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分级及报告标准表
- 格式:xls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分类分级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分类分级标准成为了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处理,还在于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将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分类分级标准展开讨论,从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分级标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在日常生产生活等活动中,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突发事件的性质通常具有突然性、意外性和不可预测性,它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多种形式。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可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洪涝、台风、暴雨、干旱等。
自然灾害具有普遍性、不可控制性和破坏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2.事故灾难事故灾难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如交通事故、工业事故、建筑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
事故灾难通常具有突发性、突然性和破坏性,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3.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传染病暴发、食品中毒、环境污染等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传染性、延展性和影响范围广泛,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4.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是指恐怖袭击、暴力事件、抢劫盗窃等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通常具有隐蔽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分类分级标准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其应急处理的分类分级标准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分类分级标准包括事件等级划分、应急响应级别以及救援行动等级等多个层面。
(完整版)应急应对分级标准一、引言应急应对分级标准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为各级单位提供分类指导。
本文档旨在明确不同级别应急事件的分类标准,便于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对,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应急应对分级标准2.1 一级应急事件一级应急事件是指对单位生产经营和人员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的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重大应对措施的事件。
具体标准如下:- 威胁范围广泛,可能影响到社会公共安全- 人员伤亡较多,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对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长时间恢复相关应对建议和措施- 立即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 临时封锁事发区域,疏散人员,确保安全- 向上级政府报告情况,并请求支援- 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适当的救援和处置2.2 二级应急事件二级应急事件是指对单位或社会造成一定威胁,可能对正常秩序和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具体标准如下:- 威胁范围较局限,但可能出现连锁反应- 有一定人员伤亡,对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对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中断,需要较长时间恢复相关应对建议和措施- 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机制-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救援和处置工作- 加强事态宣传和舆情管控,防止恐慌和谣言扩散- 提供相关救助和支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2.3 三级应急事件三级应急事件是指对单位或社会单一部门或特定地区造成一定威胁,需要采取相应应对措施的事件。
具体标准如下:- 威胁范围较小,影响局限在特定区域或单位- 有个别人员伤亡,但较为轻微- 对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但短时间内可恢复相关应对建议和措施- 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机制- 组织相关部门快速处理和处置事件-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提供适当的救援和支持,确保事件不扩大范围三、结论应急应对分级标准对各级单位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明确不同级别应急事件的分类标准,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相关应对策略和措施,提高应对效率和应急管理水平。
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标准一、编制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在全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三、事件的和分级标准(一)传染病事件1.鼠疫(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的鼠疫病例或疑似病例。
(2)分级标准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腺鼠疫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以下的肺鼠疫病例;或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以上的肺鼠疫病例或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区县(自治县);或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特别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我市发现的首例病例或主城区发现1例以上的肺鼠疫疫情。
2.霍乱(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或疑似病例。
(2)分级标准: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自治县),有扩散趋势。
3.脊髓灰质炎(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人或疑似病人。
(2)分级标准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发生1例及以上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突发公共事件简要分级标准(参考)一、地震灾害特大: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
重大: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
较大: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一般:造成1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二、安全事故特大: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重大: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较大: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般: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地质灾害特大: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重大: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较大: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一般: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四、群体性事件特大: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发生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重大: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发生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较大: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100人以下,无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一般: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无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备注:涉及少数民族、宗教、退役军人等敏感人群或1人以上死亡也要及时报送。
五、恐怖袭击事件不分大小,一律及时报送。
国家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是指中国政府制定的,用于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分类的标准。
通常基于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影响范围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突发事件分级:
1.特别重大(Ⅰ级):造成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构成特别严重威胁的事件。
2.重大(Ⅱ级):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国家
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3.较大(Ⅲ级):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局
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构成较大威胁的事件。
4.一般(Ⅳ级):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较小
范围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构成一定威胁的事件。
公司突发事件分级规定一、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气象灾害。
Ⅰ级事件标准:因台风、暴雨、暴雪、冰冻、寒潮、海上大风等自然灾害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者50人以上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Ⅱ级事件标准:因台风、暴雨、暴雪、寒潮、海上大风、冰冻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Ⅲ级事件标准:因台风、暴雨、暴雪、寒潮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二)地震灾害。
Ⅰ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造成5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2.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
Ⅱ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2.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Ⅲ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2.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三)地质灾害。
