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超声
- 格式:pptx
- 大小:8.66 MB
- 文档页数:66
涎腺之腮腺的超声解剖每天一个超声知识点!涎腺又称唾液腺,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大涎腺以及位于口咽咽部鼻腔和上颌窦粘膜下层的小涎腺组成。
口腔的小涎腺按其所在解剖部位分别称为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磨牙后腺等。
它具有分泌唾液,湿润口腔黏膜,协助消化、杀菌、调和食物,便于吞咽等作用。
因涎腺位置较表浅,随着超声仪及探头性能的提高,目前涎腺高频声像诊断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彩色血流显像(CFM)等已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显示其重要的使用价值。
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一下腮腺的解剖以及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
腮腺(parotid)位于两侧耳垂前下方和颌后窝内,外形类似倒立的锥体形,浅面为皮肤和皮下脂肪覆盖,深面与咬肌、下颌支、咽后壁相邻,后面紧贴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及茎突,上极达颧弓,居外耳道及颏下颌关节之间,下极达下颌角下缘(图1)。
图1在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形成腮腺咬肌筋膜,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二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腮腺鞘浅层特别致密,超声下其被膜较薄,但其深层薄弱。
因此,在声像图上腮腺深层的边界不清晰(图2)。
图2 正常腮腺声像图,腮腺鞘浅层被膜清晰、深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细密均匀腮腺作为涎腺中最大的腺体,大小约5cm x 3.5cm,腺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由分支的导管及末端的浆液性腺泡组成,声像图上呈规则、均匀、细密的实质性低回声,回声水平较周围的肌肉或脂肪组织回声相对强(图3),其内可见较腺组织回声稍强曲线样短小带状回声,该带状回声相互平行,其间的最小距离为1.4~2.0mm,病理表明该带状回声为叶间的纤维组织,而其间的低回声则为腺叶组织。
腮腺不同于颌下腺、甲状腺,其后方回声衰减明显。
图3 正常腮腺声像图,腺体回声高于周围肌肉和脂肪组织腮腺以下颌骨后缘和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分为浅叶、峡部和深叶(图4)。
浅叶位于外耳前方,表面覆以腮腺鞘浅层,其深面由前向后接咬肌后部浅面、腮腺峡部和胸锁乳突肌前面的浅面,峡部前邻下颌支后缘,后为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与腮腺深部相接。
涎腺超声操作流程一、患者准备在进行涎腺超声之前,首先要进行患者准备工作。
患者需要空腹,一般要求至少6小时内不进食,以避免食物残渣对超声检查的影响。
同时,患者需要解除颈部的服装,以方便医生进行检查。
在检查前,医生会与患者进行简单的沟通,告知超声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二、检查器材准备进行涎腺超声检查需要准备相应的器材。
主要包括超声探头、超声仪器和超声凝胶等。
超声探头是进行超声检查的关键器材,常用的有线性探头和凸面探头。
超声仪器是进行超声检查的设备,通过仪器的操作可以对超声图像进行调节和观察。
超声凝胶是用于保持探头与患者皮肤之间的接触,以提高超声信号的传导效果。
三、涂抹超声凝胶在进行涎腺超声检查之前,医生需要在患者的颈部涂抹一层超声凝胶。
超声凝胶的作用是消除空气隔离,提高超声信号的传导效果,从而获得更清晰的超声图像。
医生会将适量的超声凝胶倒在探头上,然后轻轻按压探头,使凝胶均匀涂抹在患者的皮肤上。
四、超声探查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医生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颈部,通过仪器的操作,调整超声图像的深度、增益和频率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超声图像。
医生会逐步探查涎腺的各个部位,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等。
在探查过程中,医生需要细心观察超声图像,寻找异常表现,如结节、囊肿或增大等。
五、记录超声图像在进行超声检查的过程中,医生会记录下关键的超声图像,用于后续的分析和诊断。
这些图像可以通过超声仪器进行保存,并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医生可以选择保存一些特别重要或有疑点的图像,以备日后参考和对比。
六、结束检查涎腺超声检查通常在几分钟内完成,一旦医生完成了对涎腺的检查,就可以结束检查。
医生会将超声探头从患者的颈部取下,并帮助患者擦拭掉残留的超声凝胶。
在结束检查之后,医生可能会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告知初步的检查结果和后续的处理建议。
总结涎腺超声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涎腺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对于涎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涎腺涎腺由三对腺体组成: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一、腮腺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外耳的前下方、下颌骨升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下颌后窝内,前达咬肌后方的前面,分浅、深两叶,长度为6cm,宽3~4cm,厚度约1cm。
