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1期

2011年1月V ol.66,No.1Jan.,2011

收稿日期:2010-08-09;修订日期:2010-1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52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课题(2009AA12Z205)[Foundation: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730527;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D

Program of China,No.2009AA12Z205]

作者简介:罗文(1986-),男,硕士,主要从事海面变化及GIS 时空分析研究。E-mail:luow1987@https://www.doczj.com/doc/2716968142.html,

通讯作者:袁林旺(1973-),男,教授,主要从事海面变化与地理建模研究。E-mail:yuanlinwang@https://www.doczj.com/doc/2716968142.html,

111-122页

基于验潮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罗文,袁林旺,易琳,俞肇元,谢志仁

(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

摘要:区域海面变化研究受到验潮站数据时段不一致、空间分布不均匀及影响要素复杂性和不

确定性等因素制约。本文基于西北太平洋海域22个站位的验潮数据,应用RegEM 及MTM 方法

探讨其多尺度波动过程的时空差异,基于空间邻近性及有序聚类方法,将区域海面变化划分为5

个区段(渤海—黄海北部沿岸、黄—东海中国沿岸、东海海域日本沿岸、东海南部沿岸以及南海

西北部沿岸),进而利用MGF 方法对各站位进行中长期的统计预测,并结合主成分方法进行区域

综合。结果显示各区2001-2030年的海面变化平均速率分别为:1.23~1.27mm/a ,3.30~3.34mm/

a ,2.72~2.76mm/a ,1.43~1.47mm/a 和1.13~1.15mm/a ,而区域海面上升速率为2.01~2.11mm/a 。

关键词:海面预测;时空分异;RegEM ;MGF ;MTM ;西北太平洋

作为21世纪海面变化预测两个基本目标的全球平均与区域性相对海面变化预测,在预测方法上可分为动力预测和统计预测两大类。国内早期的相关研究多基于统计模型[1-3],其预测结果往往受基准数据起迄时间不同及基准序列长短不一的影响,且对海面变化物理过程与历史背景揭示不足,从而使预测结果的可对比性变差,此类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热潮后渐归于冷寂。IPCC AR4评估报告基于气候—海面变化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以海洋—大气环流模式为核心的多种动力模式,并对自然驱动与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场景下的全球性及区域性气候—海面变化特征、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及影响评价[4]。然而,由于海面

变化驱动过程的复杂性所导致的物理机制的不明晰[5-6],以及动力模式对关键参数的极端敏

感[7-8],使得现有的动力模式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间仍存在相当的差异[9]。Rahmstorf (2007)提出了一种半经验统计模型对21世纪全球平均海面上升速率进行预测[10],Grinsted 等基于蒙特卡洛反演的方法给出了2000-2100年海面变化的可能场景[11],两者结果均对IPCC AR4预测结果提出质疑,并引发了广泛争论。基于历史观测数据及统计模型的海面变化预测研究重新得到海面变化研究者的重视,并将在海面预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验潮数据是海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由于验潮站点分布不均和受陆地垂直运动的影响,数据整理与分析至关重要[12]。近年来,基于主成分及虚拟站位等方式进行序列插补及平均序列重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1,13],但该类方法仍受原始序列的波动结构及精度影响,且其在空间结构的敏感性,重构序列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14]。综合卫星及验潮数据的海面变化时空综合研究也得到了逐步的开展,但在研究时段及分析方法受限的前提下,对于海面变化上升速率至今仍无定论[15-16]。海面变化数据长短不一,精度各异,在时域上呈现非线性、多尺度性,在空间上呈现的区域不一致性,使得对区域海面变化的整体研究相对较为困难。引入多尺度视角,从序列重建、谱系特征、波动过程特征和时空结构特征上对海面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预测,是区域海面预测研究值得尝试的新思路。本文综合多种数学方法进行海面变化预测的区域综合集成研究,尝

地理学报

66卷112

试实现海面变化特征研究与预测研究的有机整合。

1数据与研究方法

1.1研究数据

西北太平洋海区邻近热带辐合带,与欧亚大陆相连,受到季风、洋流、ENSO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强烈影响,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特征的理想地域。考虑到数据的

图1原始数据序列

Fig.1Original series of each station

1期罗文等:基于验潮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113有效性和可获取性,本文从PSMSL以及UHSLC公开发布的验潮数据中选取处于该海域的22个潮位站的月均海平面数据,整体时段跨度从1925年1月到2009年12月,其中秦皇岛、烟台、仁川、大埔滘、澳门的数据引自(PSMSL)公布的修正地方基准海面(Revised Local Reference,RLR)数据[17]。其余各站数据均引自UH Sea Level Center*(图1)。

1.2研究方法

由于各站位验潮数据在起讫时段上的不一致性,导致各站位共有时段明显变短,因此基于时空特征的序列重建或频域特征分析是可能的研究途径。序列重建方法在气候、海面变化的空间构型对比及序列重建与分析中有较多尝试[18-19]。基于频域的方法可有效地揭示序列波动的周期和能量特征。本文利用RegEM获取各站位海面波动的空间格局及不同阶段的变化速率,而后应用MTM方法进行频域特征对比,并结合海区应用有序聚类方法进行站位分类分区;基于均生函数(MGF)方法获得的各站位至2030年海面变化预测结果,结合经验模态分解(EMD)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讨论了区域海面变化特征、区域海面变化综合曲线以及区域海面变化速率。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区域海面变化的过程、特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所采用6种主要方法如下:

(1)调整最大似然法(the regularized EM algorithm,RegEM)该方法以岭回归方法实现回归正则化及参数估计,利用交叉检验实现给定精度的时空矩阵插值。相对于普通最大似然法而言,该方法在小尺度的细节波动上具有更好的重现性,且可有效应用于变量数多于样本数的情况,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序列的插补等[20]。该方法运算过程中可给出具有缺失值样本序列的较准确的协方差估计,并可有效获取不同时段序列重构的空间型及误差分布。Mann等(2009)曾利用该方法重建了1500年来全球温度序列,并利用其讨论了重建气温的空间型以及小冰期及中世纪暖期全球气候的波动特征与动态结构,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21]。

(2)多窗口谱分析(Multi-taper Spectral Method,MTM)该方法由D.J.Thomson于1982年提出[22]。它可在谱分辨率与方差之间取得良好平衡,进而达成低方差、高分辨率的分析目标。相对常规的功率谱分析而言,其谱泄露几乎为零,非常适合于对短序列、高噪声背景下非线性系统中与时空变化有关的弱信号的检测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海洋等领域[23-25]。(3)有序聚类方法[26-27]:有序聚类也称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是聚类分析中的一种,该方法不同于系统聚类法和逐步聚类法。它充分考虑样本的空间或时间顺序,按照有序样本组内相似性最大、组间相似性最小的标准对样本进行分类,进而获得最优分类结果。此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地质、土壤等诸多领域。