Ⅰ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2.因灾死亡1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Ⅱ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2.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1. 自然灾害:
地震,通常按照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破坏程度等因
素进行分级。
暴风雨和飓风,根据风速、降雨量、风暴潮等因素进行分级。
洪水,按照水位、流量、淹没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台风,按照风力、风暴潮、降雨量等因素进行分级。
火山喷发,根据火山喷发的规模、喷发类型、灰尘含量等因
素进行分级。
2. 环境污染:
水污染,根据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大气污染,按照污染物种类、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因素进
行分级。
土壤污染,根据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3. 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根据事故严重程度、伤亡人数、交通堵塞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级。
航空事故,按照事故类型、飞机规模、伤亡人数等因素进行分级。
铁路事故,根据事故类型、列车规模、伤亡人数等因素进行分级。
4. 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爆发,按照传染病的传播速度、病毒致病性、病例数量等因素进行分级。
食品安全事件,根据食品中毒人数、食品种类、事发地区等
因素进行分级。
医疗事故,按照事故类型、伤亡人数、事发地区等因素进行
分级。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
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外,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也可能随着时
间和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修订。
因此,在实际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当参考当地相关机构发布的最新分级标准。
附件1 公司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公司对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成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对涉及的突发事件分为四级:Ⅰ级事件(集团公司级)、Ⅱ级事件(企事业级)、Ⅲ(企事业下属厂矿、公司级)、Ⅳ级事件(企事业下属基层站队级)。
(1)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各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大小等因素分为两级。
其中Ⅰ级为集团公司响应级别,Ⅱ级为所属企业响应级别。
Ⅰ级自然灾害事件:凡符合或高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自然灾害事件因灾害一次发生10人级以上伤亡或失踪。
因灾需疏散、转移、安置群众1000人以上。
因灾造成大量员工及家属难以保证基本生活条件。
因灾一次倒塌房屋100间及以上。
因灾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导致受灾企业生产装置或设施50%以上生产线停产、停输或停运。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因灾省级以上公路交通中断12小时以上。
Ⅱ级自然灾害事件低于Ⅰ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为Ⅱ级事件。
(2)事故灾难突发事件(1)火灾爆炸突发事件Ⅰ级火灾爆炸可能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1000万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
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Ⅰ级事件可能对社会安全、环境造成重大影响,需要紧急疏散1000人以上。
火势较大且长时间(≥2小时)未能有效控制,需要启动社会消防联防区域增援,并造成周边生产设施大面积停产,可能引发重大次生灾害事件。
Ⅱ级火灾爆炸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Ⅱ级事件可能造成3—9人死亡,或10—50人以上重伤,或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直接经济损失。
可能对社会安全、环境造成重大影响,需要紧急疏散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
火势较大且长时间(≥1小时)未能有效控制,需要消防增援,并可能造成周边生产设施大面积停产。
Ⅲ级火灾爆炸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Ⅲ级事件可能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500万元以下的直接经济损失。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应急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降低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4. 《广东省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5. 《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6. 《突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件应急预案》7. 《数据安全事件分类分级应急预案》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四、事件分级(一)特别重大事件1. 人员伤亡: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2. 经济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3. 社会影响: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4. 网络安全:发生大面积停机、业务处理能力严重丧失、严重异常情况导致中断超过24小时、发生重大无线电干扰超过24小时、经济损失10亿元,或影响1亿多人的个人信息或1000多万人的敏感个人信息。
(二)重大事件1. 人员伤亡: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2. 经济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3. 社会影响: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重要资源损害;4. 网络安全:发生停机和运行中断12小时以上,发生重大无线电干扰12小时以上,经济损失1亿元至10亿元,或影响1000万人以上的个人信息或100万人以上的敏感个人信息。
(三)较大事件1. 人员伤亡: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2. 经济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3. 社会影响:造成局部区域生态功能损害或重要资源损害;4. 网络安全:发生业务中断时间超过8小时,发生重大无线电干扰超过8小时,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或影响100万人以上的个人信息或10万人以上的敏感个人信息。
街道突发事故等级判定
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
(I级)、重大(11级)、较大(In级)、一般(IV级)四个级别。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I级):指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XX 街道地区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或重大人员伤亡事故、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由区委、区政府统一指挥处置的,需要XX街道工委、XX街道政府调度本XX街道多个部门、社区和相关单位力量开展先期处置和配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的紧急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11级):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复杂,对XX街道地区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
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事故、较大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需要XX街道工委、XX街道政府统一组织协调,调度本XX街道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或由区级相关部门进行处置,XX 街道配合处置的事件。
较大突发公共事件(In级):指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对本地区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
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一般人员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只需要调度本XX街道的力量和资源能够处置的事件。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IV级):指突然发生,事态简单,仅对本地区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3名以下人员重伤和财产损失,仅需要调度本XX街道的力量和资源能够处置的事件。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本标准根据《南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的规定,结合辖区实际,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减调整后制定。
该标准作为各部门、街道办报送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标准,并作为分级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依据。
一、自然灾害类(一)水旱灾害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3.重点水库发生垮坝或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4.洪水造成公路主干线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多个地方发生,或全市范围内发生影响辖区的特大干旱;6.本辖区内发生极度干旱。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3.洪水造成公路主干线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4.多个地方发生,或全市范围内发生影响辖区的严重干旱;5.本辖区内发生严重干旱。
较大水旱灾害包括:1.发生2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2.发生死亡5一10人的山洪灾害;3.街道办各村发生严重干旱。
一般水旱灾害包括:1.发生1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2.发生死亡5人以下的山洪灾害;3.街道办各村发生中度干旱。
(二)气象灾害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特大暴雨、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辖区,造成30人以上死亡(失踪),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区、市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对辖区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3.在毗邻地区发生的可能对辖区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暴雨、冰雹、小龙卷风、和大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失踪),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干热风、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公路主干线重点公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