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oc
- 格式:doc
- 大小:954.00 KB
- 文档页数:10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引言: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耕地资源的重要性1.提供粮食生产基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供应的能力。
只有保障充足的耕地资源,才能确保粮食的安全供应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保护生态环境: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适当的轮作休耕、耕地水土保持等措施,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3.维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维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的经济发展往往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1.城市化进程加剧耕地资源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2.农业现代化对耕地资源的需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需要大量的耕地用于推广高效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导致耕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3.耕地质量下降问题:长期的不合理耕作方式、过度施肥和农药使用等因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影响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三、解决措施1.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限制土地的非农化用途,确保足够的耕地面积。
2.推动土地整治工作: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对农地的治理力度,提高土地质量。
3.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排灌能力,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技术,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依赖。
4.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耕地资源的科研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优质耕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结语: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保护好耕地资源对于确保粮食供应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
众所周知,“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生态环境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更加凸显。
口粮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粮食安全是要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和保障,口粮安全问题也离不开耕地资源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粗粮,1974年FAO 将粮食安全(FoodSecurity)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
现代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数量、质量、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
广义的粮食安全还包括食品安全(FoodSafety),后者强调食物中药物残留、病原物超标、添加物超标等质量卫生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2004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我国粮食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三类,谷物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口粮指的是稻米和小麦,特指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主要粮食,我国口粮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口粮安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目标:①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②保证口粮质量健康;③最大限度地稳定口粮供应;④确保人们都能获得所需要的口粮。
在我国,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是保障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达到95%,鉴于耕地资源有限情况下,未来我国应把口粮安全放在重点位置,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粮食品类的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进口油脂、油料、大豆等作物,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其实质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耕地资源存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和耕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耕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第2课时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吴敏【课标分析】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为:“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第2课时授课内容主体为“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掌握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能够分析不同措施的安全风险。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选择性必修三的第二章第三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与第一节联系密切,是“资源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的一种具体体现,需要运用第一节构建的概念体系进行具体剖析。
本课时内容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关系密切,需要运用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来进行综合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涉及到的国情、国策多,需要一定信息收集的能力;运用的图表资料多,要求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的能力强。
【教学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和国策,运用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综合分析不同途径对粮食安全的好处和风险。
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理解耕地资源和粮食问题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认识国内各地区、国家、世界粮食安全的空间范围变化与关系,真正理解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内涵,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及潜在安全风险【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粮食生产[读图分析]简要概括各图表内容。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表数据和导学案上有关阜阳市粮食生产的阅读材料,围绕“粮食总产量”这一主题设置问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问题答案。
邀请1-2组成员上台展示,说明设计思路和答案框架。
[归纳]总结学生回答,归纳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强调粮食总产量是实现粮食安全,尤其是生产环节安全的最重要途径。
[问题]结合图文资料,思考提高粮食总产量的措施。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案《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嗨,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超级重要的事儿——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我呀,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我爷爷住在农村,他家有一块耕地。
那块地就像爷爷的宝贝一样,爷爷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这儿松松土,那儿除除草。
爷爷常说,这块地就像一个大宝藏,能挖出好多好多好吃的。
从这个小小的耕地,咱们就能看到整个中国的耕地资源有多重要啦。
咱们中国是个超级大的国家,人也特别多。
这么多人要吃饭,那饭从哪里来呢?就得从耕地上种出来呀。
耕地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土地,农民伯伯们把种子种下去,经过浇水、施肥、除虫,慢慢地就长出了小麦、水稻、玉米这些粮食。
这就像变魔术一样,不过这个魔术可不容易,需要很多的努力呢。
我和同桌就讨论过这个事儿。
我同桌说:“哎呀,现在超市里到处都是粮食,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为啥还要担心耕地和粮食安全呢?”我就告诉他:“你可别这么想。
如果没有足够的耕地,就像厨师没有食材,怎么能做出美味的饭菜呢?”大家想想,如果有一天,咱们的耕地都没了,那超市里还会有那么多粮食吗?肯定不会啦。
咱们中国的耕地资源其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呢。
城市越来越大,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大怪兽,它要盖好多房子,建好多工厂,这些都需要土地。
那土地从哪里来呢?很多时候就会占用耕地。
