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植物病害种类症状
- 格式:ppt
- 大小:785.04 KB
- 文档页数:10
植物四种病害病症及表现
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生理性病害病症及表现:
①细菌性病害:
叶枯病
a. 发生在花卉盆栽植株局部,且在潮湿的情况下,肉眼能见到菌脓,病斑处很薄,轻轻用手摸下容易破裂和穿孔。
青枯型
b. 不像真菌在叶片上会存留霉状或粉状物,根茎叶更容易腐烂发臭。
溃疡病
c. 果实上会结痂,果表上有突起的状况。
②真菌性病害:
白粉病
a. 发生在花卉盆栽植株局部,叶面上会有很小黑点、霉(粉)状物。
叶斑病
b. 叶面上会形成很多不规则的病斑,并且会在多雨潮湿、不通风的条件下不断延伸扩大,直至萎焉、枯死。
叶腐病
c. 和病毒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一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一旦感染,在特定条件下会迅速向四周扩散连成一片。
③病毒性病害(花叶感染,出现皱缩、矮化、根肿等状况):
a. 直接感染花卉盆栽整株,主要侵害嫩叶,虽然平常见得不多,但是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根治。
b. 主要表现为花叶病毒,叶片出现皱缩、黄绿相间,另外还有厥叶型(出现线状细长叶)和卷叶型(弯曲的卷叶)。
④生理性病害:
a. 直接感染花卉盆栽整株,没有传染性和发病中心。
b. 受霜冻、干旱、寒潮、日灼等气候条件影响较大,通常大面积成片发生,影响的植株种类多,范围广。
c. 土壤酸碱度不适应、缺营养素(氮磷钾)也会引起生理性病害,成片发生。
d. 农药、化肥施用过多引起的生理性病害,虽只会产生(类似日灼)小斑点,但这些斑点和日灼的不一样,它的形状大小是极为不规则(日灼一般是圆斑)。
植物病害的症状一、症状的含义指植物发病后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包括病状和病征。
病状:指植物感病后本身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的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
病征的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
二、植物病害常见病状类型的表现形式1、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
(1)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
(2)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
(3)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
(4)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
(5)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
(6)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
变色植物生病后发病部位失去正常的绿色或表现异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变色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全叶变为淡绿色或黄色的称为褪色,全叶发黄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棕相间的杂色称为花叶或斑驳。
如黄矮病、花叶病等。
2、坏死:发病植物局部的细胞或组织坏死。
细胞已死亡。
(1)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
(2)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
(3)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
(4)猝(突然)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
前者倒伏(腐霉),后者死而不倒(丝核菌)。
(5)溃疡.(破损,溃烂):树干木质部坏死。
(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枝干。
)(口腔溃疡,民间一般称之为“口腔上火”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以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粘膜多见,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
溃疡局部灼痛明显,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严重者还会影响食欲,对日常饮食造成极大不便。
目前,口腔溃疡的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免疫、遗传和环境可能是口腔溃疡发病的“三联因素”,即遗传背景与适当的环境因素包括精神神经体质、心理行为状态、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等可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出现口腔溃疡特征性病损。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病状类型病症类型认识植物病害,首先会注意到它和健康植株不同的变化状态。
如生了散黑穗病的麦株穗部被破坏变成黑粉;棉花枯萎病的病株叶片萎垂枯焦,或整株死亡;患玉米黑粉病的植株上长出了畸形肿大的瘿瘤——“灰包”。
这些能为我们的感官所察觉的异常变化状态,就是植物病害的症状(symptom)。
植物生病后一般都有症状表现出来,症状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通常只有在外部症状不够明显时,才解剖检验内部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
(一)病状及其类型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它反映了患病植物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变化,它是由致病因素(病原)持续地作用于受病植物体,发生异常的生理生化反应,致使植物细胞、组织逐渐发生病变,达到一定显著程度时而表现出来的。
在观察植物病害时,可看到有两类显然不同的病状,一类只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局部,同一器官上相同的病状之间,无发展的连续性,称之为点发性病状,如常见的斑点病;另一类病状的发生却不限于局部,可以从一个部位发展到另一部位,从一个器官发展到另一器官,以至整体发病,称之为散发性病状或系统性病状,如多种植物的枯萎病、谷子白发病、病毒病等。
