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知识】浅说 “金镶玉” 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传统技艺古籍修复之“金镶玉”作者:徐晓静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1期摘要:传统古籍修复中金镶玉逐渐被“冷淡”了,但“冷淡”不等于“消忘”,技艺不能丢。
本文从金镶玉典故由来谈起,到金镶玉的起源、用料,再到金镶玉何时为之,最后谈金镶玉的利弊,供大家参考何时为、何时不为,以便更好、更合适地保护古籍,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籍修复;金镶玉;修旧如新;保护古籍1 “金镶玉”典故的历史由来及古籍修复中金镶玉的起源金镶玉是从古代就有的一种独特的技艺,据传说这种技艺始于西汉时期。
当时,汉王莽篡权,派人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传世国宝——玉玺,皇太后很生气,见国破家亡,一怒之下举起玉玺摔在地上,玉玺受到猛烈撞击崩掉一角。
后来工匠在整修时,用黄金镶上了崩掉的缺角,被称为“金镶玉玺”,“金镶玉”由此而得名。
后来经过社会发展,金镶玉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古代和现代玉件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金镶玉作品,可以说金镶玉作品在古代是一种最高规格、高档的艺术珍品,在现代也依然受人追捧。
在古籍修复中,因书页陈旧泛黄,衬纸洁白如玉,好像黄金镶在白玉上一般,所以称为“金镶玉”。
金镶玉的起源一直未见有明确记载,根据文献著录推测,一般认为起源于明末清初。
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家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一书中记载清初曹溶旧抄本《绛云楼书目后序》中有介绍金镶玉装订的方法:“古本狭小者,补缀后用白纸为里,四面放大,北京人谓之金镶玉,扬州人谓之袍套衬。
”[1]清代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叶德辉在《藏书十约·装潢》中记载:“书内破损处,觅合色旧纸补缀。
上下短者,以纸衬底一层,无书处衬两层,则书装成不至有中凸上下低病,书背逼至钉线处者,亦衬纸如之。
衬纸之处钻小孔,一孔在衬纸,一孔在原书之边......是为保留古书之妙法。
”[2]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黄丕烈《宋五服图解》跋记载:“因墨敝纸渝,损而重装,复以衬纸副其四周,不能睹旧时面目矣。
“金镶古玉”捍卫古玉情怀,发扬传承传统工艺!先来说说金镶玉的起源金镶玉从古道今一直是最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然而这种传统艺术如今正在慢慢被侵蚀,许多人一提到金镶玉立马就想起了商场货,认为是一种及其低端的工艺品,那么金镶玉到底受不受欢迎,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认识金镶玉呢?看看传统的金镶玉长什么样据说,金镶玉这种传统工艺始于西汉年间。
当时汉王莽为篡权,逼迫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听后大怒,将玉玺摔到了地上,摔碎了一个角,后来找到一位能工巧匠用黄金镶在了缺角处,最后被称之为“金镶玉玺”,“金镶玉”的美名由此而来。
后来经过了长期发展,金镶玉有了许多的应用,在一些古玉当中,我们也能看到的许多金镶玉作品的诞生。
可以这么讲,金镶玉在古代是王侯将相才能拥有的,可以说是最高规格的艺术珍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镶玉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有许多工艺将要接近失传,导致了如今大家对金镶玉的了解知之甚少的尴尬境界,而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的出现,最终打破沉默,让千家万户感受并熟知了金镶玉文化价值,看着沉甸甸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奖牌,谁不想拥有?这也让奥运会给接近失传金镶玉文化带来了大量的商机。
接下来看看奥运会金镶玉奖牌是如何诞生的工匠们正在赶制标准尺寸的玉璧严格的筛选玉璧将玉璧镶嵌到奖牌凹槽上制作奥运会所需的金镶玉奖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将传统的玉器制作工艺与金完美结合,成为符合大众审美的一大亮点。
商场低价买来的伪“金镶玉”奥运会让金镶玉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发展中,总会有搅屎棍,由于各种不良商家为了谋求利益,作出的虚假推广和恶意炒作,让许多人对金镶玉的认知却又慢慢发生了变化,导致了现如今人们对于金镶玉的认识都是这样的:柜台上琳琅满目的伪”金镶玉“商场出现大量伪“金镶玉”高价售卖大家应该都知道,上面这些图都是我们经常在商场里见到的伪“金镶玉'。
如今很多人一提到金镶玉,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商场货。
这种利益熏陶的产物,让许多爱玉之人着实感受到上当受骗的滋味。
