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化合物酶法拆分
- 格式:ppt
- 大小:466.50 KB
- 文档页数:30
手性分离方法及其在制药业中的应用手性分离是指将一个化合物中的手性异构体分离开的过程。
手性异构体是指分子的空间构型不同,但与化学性质相同的物质。
它们常常在药物合成、生物活性和代谢等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
因此,在制药业中,对手性异构体进行分离和纯化对于提高药物的效力和降低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手性分离方法及其在制药业中的应用。
手性分离的方法手性分离的方法包括物理分离法和化学分离法两种。
物理分离法主要有晶体分离法、手性柱层析法、手性薄层层析法、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
化学分离法主要有手性试剂法、拆分法和酶法等。
晶体分离法是指利用晶体的对映异构体间形成的晶体格构成分离,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具有成分相对简单、结构相对规则、易于结晶的化合物。
手性柱层析法是指利用手性相对异构化合物与手性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分离手性异构体。
手性薄层层析法是指将手性固定相包覆于薄层层析板上进行手性分离。
手性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基于手性分子在毛细管中运动速度的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手性试剂法是指使用手性试剂合成手性化合物。
拆分法是指利用天然物质中富集的手性化合物进行分离。
酶法是指利用手性酶对手性化合物进行分离。
这些手性分离方法各有优劣,不同的化合物和需要不同的效果时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
手性分离在制药业中的应用手性异构体在制药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于手性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和代谢性质存在巨大差异,对其进行手性分离可以提高药物效力,降低毒副作用。
因此,手性分离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手性分离技术在制药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对于已经发现的手性药物,需要进行其手性异构体的分离和纯化,以提高药物的效力和降低副作用。
2、对于尚未发现的手性药物,在药物的设计和合成过程中,应该保持手性信息的完整性,并进行手性维度上的控制,以使药物具有更好的效果。
3、手性分离技术可以用于鉴别药品的真伪和质量。
在中国,由于其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等理念,有许多假药威胁到民众健康。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分离外消旋体的几种主要拆分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情况。
分别有:化学拆分法、膜拆分法、色谱拆分法以及毛细管电泳拆分法。
关键词:手性物;拆分;外消旋体Technic al Progress of ChiralSeparat ionAbstrac tThis article reviews separat ion methods of chiralwhich include chemica l,membran ous,chromat ograph ic and electro phoret ic methods.Key words:chiralcompoun ds;chiralseparat ion;raceme目前获得手性物的主要方法还是通过拆分外消旋体。
早期的拆分方法主要有机械拆分,结晶拆分以及手性溶剂结晶拆分。
这三种方法都是利用外消旋混合物的两种对应体结晶性能不一样的特点进行分离。
已经有较成熟工业应用,但一次性收率较差,在此不做赘述还是本文综述了今年来手性拆分方法中使用较多的化学拆分法、膜拆分、色谱拆分以及毛细管电泳拆分四种拆分技术。
1化学拆分[1]1.1生成非对映体拆分此方法是利用外消旋混合物与手性试剂反应后生成有不同性质的非対映体,从而利用生成物的不同物理性质(溶解度、蒸汽压、结晶速率等)将其分离,再将分离后的物质分别还原成之前的対映体。
还可以使用拆分剂家族代替单一拆分剂进行拆分,所谓拆分剂家族是指有类似结构的2~3个手性剂拆分剂。
组合拆分提高了产品收率和纯度。
1998年Hu lsho F L A等人[2]就使用一定量的(S,S)酒石酸衍生物的拆分剂家族拆分3-(1,4-亚乙基哌啶基)苯甲酸酯和3,4-二笨基四氢吡咯,经过一定处理后,两种対映体的纯度(ee值)分别达到了99%和98%。
发布日期:2002-1-1项目简介: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因含有一个或多个不对称碳原子而使对映体之间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性质。
在药物中手性对其生物应答关系,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转运,组织分配,与活性位点作用,代谢和消除都可能有重要影响。
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效果,毒副作用,发挥药效时间和药效作用时间等。
两个对映体的药效不同,比如(S)-萘普森的镇痛抗炎活性是(R)-对映体的28倍,治疗前列腺肥大的哈洛,(R)-对映体对肾上腺素能α1受体拮抗活性是(S)-对映体的320倍。