根据内部病理变化阶性质,病状可以分为三类:即坏死性病状、促进性病状和抑制性病状。
坏死性病状是以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为特征,表现为枯斑、腐烂、焦枯等;促进性病状是植物的机体受到病原的刺激发生膨大或增生的病状;抑制性病状和前者相反,植株的生长发育部分或全部受到了抑制。
这样的区分,只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
许多病害经常是整体表现为抑制性病变,而在其局部则表现为促进性病变。
具体的病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复合的特征,即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的总和。
把各类病状按其主要特征予以归类,可分为若干典型化的类型。
这些类型的名称已成为特定病状的代词,在描述病害时广为应用,使叙述更为简便。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类型植物病害是指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病毒、细菌、真菌、线虫、昆虫和其他病原微生物或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本文将围绕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类型展开讨论。
一、植物病害的症状1.叶片病害:在植物的叶片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斑或斑点,病斑的颜色和形状各异,有的为深色环绕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有的则呈现出黄、褐色或白色的斑点。
病斑扩大后,会导致叶片变黄、枯黄、枯死、掉落等症状。
2.根部病害:引起植株根部发生变异、湿软、腐烂、水肿等症状,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产量减少、果实生长异常、根系腐烂等情况。
3.茎部病害:植物茎部上出现坏死、裂口、蚀痕、瘤状增生物等症状,导致植株凋萎、生长孱弱、叶片干枯、枯死等情况。
4.花部病害:引起植物花萼、花瓣、花心、花柱、雄蕊等部位出现腐烂、枯黄、变形等异常症状,并影响花药释放花粉和授粉结果等过程。
5.果实病害:植物果实感染病害后会出现畸形、黑斑、糜烂、腐烂、褐变、硬化等症状,导致果实变质、减产或不良品质等情况。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往往比其他病害更为严重。
细菌病害可以感染植物的不同部位,如叶片、茎、根、果实等。
例如,普通黑枯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等。
2.立枯病害:立枯病害是由立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害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会导致植株叶片干枯、穗部蓄积不良,导致大量减产。
3.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指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最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稻瘟病、葡萄根腐病、黄曲叶枯病等。
4.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指由病毒引起的病害,那些感染植物的病毒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和花果质量等方面。
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黄瓜花叶病毒、香蕉花叶病毒等。
5.昆虫病害:昆虫病害一般是由各种危害植物的昆虫引起的,比如蚜虫、螟蛉、蚜虫等。
昆虫病害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同时也会导致传染植物病毒等病害。
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特征植物病虫害是指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异常、产量减少甚至死亡的疾病和害虫。
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特征对于保护植物健康、提高农作物产量非常重要。
以下是对植物病虫害种类及其特征的详细介绍:1. 植物病害- 真菌性病害:包括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等。
这些病害通常通过孢子传播,导致植物叶片、茎干和果实出现斑点、腐烂等现象。
- 细菌性病害:如炭疽病、软腐病等。
细菌性病害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植物组织,导致植物出现褐色病斑、溃疡、软腐等症状。
- 病毒性病害:如花叶病毒、黄化病毒等。
这些植物病害主要由介体(如蚜虫、白粉虱等)传播,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弯曲、畸形等。
2. 植物害虫- 啮食性害虫:如食叶害虫、食花害虫等。
这些害虫通过啃食植物叶片、茎干和果实,导致植物营养不良、生长停滞。
- 吸食性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
这些害虫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弯曲、畸形等。
- 穴食性害虫:如果实蛀虫等。
这些害虫通过在植物果实中挖洞取食,导致果实腐烂、掉落。
3. 植物病虫害的特征- 病害的特征:通常表现为植物组织出现病斑、病斑扩展快、病斑颜色变化、病斑表面有霉菌菌丝等。
植物感染病害后会出现生长停滞、叶片变黄、凋落等现象。
- 害虫的特征:常见特征包括害虫在植物上活动时留下的啃食痕迹、卵、幼虫和成虫的存在以及植物组织受到害虫吸食或穴食后的变化。
此外,害虫的种类与季节也是识别害虫的重要依据。
为了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选用抗病虫品种:培育具有较强抗病虫能力的植物品种,减少植物受到病虫害的损害。
- 建立综合防治体系:结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采取合理的施药和灭虫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 加强病虫害监测:定期巡视植物,观察植物健康状况,及时确认是否有病害和害虫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农田和果园的清洁,及时清除病虫害源,防止病虫害滋生和传播。
总之,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特征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害的症状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或者病原体的侵入而引发的异