这就好比是有人抢了农民伯伯的魔法土地,那粮食就没地方种了。
这可太糟糕了。
而且呀,咱们在耕地上种粮食的时候,也得讲究方法。
有些地方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就像给土地吃了太多的“坏东西”,土地会变得越来越不肥沃,就像人生病了一样。
这时候,粮食的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这难道不可怕吗?这就像你想要喝甜甜的果汁,可是果树都生病了,怎么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呢?我有个亲戚是在农业部门工作的。
他跟我说,现在国家特别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粮食安全。
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重视。
国家有很多政策,就像给耕地穿上了一层保护铠甲。
比如说,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鼓励农民伯伯用科学的方法种地。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对于学生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农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和现状。
(2)理解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3)掌握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表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珍惜和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2)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2、教学难点(1)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内在联系。
(2)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这样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思维框架。
同时,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热点问题充满兴趣和关注,这为我们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对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基础题【答案】1.D 2.C【解析】1.内蒙古为我国主要牧区,因此草地所占比重大,在内蒙古土地利用情况图中Ⅱ所占比例最大,因此Ⅱ为牧草地,D正确。
故选D。
2.内蒙古东侧为大兴安岭山地,由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当地既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也有针叶林分布,C正确。
内蒙古海拔不太高,很少有冰蚀湖,A错误。
内蒙古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重点发展畜牧业,大幅度扩大耕地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B错误。
材料显示,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重占到15%以上,占比重不少,D错误。
故选C。
【答案】3.B 4.C【解析】3.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是后备资源少,宜耕、宜林荒地面积不大,A错误。
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B正确。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C错误。
南方降水多,但是水田受地形、河流影响,比较分散,D错误。
故选B。
4.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地整理的背景: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地多;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等,废弃了大量土地;可以通过旧村归并,退宅还耕;塌陷区的土地复垦等恢复土地生长功能,或作为后备耕地,ABD不符合题意,错误。
植树造林对增加耕地面积作用不大,符合题意,C正确。
故选C。
【答案】5.C 6.D【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非洲整体地势较高,主要以高原为主,只有西北部和南部地势较低,粮食生产条件不足,府粮食种植面积不大,故A错;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丰富,但土壤比较贫瘠,因此单产量也不高,南北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热量充足,虽然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地势海拔较高,故单产不高,沙漠气候区不适宜种植粮食,故B错;非洲经济落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较贫瘠,粮食问题突出,人多,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矛盾突出,故C正确;由于非洲只有西北部和南部地势较低,其余沿海地势较高,且海岸线比较平滑,故港口较少,海运不发达,D答案错误。
高考地理《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检]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目前,针对长期实施的“藏粮于仓、藏粮于民、以丰补歉”战略带来的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总量。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的省级行政区为()A.广东、四川、黑龙江、河南B.河南、黑龙江、广东、四川C.四川、河南、广东、黑龙江D.黑龙江、河南、四川、广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差异。
黑龙江、河南、四川、广东四个省级行政区中,黑龙江的耕地面积最大,即甲为黑龙江,河南的水资源总量最少,即乙为河南,耕地最少的是广东,即丁为广东,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四川,有长江,即丙为四川。
故选D。
2.为响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各省级行政区应该()A.甲接受南水北调水源,缓解水土不协调B.乙依托有利的交通位置,加强粮食储备C.丙促进耕地流转,减少土地的撂荒现象D.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商品粮生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
甲有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水资源总量不少,且黑龙江不处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A错误;加强粮食储备符合的是“藏粮于仓”而不是“藏粮于地”的战略,B错误;四川外出打工的农民众多,土地撂荒现象较严重,促进耕地流转,能有效保障土地生产力,C正确;广东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面积趋于减少,农业结构逐渐向城郊农业发展,珠三角已经不是我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且广东人口众多,粮食的供需矛盾突出,生产商品粮的可能性小,D错误。
[2024·重庆高三联考]研究表明,土地流转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非粮化”行为具有差异化影响,转入10亩(1亩≈666.67平方米)以下土地的农户会“趋粮化”,转入10~20亩土地的农户无显著差异,而转入20亩以上土地的农户倾向于“非粮化”。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而耕地资源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保护和利用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耕地资源的现状与重要性耕地资源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我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人口增长导致土地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使得部分耕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此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和产量。
然而,耕地资源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耕地,就无法保证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问题。
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充足的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
只有拥有足够的耕地资源,才能保证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耕地的质量和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着粮食的安全。
如果耕地受到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影响,就会导致粮食质量下降,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威胁人们的健康。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尽管我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但在实际利用和保护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耕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部分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
其次,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对土地造成污染。
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失也是导致耕地资源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田管理不善。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讲义一、耕地资源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根基。
没有足够的耕地,就无法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耕地资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还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功能。