金镶玉金镶玉“金镶玉”是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所采用的式样,喻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体现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运动员的褒奖。
它的设计方案,创意十分新颖,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奖牌设计单一材质的传统,又融入了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
奖牌设计中标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和具有丰富造币经验和精良设备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组成了修改完善小组。
中央美术学院按照要求对方案做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从造币工艺技术上予以配合,以解决奖牌的最终成型工艺。
别具一格夏季奥运会的惯例,奖牌材质除金银铜外,一般不作突破。
而北京奥运会奖牌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复合”而成,很好。
修改完善小组对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尝试,最终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突出了奖牌的金属质感,增加了奖牌的识别性。
往届奥运会上,出现过个别运动员获得奖牌后,过于兴奋,将奖牌抛向空中而导致损坏的现象。
北京奥运会奖牌镶嵌了“玉”,更需增大安全系数。
修改完善小组对奖牌金属和玉结合的工艺技术以及安全性等进行了多次技术测试。
最终,他们在保证奖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完成了技术攻关,找到了确保奖牌安全性的方法。
以“金镶玉”为创意的北京奥运会奖牌,与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交相辉映,就此成为中国灿烂文化与奥林匹克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金镶玉”,已然成为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会理念,展现中国文化艺术特色设计和制作水平的载体,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一份独特的遗产。
获得肯定2007年1月11日,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
同年2月8日,北京奥运会奖牌实物样品被送到了国际奥委会,在罗格主席主持的执委会上,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批准了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方案。
在他们发来的确认函中称赞道:“北京奥运会奖牌将被证明是一件艺术品。
它们高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
金镶玉的由来和典故金镶玉是指一种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艺(即在金器上镶嵌各种玉石),有时也指用这种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金、玉器物。
这种特殊的金、玉镶嵌工艺为我国所特有,且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和玉象征高贵与纯洁,一如诗仙李白所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所以金镶玉寓意“金玉良缘”,堪称尊贵吉祥与超凡脱俗的完美结合。
金镶玉的由来和典故: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美玉献给楚文王,琢成璧,称为“和氏璧”。
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蝇不近,乃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
始皇令人将其雕成玉玺,镌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再雕饰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始皇自是爱不释手,视为神物。
汉灭秦后,“和氏璧”落刘邦手中,刘将其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一直传了十二代。
至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位,藏玉玺于长乐宫。
时逢王莽篡权,王欲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
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将之摔掉一角。
王莽见玉玺受损,连声叹息,忙招来能工巧匠修补,那匠人倒也聪明,想出用黄金镶上缺角的奇招,修补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便是“金镶玉”的由来。