二、颌下腺颌下腺位于颌下三角内,椭圆形,核桃大小;分浅、深两叶,以分泌浆液为主。
三、舌下腺最小位于口底粘膜下,舌系带的两侧,是分泌唾液的混合腺体,以粘液为主。
正常声像图涎腺正常声像图为一低回声区,非常表浅,位于皮下方。
其边界不甚清楚,但结构与周围组织不同,偶见内部呈点状回声或似网状回声。
横切时,可见一增强的管状结构影,为腮腺管。
正常腮腺超声扫查时,厚度约1cm。
颌下腺及舌下腺用同法进行。
常见疾病混合瘤【临床概述】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90%,85%发生在腮腺内。
肿瘤由肌上皮细胞、软骨样组织和粘液样物质组成故名,肿瘤大小不一,从蚕豆样~儿头样大小。
除因肿瘤过大影响咀嚼或吞咽及呼吸外多无自觉症状。
【超声表现】肿瘤的声像图表现为腮腺内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形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匀~欠均匀,如粘液成份较多也可见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呈散在分布为多,晚期可有钙化光点出现,包膜反射光带呈间断型即不完整为主,也可缺如,以呈逐渐移行变化为其特点,后方回声稍增强。
CDFI大部分见中等量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的收缩期峰值速度一般〈50CM/S,阻力指数为0.61~1.0。
腺淋巴瘤【临床概述】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 氏瘤,几乎全发生在腮腺,其中90%位于浅叶或下极,男性好发,男:女之比为5:1,多见于中年男性。
一般生长缓慢,通常直径<3cm。
质软可活动。
【超声表现】声像图表现为于腮腺下极见一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周界清晰,包膜光带薄而大多完整,内部因充盈稠厚粘液大部回声极低,回声强度低于混合瘤,其间可被强回声带分割成“网格状”,大部分后方增强。
CDFI的表现的血流极为丰富,多为内部分支状血流型。
唾液腺超声评分标准可能因不同的研究和应用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唾液腺超声评分标准:
1.正常腺体:回声均匀,评为0分或0级。
2.轻度不均匀:回声轻度不均匀,评为1分或1级。
这
可能表现为可见低回声纤维结构。
3.明显不均匀:回声明显不均匀,评为2分或2级。
这
可能包括低回声结节、低回声区和高回声条带。
其中,低回声结节的直径可能大于2mm但小于6mm。
4.严重不均匀:回声非常不均匀,评为3分或3级。
这
可能表现为多个大于6mm的低回声区。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评分标准,如将回声同质性按0~4级分级,其中0级为正常,1级为没有回声带的小低回声区,2级为回声的多个低回声区条带级多个低回声区域具有高回声带级多个6mm低回声区域或多重钙化,具有回声带。
请注意,这些标准可能因不同的研究和应用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唾液腺疾病是指影响唾液腺功能或结构的各种疾病,包括感染、肿瘤、结石等。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唾液腺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唾液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唾液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伤、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常用于唾液腺疾病的初步筛查和定性诊断。
超声可明确唾液腺的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对于肿瘤、囊肿、结石等病变的初步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2. 口腔摄影:口腔摄影是通过摄影技术直接观察唾液腺的表面形态和颜色变化,对于唾液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口腔摄影可通过照片对比分析,观察唾液腺表面的异常病理变化,如溃疡、肿块等。
3. X线摄影:X线摄影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唾液腺疾病的检测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X线摄影方法包括普通放射线摄影和计算机断层摄影(CT)。
4.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伤、无辐射的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对于唾液腺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唾液腺的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唾液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不同类型的唾液腺疾病在影像学上有各自特征性的表现,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唾液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 唾液腺肿瘤:唾液腺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腺瘤、腺癌等。