(S)-布洛芬口服15分钟后即可起到镇痛作用,而外消旋的布洛芬却需要30分钟,显然在发挥药效时间上有差别。
有时同一药物的两个对映体的药理也不同;如治疗心律失调药物心得安的S(-)对映体的药效是R(+)对映体的100倍,而(R)-对映体不仅药效低,还有降低性功的副作用;氯胺酮作为麻醉剂,只有(S)-对映体有麻醉作用,(R)-对映体却具有兴奋和使心理失调作用,如果使用外消旋体其药效低又有副作用;沙丁胺醇的(R)-对映体具有抗组织胺治疗哮喘作用,而(S)-对映体却具有使气管收缩作用,如果临床上使用外消旋体其治疗效果要很差;更重要的是同一药物的两个对映体的毒副作用不同:如六十年代在欧洲市场销售的抗妊娠反应的镇静药酞胺哌啶酮(反应停)的上市,仅在欧洲就造成成千上万的海豚儿,成为震惊国际医药界的药物事故,现在研究证明只有(R)-对映体有效,而(S)-对映体能引起胎儿畸形,最近的研究又发现(S)-对映体具有抗肿瘤作用;乙胺丁醇是抗结核药物,(SS)-对映体的抗菌活性是(RR)-对映体的200倍,(RR)-对映体不仅活性低且有至失明作用。
这些事实说明手性药物的制备和生产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多么重要。
因此,一些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制定新的规定:限制外消旋药物的使用;新药要尽可能以单一手性形式上市;外消旋新药申请必须有两种对映体的药理和毒理数据。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主要有对映体分离法和酶催化法两种。
对映体分离法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手性化合物中的对映体分离开来。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晶体分离法和对映体选择性结晶法。
晶体分离法是指利用手性化合物结晶时的差异,通过适当的选择溶剂和结晶条件,使其中一个对映体结晶出来,而另一个对映体仍保持在溶液中。
对映体选择性结晶法则是利用对映体结晶时晶体生长速度的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溶液浓度和温度,使其中一个对映体的晶体生长速度比另一个对映体快,从而实现对映体的分离。
酶催化法是利用手性化合物和酶之间的反应性差异进行对映体分离的方法。
酶催化法主要通过酶的手性选择性来实现对映体的分离,其中最常用的是立体选择性催化酶。
这种酶具有对手性底物具有高选择性催化作用的特点,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和酶底物比例,可以将手性化合物中的对映体分离开来。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性化合物拆分方法,如手性色谱法、手性电泳法、手性转换法等。
这些方法则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手段对手性化合物进行选择性的分离和转化,以实现对映体的分离。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及分析手性药物(chiral drugs)是指分子内部有一个或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药物,即具有手性结构的药物。
手性药物由于具有左右旋异构体,使得其药理学效应、药效学性质、药代动力学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出现差异。
因此,手性药物的拆分技术及分析对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手性药物的拆分技术主要有下述几种方法:晶体化学方法、酶法、化学拆分、色谱法和光学活性检测。
首先是晶体化学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手性药物晶体的对称性差异完成拆分。
通过晶体中的尖、刃、拱等特征差异,将手性药物分离为晶体异构体。
其次是酶法,手性药物的拆分可以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实现。
酶是具有高选择性、高催化效率和高效底物转化率的催化剂。
通过选择合适的酶,可以将手性药物转化为对应的手性异构体或原生态精细化靶化合物。
化学拆分是指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将手性药物分解为不对称碳原子具有相反手性的产物。
该方法较为常用,但对于存储稳定性较差的手性药物较不适宜。
色谱法是利用不同手性列进行手性分离,如手性HPLC(高效液相色谱)和手性毛细管电泳等。
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手性固定相对手性药物进行分离,可达到手性药物的拆分效果。
光学活性检测是通过光学活性的手性试剂或手性染料,以手性化合物的吸光性能差异检测手性药物的拆分效果。
根据手性分析原理,通过手性分析仪器对手性药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手性药物的分析对于药物研发、生产和应用非常重要。
分析手性药物的关键是确保其纯度和药效学性质,并且有助于合理掌握手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信息。
以下是手性药物分析的一些常用方法。
首先是纳米液相色谱法,该方法是将分离的手性药物样品通过微量泵输送到纳米柱中,在极小的流速和流体容量下进行分离。
该方法对于手性药物样品的需求量很小,因此可以减少手性药物样品的消耗。
其次是循环偏振负压电流法,该方法通过测量手性药物样品对光的旋光性质,直接反应其手性结构。
该方法准确、快速,适用于灵敏度高的手性药物分析。