常现象。
植物病害的症状可以分为生理病害和真菌病害两大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植物病害的症状名词解释:
1.叶绿素缺乏:植物叶片出现黄化或叶片间脉绿化,叶片颜色不均匀,
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能力。
2.叶片褐变:植物叶片边缘或整个叶片出现褐色坏死现象,可能由于
真菌感染或营养不良引起。
3.畸形生长:植物的茎、叶、花等部位出现不正常的生长,可能是由
于激素失调或病原体感染导致。
4.坏疽:植物组织出现干枯或软化的现象,通常是由于真菌或细菌侵
染引起的。
5.萎蔫:植物整体或部分出现叶片萎缩、茎部软弱的现象,可能是由
于水分不足、营养不良或病原体侵染而引起。
6.灰霉病:植物表面或内部组织上形成灰色或灰白色霉状物,是由灰
霉菌类病原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7.锈病:植物叶片或茎部表面出现红色、橙色、黄色等锈痕,是由锈
菌类病原体引起的病害。
8.霉病:植物叶片、花朵或果实表面出现白色或黑色霉质物,是由霉
菌类病原体引起的病害。
综上所述,植物病害的症状多种多样,正确识别症状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治和治
疗措施,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植物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植物病害: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者品质变劣的现象。
病害三角:植物病害需要有病原物、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三者配合才能发生,三者共存于病害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三者的关系称为病害三角或病害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植物病害的病状:指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现象植物病害的病征:指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病害(系生物病原物侵染造成的,可以在植物之间传染的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系外界环境的非生物因素造成的,在植物间不会传染的病害,又称非侵染性病害)无性繁殖: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指真菌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能完成生活史,又叫同住寄生(多数真菌)转主寄生: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真菌的多形性:在真菌的生活史中,有的真菌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孢子,这种现象称为真菌的多形性子囊果:子囊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性状,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反应多为阴性,少数为阳性。
病毒:是一组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和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算突变发生变异。
病毒粒体:是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度量单位是纳米。
植物病毒的钝化温度:病毒在病株粗枝叶中,经恒温水浴处理10分钟及丧失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植物病毒的体外存活期:病毒在病株粗枝叶中,置于20~22℃室温下,能保持侵染里的最长时间。
病毒的复制增生:病毒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子代病毒粒体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复制增生病毒的移动:病毒从植株的某一部位扩散到另一部位的过程(植株内扩散)病毒的传播:病毒从某一植株扩散到另一植株的过程(植株间扩散)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活着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他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植物病害是指由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和非传染性因素,如水分,温度,光照等,所引起的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异常状态。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了解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对精确诊断和控制植物病害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
一、叶部病害的症状及类型1. 病斑病病斑病是常见的叶部病害之一。
病斑通常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颜色可变为浅黄色、灰色、棕色、黑色等。
病斑周围通常呈现出黄化或褐化现象,叶片上也会出现斑点、坑洞和破裂。
2. 枯叶病枯叶病是叶部病害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叶片开始出现黄化,然后逐渐变黄,直到变为褐色并萎缩。
枯叶病通常由真菌或内生菌引起,医治难度大,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3. 黄化病黄化病通常由内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叶片出现黄化现象后逐渐扩散到整个植物。
受感染的植物会出现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和叶片萎缩等现象,导致植株死亡。
二、茎、根部病害的症状及类型1. 癌病癌病是一种常见的茎部病害,通常由细菌引起。
受感染的植物会在茎部形成肿瘤状的生长体,癌病通常伴随着发黄、萎缩的现象。
癌病难以治愈,对于未受到感染的植物进行防治十分重要。
2. 根腐病根腐病主要由真菌引起,通常发生在过湿的土壤中。
植株的根部会受到侵蚀,根部腐烂,导致植株死亡。
治疗根腐病的方法通常是通过改善土壤通风性和湿度控制,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3. 抽条病抽条病通常由病毒引起。