(4)均生函数(Mean Generating Function,MGF)方法该方法由曹鸿兴,魏风英提出[28-29],基于统计—动力建模思路,可有效平衡细节预测与趋势预测精度,利用从原序列中派生出的自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和原序列建立最优子集回归模型,采用兼顾数量预报和趋势预报的CSC 双评分准则确定自然周期、筛选变量和确定阶数。该方法能较好地预测序列各种周期的波动特征、极值变化和长期趋势变化,且可进行多步预测,在多个预测领域得到运用[30-31]。袁林旺等曾利用MGF进行海面变化的预测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仅具备了较准确的长期预测性能,且其预测结果受序列长度及预测起始点影响较小,且可有效应用于波动趋势预测[31]。

(5)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EMD方法是非线性与非平稳时间序列多尺度分析的有效工具。其提取出的趋势具有更好的逻辑基础、自适应特征,是进行趋势分离的有效方法之一[32-33]。海面变化中不同尺度波动组分在振幅、相位以及结构稳定性上的差异使得直接基于多尺度混合序列计算海面变化速率可能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为此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从预测序列中提取趋势并进*https://www.doczj.com/doc/2716968142.html,/uhslc/data.html

66卷地理学报行速率计算,以滤除不同尺度波动组分对海面变化速率计算的影响。

(6)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该方法利用协方差矩阵实现原始时空数据中特征的去相关。从而利用尽可能少的几个新变量来表达原始时空矩阵的信息,实现特征提取及数据压缩。Mann 等(1998)等曾基于该方法集成各类不同时段及分辨率的代用指标获得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综合曲线,在古气候领域产生较大的反响[18]。Church 、Chambers 等则利用PCA 方法进行时段较短的近全球范围的卫星测高数据与时段较长但稀疏分布的其他海面变化数据间的集成,并用于全球平均海面综合序列及其速率的计算[15-16]。2海面变化的过程特征与岸段划分

2.1插补序列揭示的空间构型与不同阶段速率对比

对各站位原始序列进行RegEM 插补,结果显示1954年以前因序列缺失相对较多,其重构的不确定性相对较高。如1954年后序列插补的误差分布(图2a)所示,已基本满足序列重构的精度需求。从基于RegEM 获得的各站位序列协方差看,各站位海面变化波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且整体表现为以纬向分异特征为主,但不同站位、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空间分异的大致构型上,秦皇岛—名濑一线各站位间协方差相对较大,而名赖以南站位间协方差则相对较小。显示研究区北部海面变化波动的空间一致性高于南部地区;从协方差矩阵看,南北两区均可以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次级分异区。

基于插补重构的序列对不同时段海面变化的速率及其信度区间进行估计,1954-2009年海面整体平均速率变化同样表现出与协方差类似的空间分异特征(图2b)。秦皇岛—吕四一线海面变化速率相对较南方站位更高,其平均波动范围在1.0~2.5mm/yr ,其中吕四海面变化最高,中野岛—坎门一线,海面变化速率由北往南逐渐下降。至名濑站海面变化速率最低,约在0.5mm/yr 左右。坎门以南,海面变化速率空间变异的幅度相对较小,其速率波动的信

图2各站位RegEM 插补的误差分布,协方差矩阵及不同时段的速率变化

Fig.2Error distribution,covariance matrix and velocity changes of different periods estimated from

RegEM

114

1期罗文等:基于验潮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115度范围也小于北方站位。其中厦门—高雄一线海面变化由北往南速率逐渐增加。高雄以南站位海面速率变化则相对较为复杂,表现出较不规则的波动态势。从1954-1974,1975-1990以及1991-2009三个时段海面变化速率的空间结构过程看,不同时段海面变化的空间分异结构与不同分段空间结构差异整体上具有一致性,但海面变化速率空间构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图2c)。

2.2谱系特征对比及空间分异

对各站位原始序列进行MTM分解(图3),表明各站位海面变化均以年周期为主导周期,并表现为复杂的多尺度耦合波动特征。受天文潮汐,气候波动以及诸如局部大气环流及洋流等因素影响,不同站位谱系特征呈显著的空间分异。MTM谱系的各周期峰值大小显示

而谱峰宽窄则反映了该尺度周期的稳定性与规则

了序列在不同尺度上的能量分布特征,Array

图3西太平洋沿岸各站位MTM功率谱

Fig.3The MTM power spectrum of each station in W estern Pacific

66卷地理学报性。在谱峰大小上,研究区北部各站年周期谱峰峰值显著高于南部,表明北部海面年周期波动的振幅要高于南部。半年周期及季度周期,南部站位的谱峰值则显著高于北部,这与Kang 等(2008)的研究结论一致[34]。在谱峰宽度上,石臼所、连云港、长崎、中野岛、汕尾、高雄、北海及东方站年周期谱峰相对较宽,表明年周期波动规律性相对较差。在半年周期上也表现为类似特征,如石臼所、连云港、长崎、基隆、汕尾、北海及东方站位具有较宽谱峰;中野岛、名濑、石垣三站位半年周期基本缺失,反映了日本沿岸海面变化可能存在的特殊性。

以往在区域海面变化研究中进行多站位序列对比时,较多采用的是基于时域的直接对比方法。这些方法对序列多尺度特征的表现比较模糊,且常受到序列长度和起迄点不一致的影响。将原始序列从时域转换到频域再进行对比,在凸现尺度特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序列长度和起迄点不一致造成的分析困难。MTM 方法的高分辨率与低方差特性可以降低从时域向频域转化过程中的信息损失,较好地揭示和再现海面变化中多周期波动特征,从而有助于揭示海面变化时空分异特征。2.3基于波动过程特征的区段划分

对各站位MTM 谱系序列进行基于纬向的有序聚类(图4),由于海面变化同时表现为纬向和经向分异,因此对纬向有序聚类结果结合经向分异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获得以纬向分异为主,并兼顾区域邻近性(局部海域特征)的分类结果。调整主要体现在:(1)将石臼所—基隆这一大类根据经向变化分为中国沿岸和日本海域两类;(2)将北部湾地区的北海和东方两站并入空间上邻近类别。从而将22个验潮站划分为5个区段:I 区为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包括秦皇岛、大连、烟台及仁川站;II 区为黄、东海海域中国沿岸,包括石臼所、连云港、吕四、坎门及基隆站;III 区为日本沿岸区,包括长崎、中野岛及名濑站;IV 区为东海南部,包括厦门、石垣、汕尾及高雄站;V 区为南海西北部沿岸,包括其余6站。

