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校处分的权利救济
- 格式:ppt
- 大小:395.50 KB
- 文档页数:50
学生违纪处分与补救措施制度在教育领域中,学生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对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干扰,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维护学校的良好环境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各个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违纪处分与补救措施制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背景介绍学生违纪行为是指学生在校园内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作弊、旷课、迟到、打架等。
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际关系,更可能导致学校内部的纷争和不和谐。
二、制度目的学生违纪处分与补救措施制度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其认识到错误,并且通过适当的惩罚和教育重塑学生的品行,使其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制度内容学生违纪处分与补救措施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处分方式: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警示谈话、批评教育、责令道歉、留校察看、记过、记大过、开除等。
2. 补救措施:根据不同的违纪行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参加道德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心理辅导等。
3. 公示与通报:将重大违纪行为公示并通报给学校全体师生,起到警示作用。
四、制度实施者学校的违纪处分与补救措施制度一般由学校管理部门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实施。
学校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制度并监督执行,教师则负责具体的处分与补救工作。
五、制度的运作过程制度的运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违纪行为记录和信息管理系统,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违纪情况。
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违纪处分与补救措施的程序和标准,以确保公正和规范。
六、制度的影响学生违纪处分与补救措施制度的实施对学校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1. 对学校: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2. 对学生: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七、制度的不足尽管学生违纪处分与补救措施制度的实施对学校和学生都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程序不规范:部分学校在制度的具体实施中流于形式,缺乏规范的程序和标准。
学校违规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引发的法律维权手段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维护学校纪律和秩序,以保证学生能够良好学习。
然而,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学校有时也会存在违规处理的情况。
当学校的纪律处理措施违反法律法规或学生权益时,学生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法律维权手段。
1. 知情权学校应当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包括违纪事实、处理措施和依据,以及相关的申诉途径。
如果学校未尽到告知义务,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要求学校提供书面处理决定的副本或相关证据来行使知情权。
2. 参与权学生和家长有参与独立调查、陈述申辩的权利。
学校违规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学生和家长可以要求学校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有权提出辩护意见和陈述申辩。
如学校未给予参与的机会,学生和家长可以行使维权权利。
3. 申诉权学生和家长享有对学校处理决定的申诉权。
在学校做出不公正处理决定或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可以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请求复查或撤销违规处理决定。
4. 仲裁与诉讼如果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处理决定持续不满,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的方式来维权。
仲裁是指通过专门机构进行调解,解决纠纷;诉讼则是指将争议提交法院处理。
在此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以证明学校违规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事实,并向仲裁机构或法院提出维权请求。
值得注意的是,维权过程中应当合法合规,遵守法律程序。
学生和家长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行使维权权利,并主动收集相关证据,提供充分的材料支持。
同时,选择适当的维权路径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避免进一步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学校违规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引发的法律维权手段包括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以及仲裁与诉讼等。
学生和家长在维权过程中应当了解自身合法权益,适时采取维权行动,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维护。
同时,也应当注意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行使权利,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维权路径。
论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及解决路径大学生诉母校的案件很多,诉讼结果各不相同,学生受教育权难以救济,我认为这类纠纷从本质上反映出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对抗。
因此,我选择这个研究主题通过分析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表现以及产生冲突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措施。
标签:高校处分权;大学生受教育权;冲突;解决路径一、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表现(一)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身份权的冲突。
大学生身份权指大学生拥有所在高校的学籍、在所在学校学习、生活并取得学习成功的权利。
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身份权的冲突指高校对大学生身份权的剥夺,主要是指当学生违反学校相关规定时学校对学生做出的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改变其受教育者身份、剥夺其受教育权的处分。
(二)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获得公正评价权的冲突。
一些高校对学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没有制定规范、严格的标准,也没有成立专业的论文评审小组,对学生论文的评价带有随意性,轻易决定学生论文的优劣以及合格与否。
另外,有些学校对学生制定的评价标准过于严苛,仅仅因为一些小错误就记录到学生档案中并跟随学生的一生,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三)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获得毕业证学位证书权的冲突。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以及提高自身的声誉,对学生毕业条件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有些高校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如果毕业时拿不到英语四级证书毕业就不授予其学士学位,一些高校督促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英语和考取一些证书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考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组织的考试,并不是大学教学大纲里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做出这些规定着实不合理。
二、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原因(一)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处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
由于高校具有自主管理权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是学校自己制定的,对学生违反学校制度的惩罚形式和轻重带有随意性,而且有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较严格本是小错误却因维护学校的纪律加以重罚的情况很多,而有些学校对学生严重违纪行为比较宽容处罚较轻,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高校学生不服学校纪律处分的救济作者:林汉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9期摘要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性质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且为外部行政行为。
高校学生对于纪律处分不服的,可以通过申诉或者诉讼解决,或者先申诉,对申诉不服后再向法院起诉,且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而不能将其拒之门外。
关键词行政诉讼高校纪律处分救济作者简介:林汉光,广西飞中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10.144高校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其对违法违纪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法律赋予高校的权力,也是高校管理必须的一项权力。
