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与治理策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差异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不仅有着巨大的地理差异,也存在着许多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不同点。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及其治理策略。
一、供求关系城乡发展差异的首要原因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劳动力市场过剩,而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上需求却远远超过供给。
这种失衡导致城市工资水平走低,而农村却依旧存在很多劳动力空缺。
由此可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失衡是影响城乡发展差异的核心原因之一。
治理策略:政府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来平衡城乡之间的需求和供给关系。
对于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投资、吸引外资和政策扶持等措施来吸引人才。
此外,政府还需要鼓励农民创业,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培训和资金支持。
这些措施可以鼓励农村居民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从而避免大规模涌入城市。
二、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城乡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大城市往往通过不断扩张吞噬周围的扶贫县,从而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
这种做法导致了城乡土地资源的严重失衡,乡村地区的土地流转率极低,并且往往被大城市侵占。
因此,土地规划是影响城乡发展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治理策略: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市场化土地流转,以促进城乡土地平衡发展。
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土地,政府需要加强土地权益保护,鼓励流转,增加乡村土地规模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与监管,对非法占用土地者及时进行惩罚。
三、教育教育也是影响城乡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城镇教育资源的丰富,城市学生的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村学生,从而导致城乡人口之间的思维差距和技能不平衡。
教育不平衡也会导致大量城市居民流向城市,导致更多的城乡发展差异。
治理策略: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政府应该在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优质学校,借助现代技术来改善乡村学生的教育信心。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城市化水平较低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除了受制于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受到体制、政策与形势等的影响。
实践证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推动,而不在于政府的行政推动。
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
然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要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要打开城门,让市场去调节,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
国际经验也说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城市化的推进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个以庞大人口为基础的国家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同地区推力的差异极大,东南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引领全国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地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呢?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优劣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且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形式,初期的改革开放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天优势势不可挡。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是要到1990年代后期,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二、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本地的资源禀赋,如工业、基础设施、人口等。
一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如江浙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开发较早、沿海便利的交通等因素,先天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土地面积小,如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由于地理上的局限性,资源的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区域经济开发水平较为滞后。
而东北地区的历史原因使得其经济结构转型较为困难,导致了当前形势不佳。
三、市场环境差异市场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差异较大。
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更为完备的市场机制,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更为先进的市场经济机制和更高效的法律、财务等服务体系,这些有利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配套条件要差得多。
四、政策差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拥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政府政策不同,可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南沿海地区依托于政策优惠和迅速提升的发展氛围,支付了巨大的发展代价。
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
主要从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城市化地区差异的特点与类型以及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的不同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我国的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资源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各地相差悬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在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产生巨大影响。
下面可从4个要素来分析地理背景:第一、是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
第二、是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
第三、从人口分布来分析。
第四、从经济发展基础来分析。
第一,从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
我国的地势地貌由西向东成明显的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为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常年低温缺氧,除少数海拔稍低的宽阔平川地带外,基本上不适宜人类生存。
其土地总面积要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耕地和人口还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一。
第二个阶梯,是介于海拔1000-2000米之间,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所组成。
在中国要占全国2/5的第二个阶梯有要占全国1/4的人口和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由于过度的耕伐、伐木和开发林木,已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成为在全国可持续发展威胁最大的生态脆弱地区。
第三个阶梯,主要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第三丘陵组成。
为最适于农耕和人类生存的地区,在这个地区,集中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和3/4的人口。
第二,从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总量不少而人均资源相对平衡的国家。
对城市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能源矿产资源、还有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南北的差异很明显。
就从能源资源来看,北方的煤炭和油田储存量很丰富,而且分布很集中。
铁矿和非金属矿也较丰富。
随着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工矿城市相对较多。
而南方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但是水电的开发的程度很低,而且有一些大型的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所需的职工不多,也很难形成城市规模。
再从水资源情况来看。
很明显的是南多北少,而土地资源却正好相反,是北多南少。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六大模糊1.内涵模糊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过程。
而许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
只关心脚下的地,不关心地上的人。
因为地可以生财,人只会花钱。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是53%,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5%。
这意味着还有18%,即2亿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是“扛锄头的市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
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里有自己房屋的只占0.7%。
无处安身,何以乐业。
城市化的内涵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对城市化内涵认识模糊,以为盖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
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千方百计把农民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然后以地生财,一些农民“被上楼”,一些村庄成建制地变为城市,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城市变大了,农民利益却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的矛盾内化倾向愈加刚性。
