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化合物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先导化合物名词解释
先导化合物是指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作为潜在药物分子进行筛选和评估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是通过合成化学或天然产物分离得到的,具有潜在的药理活性或生物活性。
在药物发现的早期阶段,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测试来筛选和评估化合物库中的潜在候选物,以寻找对特定疾病有治疗潜力的化合物。
在这个过程中,先导化合物起着关键的作用。
先导化合物的选择通常是基于多个筛选和判断标准,包括治疗效果、生物活性、选择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等。
研究人员会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性质和药效学活性。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开发通常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包括药物设计、化合物合成、生物活性测试、细胞和动物实验等。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直到找到具有足够药效学活性和药物物性的候选物。
一旦一种化合物被确定为先导化合物,研究人员将会进一步研究其药效学特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以确定其在体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果先导化合物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药效学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那么它可能成为开发新药的候选物,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总之,先导化合物是药物研究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
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和评估的潜在药物分子。
通过对这些化合物的优化和改良,研究人员可以发现并开发出新的治疗药物,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希望。
先导化合物发现途径(一)先导化合物是指药物研发过程中,通过发现和优化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以获得具有理想药效的化合物。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非常关键,因为它们可以在后续的研发中提供方向性和基础性的支持。
那么,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有哪些呢?1.高通量筛选法高通量筛选法是一种利用特殊的机器和技术,同时针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验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筛选效率,快速获得优秀的先导化合物。
2.虚拟筛选法虚拟筛选法是一种利用大数据、计算机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化学结构的分析,预测产生具有良好药效的分子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确定候选药物,并为研发人员提供潜在的药物设计方案。
3.结构修改法结构修改法是通过对已知/已有化合物进行不同的结构修改,以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代谢、毒性等一系列性能。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已知药物结构的改良,获得新型先导化合物。
4.天然产物法天然产物法是通过研究和提取天然产物,如植物、微生物等,寻找新的化合物结构,并进行有效筛选,吸收其中的先导药物。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一些与人体有着较高生物亲和力的天然产物,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方向。
5.共价片段组合法共价片段组合法是将已有的化合物分解成小片段,再进行重新组合,以获得新型的先导化合物。
在化合物组合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分子结构修饰、基团替换等技术,构建成新的、有效的化合物。
总体而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复杂的过程,需要依靠多种方法和技术,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实验设计,才能够获得更为有效的筛选结果。
此外,不同的先导化合物发现途径都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和完善,依靠实验室实际探索空间与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解锁更多有潜力的药物发现。
先导化合物的定义及其产生途径一、引言在化学领域中,先导化合物(Pr od ru g)指的是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后,形成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
先导化合物常常被设计用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靶向性以及减少副作用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先导化合物的定义以及几种常见的产生途径。
二、先导化合物的定义先导化合物是指一种经过合理设计,通过取代、酯化、酰化、缩合等化学反应,将药物原子或基团与辅助原子或基团连接在一起,以提高药物的性能、改善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性质的化合物。
三、先导化合物的产生途径1.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产生先导化合物的途径。
通过与酸或酸酐反应,药物中的羟基和羧基等官能团可以与酸成酯键,形成具有良好溶解性和稳定性的酯类化合物。
这种化学转化可以提高药物的肝素构效关系和药效持久性。
2.缩合反应缩合反应是先导化合物产生的另一种常用途径。
通过两个或多个药物结构的合并,通过缩合反应得到新的化合物。
这种转化可以增强药物活性、延长药效时间、改变药物的靶向性等。