手性化合物拆分方法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 光学拆分:利用手性催化剂或其他手性物质对手性化合物进行拆分。
光学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经过光学反应与手性催化剂反应可以得到单一手性的产物。
2. 液体相转移拆分:将手性化合物溶解在不对其进行反应的溶剂中,然后加入具有手性结构的离子对或分子对,形成包合物。
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或进行萃取操作,可以将手性化合物从包合物中分离出来。
3. 对映体选择性结晶:通过控制结晶条件和添加适当的对映配体或样品处理剂,使手性化合物在结晶过程中选择性地形成单一手性晶体。
4. 气相拆分:利用对映体的蒸汽压差异,通过适当的气-液平衡条件和温度条件,将手性化合物分离出来。
5. 手性液相色谱:利用手性稳定相或手性固定相,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稳定相的控制下对手性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拆分。
6. 酶催化拆分:利用手性酶的选择性催化作用,将手性化合物转化为单一手性的产物。
以上方法中的选择取决于手性化合物的特性、拆分要求和可用的拆分试剂或设备。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手性药物,即具有手性中心的药物分子,其立体构型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活性、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差异。
因此,手性药物的拆分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性药物拆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手性药物需求。
本文旨在综述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但不限于拆分方法、拆分效率、拆分机理以及在实际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将从传统的拆分方法,如结晶法、色谱法,到现代的拆分技术,如膜分离、酶法等,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我们也将探讨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手性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使读者全面了解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为手性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分类手性药物拆分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拆分法和化学拆分法两大类。
物理拆分法主要包括结晶法、色谱法、膜分离法等,这些方法主要基于手性药物分子间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拆分。
化学拆分法则包括不对称合成、手性衍生化试剂法等,这些方法则通过化学反应引入手性中心或者改变手性药物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对目标手性药物的拆分。
(1)结晶法:通过调整溶液条件,如温度、pH值、溶剂种类等,使手性药物分子在结晶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晶体形态,从而实现拆分。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拆分效果往往受到药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结晶条件的影响。
(2)色谱法: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色谱等。
这些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利用手性药物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异,实现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色谱法拆分效果好,但设备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3)膜分离法:利用手性药物分子在膜上的传质速率差异,通过选择适当的膜材料和操作条件,实现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1手性化合物1.1手性自然界中有许多手性物,例如:足球,剪刀等。
微观世界的分子中同样存在着手性现象。
手性分子:不能与其镜像重合的分子。
对映体:彼此成镜像关系,又不能重合的一对立体异构体互为对映体。
手性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
手性化合物都具有旋光性。
偏振面被旋转的方向有左旋(逆时针)和右旋(顺时针)的区别。
用符号(+)表示右旋,(-) 表示左旋。
外消旋体的定义:一对对映体等量的混合物称为外消旋体。
外消旋体符号: ±或 dl表示。
例如(±)-乳酸外消旋体的物理性质与纯的单一对映体有一些不同:它无旋光性;熔点、密度等物理常有差异。
将手性碳上的四个原子或基团中最小的 (大多数情况下是氢原子)置于远离我们视线的位置(即放在最远的位置),然后观察朝向我们的另外三个基团由大到小的顺序。