2.格局模糊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先发展城市群,还是先发展小城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实践中各干各的。
笔者认为,中国应沿着费孝通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路子走。
中国这么多农村人口,要实现城市化,首先应该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然后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现实,人力、物力、财力及管理能力都准备不足。
应该先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这是符合中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当前,国家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先发展大城市,对小城镇用力太少,不仅如此,苏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资建城市综合体,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国90个城市首批试点。
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的舶来品,在国外也不过5年时间,我们今天就匆匆拿来,盲目性太大,代价太大,“智慧城市”千万不可“利令智昏”。
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质量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的影响。
2009年,中国城市化⽔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与对应各省区总⼈⼝的百分⽐),但仍低于全球平均⽔平。
同时,由于中国是⼀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平等⽅⾯,也必然表现出很⼤的区域差异和不均匀的特征。
⼀、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平现状城市化⽔平同经济发展⽔平尤其是⼈均GDP之间密切相关,由于省区间经济发展⽔平存在着很⼤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城市化⽔平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以2009年为例,中国的城市化⽔平为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与对应各省区总⼈⼝的百分⽐),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是中国城市化⽔平较⾼的地区。
以省级为单位来计算城市化⽔平,全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很⼤,最⾼的上海城市化⽔平达88.6%;北京、天津、吉林、⿊龙江、辽宁、江苏、浙江、⼴东、福建等省市的城市化⽔平也较⾼;中西部地区如贵州、河南、云南、⽢肃等省区城市化⽔平很低,其中最低的西藏(23.8%)与最⾼的上海(88.6%)相差近4倍。
⼆、⽤区位熵的⽅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法⼜称专门化率。
区位熵在衡量某⼀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区域在⾼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等⽅⾯,是⼀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GDPP为⼈⼝数占全国的⽐重Q⼤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发达;Q越⼤,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平越⾼,否则发展⽔平越低。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内经有以下特点: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二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2.城市化模式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进程可分成四种模式,即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都是同步城市化。
逆城市化也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则主要是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3.在城市布局方面,发达国家大多形成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之间分工协作,经济联系密切。
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一个或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在人口、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分布方面中显著优势,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主要表现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瑞士,但该国1993年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4%,高于瑞士的60%,过度城市化的问题突出。
而城市化验室滞后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人口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1950-1980的30年间,墨西哥城人口由于不足300万增加到1500万。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加之发展中国家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滞后,造成了环境恶化、失业严重、犯罪率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还导致经济布局的高度集中,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如2001年仅阿概廷首都的工业产值就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
3.城市化速度过快。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速度过快,欧洲城市人口由占总人口的40%提高到60%经历了50年,拉丁美洲实现相同水平的跨越仅用了25年。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差异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差异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城市发展与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城市经济学在解释城市化与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城市化与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城市经济学与城市化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城市的规模、结构、发展过程和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经济的特点。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并最终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加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发展的不足。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寻找经济机会和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化还受到城市的吸引力和农村的压力的共同作用。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资源等,吸引着人口涌入城市。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压力,使得他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二、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差异城市化进程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的差异化。
一方面,大城市往往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聚集。
这些大城市在国内和国际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速度相对较慢,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城市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条件的差异。
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在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中心。
同时,自然环境的限制也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如山区和沿海地区存在着发展的限制。
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投资和人才。
浅论城市化与非农化的异同(定稿)——对《羊城村的故事》的分析摘要:“城市化”和“非农化”在学术上经常被混淆互换,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城市化是主动的,非农化是被动的。
一般地,非农化先于城市化,农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是农地非农化的必然结果。
关键字:城市化非农化村落关于中国村落的变迁和转型,“城市化”和“非农化”两个概念,经常被互换使用。
而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一.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概念与内涵之区别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农业)为主的农村社会向以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或者都市化。
衡量的指标主要是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占总人口和总用地的比例。
当然,也有人认为,城市化不只是物的城市化、形的城市化,还是人的城市化、精神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优化首先要求农村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资源。
概括来说,城市化不是我们想要就能得到的,而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农业、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城市化的需要。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在农村的城市化中,城市化造成了“无地”和“非农业”。
①即城市化是主动,无地、非农化是被动。
“非农化”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与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有关,与“离乡不离土”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关②。
非农化主要是指村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或第三产业等的非农业形式。
然而,与城市化不同的是,在“非农化”的城中村中,虽然农业已经消失,农用地变成了商业用地,农民不再以耕地为生,但是那里依然不能称得上是城市。
因为,无论在生活习惯,社会心理,传统习俗还是社会交往方面,他们对自己世代生活的村落都有着强烈的认同和依赖。
其生产和分配活动都是属于集体的模式。
当然,他们还有共同的传统的乡土民情和价值观,“祠①.李培林.《羊城村的故事》[M].商务印书馆,2004年堂”的存在更加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