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MicrosoftWord文档(9)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小说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的灵魂,他们的性格、行为以及命运的变迁,构成了小说世界的精髓,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在众多经典作品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层出不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 主人公
主人公往往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们通常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和与众不同的遭遇。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往往是小说情节的主线,他们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勾勒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2. 反派人物
反派人物则是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和扭曲的人性,是主人公成长中的障碍和试金石。
反派人物的形象往往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他们的出现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戏剧性。
3. 配角
配角是主人公成长路上的伴随者和支持者,他们可能是主人公的朋友、家人或者旁观者。
虽然他们的角色在整个故事中并不是最突出的,但他们的存在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厚度,营造了更加丰富的人物关系。
4. 角色转变
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变化。
有的主人公从平凡到非凡,有的反派人物也可能在某种情况下改邪归正。
这样的角色转变给故事注入了更多的戏剧冲突和张力,为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说人物,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样,有着各自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
他们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思考着人性的美好与悲哀。
没有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小说人物,也就没有了那些让人久久回味的经典作品。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第一篇: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摘要: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不同的人的性格会决定不同的生活命运,反之,生活道路的不同也会反作用于人的性格。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这二者的关系表现的十分突出,尤其是在90年代后创作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物进行余华式特有的加工处理,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和历经苦难的多舛命运。
由此,将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再次阐释了性格与命运的错综变换的复杂关系。
关键字:余华人物性格生活命运苦难坚韧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是在用内心的绝望与呼喊写作,在他的笔下,将人性的善与恶描摹的真实生动,淋漓尽致。
站在人生的高度,他将人物至于苦难的环境下,反复历练,层层盘剥,犹如高炉中的顽石,终数尽磨难,留下警醒与教训的碎片。
这位作家正是余华先生。
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传统构成了了解和颠覆。
他的早期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但是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读余华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血和泪的洗礼,当文中的纷纷扰扰一次次地从我的心尖碾过时,仿佛深陷其中,常会在心中留下万般感慨,这想必也是笔者喜爱余华作品的最主要原因。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是余华在转型后,在90年代后先后创作的,也是笔者在此文中主要论证的关键作品。
而在这三部作品中,余华将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的复杂关系展现的到为全面。
小说中的人物人物是小说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他们是情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读者最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的对象。
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具备刻画性、可信性和相对完整性,以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存在和成长。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小说中的人物。
1. 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作者需要通过文辞、行动、外貌、语言等多种手段,向读者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在表达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
例如,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与两个女性间的情感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思考、行动和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渡边的形象逐渐展现出来:忧郁而内向,执着追寻真爱,对生活充满迷惘。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渡边的痛苦和迷茫,与他产生共鸣。
2. 人物的情感表达人物的情感表达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
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内心的独白等方式,展示出人物的情感世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和背后的情感。
在《红与黑》这部小说中,作者斯坦达尔通过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与两位女性的关系,展现了他内心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
朱利安既对贵族女子梅蓓尔兰的美丽和高贵感到着迷,又被贫穷的农家女子麦琳的朴实和真诚所打动。
这种画风的设置使得读者产生了对人物内心的好奇和期待,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3. 人物的成长与变化人物的成长与变化是小说情节展开的核心。
通过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往往发生巨大的变化。
作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揭示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内心变化。
比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通过一系列的遭遇和困境,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
故事中,奥利弗经历了贫穷、并被迫加入窃贼团伙等许多挫折和磨难。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最终成功摆脱困境,找到了亲人。
小说解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丰富的故事内容。
人物与情节是小说中两个最为重要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
本文将从人物与情节两个方面,对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人物是小说中最直观且具体的表现形式。
小说创作中,通过赋予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活动和对话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体现故事主题和思想内涵人物在小说中扮演着传达主题和思想内涵的角色。
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的描写来体现作品的价值观和思想主张。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思想狂躁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正是作者借助这个形象,传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民众命运的关切。
1.2 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在小说中不仅是被动地受情节推动的对象,更是积极地推动情节发展的力量。
每个角色在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动机和目标,他们的努力和选择将会导致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例如,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行了各种行动,这些行动推动了情节的展开,也表现出了朱利安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坚强性格。
1.3 反映社会和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也是作者为了展现特定社会和时代背景而创造的。
通过描写人物的社会身份、家庭背景、交往圈子等细节,可以反映出人物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这种反映既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历史背景的窗口。
二、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情节是小说故事的骨架,是小说的核心内容。
情节呈现了小说中的事件和行动,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进展。
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吸引读者兴趣情节是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
作者通过一系列曲折的情节设计来制造悬念、情感冲突和意外发展等,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作者J.K.罗琳通过精彩的情节设计,让读者沉浸在魔法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浅谈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
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
通过网络学习,我试着从“人物与生活”谈谈自己对小说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小说就是写人的文字叙事总是与人有关的,小说总是要写人的活动、思想与情感的。
尽管有的小说写的对象是某类动物或妖魔鬼怪,这样的小说叙述对象仍然是拟人化的,仍然可以视为某种特殊类型的小说主人公。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真人,其生命是一种艺术生命,只存在于文学特殊的艺术空间之中。
作者往往是创造了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幻觉,这种人物的生命是作者用文字赋予的,作者通过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
