教室喷洒
消毒液。
八下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一、疾病定义传染病,简称传病,是指由感染源直接或间接传给易感者,在某些特定时期,因可感染病原体在易感者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机体变化,从而导致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异常以及相应的病理变化。
严重的传染病不仅威胁人体健康,还会带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二、常见传染病种类1.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猪流感等。
病毒性疾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2.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痢疾、结核病、性病等。
细菌性疾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有通过空气、食物、水和接触传播等。
3. 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真菌性疾病有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真菌性疾病的传染方式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者受污染的环境、器具、衣物,食物等介质传播。
三、传染病预防1.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指通过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加强锻炼、维持良好的健康习惯等。
2. 环境消毒环境消毒是指对污染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杀死或去除病原微生物,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主要环境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等。
3.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指通过接种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疫苗预防是目前预防传染病的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法之一。
4.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通过加强食品质量监测、严格控制食品加工、销售和标识等,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预防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疫情,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预防传染病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增强健康意识,加强个人卫生,学习预防传染病的常识和方法,配合政府和社会的综合防控措施,共同构筑起抗击传染病的健康防线。
八下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知识点第一部分:什么是生物传染病生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生物传染病有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这些疾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特点。
第二部分: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食物传播。
1. 直接接触传播:生物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或皮肤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例如,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流感和麻疹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2. 空气传播:生物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中的病原体颗粒传播给他人。
例如,结核病菌可以通过患者的咳嗽、喷嚏等方式释放到空气中,然后被他人吸入。
3. 食物传播:生物传染病可以通过食物或饮水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例如,霍乱和沙门氏菌感染可以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而传播。
第三部分: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生物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2. 加强免疫力:定期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分、污染的食物,注意饮用安全水源。
4. 避免接触病原体:尽量减少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与患有传染病的人接触。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第四部分:生物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1.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快速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
3. 加强疫苗研发和推广:加大对疫苗研发的投入,提高疫苗的研制水平,推广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保护公众的健康。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一、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4. 关注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选择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资料分析及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认识艾滋病,培养学生关心爱护艾滋病患者的情感。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传染病的病原体。
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做好日常防护,关注健康,珍爱生命。
学生:课前和家人共同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教师:准备常见传染病的数据、挂图或幻灯片。
展示疫情英雄照片,通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介绍引出传染病的概念。
一、传染病的病因: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PPT展示近视眼和流感患者图片,提问近视眼和流感的致病原因有什么不同?生:思考问题,:近视眼是由于患者自身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
流感是由外来的致病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疾病中,哪些是传染的,哪些是不传染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说出流行性感冒,水痘等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生:学生讨论回答:近视眼、贫血不传染,其余都传染。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
教师总结:流行性感冒、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肺结核是由细菌引起的,蛔虫病和血吸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师:活动一:出示常见的病原体图片,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师提问:1.什么是传染病?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那什么是病原体?3.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出传染病的类型。
生:交流课前调查的传染病及生活中采取的应对措施。
八下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知识点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由生物体(如微生物、寄生虫等)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种类
1. 肺结核
2. 流行性感冒
3. 病毒性肝炎
4. 艾滋病
5. 疟疾
6. 鼠疫
7. 梅毒
8. 结核性胸膜炎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0. 黄疸型肝炎
1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2. 急性出血性支气管炎
三、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1. 直接接触传播
2. 飞沫传播
3. 空气传播
4. 昆虫媒介传播
5. 食物或水源传播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2. 避免接触患者或其分泌物。
3. 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4. 接种预防疫苗,如乙肝疫苗、MMR 麻疹疫苗等。
5. 防病虫害和控制病媒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6. 如有疑似症状,立即就医并进行隔离治疗。
7. 需要前往疫区的人员,应在出发前接受相应的疫苗接种,并严格
遵守防护措施。
总之,预防传染病是非常重要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
疗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健康意识,提高防范意识,积极做好个人的防控工作。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方法。
本章共分为两节,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第一节“传染病概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增强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传染病离我们有多远?如何预防传染病?2. 基本概念: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传播途径: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4. 预防措施:讲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接种疫苗、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5. 实践情景引入:以流感为例,讲解流感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传染病预防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设计一组关于传染病知识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1)传染病概念、特点(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3)预防措施:接种疫苗、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
(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说明预防方法。
2. 答案:(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
《传染病及其预防》知识全解
课标要求
具体内容活动建议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
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
(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
病)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收集(包括从报纸、书刊、网络)有关
艾滋病的资料或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知识结构
教法建议
本节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录像、图片、案例分析
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法建议
(1)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2)各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并积极进行回答。
(3)明确本节课主要探究的内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新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