超声检查可见肿瘤呈团块状或结节状,边界清晰,常有血流信号。
CT和MRI可进一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有无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
2. 唾液腺囊肿:囊肿是由于唾液腺导管阻塞或损伤引起的腺泡扩张而形成的。
超声检查可见囊肿呈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常伴有点状或线状强回声。
CT和MRI可显示囊肿的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 唾液腺结石:结石的形成是由于唾液中的钙盐过饱和而沉积在唾液腺导管内。
超声检查可见结石呈强回声,常伴有声影和后方未影。
涎腺超声操作流程涎腺超声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用于检测涎腺的结构和功能。
下面将介绍涎腺超声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的身份和病史,了解涎腺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2. 准备好超声仪器和相应的探头,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3.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检查环境,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二、操作流程1. 患者取仰卧位,将头稍微后仰,以使涎腺更容易检查。
2. 首先进行外观检查,包括观察面部、颈部和下颌区域的肿胀、红斑或其他异常。
3. 使用超声凝胶涂抹在探头上,然后将探头轻轻放置在涎腺检查区域上。
4. 开始进行B超模式的超声检查,通过探头的移动和调整,观察涎腺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5. 在观察涎腺的同时,可以通过调整超声仪器的参数来获取更清晰的图像。
6. 注意观察涎腺的血流情况,可以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来评估涎腺的血液供应情况。
7. 若需要评估涎腺的功能,可以进行涎腺刺激试验,如口服柠檬酸试验或咀嚼口香糖试验,观察涎腺的反应和分泌情况。
8. 完成检查后,将超声凝胶清洗干净,整理好设备和记录。
三、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
2. 操作时要注意卫生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 针对不同的涎腺部位进行检查时,要了解各个涎腺的解剖位置和特点,调整探头的角度和位置。
4. 涎腺超声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不会对患者造成疼痛或不适,但操作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压迫患者的涎腺区域。
5. 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对涎腺超声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涎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涎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准确的解读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涎腺状况,为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涎腺超声操作流程的了解和认识。
超声数值1、涎腺:腮腺大小为4x1.5cm,颌下腺大小为3x1.5cm。
2、甲状腺正常值:长径为(上下径)4~5.5cm,横径(左右径)2~2.5cm,厚径(前后径)1~1.5cm峡部厚径0.4cm。
甲状腺上、下动脉数值:动脉管径0.2cm,收缩期峰值速度为22~33cm/s,平均速度为12~22cm/s,阻力指数(RI)0.55~0.66。
甲状旁腺:4x3x1cm。
3、肝脏:左肝厚径为4~7cm,上下径4~9cm,右肝最大斜径<14cm。
门脉主干内径为<1.4cm,左、右支内径<1.0cm。
门脉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左、中静脉内径约0.5~0.9cm,肝右静脉内径为0.4~0.9cm。
肝动脉内径0.2~0.5cm。
门脉扩张:主干内径>1.5cm,左、右支>1.3cm,即门脉高压。
4、胆囊:纵径6~8cm、横径2~3cm、厚径<4cm、胆壁厚<0.3cm,胆总管内径<0.8cm。
胆囊肿大:>9x4cm,胆壁厚≥0.4cm。
5、脾脏:厚径:女性<3.5cm、男性<4.0cm,长径<11.0cm。
脾门处脾静脉内径<0.6cm(扩张>0.8cm)。
脾大:厚径:男>4cm、女>3.5cm,长径>11cm。
脾萎缩:脾厚径<2cm.6、胰腺:胰头厚径<2.5cm,胰体、胰尾<2.0cm。
胰管内径0.2~0.3cm。
7、空、回肠内径<3cm,结肠内径<4cm8、胃空腹时厚度1.0cm,充盈时胃壁厚度0.2~0.5cm9、子宫:纵径为5.5~7.5cm,前后径为3.0~4.0cm,横径为4.5~5.5cm。
子宫偏大:三径之和>18cm。
卵巢大小:4x3x1cm,成熟卵泡最大直径>2.0cm(1.7~2.4cm)10、肾脏:长径9~11cm,宽4~5cm厚3~4cm,左肾略大于右肾但<2cm。
肾皮质厚约0.5~0.7cm。
肾动脉内径约0.5~0.6cm,阻力指数0.6~0.8cm。
右肾静脉内径为0.8~1.1cm,左肾静脉较右肾静脉略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