3.还原反应还原反应是产生先导化合物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对药物中的功能团进行还原反应,可以改变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
还原反应通常可以增加药物的脂溶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4.掩护反应掩护反应是制备先导化合物的一种常见方法。
药物原子或基团中的某些官能团通过掩护反应转化为稳定的化合物,以降低其反应性或保护不稳定的官能团。
这种转化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降低毒性以及增加生物利用度。
5.酰化反应酰化反应是先导化合物产生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与酸酐反应,药物中的羟基、胺基等官能团可以与酸酐形成酰类化合物。
这种化学转化常用于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增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选择性。
6.磷酸化反应磷酸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产生先导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与磷酸反应,药物中的羟基、胺基等官能团可以与磷酸形成磷酸酯类化合物。
这种化学转化可以增加药物的亲水性、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先导化合物的主要优化方法,并举例先导化合物是指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通过合成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优化先导化合物是为了改善其药物活性、选择性、溶解度、药代动力学性质等,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药物性质。
下面将介绍先导化合物的主要优化方法,并举例说明。
1. 结构修饰结构修饰是指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进行改变,以改善其药物活性。
常用的结构修饰方法包括:引入不同基团、改变取代位置、修改官能团等。
例如,对于抗癌药物培美曲塞(Paclitaxel),通过引入新的侧链基团,可以获得更高的抗肿瘤活性。
2. 取代基优化取代基优化是指对先导化合物的取代基进行优化,以改善其药物活性和选择性。
常用的取代基优化方法包括:改变取代基的大小、电子性质、立体构型等。
例如,对于抗菌药物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通过在母核上引入不同的侧链取代基,可以调节其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3. 构效关系研究构效关系研究是指通过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其结构-活性关系,从而指导优化设计。
常用的构效关系研究方法包括: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析、结构活性关系(SAR)分析等。
例如,通过对一系列类似结构的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和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药物活性的关键结构特征,并据此进行优化设计。
4. 合成路径优化合成路径优化是指对先导化合物的合成路径进行优化,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率。
常用的合成路径优化方法包括:改变反应条件、改进反应步骤、优化中间体合成等。
例如,对于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Metformin),通过优化合成路径,可以提高产率和减少副反应产物的生成。
5. 药代动力学性质优化药代动力学性质优化是指对先导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优化,以改善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性质。
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优化方法包括:改变化合物的脂溶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例如,对于抗高血压药物洛活新(Losartan),通过对其药代动力学性质的优化,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持久性。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方法如下:
一、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①植物来源,如解痉药阿托品是从茄科植物颠茄、曼陀罗及莨菪等中分离提取的生物碱。
②微生物来源,如青霉素
③动物来源,如替普罗肽是从巴西毒蛇的毒液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降压作用。
④海洋药物来源,如Eleutherobin是从海洋柳珊瑚中得到的,具有抑制细胞微管蛋白聚合作用。
二、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如在组胺的基础上发展的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如青霉素医学教整理、β受体阻断剂。
四、从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如由偶氮化合物磺胺米柯定发现磺胺类药物,阿司咪唑进一步发现诺阿司咪唑。
五、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途中发现由异丙嗪发现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
六、从药物合成的中间体发现先导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发现途径(一)
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学模拟
化学模拟是使用计算机建立分子模型,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找出可能具有活性的化合物。
利用化学模拟技术,可以快速地优选先导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优化。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实验的成本和时间,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快速的途径。