不同区域海面变化谱系特征差异与不同海域海面变化主要影响因子及驱动模式的差异有关。I 区站位纬度相对较高,其谱系特征相对规则,表现为显著的年周期变化,半年周期不显著。黄东海区域中国沿岸站位(II 区)谱系特征相对复杂,年周期与半年周期均表现出一定的不规则性。石臼所和连云港MTM 年周期谱峰相对较宽。III 区半年周期上谱峰较不明显,且多表现为不规则态势,而半年以下周期则多而杂乱。IV 区受台湾岛、黑潮及其分支的影响,其也表现出各类周期不稳定的复杂波动态势。V 区的年周期、半年周期以及季度周期均相当强烈,反映了低纬海面的波动特征。北海和东方位于北部湾北部,其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基于MTM 谱系特征的海区划分兼顾了海面变化的空间分异性及站位间的空图4原始谱系聚类

Fig.4Cluster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spectrum

离差平方和

116

1期罗文等:基于验潮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间邻近性,可以有效揭示海面变化时空差异特征。

3基于分区的区域海面变化预测及速率对比

3.1基于MGF 的各站位海面变化预测

对西北太平洋海区22个验潮站位的月均验潮数据分别建立均生函数(MGF)外推预测模型,预测了各站位至2030年的海面变化月均值(图5)。预测序列较好再现了原始序列的多尺度波动特征,同时各站位预测序列间也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秦皇岛、仁川、石臼所、长崎波动形式较平稳、单一,其预测序列整体波动上没有较大的起伏。厦门、澳门、香港的波动形式复杂,表现为复杂的混合波动上升态势。

利用EMD 分别提取22站位各自的趋势(图5粗实线)并对其进行线性拟合,获得了各站位预测时段内海面变化的速率。结果显示,除秦皇岛、烟台两站外其余站位的海面变化均呈上升趋势。秦皇岛、烟台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且速率分别仅为-0.04mm/a ,-0.86

mm/a 。这两站的相对海面下降趋势应与所在岸段的地壳抬升性质有关[2]。而其他站位中海

面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吕四和基隆,均大于5mm/a ,且海面上升幅度最大;连云港、中野岛、长崎、高雄的海面上升速率较快,变化速率在3.0~5.0mm/a 之间;仁川、厦门、澳门、东方四站海面变化平稳,变化速率均小于0.8mm/a 。3.2基于PCA 的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从空间上分布离散,且受地面升降运动及局部气象、洋流等要素影响下的多个验潮站预测序列中,估计区域海面变化整体特征与波动过程是区域海面变化研究的难点之一[1]。通常多是对单站位序列进行简单平均,而对各站位间振幅、相位、多尺度谱系特征及其他要素所引起的空间分异特征较少考虑。本文对各类别预测序列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大于85%的方差贡献率为准则,基于贡献率进行加权平均,从而获得5个分区海面预测的综合序列(图6)。基于主成分方法的序列综合有效地考虑了各序列间的变化特征,受振幅、相位及奇异值差异影响较小,

其结果较直接平均或按距离平均更具稳定性与有效性。

图5各站位MGF 预测序列及其EMD 趋势对比

Fig.5Prediction series of each s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its trend extracted by EMD

117

66卷

地理学报海面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平均海

面变化速率的差异是现阶段海面变化研究的

核心问题之一。IPCC AR4报告指出海面全球

海面变化速率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4],

Woodworth 等(2009)曾提出沿岸站海面变化

上升的加速度将大大高于全球平均值[35],而

Prandi 等(2009)基于卫星测高和验潮数据分

析结果认为近年来无论沿岸还是远洋的海面

变化速率均不存在显著的速率差异[36]。基于

EMD 提取各类海面预测序列2001-2030年间

的速率变化情况(图6)显示,即使在西北太平

洋范围内,不同区域的海面变化速率也存在较

大的差异,黄东海区域中国沿岸站位(II 区)速

率为全区最大值,其变化速率达到了3.30~

3.34mm/a ,高于全球平均值,而南海沿岸(V

区)速率变化最慢,仅为1.13~1.15mm/a ,接近

1.0~

2.0mm/a [4]的全球平均变化速率下界。由

于验潮站所反映的相对海面变化速率既包含

海面的绝对变化,也包含地面的垂直升降运

动,对这两种变化信号加以有效分离,是区域

海面变化研究的一个难题和重要方向。3.3基于PCA 的区域海面集成预测以往的区域海面变化速率研究受站位、时

段以及计算方法所限,对各站位序列、自身的

多尺度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性考虑不够,因而即便是同一区域同一站位的研究结论往往也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在区域预测中考虑谱系特征及空间分异,有助于改进区域集成预测的精度及其稳健性。为验证谱系特征及其空间分异性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三种方案构建预测序列并进行比较。方案一为原始22站位序列直接平均获得的整体序列;方案二为基于22个站位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区域综合序列,方案三为先利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各分区的综合序列,而后对各海区的综合序列进行平均获得整个区域的平均序列。为凸显长尺度的趋势性波动,此处仅分析各站位2001-2030年预测的年均序列。全区所有站位直接集成以及分区站位PCA 集成的权重系数见表1。

为便于速率对比,以EMD 提取不同方案下综合序列趋势,并以10年为间隔计算其分段速率(图7)。直接平均获得的综合序列由于未考虑不同序列间振幅、相位以及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基于PCA 综合获得的序列间(方案二、方案三)则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显示了基于PCA 序列综合的稳健性。从方案二和方案三获得的不同站位间PCA 的权重系数看,其间的差异与前文关于各站位谱系特征的对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澳门等权重相对较大站位的谱系特征均相对规则而稳定;而石臼所等权重相对较小的站位,在谱系上则表现为宽峰特征。因而可以认为基于PCA 进行区域平均序列综合与集成,可较好地平衡各站位谱系特征及空间分异特征间的差异,有效减小站位少、数据短和单站位谱系结构复杂等引起的区域预测结果误差。

2001-2030年,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呈波动上升态势(图7),其上升值为60.3~63.3mm 。其中2001-2010、2011-2020及2021-2030年间该区上升速率分别为1.28~1.33mm/a 、