可惜,这个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
但金镶玉的制作工艺却被传承下来,并由宫廷走向民间,达官贵人中出现各种金镶玉饰物甚至金镶玉筷子等。
自古民间还有“有眼不识金镶玉”之说,比喻见识短浅、孤陋寡闻。
自古金玉相配就有金玉良缘之意,数百年前一直为帝王把持,作为财富和权力象徵。
现在二者终于又被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作为尊贵吉祥的象徵,供有识之士赏玩。
浅谈金镶玉工艺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历史及发展作者:郭珺文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20期摘要:自古以来,玉器最受中国人喜爱。
玉器经历了近8000年的发展,在我国现代社会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金镶玉”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其出现的目的是修补和氏璧的缺陷,匠人想出了用黄金替代缺角的修补方式,在当时被称作是金镶玉玺。
“金镶玉”的出现对我国玉器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其表现形式也随着各个时期冶金技术、风俗喜好、国民经济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文章主要分析了玉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发展背景及代表人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清时期玉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工艺特征与代表匠人,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嵌金银丝嵌宝石;金银错嵌宝石;金镶玉或玉镶金;陆子冈工;乾隆工;痕都斯坦工玉,最早是先民从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美石,正所谓石之美者为“玉”。
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细密坚韧、温润莹泽,被广大中国人喜爱。
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与冶金技术有关,但更与时代背景、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
1 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发展背景及代表人物在玉石上嵌金银丝嵌宝石是传统玉器工艺中的一项金玉珠宝结合工艺,即在玉石表面开槽,不借助任何黏合物,将足金银丝珠宝嵌入玉石表面的工艺。
该工艺又称“压(错)金银丝嵌宝石工艺”“金镶玉”“玉镶金工艺”。
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最早出现于商周青铜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银错”,这种工艺一般应用于各种青铜器皿上,如兵器、马车器具等实用器物上,主要起到装饰作用。
金银错这种工艺在青铜时代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艺,我国进入青铜时代1000多年后金银错这种工艺才开始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才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可以说金银错这种工艺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出现的产物。
这种工艺出现以后,很快就受到了当时各个阶层人群的青睐。
经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和走访调研发现,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应用在玉器上的最早时期是宋代。
1961年第6期《美术》杂志发表的一篇对老一代玉雕艺术家潘秉衡大师的采访录显示,民国初,潘秉衡大师在一家古董店里看到一件据说是宋朝“贡物”—一件“压银丝”玉笔洗(见《熟能生巧若有神助》)。
金镶玉考题1:金镶玉是中国玉文化记仡中的瑰宝,起源于,发展于,后历经千年在清朝金镶玉工艺十分盛行。
象征和的完美结合,魅力永存的经典和风情独特的时尚。
金玉相扣,或金玉相映,金镶玉也有“”的寓意。
2:“金镶玉”: 采用AU999千足金,精选,运用“金镶玉”传统技艺,将千足金制作出各种花型,用手工将在一起,并在金面手工劈花雕刻图案细节,经多道工艺精琢,使精金美玉完美嵌合,达到的高超境界。
3:金玉错产品工艺说明:特点:属于中高端档次的产品,产品比较精致、工艺精细,因制作的工序且且产品的价格相对就比较高,相比普通劈花产品,因金是内,所以较少出现钩刮、翘金等售后问题。
4:冲模产品工艺特点:5:倒模工艺工艺特点:6:手工劈花工艺特点:7:佛:佛可保佑平安,寓意有福(佛)相伴。
常取材于大肚弥勒佛造型,是的化身——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观音:观音慈悲普渡众生,是的化身。