二、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可以直接成为新药研发的先导化合物。
许多生物体内会产生各种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可以具有生物活性。
利用这些天然产物进行先导化合物的筛选,不仅可以减少研发时间和成本,还可以提高成功率。
三、药物代谢产物
药物在人体内代谢产生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筛选。
许多药物可以代谢成为一些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比原药物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同时也具有更低的毒性。
因此,利用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途径。
四、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结构活性关系研究(SAR)是指通过对一系列的化合物进行活性和结构
的相关性分析,找出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结构,并进一步合成这
些分子,进行活性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明确结构与活性的关系,找出
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总的来说,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比较常见的方法
有以上四种。
化学模拟技术可以快速进行筛选,天然产物和药物代谢
产物具有生物活性且易于获取,结构活性关系研究则可以明确结构与
活性的关系。
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找出不同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的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导化合物的概念先导化合物的概念一、引言先导化合物是指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但在药理学、毒理学和代谢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的化合物。
它们通常是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可作为药物优化的起点。
二、先导化合物的特征1. 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通常是在高通量筛选或其他生物活性评价技术中获得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与靶标分子结合,改变其功能或表达,从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
2. 结构简单:由于先导化合物是药物研究中的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其结构相对简单。
这样可以降低制备成本,并便于后续优化。
3. 活性不够强:虽然先导化合物具有一定生物活性,但其活性水平通常不够强。
这意味着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4. 代谢稳定性较差:由于先导化合物是药理学评价过程中较早发现的化合物,因此其代谢稳定性通常较差。
这需要在后续的药物优化过程中解决。
三、先导化合物的作用1. 作为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先导化合物是药物研究过程中探索新靶点和新药物分子结构的重要阶段。
它们可以为后续的药物优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2. 作为药物优化的起点: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进,可以提高其生物活性、代谢稳定性和药效学特征等,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药效。
四、先导化合物的制备方法1. 化学合成法:先导化合物通常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制备。
该方法需要对反应条件、反应剂选择、保护基策略等进行精细控制,以获得目标产物。
2. 天然产物提取法:某些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
天然产物提取法通常通过植株或微生物等来源获取目标天然产物,并进行分离纯化。
五、先导化合物在药学领域的应用1. 药物发现和开发:先导化合物是药物研究过程中探索新靶点和新药物分子结构的重要阶段。
它们可以为后续的药物优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2. 药效学评价:先导化合物可以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进行药效学评价,以确定其生物活性、毒理学特征和代谢稳定性等。
先导化合物1. 引言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被称为药物发现的前期药物候选。
本文将对先导化合物的定义、特征、筛选方法以及重要性进行探讨。
2. 先导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先导化合物是指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方法获得的具有一定活性和选择性的化合物。
它是药物研发的起点,通过对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最终可以获得具有良好药效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药物。
先导化合物具有如下特征: - 有一定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应当具备对目标疾病具有一定药效的能力,通常通过高通量筛选或虚拟药物筛选等方法进行评估。
- 有选择性:先导化合物的作用应该主要针对目标疾病相关蛋白,而对其他非靶标蛋白的作用应该较小。
- 具备可调性:先导化合物设计时应兼顾药物分子的构象、化学稳定性以及生物可利用性等因素,以便在进一步的药物优化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
3. 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针对大规模的化合物库进行筛选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先导化合物筛选方法:3.1 高通量筛选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是一种快速筛选大规模化合物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并行处理大量样本,在短时间内评估数千到数百万个化合物的活性。