它会导致植物的茎部生长缓慢、变矮、叶片发黄。
植株的干瘦程度也明显增加。
抽条病难以治愈,因此,采取预防措施成为了控制抽条病的关键。
三、果实病害的症状及类型1. 腐烂病腐烂病通常由细菌引起,发生在果实表面,如蔬菜、水果等。
感染的果实表面会腐烂,颜色变黑,并产生恶臭,从而导致果实无法食用。
避免过度浇水、提高通风等方法可有效防治腐烂病。
2. 果斑病及炭疽病果斑病和炭疽病都属于真菌引起的果实病害。
感染的果实表面会出现棕黑色的圆形斑点和黑色壳疮。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植物感病后,其外表所显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病态特征称为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
病症是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也千差万别,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病状类型1.变色型植物感病后,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解体,因而叶片出现黄化、白化或花叶病状,表现为淡绿色、黄色或白色.如:月季花叶病(图1)、郁金香碎色病(图2)。
图1 图22.坏死型坏死是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
常见的有:(1)腐烂:由寄生物分泌的酶把植物细胞间的中胶层溶解了,使细胞离散并且死亡。
如果实、块根等常发生软腐或湿腐;含水较少或木质化组织则常发生干腐,如根干腐(图3)。
(2)溃疡:多见于枝干的皮层,局部韧皮部坏死,病斑周围常为隆起的木栓化愈伤组织所包围形成凹陷病斑,这种病斑即为溃疡。
溃疡是由真菌,细菌的侵染或机械损伤造成的。
如香樟溃疡病(图4)。
(3)斑点:斑点是叶片,果实和种子等局部组织坏死的表现,颜色形状有多种。
斑点主要由真菌及细菌寄生所致,冻害,烟害,药害等也造成斑点.如花生叶斑病的黑斑病和褐斑病(图5)。
图3 图4图 3 图 4 图53.萎蔫型植物因病而表现失水状态称为萎蔫。
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的根部或枝干部维管束组织感病,使水分的输导受到阻碍而致植株枯萎的现象.萎蔫是由真菌、细菌或线虫引起的,如线虫导致番茄萎蔫(图6);有时植株受到急性旱害也会发生生理性枯萎,如黄瓜的生理性萎蔫(图7)。
图6 图74. 畸形畸形是因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的.常见的有:(1)丛生:通常称为丛枝病,病枝一般垂直于地面向上生长,枝条瘦弱,叶形变小。
如由细菌引起的毛根病,使须根大量增生如毛发状.(2)瘿瘤:植物的根,茎,枝条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瘿瘤,如松瘤锈病(图8)。
(3)变形:受病器官肿大,皱缩,失去原来的形状,常见的是由外子囊菌和外担子菌引起的叶片和果实变形病,如桃缩叶病。
常见园艺植物主要病害症状的识别及防治方法一、白粉病类1、症状:白粉病是植物上发生普遍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位,被害部位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粉斑,其上布满白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病叶枯黄、皱缩、幼叶常扭曲、干枯,其上可形成黑褐色小点(病菌的闭囊壳)。
二、霜霉病类1、病菌寄主:霜霉病发生在园林植物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草本植物上,极少数发生在木本植物上。
2、症状:霜霉病菌在寄主的受害部常产生一层霜白色霉层。
双子叶植物叶片上造成边缘不很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到后期呈现中央的枯死部分和周围的褪色部分。
在禾本科植物上,霜霉病菌随寄主分生组织生长到达地上部分各器官,引起全株的畸形3、病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条件为:低温15—20OC 左右潮湿的季节,故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白锈菌也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4、霜霉病与白粉病的区别(1)霜霉病①霜霉病的霉层分布在叶片背面。
②病菌霜白色的霉层中不形成黑色小点。
(2)白粉病①白粉病的霉层多分布在叶片正面。
②病菌灰白色的霉层中常形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4、防治方法: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用20000倍代森铵;500倍代森锰锌或代森锰喷施防治,但后者容易污染叶片。
三、锈病类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园艺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
四、疫病类疫病主要是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主要引起植物花、果、叶部组织的快速坏死和腐烂。
高湿是影响病害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百合疫病1、症状:又称脚腐病。
主要侵害茎、叶、花、鳞茎。
茎部染病初生水浸状褐色腐烂,逐渐向上下扩展,加重茎部腐烂,致植株倒折或枯死;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小斑,扩展成灰绿色大斑;花染病呈软腐状;鳞茎染病出现水浸状褐斑,扩展后腐败,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一、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
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
(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
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
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
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
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
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
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
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