但是,学校在行使这项权力时,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差错,或者程序不当,或者证据不充分,或者处分欠适当等存在一项或多项问题,使得学生的权利受到侵犯。
从较早的李向荣诉襄樊学院不服勒令退学行政处分决定一案,到最近的殷某某诉中国传媒大学教育行政管理决定一案,体现了其救济观念亦从传统的单纯申诉发展到某些案件也能通过提起行政诉讼途径解决。
但是,对于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是否能提起诉讼,目前学界和司法界仍然认识不一,所以很有必要在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高校学生不服纪律处分后的权利救济途径作全面的分析。
一、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性质的认定有关高校给予学生纪律处分性质的认定,目前有的观点认为应属具体行政行为,如云南师范大学周梁云教授认为,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体现的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学校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对学生的纪律处分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
与之相反,也有的观点认为,高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不属具体行政行为,如重庆邮电大学的邱业伟教授,他认为高校是事业单位,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也不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更不是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为教育法律关系,与学生形成的教育合同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属于内部行政关系,不具有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性质,高校开除学生学籍不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权。
2021年第4期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高校惩戒学生行为救济制度之建构车骋摘要:高校惩戒学生行为是单方主体决定的非难性行为,对此若无行之有效的救济路径,则难以弥补学生受到的正当权益损害。
现行规范体系下,学生对高校的惩戒行为存在申诉和司法两种救济路径。
然而,申诉审查制度规定存在碎片化的缺陷,司法审查存在范围与强度规定缺失的问题。
法律法规应构建以合法性原则、正当程 序原则和比例原则的救济原则为基础,以申诉全面审查和司法有限审查并行的救济方式为核心的救济体系。
关键词:高校惩戒权;申诉审查;司法审查;救济体系一、问题的提出高校惩戒学生行为,是指高等院校为教育或管理之目的,依国家立法和学校规范,对违反特定义务或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在学学生,所采取的致使学生承受不利负担、并作成书面决定的非难性或惩罚性措施丿1]高校惩戒学生行为分为两类,即学籍处分和纪律处分。
①高校惩戒学生行为是高校单方作出的以惩罚或非难为目的的行为,手段具有强制性特征,对被惩戒的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轻则影响档案,重则失去学位,改变在学身份,使得一个学生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大打折扣。
因此,为了保障学生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为了对高校惩戒行为施以内部和外部监督,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构建一个完善的救济体系。
《教育法》第43条第4项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于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有权申诉或向法院起诉。
由此可看出,学生对高校惩戒行为的救济路径分为申诉和司法诉讼。
然而,目前法律法规对这两种救济路径的规定无法形成救济体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申诉制度规定碎片化。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9条至第65条虽然规定了申诉组织和申诉决定效力的内容,但是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申诉处理体系,是一个碎片化的规定。
第二,司法诉讼缺失关于司法审查范围和强度的规定。
高校学生不服学校纪律处分的救济高校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其对违法违纪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法律赋予高校的权力,也是高校管理必须的一项权力。
但是,学校在行使这项权力时,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差错,或者程序不当,或者证据不充分,或者处分欠适当等存在一项或多项问题,使得学生的权利受到侵犯。
从较早的李向荣诉襄樊学院不服勒令退学行政处分决定一案,到最近的殷某某诉中国传媒大学教育行政管理决定一案,体现了其救济观念亦从传统的单纯申诉发展到某些案件也能通过提起行政诉讼途径解决。
但是,对于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是否能提起诉讼,目前学界和司法界仍然认识不一,所以很有必要在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高校学生不服纪律处分后的权利救济途径作全面的分析。
一、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性质的认定有关高校给予学生纪律处分性质的认定,目前有的观点认为应属具体行政行为,如云南师范大学周梁云教授认为,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体现的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学校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对学生的纪律处分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
与之相反,也有的观点认为,高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不属具体行政行为,如重庆邮电大学的邱业伟教授,他认为高校是事业单位,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也不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更不是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为教育法律关系,与学生形成的教育合同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属于内部行政关系,不具有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性质,高校开除学生学籍不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权。
本文赞同第一种观点。
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的性质与行政机关外部行政行为同質,其主要区别在于其权力来源不同。
高等学校是以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身份对违法违纪的学生实施纪律处分,而行政机关是依照法定职权对行政相对人实施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的规定,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纪律处分的权力来自于法律法规的直接授权,因此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属性。
论高校处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解决摘要:近年来出现为数不少的学生诉高校处分不当案,反映了高校在行使处分权时存在诸多问题。
学生的受教育权容易受到高校不当处分的侵犯,二者之间的冲突加剧。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处分权的执行不规范和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机制不健全。
因此,我们应数管齐下,充分运用法律来解决高校的学生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利益冲突,以此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高校处分权受教育权高校和谐发展自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发双证行政诉讼案和2000年刘燕文诉北京大学不授予博士学位案发生以来,学生与其就读的高校之间的讼争就屡见诸报端,高校处分权与学生的受教育权发生冲突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实现高校和谐发展是高校行政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一、案例分析我国《宪法》第46条和《教育法》第9条第1款都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1]2005年3月29日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第5条还针对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内容作了详细规定。
因此,确保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已成为我国法律法规和高校管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校处分权是高校自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依据相关的法律或校规对违法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惩处的权力。
高校在其管理中,行使处分权时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的事例较多,笔者拟对以下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两名在校大学生诉重庆邮电学院案重庆邮电学院大二学生李静与本校男友在暑假旅游时同住了一晚,发生了性关系。
2002年10月,当她在校医院验出怀孕后,学校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勒令二人退学。
次月,两学生以“定性错误于法无据”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母校撤销处分,并以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为由向母校索赔100万元,但被法院以诉讼不在司法范围内为由驳回。
[2]后经协商,双方和解,两学生回校继续学业。
案例二:韩冰诉沈阳农业大学案2006年初,沈阳农大大二学生韩冰在该校考试中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后又被予以开除学籍处分。