HTS通常使用自动化仪器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能够快速评估潜在化合物的药效。
3.2 虚拟筛选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数据库中筛选潜在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的方法。
该方法依赖于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信息,通过分子对接和药效预测等算法,预测大规模化合物库中与目标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分子。
3.3 结构活性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分析SAR分析用于评估先导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合理设计改变化合物的结构或基团,进一步优化先导化合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名词解释先导化合物先导化合物是指在药物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药物前体化合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包括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合成和药物优化等方面。
先导化合物具有多个优点,如更好的药物效果、较低的毒副作用、更好的药物代谢和更好的药物分布等。
在药物研发中,先导化合物在药物发现的早期阶段起着关键作用。
药物发现是一个非常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验和验证。
先导化合物可以作为药物发现的起点,为后续的研发提供基础。
在寻找先导化合物时,研究人员一般会考虑许多因素,如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化合物的稳定性、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等。
一旦获得了潜在的先导化合物,研究人员会进一步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
药物设计是一个基于先导化合物结构的过程,它可以通过修改分子结构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选择性。
药物合成则是将先导化合物合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药物的过程。
在合成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合成路线的可行性和合成步骤的效率。
一旦药物合成完成,就会进行药物优化。
药物优化是为了改善药物的性能,如改善药物的选择性、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提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等。
在药物优化中,研究人员可能会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以获得更好的药物效果。
除了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先导化合物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
例如,在农业领域,先导化合物可以用于发展新的农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材料科学领域,先导化合物可以用于合成新型材料,以实现特定的性能要求。
总之,先导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以及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作为药物发现的起点,为药物的设计、合成和优化提供了基础。
先导化合物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还可以推动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先导化合物(leadingcompound),也称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简称先导物。
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以得到最终的可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drug candidate)。
由于发现的先导化合物可能具有作用强度或特异性不高、药代动力性质不适宜、毒副作用较强或是化学或代谢上不稳定等缺陷,先导化合物一般不能直接成为药物。
需要对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先导化合物优化: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或者修饰,以减少先导化合物存在的缺陷(活性不够高,化学结构不稳定,毒性较大,选择性不好,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合理)。
原研药:即指原创性的新药,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才得以获准上市。
需要花费15年左右的研发时间和数亿美元,目前只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才有能力研制。
药物研发模式-首创新药(First-in-class):按照基因-蛋白-药物的主流模式开发出的药物,这种药物既要求药物是全新化合物,同时靶点也是全新的。
1) 模仿药(Me-too):利用已知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研究成果,在已知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合成该药物的衍生物、结构类似物和结构相关化合物,并通过系统的药理学研究,将所产生的新药与已知药物比较,活性相当的新药。
2) Me-better药:开发方式与Me-too药类似,但所得的新药具有更高的活性,与参照的已知药物相比更有优势。
3) Me-only药:即选择没有竞争的领域来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的项目,采用不被主流模式认同的先导物和优化模式得到的新药。
其实是一种特殊的First-in-class,但又有质的不同,普通的First-in-class容易被Me-too,但是Me-only不会被Me-too。
产品线扩展(LineExtension):开发新适应症,新配方或既往上市产品的新组合用药。
