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的力量(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6.33 MB
- 文档页数:39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细节点拨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源是市场的不断扩大;等方面;之所以开始于棉纺织行业,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1807年富尔顿蒸汽轮船推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的到来1814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3、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2)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经济(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5、“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是一次技术革命?生产手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生产组织形式:工场发展到工厂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工业为中心◆为什么说是社会革命?①改变了政治结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③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④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下图为英国历史上申请专利数的变化状况。
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B )。
三“蒸汽”的力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句话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哪一因素()A.资本原始积累B.技术革新D.自然资源,“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工业革命”,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故选C项。
2.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机器,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3.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的理解,其含义指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而需要在发明之前。
在棉纺织业中,由于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的速度,进而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体现了“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
4.“在1763—1871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事”主要指()A.世界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英国的“善事”是指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方面,英国发挥了主要作用。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落后地区所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是()A.激发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志B.促进了当地传统经济的发展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工业化地区之间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而且也促进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进步,故D项正确。
第3课时“蒸汽”的力量【学考报告】1.前提和条件(1)资金: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
(2)劳动力: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3)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市场: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5)政治保障: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2.重大发明要点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史料思考(1)图一与图二在生产方式上有何差异?(2)从图二、图三、图四中你能得到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哪些信息?提示(1)①前者是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以集中的工场形式组织生产;②后者是机器大生产的方式,以工厂的形式组织生产。
(2)①蒸汽机在生产上使用;②工厂制度形成;③工厂的劳动强度大;④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⑤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1.(2017年4月浙江学考)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
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手摇纺纱机②骡机③飞梭④水力织布机A.②③①④B.③①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解析飞梭的发明促成了手摇纺纱机的发明,骡机发明是在1779年,集中了水力纺纱机和手摇纺纱机的特点,水力织布机发明是1785年,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2.(2016年4月浙江学考)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
”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B.推行标准化生产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D.创制水力织布机解析发明蒸汽抽水机的是英国塞维利,不符题意,故A项错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是美国惠特尼,不符题意,故B项错误;创立近代大工厂制度的标志是英国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创立水力织布机的是英国卡特莱特,不符题意,故D项错误。
三“蒸汽”的力量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瓦特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对世界的影响。
了解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的历程,调查工业革命成就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认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改进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总结自己身边交通工具和方式的演变。
从整体上认识英国历史发展,整理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认识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的全面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结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的意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1、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⑴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其提供了劳动力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⑵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⑴棉纺织业: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
⑵工厂制的推广:随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得以确立。
工厂制的推广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⑶在动力方面:瓦特总结前人的经验,把汽缸和冷凝器分离,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
他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机械制造、冶金和材料工业的革命。
⑷在交通运输方面: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汽船和火车相继出现。
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车牵引列车试验成功,从此,人类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
3、工业革命的影响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27讲“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两次工业革命(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全国Ⅰ卷“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
这反映了伯明翰发展为大工业中心的主要因素在于(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B.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C.工场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D.唯利是图的精神追求解析:选A。
材料“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说明当时英国在印度、北美实行殖民统治,在古巴、巴西进行黑奴贸易等,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故A项正确。
2.(2019·太原高三期中)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 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 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
这表明( )A.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B.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C.政府领导工业革命的开展D.工业革命完善了专利制度解析:选B。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高峰时期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而非强调发明数量的增加,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命,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高峰时期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体现出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高峰的到来,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没有涉及政府的领导,也没有涉及专利制度自身的完善,故C、D项错误。
3.(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恩格斯认为:“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一“历史前提”是指( ) A.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B.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出现C.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D.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析:选D。
材料中的“历史前提”应当从经济上考量,代议制民主的建立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出现属于比较古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开始的,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欧洲由商业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工业资本主义阶段,故D项正确。
三“蒸汽”的力量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1.条件(1)资金: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2)劳动力:圈地运动的进行。
(3)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5)政治保障: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2.成就(1)棉纺织业方面: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
(2)动力方面: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变革。
(3)交通运输方面:①条件:蒸汽机为交通运输革新提供动力。
②成就:汽船和火车。
(4)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方面:①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诞生。
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得到推广。
3.影响(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扩展(1)条件: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2)表现:①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
②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美国机械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
(3)影响: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二、打造“世界工厂”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措施(1)政治:进行民主化改革,确立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
建立职业警察制度,保持社会稳定。
(2)经济: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1852年,英国议会称自由贸易是国策。
(3)法制: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4)外交:推行“炮舰政策”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5)企业管理: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6)教育: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3.表现(1)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三“蒸汽”的力量1.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额直线上升。
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解析:材料说明市场需求与生产手段的关系,市场需求的扩大要求技术的更新。
而非“殖民掠夺”“资本流动”“经济发展”引发、带动或要求工业革命。
答案:C2.导致下图(英国城市化过程曲线)中B—C段数量激增的历史因素包括()①农村的“圈地运动”②新型工厂制度的确立③新兴城市涌现④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从图中可知,题目是考查1800—1850年英国城市化过程加快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②③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产业的兴起,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条件,故④不正确。
答案:B3.“1750年到1850年英国在人口增加的同时,人口中心发生移动。
总的流向是由东南部流向西北部,由农村转向城市。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中心的转移B.三角贸易的发展C.殖民霸权的确立D.工业革命的推动解析:材料信息“1750年到1850年”“由东南部流向西北部,由农村转向城市”表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作为新动力打破了原先城市发展依赖河流等地域的限制,故选D。
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D4.“自由放任主义”的原意是“让我们自己干”。
下列关于这一经济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表达的主要观点B.它的提出与工业革命有密切的关系C.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原则D.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使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解析:由“自由放任主义”的原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其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蒸汽”的力量》(人民版)教案崇义中学王军勇 341300教案背景:面对的是高一新生重点班的新授课内容,高一学生因为初中时很多地方不将历史做为中考科目,没能引起学校的重视,历史课程只是应付了事,所以历史基础差,历史体系构建不健全,这就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高一历史教学主要要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着重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蒸汽”的力量》在专题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条件、成就和影响。
工业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从文明史范式的角度看,本课是物质文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本课又是现代化使命中工业化、全球化的节点;从全球史的角度看,本课还是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篇章。
本节内容一直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学好本节对于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发展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革命的条件和主要成就;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法、总结概括法和小组讨论法等,以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起引导作用。
通过创设1840年英国工厂主威廉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学法——本课主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阅读法、图表阅读法、提炼概括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学习,并了解一般的历史思维角度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和策略教学过程流程结合时事,导入新课自主阅读,归纳知识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组讨论,培养能力讲练结合,及时巩固教学反思:本课概念比较抽象,能力点又多,故着力打破课堂界限,通过全程化的情景设置,创设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景式推进,从而更好地认知史实、感悟历史。
通过教学,学生反应热烈,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突破,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