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一)
- 格式:docx
- 大小:19.18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原则与方法(一)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原则与方法1. 引言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一直被重视且被视为孩子发展的基础。
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 学前教育的原则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遵循以下原则:2.1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包括兴趣、能力和天赋等方面。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将他们归入一个模板中。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弱点,并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2.2 以德为先,培养良好品德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家长应该传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诚信、友善和尊重等品德。
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3 培养独立能力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通过锻炼独立能力,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3. 学前教育的方法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使用了多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3.1 以游戏为主导的教育游戏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利用各种游戏来教育孩子。
这些游戏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又能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3.2 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家长会向孩子传授中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孩子可以拓宽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培养自己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3 培养艺术素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
家长会鼓励孩子学习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艺术的表达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4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劳动起源说——(俄罗斯的教育研究者对恩格斯马克思想总结所提出)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明产生,仅是不成然的维形二是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
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下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有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或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第四,教育的手段局服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始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正: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授,女的劳动倒重于采集、科植、家务、纺织。
第六,教育还没有支口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长者为师,知识经验的传授,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超了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中国古代教育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
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以揭示中国教育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古代教育制度1.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早在唐代就开始形成,并在宋代达到鼎盛。
科举主要分为进士科和举人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而举人科则是作为进士科的选拔预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地方官员。
2.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员和教育精英的重要场所。
在国子监中,教授孔子经典和儒家思想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以及模拟考试来准备科举考试。
3. 私塾除了国子监外,私塾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通常由知识渊博的教师创办,并吸引学生来学习各类文化科目。
这些私塾通常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古代教育思想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中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儒家教育强调道德伦理和人的修养,提倡仁爱、中庸和礼制。
儒家教育主张培养一个有德行的“君子”,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
2. 佛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佛教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心灵的觉悟,弘扬慈悲、舍得和禅定。
佛教教育在唐代盛行,尤其是对于士人和文人,佛教的哲学和思想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修炼身心、追求永恒和道德自由。
道家教育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与修养,通过修炼养性达到心灵的自由自在。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为培养政治精英提供了机会,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大思想流派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周易》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源地。
其辩证思想十分重视蒙古族教育未成年人的优良传统,其蒙古族教育思想极其丰富。
继承这一宝贵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教育,尤其是道德修养教育大有裨益。
《周易》中的蒙卦反映了古代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思想。
易经]蒙古占卜:孟:恒强盗我求孟桐,孟桐求我咬之初,屡渎,渎,不告李珍蒙卦(愚昧无知):富贵之德(大智慧谋愚)这不是我向富有品味的孩子们寻求建议,而是他们向我寻求建议。
当你第一次占卜时,你可以从神那里得到一个通知。
重复的占卜亵渎了神,你无法从神那里得到指示。
(因此,向他人寻求建议也是如此。
真诚)启蒙是培养人的道德操守,是一项神圣的成就。
为什么在天地初开的蒙昧时代有那么多人失败?因为这个国家的素质不够高,思想不够开放,思想不够开放。
要改变一个人,只有通过改变他的知识结构,他才能启发他的思想。
让他的山一样的头流出春天一样的智慧。
这是孟瓜的占卜符号山脚下有水,水代表智慧和敏感。
水没有自己的形状。
水跟随事物的形状,并把附着的形状当作自己的形状。
水流入河流和河流带,流入深坑和湖泊,上升成云,落到地面变成雨。
杯子、罐子和碗仍然是满的。
例如,人类,不管他们的美丽或丑陋,可能有智慧。
某处有美丽的风景。
必须依靠山川。
世界上有崇高理想的人必须聪明。
如何激发无知?有很多方法。
办学是一种学校,私立学校也是一种学校吗?社会教育,如办报、出版书籍、听音乐和看电视,是一种教育,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
有不同的方法,目的是提高人。
古人非常重视生命的最初和谨慎的开始,主张在隐藏婴幼儿的智慧时发挥积极的影响,发展他们的智慧,促进儿童成为更好的成年人。
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产前教育?原创?古人认为胎教是什么?小心开始?教育,是吗?教学的起源?因此,非常重视根据刘翔的烈士传记,早在3000年前,周王室就非常重视胎教。
此后,汉代贾谊的《新书》、戴德的《大代李记》、王充的《论衡》等著作以及许多家训,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延续至20世纪初。
古代中国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国子监教育和进士科举制度。
每个阶段都对人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面貌。
一、家庭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
父母和家庭长辈对孩子进行教导,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家族传统的传承以及基础知识的授予。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传统价值观的灌输和人格修养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约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兴起。
私塾是由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士人创办的,为儿童和年轻人提供文学、历史、诗词等方面的教育。
学生通常是父母或长辈推荐,私塾教育主要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授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们通过逐字逐句地背诵经典著作,强化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思考和辩证的能力。
私塾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师者与徒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教学的核心。
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要尊师重道,对老师毕恭毕敬。
私塾教育是繁荣的,但只对士人阶层和地主阶层的子弟开放,其他阶层的孩子较难接受这种教育。
三、国子监教育国子监教育是唐朝初期建立的一种官办教育制度,在唐至清朝期间一直存在并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官学教育系统,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
国子监的学制分为初学、终生两个阶段,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时也同时接受科学、法律、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国子监实行等级制度,只有特定的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晋级,进一步接受更高水平的知识。
在唐朝,国子监学生依次分为弟子、生员、貢生和进士四个等级,进士科举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进士科举制度进士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历时近一千三百年。
进士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首先进行乡试,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中的重要著作和诗词赋文,通过之后就能参加进一步的会试和殿试。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获得进士的资格,并且享受到相应的荣誉和待遇。
中国古代教育2010-12-09 | hm198 | 转藏(100)一、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
进行教育活动,要遵循每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原始社会的教育局限于年轻一代,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现在普遍提倡终身教育,因为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也很快,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得不断学习。
中国古人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很多学不了”,这是符合客观情况的实话。
除道德修养之外,主要应学习的是专业技能,一个人不可能把什么都学会,有一项能安身立命和为社会服务的本领就不错了。
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教育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年龄和教育程度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学、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按专业有不同学科门类的教育;按教育环境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特殊教育和研究单位教育等。
二、中国古代很重视教育①办学形式。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
由于我们的祖先很早便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
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十分重视教育。
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命夔“典乐”,即负责对人民进行音乐和诗歌教育。
由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优良传统,所以四五千年来,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不仅能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而且其内涵也较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更加充实而光辉。
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散文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于先秦时期,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了解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
1.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教育机构,私学则是由人们自行创办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机构。
官学和私学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如官学注重经典阅读和文言文写作,而私学则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
2. 秦汉时期的教育变革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取消私塾、统一教科书和文字,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等。
这些措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教育改革,实行师生制度以及科举制度。
3.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它始于唐朝,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基于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具有挑选人才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现代教育的发展在近代中国,出现了西式学校,大力推广现代教育。
最早是清朝时期的各种洋务活动,其后中国政府也开始大力兴办教育。
1898年,光绪帝下诏指示创办“官立学堂”,这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前身。
1912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5. 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是中小学的普及,随后是职业教育的开展和高等学校网络的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其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底蕴丰厚、变革不息的历史。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中国教育史,从中吸取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