1.62~1.92mm/a 和

2.38~2.51mm/a 。Ho 等(2005)基于NCAR CSM1.4海洋气候模式研究指图6各类别预测序列

Fig.6Prediction series of each sub-region 118

1期罗文等:基于验潮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出,在2000-2140年间,两倍及四倍CO 2场景下,西北太平洋海域平均每十年海

面分别上升10cm 及25cm ,其中日本东南区域速率相对较大,而菲律宾沿岸海面上升较低,其预测的海面变化上升值与空间分异均与本文结果较一致[37]。张锦文等预测1980-2050年前后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18~24cm [2],与本文结果也较接近。Morner 等(2004,2007)[38-39]综合考虑地质时期海面变化特征、海面记录的波动性、海岸带演化过程等多要素,并对比20世纪卫星及沿潮数据后指出IPCC 预估方案海面上升速率偏高,并指出水量的空间转移与分布变化是导致现阶段海面变化速率计算偏高的重要原因。Milly 等(2003,2004)[40-41]也指出气候因子及水量变化是导致海面变化速率的重要原因。海面变化中各类要素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其表现出复杂的时空结构,考虑海面变化时空结构的差异性,并从预测序列中尽可能减少

由这类差异性所引起的预测偏差是区域海面变化预测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结论与讨论

海面变化受各圈层多要素综合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时间上的多尺度耦合特征与空间上的不一致性。受观测数据的起讫时间不同的制约,较大范围内海面变化时空分异的分析研究相对困难。本文基于RegEM 、MTM 谱系分析方法,基于西北太平洋区域的22个站位的验潮数据,从时、频域角度揭示区域海面变化的波动特征、过程及其时空分异。进表1区域综合PCA 权重系数Tab.1The weight coefficients (PCA)of integrating regions 区域 全区 I

分区 II分区 III分区 IV分区 V分区 秦皇岛 0.048 0.27 / / / / 大连 0.044 0.23 / / / / 

烟台 0.045 0.27 / / / / 

仁川 0

.048 0.23 / / / / 石臼所 0

.038 / 0.17 / / / 连云港 0.048 / 0.22 / / / 吕四 0.045 / 0.2 / / / 

坎门 0.048 / 0.2 / / / 

基隆 0

.045 / 0.21 / / 长崎 0

.047 / / 0.35 / / 中野岛 0.046 / / 0.33 / / 名濑 0.042 / / 0.32 / 

厦门 0.048 / / / 0.3 / 

石垣 0

.044 / / / 0.22 / 汕尾 0.048 / / / 0.25 / 高雄 0.045 / / / 0.23 / 大埔滘 0.042 / / / / 0.15 

澳门 0

.049 / / / / 0.19 香港 0

.047 / / / / 0.18 闸坡 0.045 / / / / 0.17 北海 0.043 / / / / 0.16 

东方 0.046 / / / / 0.15 图7综合集成序列及其速率对比

Fig.7The meta-synthesis serie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rates

119

地理学报

66卷120

而基于有序聚类方法,并综合考虑经向和纬向分异,将22个验潮站位划分为五个区段,为海面变化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基于MGF方法对该区域各站位序列进行中长期预测,较好地体现了原始序列中所包含的多尺度波动信息。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各类别海区海面变化预测序列进行区域综合,有效地兼顾了不同站位序列变化的整体特征,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对本文所综合出的各类海区而言,在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黄海沿岸变化速率最大,达到3.30~3.34mm/a,其次是日本附近海域(2.72~2.76mm/a),而南海西北部以及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面速率相对较低,为1.13~1.47mm/a。

传统的基于简单平均的区域平均海面变化速率计算,忽略了不同站位多尺度谱系特征及空间差异性对区域平均海面变化速率的影响。基于分区域主成分综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平衡各站位谱系特征及其空间分异的影响,从而提高最终的预测结果的稳健性和可信度。基于主成分的综合序列显示,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呈波动的加速上升趋势,2001-2030年海面变化上升值为60.3~63.3mm。从多尺度谱系特征分析的视角,进行区域海面变化的分类及综合预测,有助于深化区域海面变化的过程及区域平均海面变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u Zhongding,Li Zhanqiao,Zhao Mingcai.The process and prediction of sea level change of China offshore waters in50

years.Hydrographic Surveying and Charting,2003,23(2):17-19.[吴中鼎,李占桥,赵明才.中国近海近50年海平面变化速度及预测.海洋测绘,2003,23(2):17-19.]

[2]Zhang Jinwen.Estimate model of MSL change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Marine Science Bulletin,1997,16(4):3-11.[张锦

文.中国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预测模型.海洋通报.1997,16(4):3-11.]

[3]Li Yongping,Qin Zenghao,Duan Yihong.Research and prediction of mean sea level of Shanghai area.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8,53(5):393-403.[李永平,秦曾灏,端义宏.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和研究.地理学报,1998,53

(5):393-403.]

[4]Solomon S,Qin D,Manning M et al.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Cli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ambridge: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1-18.

[5]Raper S C B,Braithwaite R J.Low sea level rise projections from mountain glaciers and ice caps under global warming.

Nature,2006,439:311-213.

[6]Rahmstorf S.A semi-empirical approach to projecting future sea-level rise.Science,2007,315:368-370.

[7]Knutti R,Stocker T F.Influence of th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on projected sea level rise.Journal of Climate,2000,13:

1997-2001.

[8]Collins M,Allen M R.Assessing the relative roles of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interannual to decadal climate

predictability.Journal of Climate,2002,15:3104-3109.

[9]Rahmstorf S,Cazenave A,Church J A.Recent climate observations compared to projections.Science,2007,316:709.

[10]Rahmstorf S.Response to comments on"A semi-empirical approach to projecting future sea-level Rise".Science,2007,

317:1866.

[11]Grinsted A,Moore J C,Jevrejeva S.Reconstructing sea level from paleo and projected temperatures2000to2100AD.

Climate Dynamics,2009,34(4):461-472.

[12]Douglas B C.Global sea rise:A redetermination.Surveys in Geophysics,1997,18(2/3):279-292.

[13]Jevrejeva S,Grinsted A,Moore J C et al.Nonlinear trends and multiyear cycles in sea level record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6,111:C09012.

[14]Siddall M,Stocker T F,Clark,P U.Constraints on future sea-level rise from past sea-level change.Nature Geoscience,

2009,2(8):571-575.

[15]Chambers D P,Mehlhaff C A,Urban T J et al.Low-frequency variations in global mean sea level:1950-2000.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2,107(C4):3026.