或许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其原型的,但原型不能于小说中的人物相等同。
象《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就不能看成是鲁迅本人,这是作者讲故事的一种技巧,营造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氛围。
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是小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艺。
作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一种是通过直接描写的办法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甚至是心理特点。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小说开头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时的第一句话中就表述出来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形象用极少的语言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取名字这样的事情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有帮助。
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名字正蕴含着他生活和性格的某种特点,阿 Q 的无名与无姓其实是他在未庄这个世界上一种存在状态的反映。
言谈举止是塑造人物形象很有力的技巧,通过精心选择的字词句表达出来,以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在的性格。
“窃书不算偷”、“多乎哉?不多也”这两句话几乎就是孔乙己的代表,表现出的是这落魄穷书生的略显可笑的心理和他对“之乎者也”的近乎本能的迷恋。
小说中的人物发展与成长人物的发展与成长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转变和心理成熟,还可以通过人物的成长揭示出社会,历史,宗教,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发展与成长,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人物发展的必要性在小说中,人物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当人物经历各种生活起伏,遭遇挫折或困境时,他们不得不面对自身的问题并逐渐成长。
例如,小说《红与黑》中的朱丽安·索雷尔,她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身,通过自学和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了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二、人物发展的方式人物的发展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
例如,经历刻骨铭心的经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通过冒险和旅行等等。
通过这些经历,人物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学会面对问题和解决困难。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主人公哈利·波特通过与朋友们的冒险和对抗,逐渐发展出他的勇气、智慧和领导能力。
三、人物成长的障碍在人物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
这些障碍可以是外部的,如社会压力,家庭条件不佳等等。
也可以是内部的,如个人缺乏自信心、价值观的摇摆不定等等。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遇到了许多障碍,包括与家人的关系紧张,学业问题和自我认同的困惑。
通过这些挑战,霍尔顿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坚定的人。
四、人物成长的意义和影响人物的发展和成长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情节,它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
它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启示。
例如,通过阅读人物的成长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勇气,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同时,人物的成长还可以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揭示出人类的困境和挣扎。
人物的成长也可以被视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观察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总结:小说中的人物发展与成长是一个精彩而复杂的主题。
人物通过各种经历和障碍的克服,逐渐成长并展现出他们的全新面貌。
这种发展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补充,在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启示,使读者能够从中受益并对现实生活有所思考。
小说人物分析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通过人物的描写、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描绘,来展示作者对社会现象、人性问题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
人物是小说中的核心元素之一,他们的塑造能够影响小说的整体氛围和阅读体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小说人物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形象、性格和作用。
1. 主角人物分析主角通常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故事往往围绕着他们展开。
主角人物通常具有复杂的性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深入思考和内心冲突的强大动力。
他们的命运和经历对整个故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经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被塑造成一个富有矛盾性格和激烈情感的人物。
他是贾府的独子,天生富贵,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爱情的追求使他感到无尽的痛苦。
他的形象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相结合,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2. 配角人物分析配角人物在小说中扮演着辅助主角的角色,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冲突。
他们的描写通常包含主角人物的补充或对比,从而更好地凸显主角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增强故事的张力。
举个例子,在经典小说《飘》中,配角人物阿什利·威尔克斯是主角斯嘉丽·奥哈拉爱慕的对象,他代表着南方贵族文化的象征。
阿什利的风度和温文尔雅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斯嘉丽的粗犷与冲动。
通过配角人物描写的辅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主角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3. 反派人物分析反派人物是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他们的存在往往是为了制造冲突和障碍,激发主角的成长和转变。
反派人物可以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来塑造,他们的形象通常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我们可以看到汤姆·罗宾逊这个反派角色的描写。
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种族主义者,因为他的行动导致了错误的指控和无辜人的冤死。
他的形象引发了主角斯科特和她的父亲艾图斯对正义和平等的思考,同时也加深了小说的紧张氛围。
4. 次要人物分析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通常是为了补充故事情节或增加故事的情感色彩。
浅谈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法1000字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烘托出小说的氛围和主题。
针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许多种方法,而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外貌形象是最容易被人们关注的一点,因为它是人的第一印象。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表,传达出人物所具备的特征,使得读者可以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比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外表被描述为“身材既高且胖,满面红光,憨态可掬,但又有一股子杀气隐隐透出,让人看不透他的深处”,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觉他是一个豁达,善良,但又有着不凡之处的人。
除了外表,性格也是一个人物的重要方面,它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感情、思想,以及行为动机。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性格的细致入微、温润如玉,善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但又过于敏感多疑,这些性格特点让人们对他的生活轨迹有了深刻的认知。
在分析人物行为时,需要关注人物面对的环境和所做的事情。
人物的行为可以揭示出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小王子》中,小王子在星球上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都不一样。
小王子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发现了每个人所有的优点和缺点。
在这个过程中,小王子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聪明、善良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物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
不同的人物之间会形成不同的关系,如亲情、爱情、友情、仇恨等,每种关系都会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分析人物关系时,需要考虑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揭示各种动机和隐喻,并阐明人类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母、秦可卿、薛姨妈、王夫人等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部分贵族家庭内部的关系。
总之,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外貌、性格、行为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分析更好地理解、欣赏小说。
小说及人物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小说中,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命运是小说情节的驱动力。
本文将探讨小说及其中的人物,并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人物可以是英雄、反派、平凡人等各种类型。