中文名称:先导化合物 Lead Compound学科分类:医学工程定义1: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药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发展潜力,可用作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药品种。
定义2:有独特结构且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注释通过优化药用减少毒性和副作用可以使其转变为一种新药的化合物。
一旦通过基因组学和药理学方法发现和证实了一个有用的治疗靶子,识别先导化合物是新药开发的第一步。
一般的,很多潜在化合物被筛选,大量紧密结合物被识别。
这些化合物然后经过一轮又一轮地增加严格性的筛选来决定它们是否适合于先导药物优化。
一旦掌握了很多先导物,接下来就进入优化阶段,这需要做三件事:应用药物化学提高先导物对靶子的专一性;优化化合物的药物动力性能和生物可利用率;在动物身上进行化合物的临床前的试验。
简称先导物,又称原型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寻找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
因先导化合物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性不够高,化学结构不稳定,毒性较大,选择性不好,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合理等等,需要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进一步优化使之发展为理想的药物,这一过程称为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一、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①植物来源,如解痉药阿托品是从茄科植物颠茄、曼陀罗及莨菪等中分离提取的生物碱。
②微生物来源,如青霉素③动物来源,如替普罗肽是从巴西毒蛇的毒液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降压作用。
④海洋药物来源,如Eleutherobin是从海洋柳珊瑚中得到的,具有抑制细胞微管蛋白聚合作用。
二、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如在组胺的基础上发展的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如青霉素、β受体阻断剂四、从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如由偶氮化合物磺胺米柯定发现磺胺类药物,阿司咪唑进一步发现诺阿司咪唑五、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途中发现由异丙嗪发现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六、从药物合成的中间体发现先导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方法和途径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成为了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
先导化合物是指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化合物,通常是作为新药研发的起点和基础。
在药物研究中,如何高效地发现先导化合物成为了科研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方法和途径。
一、自然产物的发现自然产物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来源之一。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其中许多生物体能够合成具有药用活性的化合物。
科研人员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生物样本进行采集、提取和分离纯化,可以发现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先导化合物。
常见的自然产物发现方法包括生物筛选、生物导向合成等。
1.1 生物筛选生物筛选是通过生物活性测试来筛选具有药用活性的化合物。
研究人员将采集到的生物样本进行提取和分离纯化,得到一系列的化合物。
然后,利用各种生物学模型和药物筛选平台,对这些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筛选出具有一定活性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
例如,通过对微生物的筛选,发现了许多抗生素类药物。
1.2 生物导向合成生物导向合成是指通过对生物体内具有药用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合成改造,得到更具活性和选择性的化合物。
研究人员通过对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具有重要药用活性的化合物。
然后,利用有机合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合成改造,得到更具活性和选择性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
二、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地筛选大量化合物的方法。
它利用自动化设备和高通量实验技术,可以同时对上万种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
常见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包括酶学筛选、细胞筛选、蛋白质筛选等。
2.1 酶学筛选酶学筛选是通过对酶的活性进行筛选,发现具有抑制或激活酶活性的化合物。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高通量酶学平台,同时对上万种化合物进行筛选,从中找出具有特定酶活性调节作用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
2.2 细胞筛选细胞筛选是通过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等生物学过程进行筛选,发现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活性的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的名词解释先导化合物是指在药物研发领域中,作为药物研究的起点的一类化合物。
它们通常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最早被合成和研究的分子。
先导化合物是为了发现新药物而合成的化学物质,其目的是通过优化和改良这些分子,以开发具有疗效和安全性的新药物。