如为顺时针方向为R构型;反时针方向为S构型。
外消旋体与内消旋体:外消旋体与内消旋体的共同之处是:二者均无旋光性,但本质不同。
外消旋体:是混合物,可拆分出一对对映体。
内消旋体:是化合物,不能拆分。
顺时针旋转:右旋(用“+”表示)逆时针旋转:左旋(用“-”表示)“手性” = “旋光性”手性分子一定存在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也叫“旋光异构体”费歇尔投影式的手性中心,羟基在左侧的为L-型,右侧为D-型。
以甘油醛为标准,手性碳原子上的-OH在右边为D型,-OH在左边为L型。
单一手性物质的获得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手性源合成法:是以手性物质为原料合成其它手性化合物,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但由于天然手性物质的种类有限,要合成多种多样的目的产物会遇到很大困难,而且合成路线步骤繁多,也使得产物成本十分高昂。
"不对称合成法:是在催化剂或酶的作用下合成得到过量的单一对映体化合物的方法。
化学不对称合成高旋光收率的反应仍然有限,即使如此,所得产物的旋光纯度对于多数应用仍不够高;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反应介质通常为稀缓冲水溶液,反应条件温和,但对底物要求高、反应慢、产物的分离困难,因而在应用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和分离方法研究进展摘要:手性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涉及到生命、动植物、药物、食品、香料、农药等诸多领域,本文介绍了手性化合物的一些用途,合成和分离方法及发展方向。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从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两个方面较全面地综述了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希望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手性化合物;手性药物;制备;生物合成1.1用途手性化合物(chiral compounds)是指分子量、分子结构相同,但左右排列相反,如实物与其镜中的映体。
人的左右手、结构相同,大姆至小指的次序也相同,但顺序不同,左手是由左向右,右手则是由右向左,所以叫做“手性”。
也就是指一对分子。
由于它们像人的两只手一样彼此不能重合,又称为手性化合物。
判断分子有无手性的可靠方法是看有没有对称面和对称中心[1]。
手性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天然存在的手性化合物品种很多,并且通常只含有一种对映体,手性问题还牵涉到农业化学、食品添加剂、饮料、药物、材料、催化剂等诸多领域。
它的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很多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的热点。
在过去20年里,手性研究具有戏剧性的发展,已从过去的少数几个专家的学术研究发展到大面积科学研究的需要,在一些领域并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物质的手性已经变成越来越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手性化合物主要从天然来源、不对称合成和外消旋体拆分3个方面得到。
由天然来源获得手性化合物,原料丰富,价廉易得,生产过程简单,产品的纯度一般都较高,因此很多量大的产品都是从天然物中获得。
在药物工业中由于对手性药物的要求不断增加,其大大激发了不对称有机合成的发展,使一些生物技术、生物催化剂也迅速扩展到该领域产生纯的的手性中间体和手性产品[2]。
1.生物制药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在制药工业中已成为关键技术。
如Merck公司开发的酰胺酶抑制剂西司他丁的生产就是一个实例。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酶法拆分生产(S)-萘普生
项目简介萘普生是一种传统的非处方消炎、镇痛药物。
作为一种手性药物,其(S)-构型化合物的消炎活性是(R)-构型的28倍。
对化学法合成的消旋萘普生进行拆分,得到光学纯的(S)-萘普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
我们采用自行开发的重组酯酶催化消旋萘普生甲酯的立体选择性水解,(S)-萘普生甲酯水解生成相应的(S)-萘普生,未反应的(R)-萘普生甲酯在强碱环境下进行消旋,得到消旋萘普生甲酯,回收后与新鲜底物混合,重新用于拆分反应。
由于萘普生甲酯在水中溶解性差,与酶接触面积小,反应时底物浓度通常比较低,本项目中,我们采用简单的机械破碎的方法,对底物进行粉碎,获得细微的底物颗粒,极大地增加了萘普生甲酯颗粒的表面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纯水相反应介质中萘普生甲酯的酶促反应速率,底物浓度可达到5%,并且反应结束后通过简单过滤即可实现底物与产物的分离,工艺简单。
所属领域医药
项目成熟度小试
应用前景本项目已在实验室中进行了20L规模的小试,(S)-萘普生的光学纯度高于98%,总收率高于85%。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相关技术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114462.8。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