它是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的重要场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经济角度看,耕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助于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于稳定国民经济、保障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耕地资源相对有限。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同时,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开垦、滥用化肥农药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和南部地区耕地相对集中,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此外,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可供开垦为耕地的土地数量有限,且开垦成本高、难度大。
三、耕地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耕地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的缩减,从而影响粮食总产量。
当耕地面积无法满足粮食需求时,我们就不得不依赖进口,这会增加国家粮食供应的风险,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贸易限制的影响。
耕地质量的下降会降低粮食单产。
土壤肥力不足、污染严重等问题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病虫害增多,从而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护策略加强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用地,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占用耕地。
加大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力度,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土壤改良和修复工作。
【教学课题】 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3.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讲授新课】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师】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他认为中国到了2030年,将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但是现在已经2021年了,同学们觉得中国的粮食危机出现了么?生:没有。
【师】这么说,中国是没有粮食危机了么,当然不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面对粮食危机时应该怎样去做以及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粮食安全是指什么?首先我们前面学过的资源安全的定义是什么?同学们还记得吗?生: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
【师】以此类推,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
南方地区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是城镇化与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我国(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的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师】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运用图表,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
(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概况。
(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分析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我国耕地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地理实践力)
4.结合资料,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的含义: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粮食安全的地位: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3.我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特征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①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②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③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特别提醒]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的粮食生产的承载压力大。
1.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
(2)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3.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的手段
(1)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①跨区调剂方向:以前是“南粮北调”,目前是“北粮南运”。
②目前的粮食净调出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
(2)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3)建立粮食储备。
[特别提醒]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以国内粮食生产为主,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在此前提下,以提高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途径。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总体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面临的主要挑战
(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
(2)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
(3)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4)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4.主要对策——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
(1)耕地数量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2)耕地质量方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小对耕地数量需求的压力。
[轻巧记忆] 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②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③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措施:①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控乱占耕地行为;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耕地退化。
1.我国自然条件越好的地方,人均耕地越多。
( ) 2.我国耕地中,中高产田达2/3以上。
( ) 3.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大规模开发利用荒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 ) 4.随着大量荒地被开发,我国人均耕地将大大增加。
( ) 5.目前我国的下列省区市中属于粮食调入的是( )
A.黑龙江B.内蒙古
C.安徽D.浙江
提示:1.×我国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均耕地较少。
2.×我国耕地中,中高产田仅占1/3左右。
3.×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于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价值,而不是“开荒种田”。
4.×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5.D [浙江在历史上是粮食生产大省,但现在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高,占用了大量耕地,且经过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粮食需要从区外调入。
]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材料一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从总量排名看,我国在世界上排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是我国人口太多,平均到每个人,拥有耕地才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
再看加拿大,人均耕地是我们的18倍,印度是我们的20倍。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中排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
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
材料二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00多万公顷。
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1/3。
材料三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问题1 (综合思维)通过阅读材料,请用简单话语描述一下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提示: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耕地面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