1.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过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通常,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药物研究的起点通常是针对某种病理过程的理论基础研究,或者是通过对已有药物的改良来寻求新的治疗方案。
研究人员会根据疾病的特点和分子机制来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
针对这些靶点,研究人员会设计合成一系列化合物,以寻找对目标蛋白具有一定效果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通过合成化学的方法来得到。
合成的先导化合物会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实验,以评估它们的活性、选择性和毒性等性质。
这些实验通常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良,最有希望成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会进一步进行动物模型实验,以评估其在整体生物系统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先导化合物的特点和要求先导化合物具有一些特点和要求,这些特点和要求有助于确定它们是否有潜力成为有效的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应该对目标靶点具有一定的活性。
活性大小和选择性是评估先导化合物潜力的重要指标。
毒性:先导化合物的毒性水平应该相对较低,以确保其在进一步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性质:先导化合物的体内代谢、分布、排泄和药效动力学性质应该适合其作为药物的潜力。
合成可行性:先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应该可行,以便进行后续批量合成和规模化制备。
专利性:先导化合物应该具有一定的专利性,以确保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和独占性。
3. 先导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先导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药物目标验证:通过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筛选,研究人员可以评估潜在药物靶点的可行性和活性。
结构优化: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和性能的优化,可以改善其活性和选择性,以提高潜在药物的疗效。
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是指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由于其活性不强,选择性低,吸收性差,或毒性较大等缺点,不能直接药用。
前药是指一些在体外活性较小或者无活性的化合物,在体内经过酶的催化或者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其常常指将活性药物(原药)与某种无毒性化合物以共价键相连接而生成的新化学实体。
即前体药物。
指用化学方法合成原有药物的衍生物,这种衍生物在机体内能转化成原来药物而发挥作用。
因此,前体药物又可称为生物可逆性衍生物。
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分子会产生大致相似或相关的或相反的生物活性。
分子或基团的外电子层相似,或电子密度有相似分布,而且分子的形状或大小相似时,都可以认为是生物电子等排体。
钙通道阻滞剂是在通道水平上选择性地阻滞Ca2+经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少细胞内Ca2+浓度的药物。
烷化剂:是指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者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进行亲电反应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的一类药物。
构效关系:指的是药物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是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简答题1、乙酰水杨酸中的游离水杨酸是怎样引入的?应如何检查答:乙酰水杨酸中的游离水杨酸主要有两条途经引入:原料水杨酸反应不完全;产品乙酰水杨酸贮存不当水解。
检查方法:依据《中国药典》,取适理乙酰水杨酸于试管中,加入三氯化铁试液2滴,看是否显兰紫色。
若显色,则表明产品中有水杨酸。
2、抗肿瘤药物主要分为哪几类?各举一典型药物。
抗代谢抗肿瘤药按作用原理分为嘧啶拮抗剂、嘌呤拮抗剂、叶酸拮抗剂。
1、嘧啶拮抗剂如:氟尿嘧啶2、嘌呤拮抗剂如:巯嘌呤3、叶酸拮抗剂如:甲氨喋呤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答:1、N-1位若为脂肪烃基取代时,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似的乙烯基、氟乙基抗菌活性最好。
N-1位若为脂环烃取代时,其抗菌作用最好的取代基为环丙基、而且其抗菌活性大于乙基衍生物。
N-1由烃基,环烃基取代活性增加,其中以乙基、氟乙基、环丙基取代最佳,若为苯取代时其抗菌活性与乙基相似,但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较强。
2、 8位上的取代基可以为H、Cl、NO2、NH2、F,其中以氟为最佳,若为甲基、乙基、甲氧基和乙氧基时,其对活性贡献的顺序为甲基>H>甲氧基>乙基>乙氧基。
在1位和8位间成环状化合物时,产生光学异构体,以(S)异构体作用最强。
3、2位上引入取代基后活性减弱或消失。
4、3位羧基和4位酮基为此类药物与DNA回旋酶结合产生药效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将酮基被硫酮基或亚胺基取代及3位羧基被其它含有酸性基团替代时,活性均消失。
5、在5位取代基中,以氨基取代最佳。
其它基团活性均减少。
6、6位对活性的贡献顺序为F>Cl>CN≥NH2≥H,6位氟的引入可使其与DAN回旋酶的结合力增加2~17倍,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性增加1~70倍。
7、在7位上引入各种取代基均使活性增加,特别是哌嗪基可使喹诺酮类抗菌谱扩大,其次为二甲胺基、甲基及卤素。
阿司匹林遇湿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可发生颜色变化,为什么?答:Aspirin有酯的结构,遇湿可促进酯键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温度增加可增加水解速度。
而生成的水杨酸较易氧化,在空气中可逐渐变为淡黄、红棕甚至黑色。