慈悲观音,南海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说法等可以自己取好听就可以都是的意思。
8:鸳鸯:成双成对、有影皆双、之意。
9:龙:的化身,有玉龙献瑞、平步青云、龙腾四海、行运一条龙、护身神龙等寓意; 与凤一起寓意成双成对或。
10:鲤鱼: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
比喻中举、升官等黄腾达之事。
也比喻。
11:蝙蝠:寓意福到。
五个福寓意。
和铜钱在一起寓意。
与日出或海浪一起寓意。
12:竹子寓意:13:莲荷寓意:14:蝶恋花寓意:15:白菜寓意:16:貔貅寓意:17:关公寓意:18:邪消灾类表示人们希望在某种神灵保护下,生活顺利、事业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代表性的玉佩图案用、、钟馗、、张飞等来表示。
在民间有“”说法,主要是祈求观音和佛对人们身体、生活和工作的保佑。
19:事业腾达类:象征人们对和的向往与祝愿。
代表的玉佩图案主要用、桂圆、核桃、鲤鱼、等表示。
佩带者比较注个人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20:家和兴旺类:表示希望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众所周知,所谓的金镶玉就是指将贵金属与玉石、翡翠镶嵌于一体,一方面可以对玉饰起到加固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玉饰更具一番美感和韵味,如今人们对金镶玉一类饰品颇为喜爱,佩戴金镶玉也是越来越为盛行。
追根溯源,子春秋时期开始,金镶玉技术便已经出现。
在唐宋时期,窑匠们为了节省成本,而通过采用金、银、铜等多种金属相结合,精心设计构成多种不同的精美图案,而且分别都代表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之后再与带有瑕疵的瓷器镶嵌在一起。
金镶玉特色的文化传承至今,汉代王莽篡位时传国玉玺上镶嵌黄金,是有史以来最为有名的金镶玉。
同时据河南历史金镶玉工艺传承人李建立介绍,"李氏金镶玉工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汝、官、哥、定、均五大瓷为坯,而且选用金银为材料,还需要经过百道繁琐的工序制作成各种吉祥图案,且镶嵌于玉器上,极具民族文化气息与艺术魅力。
金镶玉特色工艺是先人智慧与劳动所创造而来,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而且它还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金镶玉的寓意与话术
金镶玉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玉器,它以金箔或金粉为主要材料,镶嵌在玉器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金镶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寓意着金玉满堂、富贵吉祥、圆满和谐等美好祝愿。
在现代社会,金镶玉已经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珠宝饰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金镶玉的寓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镶玉代表着金玉满堂,这意味着财富和福气满堂,是一种富贵吉祥的象征。
其次,金镶玉寓意着圆满和谐,因为它以金箔或金粉为主要材料,使得玉器看起来更加华丽、精美,令人心醉。
最后,金镶玉还寓意着勇敢和坚韧,因为玉器上的金箔或金粉需要经过反复的镶嵌和打磨才能制作而成,这需要非常坚韧和勇敢的精神。
金镶玉的话术也是独具特色。
在销售金镶玉时,商家通常会使用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话语来向消费者传递金镶玉的美好寓意。
例如,“金镶玉,金玉满堂,富贵吉祥”,或者“金镶玉,圆满和谐,勇敢
坚韧”。
这些话语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还能传递出金镶玉所
蕴含的美好寓意。
金镶玉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珠宝饰品,它寓意着金玉满堂、富贵吉祥、圆满和谐等美好祝愿。
在现代社会,金镶玉已经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珠宝饰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金镶玉简介金镶玉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其制作原料就是举世闻名的“和氏璧”,匠心独具的工匠为了修复损坏的和氏璧,突发奇想,用黄金进行修补,偶然天成的造就了今天世人尽知的金镶玉。
08年北京奥运盛会中那堪称经典的金镶玉奖牌,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人们对金镶玉的疯狂喜爱。
光耀夺目的金镶玉,不仅代表着奢华尊贵的典范,也满含着中国人民对全世界最诚挚的吉祥祝福。
金器与玉器,本身皆是高贵与尊崇的象征,诗仙李白也有诗赞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而两者的完美结合,不但进一步升华其外有的华美气质,更是为其增添了一种难言其妙的灵气,画龙点睛之笔让人叹为观止。