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成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例如,《红与黑》中的朱利安·索雷尔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个角色展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引发了读者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价值观。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小说可以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关系。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角色,她拒绝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的形象代表了女性的自主和坚强,引发了关于性别平等和婚姻制度的讨论。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体验。
例如,《1984》中的温斯顿·史密斯是一个反抗者,他对极权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反抗体现了乔治·奥威尔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
通过这个角色,作者传达了对自由和人权的珍视。
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并非都是完全虚构的。
有些小说是基于真实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创作,这些人物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类的发展。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基于作者曹雪芹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的。
他们的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人情世故,引发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综上所述,小说及其中的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展开,小说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无论是虚构的还是基于真实的人物,他们都是小说的灵魂,也是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桥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作家往往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让读者深入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完美地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不仅需要成为作者设定的故事角色,更需要具有情感、性格和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塑造。
好的小说作品往往会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各种情感和特质。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主角渡边和 Midori 就是非常生动而深刻的形象。
他们的人格特质复杂多面,既有热情和执着,又带有一定的迷茫和孤独感。
这些种种都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特质。
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同,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和思想等方面,所以他们形成的人格也各具特色。
在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比如有真诚、善良的人,也有虚伪、自私的人;有慷慨、勇敢的人,也有卑怯、自卑的人。
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思考方式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因此,形成的人格也有各自的特点。
尽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存在多样性,但有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虚构性,不完全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
小说中的人物可能与现实中的人相近,但通常都带有夸张或者戏剧化的色彩。
这些虚构和夸张的元素有选择性地展现了角色的多个方面,却又忽略了他们的其他经历和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选择地表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主题,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美贴合,不能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之间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形成人格的因素和多样性,但两者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着虚构和夸张的特点,表现了特定的思想和主题,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则是更加真实和多面向的。
两者并没有可比性,彼此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
浅谈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
刘玉龙
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
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
下面以《孔乙己》为例谈谈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
一、叙事总是与人有关的,小说总是要写人的活动、思想与情感的。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真人,其生命是一种艺术生命,只存在于文学特殊的艺术空间之中。
作者往往是创造了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幻觉,这种人物的生命是作者用文字赋予的,作者通过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
或许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其原型的,但原型不能于小说中的人物相等同。
象《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就不能看成是鲁迅本人,这是作者讲故事的一种技巧,营造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氛围。
二、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是小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艺。
作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一种是通过直接描写的办法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甚至是心理特点。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小说开头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时的第一句话中就表述出来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形象用极少的语言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取名字这样的事情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有帮助。
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名字正蕴含着他生活和性格的某种特点,言谈举止是塑造人物形象很有力的技巧,通过精心选择的字词句表达出来,以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在的性格。
“窃书不算偷”、“多乎哉?不多也”这两句话几乎就是孔乙己的代表,表现出的是这落魄穷书生的略显可笑的心理和他对“之乎者也”的近乎本能的迷恋。
三、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事件,一个事件往往是小说中基本的一个叙述单位。
小说由这些叙述单位构成完整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安排人物的活动。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就由八个事件构成。
八个事件都是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来编排的,真正要描写的主人公却是孔乙己。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遭遇和命运,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而这个人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都是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
也就是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
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
四、从社会历史视角对人物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因为文学在本源上就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的情貌和精神。
文学作品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 作品中反映的政治、经济、伦理、心理等都属于社会的范畴, 都在社会历史的审视范围之内。
一种视角就是一种感受和分析作品意蕴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规范和局限。
因此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 而应该多侧面, 多纬度地分析出作品的更丰富的意蕴来。
现代解释学、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由三种地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文学活动的主体或对象——作者、文本、读者——构成的对话体系。
除了社会历史视角, 还可以从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等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
比如从文化视角看孔乙己, 这个人物就不仅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蕴, 而且表现了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批判意蕴。
不仅批判了旧文化, 而且具有新文化的启蒙意义。
茅盾说“鲁迅写此文时, 文化上的反动势力极为猖狂, 但鲁迅不取那时当权有势的文化反动派作为典型, 这又表现了鲁迅对于当时反动派的蔑视——预知其必无前途, 并为他们的前途勾
画出一张嘴脸, 即孔乙己”。
叶圣陶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家, 他以其职业的敏感认识到这篇小说抨击旧式教育的意蕴。
他说, 《孔乙己》是在“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失意和姿态”。
而作者鲁迅则以其人道主义启蒙思想家的特有内涵从中见出了呼唤人间温暖的意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人的凉薄”。
总之,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没有了“体验”作支撑,小说教学就丧失了真正的体味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