这是由于水杨酸分子中酚羟基被氧化成一系列醌式有色物质之故。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将阿司匹林制成钙盐,是否能降低胃肠道的副作用?答:阿司匹林的作用靶点为环氧合酶,其钙盐不改变其作用靶点,只能改变其溶解度。
而胃肠道副作用产生的机制是抑制胃壁的前列腺素的合成。
故其钙盐不能降低该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
简述利多卡因的合成方法,并解释其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答:利多卡因是以间二甲苯为原料,经混合酸硝化后,以稀盐酸铁粉还原生成2,6-二甲基苯胺,后者与氯乙酰氯作用生成2,6-二甲基氯乙酰苯胺,再与过量二乙胺反应,生成游离的利多卡因。
在丙酮中与氯化氢成盐。
因利多卡因结构中的酰胺茎,受到邻位两个甲基的保护,造成了空间位阻,因此不易水解,对酸或碱均较稳定。
试述普鲁卡因不稳定的原因并说明对其进行结构改造采用的方法。
答:1、普鲁卡因不稳定的原因是,普鲁卡因结构中不稳定结构有(酯键)和(芳伯氨基),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2、对普鲁卡因进行结构改造采用方法有以下:(1)在普鲁卡因苯环上再增加基它取代基时,所得化合物局部麻醉作用增强;(2)苯环上氨基氢以烃基取代后取得的化合物局部麻醉作用增强;(3)改变侧链氨基上的取代基或歧化侧链中的次烃基后所得化合物中有些局部麻醉作用增强;(4)羧酸酯结构中的O原子若以基电子等排体S置换后,脂溶性增大,显效快。
试述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答:(1)磺酰氨基在苯环上必须互为对位,邻位及间位异构体均无抑菌作用。
(2)苯环被其它环替代时或在苯环上引入其它基团时将都使抑菌作用降低或完全失去抗菌活性。
(3)以其它与磺酰氨基类似的电子等排体替代磺酰氨基时,多数情况下均使抗菌作用基本减弱。
(4)磺酰氨基N1-单取代物都使抗菌活性增强,特别是杂环取代抑菌作用明显的增加,但N1,N1-双取代物一般丧失活性。
(5)N4-氨基若被在体内可转变为游离氨基的取代基代时,可保留抗菌活性。
(6)N1-N4-均被取代时,若在体内N4-氨基可被释放,仍有N1-取代物的活性。
为什么临床上使用的布洛芬为消旋体?答:因为布洛芬S(+)为活性体,但R(-)在体内可代谢转化为S(+)构型,所以布洛芬使用外消旋体。
为什么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和牛奶等含金属离子的食物一起使用?答:四环素类药物分子中含有许多羟基、烯醇羟基及羰基,在近中性条件下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如与钙或镁离子形成不溶性的钙盐或镁盐,与铁离子形成红色络合物;与铝离子形成黄色络合物等。
因此,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和牛奶等富含金属离子的食物一起使用。
为什么青霉素G不能口服?其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型?答: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重排而失活,因此不能口服。
通常将其做成钠盐或钾盐注射使用。
但其钠盐或钾盐水溶液的碱性较强,β-内酰胺环会开环,生成青霉酸,失去抗菌活性。
因此青霉素的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使用前新鲜配制。
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吗啡和可待因?答:利用两者还原性的差的差别可区别。
区别方法是将样品分别溶于稀硫酸,加入碘化钾溶液,由于吗啡的还原性,析出游离碘呈棕色,再加氨水,则颜色转深,几乎呈黑色。
可待因无此反应。
怎样才能解决喹诺酮类药物对中枢的毒副作用?答: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中枢毒性主要是由哌嗪基团与GABA受体结合所致,因此应对此部分结构进行修饰,使极性增大,药物不能进入血脑屏障。
天然青霉素G有哪些缺点?试述半合成青霉素的结构改造方法。
答:天然青霉素G的缺点为对酸不稳定,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给药;抗菌谱比较狭窄,仅对革兰阳性菌的效果好;细菌易对其产生耐药性;有严重的过敏性反应。
在青霉素的侧链上引入吸电子基团,阻止侧链羰基电子向β一内酰胺环的转移,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得到一系列耐酸青霉素。
在青霉素的侧链上引入较大体积的基团,阻止了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
又由于空间阻碍限制酰胺侧链R与羧基间的单键旋转,从而降低了青霉素分子与酶活性中心作用的适应性,因此药物对酶的稳定性增加。
在青霉素的侧链上引入亲水性的基团(如氨基,羧基或磺酸基等),扩大了抗菌谱,不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也有效。
三、填空题1. 在我国发生的血吸虫主要是日本血吸虫,常用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
2. 氮芥分为脂肪氮芥和芳香氮芥。
3. 奎宁在体内被代谢失活其主要反应发生在 2 位,将此位置封闭可避免其失活。
4. 青蒿素被钠硼氢还原后生成青蒿素被钠硼氢还原后生成。
5. 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噁唑配伍被称为复方新诺明。
6. 异烟肼在体内可被乙酰化而抗菌作用减弱。
7. 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的抗生素。
8. 阿司匹林合成中产生的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副产物是乙酰水杨酸酐。
9. 马来酸氯苯那敏的作用靶点为H1 受体。
10. 盐酸麻黄碱四个异构体中活性最强的异构体的构型为1R,2S11. 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的抗生素。
12. 阿司匹林除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3. 抗溃疡药奥美拉唑作用靶点为H十一K十一ATP酶。
14. 地西泮在胃酸作用下发生4,5位开环,进入肠道后又闭环形成原药。
15.盐酸吗啡的水溶液与中性三氯化铁试剂反应显__蓝色_________。
16.拟肾上腺素药是一类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而发挥作用的药物,亦称为_拟交感神经药______。
17.盐酸利多卡因以其结构中的___酰胺基_______区别于普鲁卡因的酯键。
18.解热镇痛药从化学结构上主要可分为__水杨酸________类、苯胺类及吡唑酮类。
19.阿托品易发生Vitali反应,是由于其水解后生成的__莨菪酸_______的特异反应。
20.抗溃疡药奥美拉唑的作用靶点为_ H十一K十一ATP酶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