这种几千年前就已出现的珠宝制作工艺,在我国却几经失传,在乾隆时期凭借伊斯兰玉器的进口才得以重启金镶玉的制作,又因为深得帝王喜爱,金镶玉开始步入辉煌的巅峰期,自那以后,金镶玉作为皇室的象征玉器,在民间鲜有流传,让金镶玉颇具神秘气息。
由于金器、玉器两种原材料的特殊性质,让金镶玉的制作本身就极具难度。
不但要配合材料的质地、色泽,还要在器形设计上匠心独运,将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愈加光彩动人。
金镶玉的制作工艺重点就在一个“镶”字上,而这种工艺又分为——包镶、爪镶、卡镶、钉镶和微镶,不同的原料和外形设计对应不同的工艺品种:包镶:又称包边镶,适用于较大的玉石,特别是拱面较大的和田玉。
它是一种用金属边将和田玉都圈住的工艺。
优点:对和田玉有更好的保护、对和田玉光滑的表面更容易固定。
缺点:使用K金多、加工繁琐、成本高。
爪镶:顾名思义就好比爪子一样,紧紧的想玉石扣住。
适用于有一点形状的和田玉。
优点:和田玉的美极少的被金属遮挡。
缺点:佩戴是不小心很容易勾到衣服或蹭伤。
卡镶:又称迫镶,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镶嵌工艺,它是利用金属的张力来固定玉石。
优点:裸露程度更高,更好的体现和田玉的美、更具有现代感非常受年轻一带的喜欢。
缺点:要求技术难度高,镶嵌的不好容易脱落。
钉镶:在金属镶口的边缘有一些小钉,用来固定玉石、彩宝的。
深藏在历史里的“金镶玉〔御玺〕”典故(152)一、典故及其语义典故:金镶玉〔传国〕御玺。
语义:西汉末年,王莽践汉祚时,派王舜向太后王政君索要和氏璧传国御玺,迫于无奈,太后用御玺砸地,致使摔掉一角;王莽命以黄金修补,金玉镶嵌,天工巧夺,使圣洁永恒的玉质,增添黄金的尊贵华丽,更显得典雅大方,厚重肃穆,遂命名“金镶玉传国御玺”;其御玺,代代相传,又朝朝相递,直至元朝灭亡,风风雨雨,历时1600年,才不知所终,但是,各朝代须拥此玺,以镇国祚,铸成铁律,历史公认,传国御玺拥有者,才拥有正统的统治地位。
于是,此玺失踪后,历朝开国皇帝勉为其难,只好自镌御玺传国,以示遵循着历史的规律。
当然,也有人偶然得到此玺,便野心膨胀,顾不得主客王政君影视像观条件,孤注一掷,拼死一搏,结果给历史车轮辗碎,落下野心家称号。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
二、王莽践汉祚,王政君摔碎御玺一角〔金镶玉御玺典故本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遵怀王之约,破武关,走蓝田,直取咸阳,秦王子婴献镇国御玺而投降;御玺传递,象征着国家权力的交接,秦王此举,正式宣告:大秦帝国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拥有镇国御玺的大汉帝国,纪元新开了。
相传,这传国御玺是和氏璧镌刻的。
大家知道,此璧产于楚国荆山,忠贞的和氏得此玉璞后,演绎了和氏献玉璞于三代楚王的悲壮故事〔《韩非子、新序》〕、南国楚王向中原赵国纳璧求婚的喜庆故事、还有赵相蔺相如智斗秦昭王的完璧归赵故事〔《史记》〕。
大喜大悲,慷慨苍茫。
和氏璧传国御玺后来,秦王嬴政横扫天下,终于得到赵国和氏璧。
和氏玉璧,冬暖夏凉,蚊蝇不近,纯粹洁净,光彩照人,众望所归,价值连城。
嬴政获此宝玉,喜不自禁,遂命雕成玺形,镌刻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再饰以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圣洁雅丽,韵味恒昌,于是,定为帝国的镇国御玺,象征子孙帝王,代代相传,永镇大秦帝国的万世基业。
始皇嬴政哪里想到,大秦三世即亡,御玺易手了。
明代瑰宝——梁庄王墓的精美金镶玉
梁庄王墓,顶级珍玩珍赏玉器由于梁庄王墓屡遭盗掘,为保护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于2001年4月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发掘证明,该墓是梁庄王与其继妃魏氏的合墓,并经历了由单人葬改为双人合葬的过程。
其中梁庄王享年30岁,先葬(1441年);梁庄王妃享年38岁,比梁庄王迟薨10年,后葬(1451年)。
梁庄王墓虽遭多次盗掘却未遂,实属不幸中的万幸。
而更感到意外之喜的是,墓内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仅次于明定陵,是继定陵之后我国明代考古的最重大的一次发现。
梁庄王墓为明代梁庄王与其继妃的合葬墓,墓葬规格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出土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且十分精美,包括玉器、瓷器、金银器等。
该墓葬是继定陵发掘以后,我国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这个仅次于明定陵的墓,是全国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次大发现。
金镶玉系列金镶玉金翅鸟金镶玉是一种独特而罕见的工艺,它将精雕细琢的各式玉片镶嵌在金属之间,是特殊合金与上等和田玉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器物包括兵俑、马车、凤尊、兽盖、编钟、辟邪、佛像、冰鉴等。
它们采用镶嵌技术,构思巧妙、用工考究、造型精美、纹饰繁缛、工艺复杂。
其中的玉雕工艺采用阴刻,浅浮雕、减地法、镂雕、圆雕、游丝毛雕等手法。