[16]Church J A,White N J.Estimates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ea level rise over the1950-2000period.Journal of

Climate,2004,17:2609-2625.

[17]Spencer N E,Woodworth P L.Data holdings of the permanent service of mean sea level.PSMSL Data Holdings,1993,5:

1-81.

[18]Mann M E,Bradley R S,Hughes M K.Global-scale temperature patterns and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past six centuries.

1期罗文等:基于验潮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121 Nature,1998,392:779-787.

[19]Moberg A,Sonechkin D,Holmgren K et al.Highly variabl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s reconstructed from low-

and high-resolution proxy data.Nature,2005,433:613-617.

[20]Schneider T.Analysis of incomplete climate data:Estimation of mean values and covariance matrices and imputation of

missing values.Journal of Climate,2001,14:853-871.

[21]Mann M E,Zhang Z,Rutherford S et al.Global signatures and dynamical origins of the Little Ice Age and medieval

climate anomaly.Science,2009,326:1256-1260.

[22]Thomson D J.Spectrum estimation and harmonic analysis.Proceeding of the IEEE,1982,70(9):1055-1096.

[23]Lanzerotti L J,Thomson D J,Medford L V et al.Electromagnetic study of the Atlantic continental margin using a section

of a transatlantic cabl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86,91:7417-7428.

[24]Riedel K S,Sidorenko A.Smoothed multiple taper spectral analysis and adaptive implement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1994,44:464-467.

[25]Percival D B,Walden A T.Spectral Analysis for Physical Applications:Multitaper and Conventional Univariate

Techniqu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6]Luo Dejiang,Wang Xingwang,Liu Wei.Automatic separate layer model based on the phase-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improved optimum division method.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9,24(2):675-679.[罗德江,汪兴旺,刘伟.基于相空间重构和改进最优分割法的自动分层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2):675-679.]

[27]Zhou Jin,Pan Yuqi,Zhang Ping.Application on solving classified problem of vector by enhanced fisher analysis.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6,27(4):719-721.[周劲,潘玉奇,张平.扩展的最优分割法在有序样本分类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4):719-721.]

[28]Cao Hongxing,Wei Fengying,Wang Yongzhong.Time series model of long-range predi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Acta

Met.Sic.,1990,4(1):120-127.

[29]Cao Hongxing,Wei Fengying.A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based on a mean generating function.Journal on

Numerical Methods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1991,12(2):82-89.[曹鸿兴,魏风英.基于均值生成函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1991,12(2):82-89.]

[30]Tang Qiyi,Feng Mingguang.DPS Data Processing System:Experimental Design,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Model

Optimization.Beijing:Science Press,2006:880-882.[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80-882.]

[31]Yuan Linwang,Xie Zhiren,Yu Zhaoyuan.Long-term prediction and comparison of sea-level change based on the SSA and

MGF model.Geographical Research,2008,27(2):305-313.[袁林旺,谢志仁,俞肇元.基于SSA和MGF的海面变化长期预测及对比.地理研究,2008,27(2):305-313.]

[32]Huang N E,Shen Z,Long S R et al.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series analysis.Proceedings Series A:Matehematical,Physical and Engineeering Sciences,1998,454: 903-995.

[33]Wu Z,Huang N E,Long S R et al.On the trend,detrending,and variability of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7,104(38):14889-14894.

[34]Kang S K,Chemiawsky J Y,Foreman M G et al.Spatial variability in annual sea level variations around the Korean

peninsul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8,35:L03603.

[35]Woodworth P L,White N J,Jevrejeva S et al.Evidence for the accelerations of sea level on multi-decade and century

timesca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9,29:777-789.

[36]Prandi P,Cazenave A,Becker M.Is coastal mean sea level rising faster than the global mean?A comparison between tide

gauges and satellite altimetry over1993-2007.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9,36:L05602.

[37]Ho C B,Hoon K D Jin C Y et al.Projections of ocean climate for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5,24(1):134-145.

[38]Morner N,Estimating future sea level changes from past records.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4,40(1/2):49-54.

[39]Morner https://www.doczj.com/doc/2716968142.html,ment on comment by Nerem et al.(2007)on“Estimating future sea level changes from past records”by

Nils-Axel M?rner(2004).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8,62(3/4):219-220.

[40]Milly P C D,Cazenave A,Gennero C.Contribution of climate-driven change in continental water storage to recent

sea-level rise.PNAS,2003,100(23):13158-13161.

[41]Miller L,Douglas B C.Mass and volume contributions to twentieth-century global sea level rise.Nature,2004,428

(6981):406-409.

地理学报

66卷122

The Prediction of Sea-level Change Based on the Tide Data

in Northwest Pacific

LUO Wen,YUAN Linwang,YI Lin,YU Zhaoyuan,XIE Zhiren

(Key Laboratory of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Ministry of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impacts of the inconsistent data timespan,the heterogeneous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sea level change etc.,it is difficult to conduct regional sea-level change researches..Based on the22tidal gauge station records in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marginal sea,the regularized EM algorithm(RegEM)and the Multi-Taper spectral Method(MTM)are adopted to discuss their multi-scale fluctua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Integrating orderly cluster and the space adjacent relation of gauge stations,the whole research area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ive sub-regions,there are Bohai Sea-the coast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Yellow-East China Sea near the coast of China,the East China Sea near the coast of Japan,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and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Then Mean Generation Function(MGF)is used to predict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trends of each tide station,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is employed to obtain regional-scale sea level change trend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ea-level rise rates of five sub-regions from2001to2030are1.23-1.27mm/a,3.30-3.34mm/a,2.72-2.76mm/a,1.43-1.47 mm/a and1.13-1.15mm/a respectively,and the whole region sea-level rise rate is changed between2.01mm/a and2.11mm/a.By introducing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and multi-scale pedigre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our work is an attempt of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on sea-level change characteristic and its prediction.