技法娴熟,刀法刚劲有力,线条流畅,独具匠心。
“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本是指春秋时期,楚国卞和得玉璞琢之成“和氏璧”献给楚文王的故事,用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理解:金是很软的金属,不易塑造;而玉是比较坚硬的一种材料,这两者根本不可能融合;但这批器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很好地掌握了金镶玉中的各种贵重金属的配置比例,将金玉难容的两种物质和谐融合。
从2008奥运金牌制作的繁冗复杂更证明了金镶玉的登峰造极是私家甚至一个历史朝代无法完成的。
金镶玉系列形成的年代可能是商、周、春秋战国等各个历史时期并由皇家掌握这种工艺命脉,在唐代时期达到高潮,由好古之风的辽人继承发展,元明清以后这些宝贵的技艺就基本消失了。
金镶玉系列器物多以商周至战汉时期的青铜礼器为造型。
专家认为这是一批镌刻着丰富铭文的“王仪卤薄”(皇帝的车驾、侍卫和仪仗。
当今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礼器。
先秦,王仪卤簿就是专供诸侯王使用的卤簿。
秦始皇时期正式建立了卤薄制度,它规定皇帝出行时乘坐“金根车”(以黄金为饰的车辆),车马仪仗排列有序,少则近百辆,人员上千,这就是古戏中提到的“鸾驾”。
此后,“卤薄”规模日益扩大,动用人员甚至于数千。
考乾隆年间,命“金镶玉”工艺为宫廷秘制,王仪卤薄更不是民间可以望其项背,遂隐讳不彰。
至于礼器,是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贵族用于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的用器,其社会功能是用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等级权力,即用以“明贵贱、辨等列。
”金镶玉系列器物是在青铜器工艺、造型等基础上,加以创新,把古人对礼制的敬畏之情再一次酣畅表达。
有眼不识⾦镶⽟之典故有眼不识⾦镶⽟是我国民间⼴为流传的⼀句俗语,⼈们通常⽤来形容⼈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缺乏辨别事物的能⼒。
但这句俗语背后真正的故事,估计很多⼈都不知道,今天就来给⼤家讲讲有眼不识⾦镶⽟真正的由来。
⾦镶⽟原意是指⼀种特殊的⾦⽟加⼯镶嵌⼯艺,将黄⾦和美⽟镶嵌在⼀起。
喻⽰我国传统⽂化中的⾦⽟良缘。
这种⾦镶⽟黄⽩颜⾊分明,原本是特别容易识别的,⼈们怎么会在前⾯加上有眼不识”这⼀说法呢。
其实,追根溯源,有眼不识⾦镶⽟”这句俗语原来是由有眼不识荆⼭⽟的谐⾳⽽讹传⽽来的。
有眼不识荆⼭⽟”这句俗语其实是出⾃韩⾮⼦和⽒中⼀个凄婉悲戚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卞和看见⼀只凤凰鸟落在荆⼭上的⼀块青⽯上,古时相传凤凰鸟不落⽆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中必有宝⽟,便把它开采下来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楚厉王。
楚厉王下令叫来⽟⽯⼯匠前来辨识,⽟⼯说这只不过是⼀块普通的⽯头,楚厉王⼤怒,以欺君之罪,下令命⼈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就⼜把这块青⽯献了出去,楚武王⼜命⽟⼯仔细辨识,⽟⼯,仍然断定这就是⼀块⽯头。
于是,卞和⼜因为欺君之罪⽽失去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王继位。
卞和抱着青⽯在楚⼭下痛哭,⼀直哭得泪⽔流尽、眼中滴⾎。
楚⽂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是美⽟被当成⽯头、忠贞之⼠被当成骗⼦。
”楚⽂王听后便命⽟⼯剖开青⽯,发现⾥⾯果真是⼀块稀世宝⽟。
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王亲⾃为此⽟命名,这块宝⽟即是⼤名⿍⿍的“和⽒璧”。
因和⽒璧出⾃荆⼭,故后⼈⼜称之为“荆⼭⽟”,于是乎“有眼不识荆⼭⽟”就这么传开了。
和⽒璧是中国历史上⼀件⾮常著名的⽆价之宝,在它流传的⼏百年期间,多少⼈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它⼜神秘的失踪,这使得和⽒璧的材质和下落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悬案!。
慧眼能识“金镶玉”传说中,“有眼不识金镶玉”多用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
其实,“金镶玉”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珠宝制作工艺,并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采用此工艺设计而重新为世人瞩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样式采用了“金镶玉”式样,而一些采用金镶玉工艺“披”上金衣的和田玉原料产品,也走俏于省城玉石市场。
那么,究竟什么是“金镶玉”呢?它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卞和得玉璞献给楚文王,琢之成璧,称为“和氏璧”。
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