Key words:sea-level prediction;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RegEM;MGF;MTM;Northwest Pacific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种群的数量变化 (2012 四川)31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是。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答案】 (1)大豆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能量流动 【解析】 (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 天津)5.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 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 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K2>K3 D.密闭光照培养蓝藻,测定种群密度及代谢产物即可判断其是否为兼性厌氧生物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d3浓度下的总光合作用强于d1浓度下的光合作用,因此单位时间内光反应生成的[H]较多,A正确,d3浓度下呼吸速率小于d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比d2浓度下的要少;B错误。在d2浓度下净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蓝藻的增殖,故d2浓度的K值最大,d3深度呼吸作用弱,也不篮球蓝藻繁殖。故K3较K2小,但K2最大,故C错。光照再密闭,蓝藻会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仍可提供氧气,供蓝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无法根据呼吸产物来判定,故D错。 【试题点评】主要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净光合速率,种群密度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分析图中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2012 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

大数据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简介

大数据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简介 大数据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是由泰迪科技自主研发,旨在为高校大数据相关专业提供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及课程资源。 本平台共包含9大模块:云资源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Python 数据挖掘建模平台、R语言数据挖掘建模平台、大数据开发实训平台、Python编程实训平台、R语言编程实训平台、大数据整合平台。以教学管理平台、云资源管理平台为支撑,以优质的课程、项目案例资源为核心,并以自主研发的数据挖掘建模平台为实训工具,把课程、软件、硬件内容统一结合,满足高校大数据教学与实训的一体化平台。 大数据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架构(总)

大数据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架构(理学方向) 大数据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架构(工学方向)

大数据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特点 ?B/S架构:可直接通过客户机的浏览器对服务器端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进行访问。?模块丰富:提供软硬件管理、教学管理、实验实训等系列模块,满足不同的教学与实训场景使用。 ?拓展性强:教师自主开设新课程、添加各种课程资源与活动,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单点登录: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的教学与实训平台,解决了登录繁琐、操作不便等问题。 ?资源一体: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PPT、课后习题、实验指导书、实验数据、实验代码、实验环境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训资源,全方位解决实际教学与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一体:分别提供“教”与“学”的软件环境,教学与实训模块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一体化。 ?软硬件一体:硬件环境采用云柜的方式进行搭建,内部集成机柜、服务器(部署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供配电、UPS、变频空调、应急通风等,整个云柜架构和谐统一、方便安装与维护。 云资源管理平台简介 云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对实验室云虚拟化资源进行管理及维护,负责对实验室所有软件系统进行管理与监控,将云存储资源、服务器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然后通过虚拟化搭建私有云平台,在私有云平台上搭建教学管理平台与一系列的大数据实训平台。 云资源管理平台功能及特点 ●支持系统资源实时统计和监控 ●支持云主机批量操作和管理 ●支持云主机模板创建与分配 ●支持操作日志查看和可视化分析 ●支持物理服务器集群管理 ●支持基础网络与私有网络 ●云硬盘可独立挂于云主机 ●平台系统高可用,容错性强 ●云主机性能卓越,媲美物理机

word,表格边框对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word,表格边框对齐 篇一:在word2000“表格属性”对话框不能完成________设置。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在word20xx“表格属性”对话框设置行列尺寸 在word20xx“表格属性”对话框设置行列尺寸 在word20xx中,用户可以通过“表格属性”对话框对行高、列宽、表格尺寸或单元格尺寸进行更精确的设置,操作步骤 如下所述: 第1步,打开word20xx文档窗口,在word表格中右键单击准备改变行高或列宽的单元格,选择“表格属性”命令,如图20xx081009所示 图20xx081009选择“表格属性”命令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 )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N 初捕数×N 再捕数 N 再捕中标记数 ;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 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 的战略意义分析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全面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快发展,2004~2007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6%以上的增速。2008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中部各个省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加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生产总值增速仍达到了12.2%,同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整个中部地区的地位凸显无遗。 山西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是整个中部崛起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一直在进行大踏步的发展,尤以工业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工业结构最为突出,充分发展和巩固了其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山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符合经济状态的比较优势,不仅能够带动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全国经济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因此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一、总论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的32年,开创了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58.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64%(按可比价格计算)1,完成了山西经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尤其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为中部地区乃至我国的GDP增长贡献了力量。 2 1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0》,2010年7月, https://www.doczj.com/doc/2716968142.html,/kns55/navi/result.aspx?id=N2010120028&file=N2010120028000011&floor=1 2 窦志达、董晓玲:《山西经济发展八大趋势》,转自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年11月8日, https://www.doczj.com/doc/2716968142.html,,2005年以后数据根据历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word表格边框怎么加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word表格边框怎么加粗 篇一:去掉word文档中“边框线” 关于怎样去掉word文档中“边框线”的问题 在编辑word文档时,按几下大键盘上的减号键(英文 输入模式),再按回车换行键后,文档会自动生成-边框线,一道颜色很深的横线。现在想将这些横线删除,怎样删除呢? word20xx:快速绘制分割线 在编辑文档时,出于美观和醒目的需要,有时需要为文档添加一些分割线,如果利用特殊符号来输入,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输入3个“-”,然后回车,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很方便吧。其他的还有,三个“*”得到一条虚线,三个“~”得到波浪线,三个“=”得到双直线,三个“#” 得到中间加粗的三直线。 如果不想自动变成分割线,则执行“工具→自动更正选项”命令,弹出“自动更正”对话框,击“键入时自动套用格式”选项卡,在“键入时自动应用”下取消“框线”复选框,确定即可。 如果自动生成框线,立即按backspace删除,或者按

ctrl+z。 如果已经保存了,再打开想删除横线,先选中框线上面的文本(全选),执行“格式”菜单-“边框及底纹”命令,弹出对话框,击“边框”标签卡,在“设置”下面选“无”,确定即可。 这个方法对页眉页脚里的那条默认的横线也适用。 篇二:word表格制作——表格的修饰教案 word表格制作 ——表格的修饰 青岛电子学校 授课人:韩健 篇三:word排版技巧 word排版技巧 一、奇偶页显示不同内容 在专业出版的书籍中,常常看到书籍中奇偶页的页眉会显示不同的内容,以方便用户在书籍中快速查找资料。而在word2000中,用户也可以很方便地在文档奇偶页的页眉中显示不同的内容。打开需要设置页眉格式的word文档,选择“文件”菜单中“页面设置”命令,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接着单击“版式”选项卡,在“页眉和眉脚”选项区中将“奇偶页不同”复选框选中,最后单击“确定”按钮结束设置。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比较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项目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增长 模型 产生条件 ①事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 ①资源和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种群增 长速率 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 无K 值 有K 值 曲线形 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 环境阻力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增长率为λ-1 先增加后减少,在K/2时达到最大值,在K 时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模型 数学表 达式 N t =N 0λt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曲线图 两种增长曲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说明 ①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间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 ”型曲线,随着生活时间的延续,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愈加明显,逐渐接近环境的负载量,即K 值,数值就会停止增长,呈现“S ”型曲线; ②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速率不断升高;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 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当N =K 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③在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无环境阻力 环境阻力 “J ”型曲线 “S ”型曲线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于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方案:潜龙于渊蓄势待发

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2016年7月14日

1. 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 (3) 1.1数据采集与治理系统建设 (3) 1.2日志管理中心建设 (4) 1.3元数据管理系统建设 (5) 1.4数据建模系统建设 (6) 1.5数据可视化系统建设 (7) 2. 大数据平台建设 (8) 2.1权限管理中心建设 (8) 2.2仪表板系统建设 (9) 2.3分析报告系统建设 (9) 2.4用户画像系统建设 (10) 2.5智能预警系统建设 (10) 2.6学生/教师发展中心系统建设 (11) 2.7统一门户系统建设 (11) 3、功能参数列表 (12)

1.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 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无需学校现使用的各种软件系统的开发商,通过开发接口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或对接,从而实现学校各系统之间数据无感知采集。并完成数据治理,最终实现数据融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为各个平台提供自动化数据支撑。 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和治理,包含学校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实现数据融合。根据分析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全面的数据,才能完成全面的数据挖掘与分析,从而实现数据多维度、有深度的应用,让数据不仅仅是作为结果输出,而是形成业务流程闭环,全方位应用于学生培养和学校日常工作,为学校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将学校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整合,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为大数据分析打好基础。 1.1数据采集与治理系统建设 提供可视化界面进行数据源接入的配置操作;采集方式不影响数据源所属服务器/设备/数据库/Web服务的正常运行。支持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同步功能;支持不同类型数据源之间的数据同步功能;提供可视化的数据集成功能,实现自动化的任务调度,并智能化监控数据集成的过程。 在满足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同时,学校老师也可自行导入数据。本数据采集工具优于一般数据仓库或非大数据厂家的采集方式,可以让学校各系统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无感知全量或增量采集。 一般当前数据包含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数据,且学校数据在使用不同的系统时,数据多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无法将数据进行集合处理为学校管理做出数据支撑,也无法有效追溯数据问题。教育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功

word中如何设置表格内外边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word中如何设置表格内外边框 篇一:microsoftword中用宏给所有表格设置边框 microsoftword中用宏给所有表格设置边框 sub宏1() 宏1宏 Foreachatableinactivedocument.tables atable.borders.outsidelinestyle=wdlinestylesingle atable.borders.outsidelinewidth=wdlinewidth025pt atable.borders.insidelinestyle=wdlinestylesingle atable.borders.insidelinestyle=wdlinewidth025pt withatable

atable.select with.borders(wdborderleft) .linestyle=wdlinestylesingle .linewidth=wdlinewidth050pt .color=wdcolorautomatic endwith with.borders(wdborderRight) .linestyle=wdlinestylesingle .linewidth=wdlinewidth050pt .color=wdcolorautomatic endwith with.bo rders(wdbordertop) .linestyle=wdlinestylesingle .linewidth=wdlinewidth050pt .color=wdcolorautomatic endwith with.borders(wdborderbottom) .linestyle=wdlinestylesingle .linewidth=wdlinewidth050pt .color=wdcolorautomatic endwith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知识点2 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 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 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知识点3 比较“J”型和“S”型曲线 速率曲线 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 物成灾)。

【发展战略】山西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1章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导言 1.1 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时期,发展战略选择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下世纪山西发展的轨迹与进程,影响山西未来的命运与地位。为此,必须从省情特点出发,本着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高度负责的精神,研究和制定全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1.2 当前,山西面临着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当并存的矛盾。发展不足表现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层次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与沿海地区发展的差距明显拉大。发展不当表现为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开发的环境、社会代价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当两大问题交织在一起,弱化了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1.3 要改变现行的粗放式、低层次、数量型经济开发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改善发展质量,努力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4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山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发展,发展生产力是头等重要的任务。与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同,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一种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具有持续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强调的重点是改进发展方式、降低发展代价、提高发展层次、改善发展质量。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同时,要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逐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步改善。 1.5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末以及下世纪全省社会与经济建设的主旋律。本章所论述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是《山西21世纪议程》的总纲,对其它各章具有指导作用。 1.6 本章设4个方案领域: A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与重大行动; B把山西建成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C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D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与国际合作。 方案领域 A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与重大行动 行动依据 1.7 从80年代以来,山西发展道路与模式的选择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到“整体创新、综合开发”战略、经济上新台阶战略等,都曾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有益的推动作用。然而,多数战略主张偏重于产业发展及总量增长,对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重视不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90年代初,有的提出“建设文化生态大省”的构想,这一理论探索也未进入政府决策。 1.8 全省通过编制国土开发整治综合规划,强化环境管理,治理环境污染,实行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补偿制度,加强水土保持和矿区土地复垦等一系列手段与措施,逐步注意到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手段与措施还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9 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得到体现和贯彻。为了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好地兼顾当前利益和后续发展能力,有必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及其行动方案,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有序推进。 1.10 山西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以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议程》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解决发展不当所引致的发展不足问题以及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为主要着眼点。 目标 1.11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模式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资源高效利用为要旨,优先项目和示范工程为突破口,能力建设为支撑,开发与整治有机融合,环境与发展协调共进。 1.12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是:以发展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资源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的

excel表格粗细实线在哪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xcel表格粗细实线在哪儿 篇一:excel表格边框少了一条线怎么办 问题如图所示,只有一点点缺少表格边框 . 先全部选中表格,单击格式-单元格,定位到边框选项卡.把边框选项都选上(虚线的位置点击即可变位实线) 如果不起作用,可以用一个比较巧妙的方法: 选中那些没有边框的单元格的附近单元格,设置它们有边框,并且只有一条边框,这个边框恰好和缺少的边框挨着 即可.但是不知道系统会不会认为我的j列的确有东西,打印的时候搞的左右边距不一样。当然如果只是看看,还是有了完整的边框看起来舒服。 篇二:excel简答题 excel简答题 1、如何在excel单元格a1至a10中,快速输入等差数列3、7、11、15,试写出操作步骤。 答:在a1单元格中输入3,在a2单元格中输入7,然后同时选中a1、a2单元格,拖动填充柄至a10单元格即可。