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几经转手,落入秦始皇之手。
秦始皇令玉工将其雕琢为玉玺。
该玉玺长、宽、高均为四寸,上面镌刻着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四周还雕饰着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秦始皇爱不释手,将它奉为神物。
汉灭秦后,“和氏璧”几经沧桑又到了刘邦手中,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胁迫皇太后交出玉玺,皇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崩掉一角。
后来王莽命能工巧匠进行整修,用黄金镶上了缺角,被称为“金镶玉玺”,“金镶玉”便由此得名。
“金镶玉”的工艺就在一个“镶”字上,要靠连续不断的敲击,把金丝或金片镶嵌到图案中。
金镶玉的手法最初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由乾隆宠爱的香妃带到中原,清末渐渐失传。
当时由外国进贡的玉器中,一些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其中就有几件金镶玉。
看着这些莹薄如纸,嵌有金银丝和各色宝石、玻璃的器皿,乾隆皇帝爱不释手,当即做出了一项决定:金镶玉只为宫中所有,不予外传,并命内务府造办处仿制。
宫中的玉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结合乾隆工的宫廷技艺,终于创造出了象征皇家的金镶玉玉器。
乾隆还写了很多诗赞美其精致的做工。
清代末期,皇族没落,大批的宫廷技艺就在这个时期失传了,乾隆工金镶玉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40年代,玉器界“四怪”之一的潘秉衡大师曾经恢复了金镶玉的制作方法,但是,潘秉衡不愿把手艺外传,1978年前后,金镶玉的制作再次失传。
【玉的知识】浅说“金镶玉”典故
【玉的知识】浅说“金镶玉”典故金和玉在国人的都是尊贵的代表,金镶玉的结合更是珠联璧合的杰作,尽显两者的高贵是金与玉文化的完美结合。
金镶玉,原是指在金器上镶嵌各种美玉,这种特殊的金、玉镶嵌工艺为我国所特有,且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和玉象征高贵与纯洁,一如诗仙李白所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所以金镶玉寓意“金玉良缘”,堪称尊贵吉祥与超凡脱俗的完美结合。
“有眼不识金镶玉”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人们常用其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
可是如果仔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俗语颇令人费解。
“金镶玉”本来是指一种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艺(即在金器上镶嵌各种玉石),有时也指用这种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金、玉器物。
如:《金瓶梅》第二十回:“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镶玉观音满池娇分心。
”第七十二回:“林氏又早戴着满头珠翠,身穿大红通袖袍儿,腰系金镶碧玉带,下着玄锦百花裙。
”这种“金镶玉”器物原本是极易识别的,人们怎么会“有眼不识”呢?
其实,寻根溯源,“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乃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谐音讹传而来。
而“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则典出《韩非子?和氏》: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落在荆山(位于今湖北南漳县境内)的一块青石上。
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
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
楚武王又命玉器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
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
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
”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
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
因和氏璧出自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如三国?曹植《与杨祖德书》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金镶玉有金玉良缘之寓意,是中国文化中美好与尊贵的象征,也是中国特有的工艺与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