2、什么是excel的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 答:相对引用直接用列标和行号表示单元格。在相对引用中,如果公式所在单元格的位置改变,引用也随之改变,如果多行或多列地复制公式,引用会自动调整。 在表示单元格的列标或行号前加$符号的单元格引用被称为绝对引用。绝对引用的最大特点是在被复制或移动过程中,公式中的单元格地址始终保持不变。 混合引用具有绝对列和相对行,或是绝对行和相对列。如果公式所在单元格的位置改变,则相对引用改变而绝对引用不变 3、在excel20xx中,将a2:e5单元格区域中的数值保留两位小数。试写出操作步骤。答:先选中a2:e5单元格区域,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单元格”命令,在打开的“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选择“数字”选项卡,在“分类”列表框中选择“数值”,在“小数位数”数值框中输入2,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4、如何将book1中sheet3复制到book3中sheet5之前? 答:先打开工作簿book1和book3,在工作簿book1中右击sheet3工作表标签,单击快捷菜单中的“移动或复制工作表”命令,在出现的“移动或复制工作表”对话框中,在“将选定工作表移至工作簿”下拉列表框中选择“book3”,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发展战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交流材料最全版

(发展战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交流材料

山西省科技厅交流材料 以转型跨越发展为契机 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山西转型综改实验区工作的重要实践。在国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依据每个实验区各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历史传承、经济模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增强了实验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壹五”期间我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较快发展,新建设国家级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区3个,目前,国家级、省级实验区分别达到5个和11个。 特色实验区介绍 长治市以全市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门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市发展的壹个基本战略。成立以来,共组织申报4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已落实3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308万元。这些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落实和实施,成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形成了依靠科技支撑,推动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格局。真正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实验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撬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不断向前发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20.2亿元,同比增长13.7%;财政总收入完成198亿元,增长11.3%;规模之上工业增加值完

成572.87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61.1亿元,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22.7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0元,增长11.7%,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01%,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市区二级之上天数达到356天,在国家环保部重点监测的城市中排名由81位上升到17位,连续7年成为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连续3年名列华北第壹,全市有5个县荣获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形成了山西省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群。近年来,长治市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壹条中部资源型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循环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优化实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右玉县作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2%,先后被评为山西省首批绿化达标县、山西省生态建设红旗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授予山西省林业建设突出贡献奖、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魅力小城、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造林绿化的艰苦创业实践中,创造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近年来,右玉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运用右玉精神这壹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高考生物 6年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种群的数量变化

本卷整理:Sunflower (瓦常惠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2012 四川)31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是。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 (1)大豆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能量流动 【解析】 (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 天津)5.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规划设计方案

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 建 设 方 案

目录 第1章概述 (19) 1.1、 1.2项目简介 (19) 1.1.1、项目建设目标 (20) 1.1.2、项目建设内容 (21) 1.1.3、项目建设期限 (23) 1.1.4、xxx市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依据 (23) 1.1.4.1、平台定位 (24) 1.1.4.2、总体建设原则 (25) 1.1.4.3、建设方式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 (26) 1.2、参考文献 (26) 第2章需求分析 (29) 2.1、XXX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情况分析 (29) 2.2、基础网络情况分析 (30) 2.3、基础设施及成熟软件分析 (30) 2.4、应用系统现状分析 (31) 2.5、教育局用户群体与需求分析 (31) 2.5.1、办公室 (31) 2.5.2、督导室 (32) 2.5.3、基教科 (32) 2.5.4、规划财务科 (32) 2.5.5、教科院 (33) 2.5.6、教师工作科 (33) 2.5.7、职成教科 (34) 2.5.8、学校安全管理科、综合改革与政策法规科 (34) 2.5.9、体卫艺科 (36) 2.5.10、教育装备服务中心 (36) 2.5.11、教育质量评价中心 (36)

2.5.11.1、管理应用建设 (36) 2.5.11.2、教与学应用建设 (36) 2.5.11.3、社会公众应用建设 (37) 2.5.12、人事科 (37) 2.5.13、电教馆 (37) 第3章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38) 3.1、总体建设内容概述 (38) 3.2、总体建设理念 (39) 3.2.1、搭平台 (39) 3.2.2、定标准 (39) 3.2.3、上应用 (40) 3.2.4、成体系 (41) 3.2.5、集中管 (42) 3.2.6、特色建 (43) 3.3、总体目标 (43) 3.3.1、培养人才目标 (43) 3.3.2、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 (43) 3.3.3、平台建设目标 (44) 3.3.3.1、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标准化 (44) 3.3.3.2、平台云化 (44) 3.3.3.3、业务能力云化 (44) 3.3.3.4、服务集中化 (45) 3.3.3.5、应用移动化 (45) 3.3.3.6、应用扩展化 (45) 3.3.3.7、资源可持续化 (45) 3.3.3.8、管理可视化 (45) 3.4、总体架构设计 (46) 3.4.1、总体架构 (46) 3.4.2、云平台整体架构 (47)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摘要通过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山西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此外,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格局——核心、外围和网络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区域间经济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山西经济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山西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极辐射功能中心城市 山西经济最近两年经过金融危机的低谷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山西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城乡收入,较先进地区,差距仍然显著。从省内来说,省内各地区经济也有较大差距。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建立省内协调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一、山西区域经济现状 1、山西行政区域简介 山西省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六个地级市和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五个地区。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其中太原市包括8区2县,人口401万;长治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5万;临汾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6万;运城市包括4区4县,人口297万;大同市包括4区3县,人口270万;侯马市包括4区3县,人口281万;晋城市包括4区2县,人口211万;朔州市包括3区3县,人口 234万;阳泉市包括3区2县,人口 198万;忻州市包括3区2县,人口 208万;吕梁市 3区2县人口 201万 2、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全省土地中含煤面积占到40.4%。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中部盆地和西部山区。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 从山西各地区的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最主要就是煤炭等资源性产业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地位,山西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太原为11.2,大同为36.7,阳泉为29.68,长治为38.17,朔州为54.35,忻州为21.7,吕梁为14.42,晋中为13.58,临汾为17.17,这些地区都是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只有运城市不以煤炭工业为重点。这说明山西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相当严重,这种结构打破了区域的合理分工,使各地区的资源难以合理流动和配置。 3、山西三大旅游资源贯穿南北 山西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宋代以前的地上古建筑约占全国总数的 70%多,被誉为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五台山、壶口瀑布、北岳恒山、云冈石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此外,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宁武天池、洪洞大槐树、乔家大院等都吸引着省内外的旅游者。形成了北部地区的石窟文化,中部地区的大院文化和南部地区的根祖文化。 4、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显著 从各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人均GDP最高的是太原市,最低的是忻州市,两者相差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太原市,最低的是吕梁市,两者相差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太原市,最低的是忻州市,两者相差1.4倍;财政预算收入水平最高的是 二、山西区域经济格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